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冬夜淩晨的重慶兒童醫院,除了爆滿,還有這一幕幕……

還有幾天就是冬至了, 重慶的天氣越來越冷, 晝夜溫差將近10度。

這一陣, 也是兒童病症的高發期, 稍不注意, 孩子就感冒、咳嗽、發燒……兒童醫院不管白天黑夜都是大排長龍。

就在剛剛過去的週六晚間, 我們來到了位於中山二路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希望能通過鏡頭和文字, 帶大家去感受重慶的另一面, 去看見深夜裡的另一種人生。

大門口

“代排號、掛號、住宿”

下午5點30分後, 門診大樓就不接收新的病人了, 全部轉移到3號樓, 也就是急診部。 GO妹也來到了急診部, 從外面看, 一個很不起眼的入口。

深夜的寒冷讓人從內到外止不住地發抖, 只有幾位穿著厚實的大姐還堅守在這裡, 時不時喊著:代排號、掛號、住宿……

兒童醫院停車場的車位是出了名的緊張。 很多時候往往只能由一個家長先帶著孩子去掛號, 另一個四處轉悠去停車。

此刻是週末晚上23:00, 或許你在溫暖舒適的房間追劇休息, 或許玩鬧了一天的孩子正在你身邊香甜地熟睡。

而我們面前的這個世界裡, 或許有人正經歷著痛苦、無助、煎熬;也或許在某些不起眼的角落, 能發現深夜裡別樣的溫暖。

夜間門診

漫長的等待, 焦急的家長

4樓的夜間門診部, 不出所料, 大廳中間坐滿了焦急等待候診的人。

一個孩子的標配是兩三個大人陪。 小孩子的哭鬧聲, 大人的輕哄聲, 與深夜城市的靜謐相比, 完全是兩個世界。

導醫台的護士一邊忙著給孩子們測體溫, 一邊耐心地應對家長的各種諮詢疑問。 未達到39度的孩子需要排隊掛號, 這是為給病情更加緊急需要急診的孩子騰出必要的空間, 或許也對焦急的家長有一絲安撫作用——孩子的病, 應該還沒那麼嚴重。

排隊掛號時,我們可能暫時無法顧及儀態,拋卻白天的各種身份,我們只是焦慮擔憂的家長。等得實在太累,蹲著,也是一種休息方式。

診室內外,家長的心態截然不同。裡面的希望醫生多問多看,外面的又巴不得一分鐘出來,下一個就是自己。人非聖賢,這樣的矛盾與自私,為人父母的都有體會。

GO妹嘗試了幾次,都很難拍到醫生,因為診室門一開,他們幾乎都被裡三層外三層的人包圍著。感謝你們的付出,感謝你們在深夜還奮鬥在第一線。

這位爸爸正用玩具恐龍逗自己的兒子開心,還拿出剛拍的片子給孩子講解到:“這是你的左肺,這是你的右肺。”不一會兒孩子開始調皮,爸爸說:“哎呀你這個樣子哪裡像生了病嘛。”

年邁的老人,為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與她圍著柱子捉起了迷藏。

取藥處的隊排得比掛號處的還長,但大家都井然有序。

隨著時間越來越晚,穿著睡衣出現的小朋友和家長也越來越多,一看就知道是急匆匆地從家裡趕過來。

忙碌了一晚上的家長們,有的已經困倒在座椅上。這樣寒冷的夜晚,不管是什麼樣的姿勢,應該都不會很舒服。

但GO妹更多看到的畫面是,孩子已經沉沉地入睡了,家長還撐著,要麼用衣服緊緊懷抱著孩子,要麼在椅子上勉強鋪了個小床,守在孩子身邊寸步不離……因為他們知道,此刻他們是孩子唯一的依靠。

從門診出來,有兩排椅子,這裡不像室內那樣溫暖,卻也坐滿了候診的家長。

這裡有搖搖車,有小超市,各種零食、玩具,只要生病的孩子能暫時忘記不適,家長什麼都願意給。

急診部 & 輸液區

令人揪心的哭聲

一下來就看到一位媽媽舉著輸液的吊杆,爸爸扶著寶寶蹲在自動販售機前。寶寶弱小的身軀搖搖晃晃,頭部貼滿管線和膠布,GO妹一個路人,都看得心裡發疼。

在治療室,一個小男孩情況比較危急,一直叫喊著“爸爸,我痛,我痛”,被推著轉移到了其他地方。GO妹留意到,他們拿的袋子上寫著區縣的醫院,應該是從區縣轉上來的。這期間的奔波輾轉和焦慮,外人更是無從得知。

房間裡傳來了寶寶撕心裂肺的哭聲,媽媽和外婆按住寶寶,護士正在往寶寶的鼻子裡插一根很長的管子。媽媽眼睛紅通通的,把臉別過一邊去,不忍心看寶寶受苦。

一位媽媽陪著寶寶一起睡在病床上,爸爸靜靜坐在一旁看守著母女倆。這位父親的身材不算高大,卻扛起了整個家庭。

在重症輸液穿刺台,GO妹看到了一位熟悉的媽媽,剛才她就愁眉苦臉地跟GO妹說:“娃兒燒了幾天了,好造孽嘛。”

