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教傳入中國與早期的佛寺建築

約在西元前600年, 佛教創立于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 創始人為釋迦牟尼。 但是, 直到東漢明帝時才傳入中國。 據說,

在永平七年(西元64年)的一個夜裡, 漢明帝夢見一位高大的金人, 頭頂有日月之光。 他醒來之後, 詢問群臣:“此夢有什麼凶吉?”有的大臣告訴他:“皇上夢見的金人是西方之神佛祖, 聽說他神通廣大, 專門救苦行善。 ”明帝聽了很高興, 立刻派蔡愔(音yin)、秦景等前往天竺(即古印度)求佛法, 並畫佛祖之像。 不久, 蔡愔等回國, 不僅帶回了許多佛經和佛像, 而且帶回了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天竺僧人。 接著, 明帝就下詔修建白馬寺, 保存這批佛經、佛像, 並安置兩位天竺僧人住在這裡。

在天竺, 佛寺叫做“僧伽藍摩”, 簡稱“伽藍”。 那麼, 為什麼當時中國不稱“伽藍”而叫做“寺”呢?原來, “寺”是中國官府的名稱。 當時的中央政府中, 有鴻臚寺、大常寺等。 鴻臚寺是中央政府中主管賓客、朝會禮儀的機構,

猶如今天的禮賓司。 因此, 攝摩騰、竺法蘭到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12公里漢魏洛陽故城)時, 便住在鴻臚寺的客舍裡。 不久, 明帝令鴻臚寺在洛陽城雍門(即西門)外三裡禦道南給他倆建造伽藍, 因此, 便稱此寺為“白馬寺”。

為什麼叫它為“白馬寺”呢?這是因為蔡愔等東歸時, 是用兩匹白馬馱著佛經、佛像回到洛陽的, 為了紀念這兩匹勞苦功高的白馬, 所以取名“白馬寺”。 後來, 這兩匹白馬先後死去, 東漢政府又在寺門外的東西兩側, 雕塑兩匹白石馬, 作為紀念。 這兩匹石馬後來被毀。 今寺門外站立的兩匹青石馬, 是北宋時期補作的。

東漢時期的白馬寺, 完全採用天竺的伽藍建築模式。 位於全寺中心的是佛塔,

梵文叫“浮圖”。 它是一座木結構的四方形建築物, 高九級(層), 氣勢雄偉。 佛塔是供奉佛祖釋迦牟尼“舍利”(即遺骨)及存放寶物的地方, 相當於中國人的祖宗神廟, 因此, 當時的中國人又稱之為“塔廟”。 由於佛塔是全寺中最神聖和最具紀念性的主體建築, 故製作非常考究, 精美而莊嚴。 佛塔之後是殿堂, 其建築形狀也完全是天竺式, 與現在的佛殿建築不同。 殿堂裡面正中, 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站立的畫像, 畫像前是精緻的香案。 在兩側, 是有關佛祖神話故事的彩畫。 這些彩畫, 都出自宮廷的名師高手。 畫中人物、鳥獸惟妙惟肖, 樹木、殿宇千姿百態。 殿堂是僧侶們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 他們每天早晚要在這裡念經、拜佛, 或聆聽長老說法;從天竺帶回的佛經,
也存放在這裡, 以便僧侶們隨時取閱。 在佛塔、佛殿的周圍, 是僧房、客舍、庫房、廚房和廁所等, 最前面的是門房和接待室。 僧房是僧侶休息和習經、譯經的地方;客舍是招待西域遊僧和西域商賈、信徒居住的地方;招待室是接待來訪客人的地方。 當時, 佛教僧侶完全限於西域(包括天竺)人, 所以, 最初的白馬寺規模很小。 但是, 中國的佛教由此發源, 因而白馬寺被後人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 自白馬寺開始, 中國人便把僧侶修行拜佛的建築物, 都稱之為“寺”, 一直沿用至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