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門河口再上雲南日報整版,這次是因為……

點擊題目下方紅河旅遊, 瞭解更多旅遊資訊。 「雲南旅遊新方向, 雲上梯田, 夢想紅河」

責編 | 若水

HI, 小夥伴們

告訴大家一個超勁爆的

「 大猛料」

今天

咱大河口又在雲南日報

霸屏啦

©大河口再次開啟霸屏模式

今天出版的《雲南日報》第6版“雲關注”以整版樣式聚焦河口的國門形象提升, 帶領我們從墨紙清香中走進河口……

這是近期繼6月19日頭版頭條刊載《中越鐵路聯運迸發新活力》、9月3日頭版頭條刊載《沿邊開放帶來強勁動能》、9月13日《雲南日報》第8版“雲關注”以整版的規模推出【縣域觀察——走進河口】後, 雲南日報再一次用整版的形式來報導河口。

國門河口

為何頻頻受到《雲南日報》等媒體的青睞呢?

河口作為雲南省開發開放較早的邊境口岸之一, 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按照“開放主動、內外聯動、產業驅動、三區互動, 邊產城融合發展”的發展思路, 吹響開放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號角。

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口岸森林公園、異域風情街等一批批重點建設項目的完工, 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變”, “變”在哪了呢?“變”到了乾淨整潔的街道, “變”到了日益豐富的好去處, 更“變“到了人們的心中, 讓廣大群眾更具幸福感和滿意度。

.

打造口岸明珠 建設國門河口

請在下方內容區域上下滑動觀看全文

↓↓↓

本報記者 李樹芬/文 本報通訊員 馬熙騰/圖

作為雲南省開發開放較早的邊境口岸之一,河口口岸自1897年開埠通商、1910年滇越鐵路建成通車以來,幾經興盛衰落,歷盡滄桑。1992年,國務院批准河口為沿邊開放縣,設立邊境經濟合作區,古老的通商口岸煥發出勃勃生機。

基於這樣的城市特質,近年來,河口瑤族自治縣按照“開放主動、內外聯動、產業驅動、三區互動,邊產城融合發展”的“四動一融合”發展思路,著力把河口口岸建設成為雲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中越跨境經濟貿易示範區、“邊產城”融合發展的國際口岸城市。

有著百年文脈、商脈、人脈傳承的河口,再次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和方向,蓄勢待發,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文化引人

分類保護延續城市文脈

從空中俯瞰,紅河與南溪河構成一個大寫的“V”,在頂端的交匯處,兩條河流一清一濁,分界線清晰可辨,構成自然界“涇渭分明”的奇觀。鬥轉星移,河水緩緩向前,將中越邊境異域文化、瑤族文化、法式文化等串聯起來,形成了河口相容並蓄、包容多樣、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

“目前,全縣擁有河口對汛督辦公署舊址、河口海關舊址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8處州級、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是時空變化留給河口最珍貴的印記。”河口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梁玲介紹,“文化遺存的保護,在遵守文物保護法律的前提下,一方面要通過劃定紅線明確保護對象和範圍,另一方面要實施分類保護、分級保護,並嚴格落實。”

古炮臺是河口的一處重要文物遺址,炮臺坐北朝南,始建於西元1886年,是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而構築的軍事要塞。登上古炮臺眺望,目光所及,沒有一處高層建築遮擋住四圍的天際線。“對古炮臺的保護,不僅包括四至界限內的歷史遺跡,還要完整地呈現一百多年前炮臺易守難攻的戰略地位、雄踞一方的氣勢。”縣文管所負責人介紹,考慮到新建的項目可能會遮擋炮臺前方的視線,破壞遺址風貌,縣裡重新調整了部分專案規劃,為遺址讓路。

