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抗爭!重回環保署門前 臺灣法律人回顧10個環境訴訟故事

賴品瑀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法律人協會22日上午帶著新書《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 在臺灣環保署前舉辦新書發表會。 協會理事長張譽尹表示, 由於這10則故事共通的重要場景就是在環保署門前, 因此選在這裡發表新書, 希望這一本書可以作為日後更多環境運動的重要參考資料。

環境法律人協會22日前往環保署門前發表新書《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 賴品瑀攝。

這本書收集了共計10則與環境正義、人民基本權利相關的環境故事與訴訟判決, 從這些個案故事帶出訴訟判決的歷程及導讀。 張譽尹表示, 包括林內焚化爐、台東美麗灣、湖口垃圾站、中科三期、淡北道路、保變住六之六、北投纜車、苗栗苑裡風機、台益豐鍋爐等案, 一路看下來, 可以看到法院見解的演進, 人民論述、抗爭技巧的進步, 以及環保署資訊逐步公開的過程。


長期抗爭中科三期的老農們現身, 訴說抗爭的心路歷程, 後裡公館裡裡長馮詠淮表示, 當地長期已經面臨污染, 當中科三期案展開環評時, 後裡園區的環評有做跟沒有做一樣他們沒有注意, 而到七星園區環評時, 居民才組成協會展開抗爭。

農民王婉盈表示, 當他們決定挺身為了家園抗爭時, 首先擔憂哪來的錢可以去訴訟, 當得到律師們的協助之後, 他們也不斷思考, 在參與每一次的會議時, 要如何有效率的表達, 並得到進展。 王婉盈說, 每次北上抗爭, 農民就要放下手邊工作、自掏腰包買車票, 都是不小的負擔, 更大的挑戰卻是, 他們都只有3分鐘的發言時間。

因此他反覆檢視會議內容, 筆記總是寫的密密麻麻,

整理出農民的意見、中科與環評委員、相關部會的回答, 再擬出下一次應該回答什麼, 發問什麼。 論述也從當地環境保護、農業用水保障, 一路推到了大台中地區的用水分配問題。 這樣的經驗, 現在出書整理出來, 王婉盈相信可以做為其他人的參考。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會長陳清海表示, 如今回想起抗爭都還是覺得很辛酸, 他們開始抗爭了半年, 社會才逐漸開始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面對了什麼。 例如當時員警過當的執法, 卻不自知自己濫用公權, 在他們一次一次的承受後, 才漸漸看到改善, 這些抗爭經驗分享出來, 才知臺灣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

包括環境法律人、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目前臺灣以法律專業參與環境運動的組織共有三個。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董事長林三加回想, 大概以2000年為分水嶺, 先前的法律人大多參與政策面的討論, 而在環境相關的法制逐漸建置後, 法律人開始以訴訟來參與環境事務, 2003年文魯彬率先成立蠻野心足、接著2010年環境法律人成立,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則是因中科三期案的訴訟結果而成立。

林三加認為未來法律人參與環運, 不只是進出法院, 也將持續從政策面思考, 例如過去因為抗爭而開始思考的風機安全距離、能源政策等, 未來可預期還會有更多跨領域、跨學科的合作。

“如果做的不好, 歡迎繼續來抗爭, 不用留情。 ”過去是環境律師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 向過去的戰友如此強調。

書中的10個故事他參與了6個, 但也自認上任後努力把關, 環保署應是比起過去有實質的進展。

上任一年半, 環保署因環評挨告的, 包括新北安坑輕軌捷運案, 居民不滿該路線緊鄰民宅卻獲通過而提出訴訟;花蓮榮豐礦業遭認定不予開發, 業者不滿提告反擊;遭要求重做環評的利英工礦也提出訴願。 環保署長李應元也無預警現身月臺, 並當場承諾認購100本。

《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

作者: 張譽尹

出版社:新學林

出版日期:2018/01/01

本書精選十個環境事件敘述臺灣環境運動的歷程,每篇案例以人物故事及判決導讀帶出。案例故事帶領讀者認識事件的始末,娓娓道出參與者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判決導讀說明一則則曆審法院判決中實務見解的認定及影響,描述環境訴訟見解的演進。本書可為關心環境議題的法律人、社運人及學院師生提供實用之入門金鑰。

作者: 張譽尹

出版社:新學林

出版日期:2018/01/01

本書精選十個環境事件敘述臺灣環境運動的歷程,每篇案例以人物故事及判決導讀帶出。案例故事帶領讀者認識事件的始末,娓娓道出參與者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判決導讀說明一則則曆審法院判決中實務見解的認定及影響,描述環境訴訟見解的演進。本書可為關心環境議題的法律人、社運人及學院師生提供實用之入門金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