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微信闢謠已超百萬條!這些“關懷式”謠言你還在相信嗎?

導語

長安君》, 微信去年已處罰造謠傳謠帳號約10萬個, 朋友圈處理謠言連結數超過120萬條。 同時, 微信專門開發的“微信闢謠助手”顯示,

至今年12月已闢謠的文章數已超過100萬條。

誰在製造“高品質”謠言?

背後利益鏈複雜

當被告知所轉發過的一些文章是謠言時, 許多讀者不免要問, 他們為什麼要“好心”製造這些謠言?這些讀者並不知道, 其不經意的閱讀和轉發所帶來的點擊量和公號關注量, 將會給幕後操作者帶來直接收益。

↑轉發文章有“明碼標價”

記者採訪了諸多微信從業者及專家, 並經多方調查後發現, 微信謠言背後有故意打擊對手、誘導使用者洩露個人資訊、引導使用者打吸費電話等多重圖謀, 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其背後的“圈粉”、轉發廣告等利益鏈。

記者在一家大型公眾號廣告對接平臺上瞭解到, 一萬名粉絲數以下的公眾號廣告標價費用為200-400元, 而5萬名粉絲數的則上升十幾倍至3000元左右, 有的甚至上萬元。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濟南微信公眾號運營者說, 閱讀量和公眾號粉絲數是廣告價格的主要依據, 因此許多公眾號為迅速增加粉絲, 不惜違法製造“關懷式”“事件類”等謠言。

同時, 業內人士介紹,

許多謠言頁面上, 特別最上端與下端, 附有大量的推廣二維碼及廣告內容, 讀者在閱讀及轉發的過程中也會使轉發者獲得一定的收益。 記者根據這位元人士的介紹, 下載了幾款APP, 發現上面有大量帶有廣告的文章可以轉發, 價格一般為每條0.1元-0.12元。

↑平臺設計了“收徒”制分成模式, 上級可獲得下級及下下級的永久性收益分成。

記者註冊成功並將部分文章分享給朋友或發至朋友圈後, 隨著朋友圈點擊量上升, APP“帳戶”上顯示的收益不時增加。 達到最低提現門檻5元時, 記者嘗試提現, 幾個小時後, 記者綁定的微信零錢帳號中便收到相應轉帳。

此外, 在多個類似平臺上, 還有“徒弟”制度, 已註冊用戶介紹進來新註冊用戶即“徒弟”後, 老用戶不僅可以立即得到幾元錢的返現, 還可永久獲得以後“徒弟”20%的收益分成和“徒孫”10%的收益分成, 形成類似“傳銷”的利益結構。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倪萬分析認為, 謠言製作者往往會利用人們關心食品安全、同情弱者等心理, 獲取較大的傳播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某某地孩子又被搶了”“一定別再吃了”等不斷出現的原因。 有的還剪輯視頻“移花接木”、配上其他報導的圖片等, 增強欺騙性。 還有的業內人士指出, “關懷式”謠言還抓住老人“寧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溝通的心理, 使其自願轉發, 並且養生健康類謠言不易受到公安部門打擊。

謠言止於智者, 更應止於“治者”

近年來, 謠言屢辟不止, 花樣翻新, 雖然許多只是造成人們的生活困惑或是“安全焦慮”, 但不少還產生了巨大危害。

例如此前“打針西瓜”“塑膠紫菜”等謠言給相關種植戶和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類似“塑膠大米”等謠言更是引發強烈關注, 甚至影響到行業形象。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說, 謠言傳播遵循這樣一個公式:謠言殺傷力=資訊重要程度×資訊模糊程度。要減少謠言危害,需要相關部門、單位、個人等及時回應,提高資訊透明度,降低模糊性。

倪萬建議,許多看似正能量的謠言,闢謠需要尋證、分析,成本相對較高,可以選取同一類謠言中最有代表性、傳播最廣的一條予以回應,進而讓讀者產生“既然這條資訊是假的,類似的資訊是不是都不一定是真的”的思考。

據瞭解,近年來為打擊謠言,微信等平臺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微信官方不僅不定期發佈謠言榜,還開發了“微信闢謠助手”小程式。據微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這一平臺已有超800個協力廠商權威機構加入,包括網警、國家食藥監系統、中央媒體等。近半年來就處罰公眾號約4.5萬個。

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大鵬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對“事件性”謠言加大打擊力度,還要著重對其他如養生、健康等類別謠言加大關注,特別是對有組織、有利益動機的謠言製造者加大處罰力度,揪出背後的利益鏈。

聲明:本文轉自新華社、人民網,在此致謝!

謠言傳播遵循這樣一個公式:謠言殺傷力=資訊重要程度×資訊模糊程度。要減少謠言危害,需要相關部門、單位、個人等及時回應,提高資訊透明度,降低模糊性。

倪萬建議,許多看似正能量的謠言,闢謠需要尋證、分析,成本相對較高,可以選取同一類謠言中最有代表性、傳播最廣的一條予以回應,進而讓讀者產生“既然這條資訊是假的,類似的資訊是不是都不一定是真的”的思考。

據瞭解,近年來為打擊謠言,微信等平臺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微信官方不僅不定期發佈謠言榜,還開發了“微信闢謠助手”小程式。據微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這一平臺已有超800個協力廠商權威機構加入,包括網警、國家食藥監系統、中央媒體等。近半年來就處罰公眾號約4.5萬個。

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大鵬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對“事件性”謠言加大打擊力度,還要著重對其他如養生、健康等類別謠言加大關注,特別是對有組織、有利益動機的謠言製造者加大處罰力度,揪出背後的利益鏈。

聲明:本文轉自新華社、人民網,在此致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