與有形的實物遺跡不同,民風民俗、傳統手工技藝等無形的遺存更是點多面廣,河口“虛功實做”通過挖掘、研究、整理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華燈初上,瑤山鄉村民鄧壽春走進“非遺文化體驗站”開始了晚間的“功課”。薄如蟬翼的竹片上下翻飛,一隻呆萌的小螞蚱出現在他靈巧的手中。“瑤族竹編有悠久的歷史,有了體驗站,算是登上了大雅之堂。”老鄧的手藝不僅吸引來四方遊客,還讓他招收了一個越南徒弟,儘管兩人語言不通,但看著小徒弟在慢慢摸索中找到了感覺,老鄧開心地說,“只要你願意把瑤族竹編傳承發揚下去,我都可以毫不保留地教給你。”

產業聚人

傳承創新拓展城市商脈

紅瓦黃牆,百葉窗,拼花地磚……在滇越鐵路大橋附近,不經意就會走進一幢法式建築,這裡聚集著河口海關、法國駐河口副領事署公署、河口郵政大樓、老碼頭等舊址,一座座地標建築見證著河口百年前的繁榮。11月10日,與此地毗鄰,異域風情街正式開街,遊客又多了一個美食、休閒、娛樂、觀光的好去處。

“我的母親是越南人,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她就在老屋的後面種下了兩棵咖啡樹,從發酵、脫皮、去殼、炒制、研磨都是自己動手,就是物資困難時期,我們家也可以喝到正宗的越南咖啡。”朱慧的“滇越鐵路咖啡吧”就在異域風情街上,開業才幾天,慕名前來品嘗越南滴漏咖啡的遊客已經讓她應接不暇。

河口有悠久的對外開放歷史,早在西元前111年,西漢中央王朝就在河口建立了軍事重隘進桑關。秦漢之際,西南各族先民在崇山峻嶺中開闢了內聯昆明、成都,外聯交趾(越南)的“蜀安南道”、“安南通天竺道”、“馬援古道”。至唐朝,素有“南方絲綢之路”之稱。19世紀末20世紀初,紅河航道上“大船三百,小船千艘,來往如蟻,盛況空前”。自1895年清政府辟河口為商埠,1910年滇越鐵路建成通車,對外貿易繁榮,成為雲南省對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並迅速發展成為我國西南邊境上的一座新興商業城市,商賈雲集、店號林立、旌旗招展、熱鬧非凡。

如今每到節假日,濱河路上人流、車流熙熙攘攘。商家、人氣的彙聚首先得益于路網的完善和城市管理升級,以口岸為輻射中心的商圈促進了老城區商業的繁榮。

2017年7月,河口縣印發《深入推進“邊產城”融合加快河口開放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圍繞“開放主動、內外互動、產業驅動、三區聯動,努力打造‘邊、產、城’融合發展示範”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通道、區位、平臺等優勢,抓實抓好 “跨合區、口岸、國門城市、興邊富民”四大建設重點,在更大力度、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謀劃推動全縣開放發展。

誠意留人

開放發展吸引城市人脈

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化程度不僅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準的重要標準,還是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河口從“城市開放”走向“開放城市”,在更高層面、更深層次、更廣領域融入世界,構建縣內縣外的“朋友圈”。

11月中旬,河口迎來了法國旅行商考察團,考察團由阿爾蒂普拉諾、探索者、安特麥德等18家旅行社組成,考察團先後前往中國越南城、河口口岸花園、異域風情街等實地考察。大家對河口打造口岸明珠,建設國門城市的成果無不滿懷期待,“美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人文風情令人陶醉,更令人動心的是,河口擴大開放、融入全球躊躇滿志、信心滿懷,其誠意可嘉,其願景可期。”一位考察團成員表示。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文化交流是打造國際化營商“軟環境”,促進合作、增進情誼的無形紐帶,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阮香雨是老街市的一名音樂教師,每到週末,她總要帶著獨弦琴來到紅河谷1897餐廳,向遊客演奏越南傳統音樂。“希望能以我的個人力量推動越南文化在中國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中國觀眾對越南文化的瞭解和欣賞。”