紮完針後,孩子父親嘗試踮腳將輸液瓶舉更高,以為藥可以流得更穩更快。孩子,只要能緩解你的痛苦,就算是一絲可能性,我也不願放過。

輸液台,無疑是孩子們最恐懼的地方,也是哭聲最多的地方……

寶寶哇哇大哭,爸爸一手提著大包小包,還夾著輸液吊杆,另一隻手用尿不濕將寶寶的頭與針隔開,不讓寶寶看見護士扎針。終於紮完了,爸爸將頭靠過去,貼著寶寶的小臉,又心疼又無奈。

都說父親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的愛,其實都藏在了這些細微的動作裡。

孩子們怕打針,在輸液臺上亂動,往往需要兩三個大人按住,一個爸爸安撫兒子說“你昨天楞個乖的嘛”“好了好了么兒,馬上就好了”。

還有一個很可愛的妹妹,與爸爸媽媽進行了有趣的對話:

娃:“媽媽我不想去那,我不去ju針(大哭)”

媽媽:“看那個姐姐好乖,看那個小弟弟”

娃:“媽媽我看一下就走”

媽媽:“昨天痛不痛嘛”

娃:“我痛!媽媽我要走了”

媽媽:“爸爸媽媽都在這,你去哪(無奈地笑)”

爸爸:“最後一次,爸爸保證,明天不來了”

-終於打完了-

娃:“媽媽抱”

輸液區裡滿屋都是陪伴孩子輸液,一起看《小豬佩奇》的家長,很多還準備了水果、飯菜。

離開的時候,一個老人背著孩子,紅布上寫著四個大字——“歲歲平安”,寄託著對孩子最美好的祝福。這些背影很普通,但這普通中又帶著溫情和柔軟。

漫漫長夜,謝謝你們的愛

從醫院走出來已經淩晨,有商販在整理面前的玩具,代掛號的大姐依然在門口吆喝。對於她們來說,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

醫院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每個在生活中被忽略的細節被輕輕展開,有時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都會讓人熱淚盈眶。

很多時候,“愛”都是在一些不經意的細節中流露出來的。

當一個人長大後,很多時候會覺得家人的愛太過於理所當然,其實哪裡有這麼多理所當然,不過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

此外,看到那些堅守在一線工作崗位的醫生、護士,GO妹心裡覺得又尊敬又溫暖。

給兒童看病本身就不簡單,他們不會表達,哭是唯一的方式。當兒科醫生風險之大,可見一斑。而看夜急診,更是入廁難、休息難。

他們也無數次想要放棄,但又一次次堅持下來,只因為耳邊響起家長的話“到醫院了,有醫生護士在,不要怕”,所以也希望患者們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感謝你們

讓我在寒冬裡感受到別樣的溫暖

感謝你們

在我成長的歲月裡對我的關懷呵護

感謝你們

始終陪伴在我身邊!

最後是一些附加資訊

供家長們參考

重慶兒科醫生推薦

(戳圖)

↓↓↓

醫改後看病有何變化

(可點擊放大)

↓↓↓

兒童醫院門診應診時間表

(可點擊放大)

↓↓↓

夜間就醫流程

↓↓↓

本文由重慶購物狂論壇(gocqmmgo)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排隊掛號時,我們可能暫時無法顧及儀態,拋卻白天的各種身份,我們只是焦慮擔憂的家長。等得實在太累,蹲著,也是一種休息方式。

診室內外,家長的心態截然不同。裡面的希望醫生多問多看,外面的又巴不得一分鐘出來,下一個就是自己。人非聖賢,這樣的矛盾與自私,為人父母的都有體會。

GO妹嘗試了幾次,都很難拍到醫生,因為診室門一開,他們幾乎都被裡三層外三層的人包圍著。感謝你們的付出,感謝你們在深夜還奮鬥在第一線。

這位爸爸正用玩具恐龍逗自己的兒子開心,還拿出剛拍的片子給孩子講解到:“這是你的左肺,這是你的右肺。”不一會兒孩子開始調皮,爸爸說:“哎呀你這個樣子哪裡像生了病嘛。”

年邁的老人,為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與她圍著柱子捉起了迷藏。

取藥處的隊排得比掛號處的還長,但大家都井然有序。

隨著時間越來越晚,穿著睡衣出現的小朋友和家長也越來越多,一看就知道是急匆匆地從家裡趕過來。

忙碌了一晚上的家長們,有的已經困倒在座椅上。這樣寒冷的夜晚,不管是什麼樣的姿勢,應該都不會很舒服。

但GO妹更多看到的畫面是,孩子已經沉沉地入睡了,家長還撐著,要麼用衣服緊緊懷抱著孩子,要麼在椅子上勉強鋪了個小床,守在孩子身邊寸步不離……因為他們知道,此刻他們是孩子唯一的依靠。