以誠為信,廣交朋友搭建合作平臺,為河口開展國際經貿合作提供有力支持,帶來了豐碩的成果。

2017年,全縣預計接待海外遊客31.56萬人次,同比增長47.7%;預計接待國內遊客295.14萬人次,同比增長41.1%;旅遊業收入預計實現39.2億元,同比增長24.9%。

縣旅發委主任周學兵介紹:“作為紅河州乃至雲南省承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個資源的重要門戶,未來我們將以國際化旅遊城市為目標,遊客來到河口將會體驗濃郁的異域文化、邊境文化的旅遊氛圍。”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與大自然融

森林公園 看山望水好去處

綠色河口

鬱鬱蔥蔥的樹木、波光鱗鱗的水面,綠油油的草地上、競相開放的花兒,冬日裡的河口口岸森林公園依舊是一派生機勃勃。

一大早,筆者來到正在建設中的河口口岸森林公園,棧道上、小溪邊、健身路徑上,已經有三三兩兩的市民在這裡散步、鍛煉、曬太陽。

“帶著孩子來森林公園走走,沐浴陽光,呼吸新鮮空氣,這對孩子成長有好處。”河口鎮檳榔社區居民陳紅波家住附近,每天都要帶著孩子到森林公園走走,這似乎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課”。“以前這裡都是連片的橡膠林,樹種非常單一,平時只有割膠工人進出橡膠林割膠和收膠。現在有了森林公園,生態環境變好了,我們多了一個休閒、遊憩、運動的好去處。”

2016年,紅河州決定用兩年時間,計畫總投資31.29億元,在全州13個縣市規劃建設11個森林公園和3個濕地公園。自專案啟動以來,河口縣把口岸森林公園作為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公園占地1007畝,總投資1.75億元,位於河口檳榔寨片區,主要由山花爛漫區、臺地花海區、雨林風光區、叢林綠海區、景觀濕地區、熱帶果香區、當地景觀大樹區等6個種植區組成。

“第一次來這裡,感覺和江浙一帶的園林不一樣,這裡更多的元素是融入大自然。”來自江西的江先生談起了自己感受:江浙一帶的園林多以建築來體現文化,人工製造的小景較多,而口岸森林公園多以融入自然為主,山、水、林、鳥等元素在森林公園都得到了體現。

“河口口岸森林公園堅持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雙贏模式,結合‘看山望水、享受異國風情’的理念,在系統保護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資源,充分發揮生態服務功能,打造一個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生態產品為特色的口岸城市森林公園。”項目總設計師趙工程師介紹,森林公園不是一兩個景點,而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與大自然融合的完整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走出家門,就可以看見森林,水光山色輝映,亭臺樓閣錯落,天然植被茂密,人在林中行,心在畫中游,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幸福滿滿。”市民江代玲對筆者說。

本報通訊員 王儷瑾/文

馬熙騰/圖

彰顯邊境旅遊城市新形象

口岸花園 異國風情最迷人

“國門口岸氣派莊重,口岸花園乾淨整潔,鮮豔的花朵搭配蔥綠的植被,處處彰顯勃勃生機,為這樣的國門環境點贊。”這是第一次到河口旅遊的李先生最直觀的感受。

河口縣具有“兩國一城”和“口岸即縣城,縣城即口岸”的特色。傍晚,沿著濱河路漫步,紅河對岸,越南老街市的建築、車輛、街燈,甚至行人都清晰可見。“我們家有許多親戚朋友是越南人,這幾年河口縣的快速發展,新建的口岸花園、沿江公園和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都深深地吸引著他們的目光,我們成了被欣賞和羡慕的物件。”越南風味餐館老闆娘宋亞南告訴記者。

這是河口最平常的截面:在紅河與南溪河的交匯口,“中國河口”口岸,繁忙的貿易往來,一個個推著推車、匆匆而過的身影,讓人印象深刻;在國門旁,一張碩大的銅質中國地圖鋪展在地面上,無論遊客來自哪裡,都可以找到“故鄉”;在地標點花壇,五顏六色的盆栽圍繞著“西南海拔最低點76.4米”的圓形標誌,展現著河口在西南地區之“最”的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構築起市民和遊客共同的精神家園;在濱江路,中國結、扇子、窗花等中國元素的裝飾,讓民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增強了國際合作的親和力。

河口縣住建局局長曾素剛介紹,河口縣濱河路景觀改造提升工程是改善河口縣城市基礎設施,突出河口縣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異域風情特色的重要建設專案。項目對濱河路河堤及河堤下灘塗地的景觀綠化、濱河路沿線景觀風貌進行整體規劃建設,達到提升國門區域的整體品質,從而更好地體現河口邊境旅遊城市的整體形象。項目改造景觀總面積19.29萬平方米,全線長約3.54公里,總投資9500萬元。

“變了變了,改造以後河口確實變美了,變淨了,茶餘飯後到處走走,這樣的感覺很悠閒。”正在帶著孫子蕩秋千的市民張華飛為濱河景觀帶提升改造不住點贊。

本報通訊員 王儷瑾/文 馬熙騰/圖

人物故事

陳勇輝:讓“雲南味道”香飄越南老街

雞土從、松茸、天麻、金針菇、雞油菌……一碟碟裝盤精美的新鮮食材,配以雞、筒骨熬制的高湯,熱氣騰騰鮮香滋補的火鍋引人垂涎三尺。這裡不是雲南的食肆,而是與河口隔河相望的越南老街市“紅河園”餐廳。

暮色漸濃,華燈初上,下了班的越南食客三三兩兩走進餐廳,落座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紅河兩岸的旖旎夜色盡收眼底。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美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餐廳主人陳勇輝是河口人,四十多歲的他言語間帶著沉穩、堅定,“開辦‘紅河園’中式餐廳就是想把雲南餐飲魅力傳遞到越南,把美食與文化相融合,讓越南人在雲南味道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陳勇輝在河口經營餐飲、住宿已有20多年,7年前,以越南菜式為主打的“紅河谷1897”餐廳開門迎客。起步之初遇到的困難讓人有些意外,一道叫“ge lao”的肉卷難住了陳勇輝,幾經查找字典,又結合廣西菜的發音,最終才定名為“嘎嘮肉”。攻克了語言障礙後,陳勇輝更加注重為餐廳注入文化元素,餐廳中大部分的員工來自越南,每到週末,餐廳還舉辦越南音樂表演,溫婉、悠揚的獨弦琴演奏成為這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紅河谷1897” 在河口小有名氣後,陳勇輝把越南餐廳開到了昆明,在“南越家”餐廳炸春捲、小卷粉、順化手抓米餅卷、西貢灌湯田螺,配以用小葉薄荷、香菜、小米辣、檸檬、魚露等製作的各種蘸水,深受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

今年初,陳勇輝把目光轉向了國外市場。經過半年多的謀劃、建設,占地400平方米的“紅河園”於11月初在老街市開門迎客。越南的餐飲習慣以清淡少油、鮮美清新為主,雲南的野生菌、酸菜魚幾乎是食客們必點的菜品,北京烤鴨也網羅了大批粉絲。“以後我們還計畫把雲南過橋米線等特色美食端上餐桌,不斷豐富菜品內容,以滿足越南消費者的興趣。”

“以前員工需要每天辦理登記手續,現在隨著通關便利化不斷提升,一個月只需到相關部門辦理一次手續,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陳勇輝感慨,雲南味道受到熱捧的背後,是國家日漸強大的軟實力支持,也是中越兩國愈發相容並蓄的文化融合。 雖然開業時間不長,但陳勇輝面對未來信心滿滿,已經有客商開始與他接洽在沙巴等地開設中餐館。“作為雲南餐飲人,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嘗到雲南味道,把雲南美食帶到更遠的地方。”