從門診出來,有兩排椅子,這裡不像室內那樣溫暖,卻也坐滿了候診的家長。

這裡有搖搖車,有小超市,各種零食、玩具,只要生病的孩子能暫時忘記不適,家長什麼都願意給。

急診部 & 輸液區

令人揪心的哭聲

一下來就看到一位媽媽舉著輸液的吊杆,爸爸扶著寶寶蹲在自動販售機前。寶寶弱小的身軀搖搖晃晃,頭部貼滿管線和膠布,GO妹一個路人,都看得心裡發疼。

在治療室,一個小男孩情況比較危急,一直叫喊著“爸爸,我痛,我痛”,被推著轉移到了其他地方。GO妹留意到,他們拿的袋子上寫著區縣的醫院,應該是從區縣轉上來的。這期間的奔波輾轉和焦慮,外人更是無從得知。

房間裡傳來了寶寶撕心裂肺的哭聲,媽媽和外婆按住寶寶,護士正在往寶寶的鼻子裡插一根很長的管子。媽媽眼睛紅通通的,把臉別過一邊去,不忍心看寶寶受苦。

一位媽媽陪著寶寶一起睡在病床上,爸爸靜靜坐在一旁看守著母女倆。這位父親的身材不算高大,卻扛起了整個家庭。

在重症輸液穿刺台,GO妹看到了一位熟悉的媽媽,剛才她就愁眉苦臉地跟GO妹說:“娃兒燒了幾天了,好造孽嘛。”

紮完針後,孩子父親嘗試踮腳將輸液瓶舉更高,以為藥可以流得更穩更快。孩子,只要能緩解你的痛苦,就算是一絲可能性,我也不願放過。

輸液台,無疑是孩子們最恐懼的地方,也是哭聲最多的地方……

寶寶哇哇大哭,爸爸一手提著大包小包,還夾著輸液吊杆,另一隻手用尿不濕將寶寶的頭與針隔開,不讓寶寶看見護士扎針。終於紮完了,爸爸將頭靠過去,貼著寶寶的小臉,又心疼又無奈。

都說父親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的愛,其實都藏在了這些細微的動作裡。

孩子們怕打針,在輸液臺上亂動,往往需要兩三個大人按住,一個爸爸安撫兒子說“你昨天楞個乖的嘛”“好了好了么兒,馬上就好了”。

還有一個很可愛的妹妹,與爸爸媽媽進行了有趣的對話:

娃:“媽媽我不想去那,我不去ju針(大哭)”

媽媽:“看那個姐姐好乖,看那個小弟弟”

娃:“媽媽我看一下就走”

媽媽:“昨天痛不痛嘛”

娃:“我痛!媽媽我要走了”

媽媽:“爸爸媽媽都在這,你去哪(無奈地笑)”

爸爸:“最後一次,爸爸保證,明天不來了”

-終於打完了-

娃:“媽媽抱”

輸液區裡滿屋都是陪伴孩子輸液,一起看《小豬佩奇》的家長,很多還準備了水果、飯菜。

離開的時候,一個老人背著孩子,紅布上寫著四個大字——“歲歲平安”,寄託著對孩子最美好的祝福。這些背影很普通,但這普通中又帶著溫情和柔軟。

漫漫長夜,謝謝你們的愛

從醫院走出來已經淩晨,有商販在整理面前的玩具,代掛號的大姐依然在門口吆喝。對於她們來說,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

醫院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每個在生活中被忽略的細節被輕輕展開,有時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都會讓人熱淚盈眶。

很多時候,“愛”都是在一些不經意的細節中流露出來的。

當一個人長大後,很多時候會覺得家人的愛太過於理所當然,其實哪裡有這麼多理所當然,不過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

此外,看到那些堅守在一線工作崗位的醫生、護士,GO妹心裡覺得又尊敬又溫暖。

給兒童看病本身就不簡單,他們不會表達,哭是唯一的方式。當兒科醫生風險之大,可見一斑。而看夜急診,更是入廁難、休息難。

他們也無數次想要放棄,但又一次次堅持下來,只因為耳邊響起家長的話“到醫院了,有醫生護士在,不要怕”,所以也希望患者們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感謝你們

讓我在寒冬裡感受到別樣的溫暖

感謝你們

在我成長的歲月裡對我的關懷呵護

感謝你們

始終陪伴在我身邊!

最後是一些附加資訊

供家長們參考

重慶兒科醫生推薦

(戳圖)

↓↓↓

醫改後看病有何變化

(可點擊放大)

↓↓↓

兒童醫院門診應診時間表

(可點擊放大)

↓↓↓

夜間就醫流程

↓↓↓

本文由重慶購物狂論壇(gocqmmgo)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