本報記者 李樹芬 文/圖

口岸明珠 · 國門河口

有山有水、有文化傳承也有時代創新、有異域風情更有家國情懷。河口的風采是三言兩語說不完、道不盡的,在《雲南日報》的持續報導中,我們仿佛親手揭開了這個邊陲小鎮的神秘面紗,環環相扣的報導內容,秀麗美好的山水風光,繁華似錦的多元文化,真摯流露的交流訪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日新月異變化中的國門河口。

文章的最後

小編還要特別感謝各級媒體及小夥伴們

一路上有你們的支持

我們會更加努力!

.

打造口岸明珠 建設國門河口

請在下方內容區域上下滑動觀看全文

↓↓↓

本報記者 李樹芬/文 本報通訊員 馬熙騰/圖

作為雲南省開發開放較早的邊境口岸之一,河口口岸自1897年開埠通商、1910年滇越鐵路建成通車以來,幾經興盛衰落,歷盡滄桑。1992年,國務院批准河口為沿邊開放縣,設立邊境經濟合作區,古老的通商口岸煥發出勃勃生機。

基於這樣的城市特質,近年來,河口瑤族自治縣按照“開放主動、內外聯動、產業驅動、三區互動,邊產城融合發展”的“四動一融合”發展思路,著力把河口口岸建設成為雲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中越跨境經濟貿易示範區、“邊產城”融合發展的國際口岸城市。

有著百年文脈、商脈、人脈傳承的河口,再次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和方向,蓄勢待發,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文化引人

分類保護延續城市文脈

從空中俯瞰,紅河與南溪河構成一個大寫的“V”,在頂端的交匯處,兩條河流一清一濁,分界線清晰可辨,構成自然界“涇渭分明”的奇觀。鬥轉星移,河水緩緩向前,將中越邊境異域文化、瑤族文化、法式文化等串聯起來,形成了河口相容並蓄、包容多樣、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

“目前,全縣擁有河口對汛督辦公署舊址、河口海關舊址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8處州級、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是時空變化留給河口最珍貴的印記。”河口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梁玲介紹,“文化遺存的保護,在遵守文物保護法律的前提下,一方面要通過劃定紅線明確保護對象和範圍,另一方面要實施分類保護、分級保護,並嚴格落實。”

古炮臺是河口的一處重要文物遺址,炮臺坐北朝南,始建於西元1886年,是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而構築的軍事要塞。登上古炮臺眺望,目光所及,沒有一處高層建築遮擋住四圍的天際線。“對古炮臺的保護,不僅包括四至界限內的歷史遺跡,還要完整地呈現一百多年前炮臺易守難攻的戰略地位、雄踞一方的氣勢。”縣文管所負責人介紹,考慮到新建的項目可能會遮擋炮臺前方的視線,破壞遺址風貌,縣裡重新調整了部分專案規劃,為遺址讓路。

與有形的實物遺跡不同,民風民俗、傳統手工技藝等無形的遺存更是點多面廣,河口“虛功實做”通過挖掘、研究、整理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華燈初上,瑤山鄉村民鄧壽春走進“非遺文化體驗站”開始了晚間的“功課”。薄如蟬翼的竹片上下翻飛,一隻呆萌的小螞蚱出現在他靈巧的手中。“瑤族竹編有悠久的歷史,有了體驗站,算是登上了大雅之堂。”老鄧的手藝不僅吸引來四方遊客,還讓他招收了一個越南徒弟,儘管兩人語言不通,但看著小徒弟在慢慢摸索中找到了感覺,老鄧開心地說,“只要你願意把瑤族竹編傳承發揚下去,我都可以毫不保留地教給你。”

產業聚人

傳承創新拓展城市商脈

紅瓦黃牆,百葉窗,拼花地磚……在滇越鐵路大橋附近,不經意就會走進一幢法式建築,這裡聚集著河口海關、法國駐河口副領事署公署、河口郵政大樓、老碼頭等舊址,一座座地標建築見證著河口百年前的繁榮。11月10日,與此地毗鄰,異域風情街正式開街,遊客又多了一個美食、休閒、娛樂、觀光的好去處。

“我的母親是越南人,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她就在老屋的後面種下了兩棵咖啡樹,從發酵、脫皮、去殼、炒制、研磨都是自己動手,就是物資困難時期,我們家也可以喝到正宗的越南咖啡。”朱慧的“滇越鐵路咖啡吧”就在異域風情街上,開業才幾天,慕名前來品嘗越南滴漏咖啡的遊客已經讓她應接不暇。

河口有悠久的對外開放歷史,早在西元前111年,西漢中央王朝就在河口建立了軍事重隘進桑關。秦漢之際,西南各族先民在崇山峻嶺中開闢了內聯昆明、成都,外聯交趾(越南)的“蜀安南道”、“安南通天竺道”、“馬援古道”。至唐朝,素有“南方絲綢之路”之稱。19世紀末20世紀初,紅河航道上“大船三百,小船千艘,來往如蟻,盛況空前”。自1895年清政府辟河口為商埠,1910年滇越鐵路建成通車,對外貿易繁榮,成為雲南省對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並迅速發展成為我國西南邊境上的一座新興商業城市,商賈雲集、店號林立、旌旗招展、熱鬧非凡。

如今每到節假日,濱河路上人流、車流熙熙攘攘。商家、人氣的彙聚首先得益于路網的完善和城市管理升級,以口岸為輻射中心的商圈促進了老城區商業的繁榮。

2017年7月,河口縣印發《深入推進“邊產城”融合加快河口開放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圍繞“開放主動、內外互動、產業驅動、三區聯動,努力打造‘邊、產、城’融合發展示範”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通道、區位、平臺等優勢,抓實抓好 “跨合區、口岸、國門城市、興邊富民”四大建設重點,在更大力度、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謀劃推動全縣開放發展。

誠意留人

開放發展吸引城市人脈

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化程度不僅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準的重要標準,還是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河口從“城市開放”走向“開放城市”,在更高層面、更深層次、更廣領域融入世界,構建縣內縣外的“朋友圈”。

11月中旬,河口迎來了法國旅行商考察團,考察團由阿爾蒂普拉諾、探索者、安特麥德等18家旅行社組成,考察團先後前往中國越南城、河口口岸花園、異域風情街等實地考察。大家對河口打造口岸明珠,建設國門城市的成果無不滿懷期待,“美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人文風情令人陶醉,更令人動心的是,河口擴大開放、融入全球躊躇滿志、信心滿懷,其誠意可嘉,其願景可期。”一位考察團成員表示。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文化交流是打造國際化營商“軟環境”,促進合作、增進情誼的無形紐帶,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阮香雨是老街市的一名音樂教師,每到週末,她總要帶著獨弦琴來到紅河谷1897餐廳,向遊客演奏越南傳統音樂。“希望能以我的個人力量推動越南文化在中國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中國觀眾對越南文化的瞭解和欣賞。”

以誠為信,廣交朋友搭建合作平臺,為河口開展國際經貿合作提供有力支持,帶來了豐碩的成果。

2017年,全縣預計接待海外遊客31.56萬人次,同比增長47.7%;預計接待國內遊客295.14萬人次,同比增長41.1%;旅遊業收入預計實現39.2億元,同比增長24.9%。

縣旅發委主任周學兵介紹:“作為紅河州乃至雲南省承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個資源的重要門戶,未來我們將以國際化旅遊城市為目標,遊客來到河口將會體驗濃郁的異域文化、邊境文化的旅遊氛圍。”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與大自然融

森林公園 看山望水好去處

綠色河口

鬱鬱蔥蔥的樹木、波光鱗鱗的水面,綠油油的草地上、競相開放的花兒,冬日裡的河口口岸森林公園依舊是一派生機勃勃。

一大早,筆者來到正在建設中的河口口岸森林公園,棧道上、小溪邊、健身路徑上,已經有三三兩兩的市民在這裡散步、鍛煉、曬太陽。

“帶著孩子來森林公園走走,沐浴陽光,呼吸新鮮空氣,這對孩子成長有好處。”河口鎮檳榔社區居民陳紅波家住附近,每天都要帶著孩子到森林公園走走,這似乎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課”。“以前這裡都是連片的橡膠林,樹種非常單一,平時只有割膠工人進出橡膠林割膠和收膠。現在有了森林公園,生態環境變好了,我們多了一個休閒、遊憩、運動的好去處。”

2016年,紅河州決定用兩年時間,計畫總投資31.29億元,在全州13個縣市規劃建設11個森林公園和3個濕地公園。自專案啟動以來,河口縣把口岸森林公園作為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公園占地1007畝,總投資1.75億元,位於河口檳榔寨片區,主要由山花爛漫區、臺地花海區、雨林風光區、叢林綠海區、景觀濕地區、熱帶果香區、當地景觀大樹區等6個種植區組成。

“第一次來這裡,感覺和江浙一帶的園林不一樣,這裡更多的元素是融入大自然。”來自江西的江先生談起了自己感受:江浙一帶的園林多以建築來體現文化,人工製造的小景較多,而口岸森林公園多以融入自然為主,山、水、林、鳥等元素在森林公園都得到了體現。

“河口口岸森林公園堅持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雙贏模式,結合‘看山望水、享受異國風情’的理念,在系統保護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資源,充分發揮生態服務功能,打造一個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生態產品為特色的口岸城市森林公園。”項目總設計師趙工程師介紹,森林公園不是一兩個景點,而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與大自然融合的完整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走出家門,就可以看見森林,水光山色輝映,亭臺樓閣錯落,天然植被茂密,人在林中行,心在畫中游,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幸福滿滿。”市民江代玲對筆者說。

本報通訊員 王儷瑾/文

馬熙騰/圖

彰顯邊境旅遊城市新形象

口岸花園 異國風情最迷人

“國門口岸氣派莊重,口岸花園乾淨整潔,鮮豔的花朵搭配蔥綠的植被,處處彰顯勃勃生機,為這樣的國門環境點贊。”這是第一次到河口旅遊的李先生最直觀的感受。

河口縣具有“兩國一城”和“口岸即縣城,縣城即口岸”的特色。傍晚,沿著濱河路漫步,紅河對岸,越南老街市的建築、車輛、街燈,甚至行人都清晰可見。“我們家有許多親戚朋友是越南人,這幾年河口縣的快速發展,新建的口岸花園、沿江公園和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都深深地吸引著他們的目光,我們成了被欣賞和羡慕的物件。”越南風味餐館老闆娘宋亞南告訴記者。

這是河口最平常的截面:在紅河與南溪河的交匯口,“中國河口”口岸,繁忙的貿易往來,一個個推著推車、匆匆而過的身影,讓人印象深刻;在國門旁,一張碩大的銅質中國地圖鋪展在地面上,無論遊客來自哪裡,都可以找到“故鄉”;在地標點花壇,五顏六色的盆栽圍繞著“西南海拔最低點76.4米”的圓形標誌,展現著河口在西南地區之“最”的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構築起市民和遊客共同的精神家園;在濱江路,中國結、扇子、窗花等中國元素的裝飾,讓民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增強了國際合作的親和力。

河口縣住建局局長曾素剛介紹,河口縣濱河路景觀改造提升工程是改善河口縣城市基礎設施,突出河口縣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異域風情特色的重要建設專案。項目對濱河路河堤及河堤下灘塗地的景觀綠化、濱河路沿線景觀風貌進行整體規劃建設,達到提升國門區域的整體品質,從而更好地體現河口邊境旅遊城市的整體形象。項目改造景觀總面積19.29萬平方米,全線長約3.54公里,總投資9500萬元。

“變了變了,改造以後河口確實變美了,變淨了,茶餘飯後到處走走,這樣的感覺很悠閒。”正在帶著孫子蕩秋千的市民張華飛為濱河景觀帶提升改造不住點贊。

本報通訊員 王儷瑾/文 馬熙騰/圖

人物故事

陳勇輝:讓“雲南味道”香飄越南老街

雞土從、松茸、天麻、金針菇、雞油菌……一碟碟裝盤精美的新鮮食材,配以雞、筒骨熬制的高湯,熱氣騰騰鮮香滋補的火鍋引人垂涎三尺。這裡不是雲南的食肆,而是與河口隔河相望的越南老街市“紅河園”餐廳。

暮色漸濃,華燈初上,下了班的越南食客三三兩兩走進餐廳,落座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紅河兩岸的旖旎夜色盡收眼底。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美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餐廳主人陳勇輝是河口人,四十多歲的他言語間帶著沉穩、堅定,“開辦‘紅河園’中式餐廳就是想把雲南餐飲魅力傳遞到越南,把美食與文化相融合,讓越南人在雲南味道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陳勇輝在河口經營餐飲、住宿已有20多年,7年前,以越南菜式為主打的“紅河谷1897”餐廳開門迎客。起步之初遇到的困難讓人有些意外,一道叫“ge lao”的肉卷難住了陳勇輝,幾經查找字典,又結合廣西菜的發音,最終才定名為“嘎嘮肉”。攻克了語言障礙後,陳勇輝更加注重為餐廳注入文化元素,餐廳中大部分的員工來自越南,每到週末,餐廳還舉辦越南音樂表演,溫婉、悠揚的獨弦琴演奏成為這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紅河谷1897” 在河口小有名氣後,陳勇輝把越南餐廳開到了昆明,在“南越家”餐廳炸春捲、小卷粉、順化手抓米餅卷、西貢灌湯田螺,配以用小葉薄荷、香菜、小米辣、檸檬、魚露等製作的各種蘸水,深受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

今年初,陳勇輝把目光轉向了國外市場。經過半年多的謀劃、建設,占地400平方米的“紅河園”於11月初在老街市開門迎客。越南的餐飲習慣以清淡少油、鮮美清新為主,雲南的野生菌、酸菜魚幾乎是食客們必點的菜品,北京烤鴨也網羅了大批粉絲。“以後我們還計畫把雲南過橋米線等特色美食端上餐桌,不斷豐富菜品內容,以滿足越南消費者的興趣。”

“以前員工需要每天辦理登記手續,現在隨著通關便利化不斷提升,一個月只需到相關部門辦理一次手續,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陳勇輝感慨,雲南味道受到熱捧的背後,是國家日漸強大的軟實力支持,也是中越兩國愈發相容並蓄的文化融合。 雖然開業時間不長,但陳勇輝面對未來信心滿滿,已經有客商開始與他接洽在沙巴等地開設中餐館。“作為雲南餐飲人,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嘗到雲南味道,把雲南美食帶到更遠的地方。”

本報記者 李樹芬 文/圖

口岸明珠 · 國門河口

有山有水、有文化傳承也有時代創新、有異域風情更有家國情懷。河口的風采是三言兩語說不完、道不盡的,在《雲南日報》的持續報導中,我們仿佛親手揭開了這個邊陲小鎮的神秘面紗,環環相扣的報導內容,秀麗美好的山水風光,繁華似錦的多元文化,真摯流露的交流訪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日新月異變化中的國門河口。

文章的最後

小編還要特別感謝各級媒體及小夥伴們

一路上有你們的支持

我們會更加努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