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行唐三幹會解讀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月8日, 我縣召開2017年三級幹部會議。 縣委書記楊立中作了重要講話, 縣委副書記王彥芳主次會議, 縣四大班子領導參加會議。

近年來我們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9.5%, 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自2015年以來,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改變了小康實現程度多年為零的局面;目前我縣具備一定規模的各類現代化農業園區已達12個,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比重達70%以上;去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7.4%, 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 保持了持續向好的強勁勢頭。

農業將怎樣發展?

圍繞市委對行唐的發展定位, 結合我縣農村發展實際和農業產業特點, 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基礎上, 用改革的辦法來推動農業農村著力向“全域園區化、產業特色化、農業品牌化”方向發展, 努力建設生態、旅遊大縣,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2017年, 農業供給側改革如何做?】

一是向調整農業結構要效益。

●以“兩紅一白、兩種一養”特色產業為重點, 加快特色種養產業發展。 做強做優以口頭、九口子和上閆莊為中心的紅棗產業帶, 積極謀劃引進核桃初加工、深加工企業;2017年中藥材種植要確保達到2.5萬畝,

力爭達到3萬畝以上;全縣紅薯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加快養殖社區向牧場轉變, 實現牧場式管理奶牛場區達到80%以上;力爭2017年年底肉牛、肉驢存欄量均達到1萬頭以上。

●要積極爭創農產品品質安全示範縣, 積極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聯合執法, 確保全縣不發生牧漁產業品質安全事故。

● 2017年力爭家庭農場達到400家, 農民合作社實體社達到800家, 全縣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35%。

●要按照“農業品牌化”的發展思路, 提升行唐農業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二是向農村產業融合要增收。

●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園區。 力爭2017年完成1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10個縣級現代農業園區的申報評定;加快推進“河北行唐國家紅棗公園”建設;加大對神樹灣現代農業園區的扶持力度;積極承接京津農業產業轉移。

●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著力打造糧油、乳品、肉類等產業鏈;要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設立研發機構, 開發生產方便食品、休閒食品、速凍食品、馬鈴薯主食產品, 挖掘開發一批功能性食品。

● 要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南河等15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和龍興莊、神樹、張家莊等3個省市級鄉村旅遊示範村, 力爭2017年吸引遊客16萬人次以上。 力爭2017年年內啟動連接上閆莊、九口子、口頭等地農業園區和旅遊景區的北部休閒農業觀光“百里環廊”建設, 爭創國家休閒旅遊示範縣。

●2017年全縣要培育示範網店30家以上, 打造一批“淘寶村”。

三是向美麗鄉村建設要品位。

●要強化規劃引領。 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鄉村旅遊、搞好脫貧攻堅結合起來。

●要堅持連片打造。 2017年要把龍鄉田園-環行唐縣紅領巾水庫片區作為重點進行打造;搞好“四叉”聯建和47個省級重點村的建設, 力爭創建3-5個省級美麗鄉村;依託黃庵、陽關、東井底玉皇山、口頭水庫“太極山”等山川文化資源, 謀劃建設幾個集文化、旅遊、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特色小鎮。

●要推進“三區”共建, 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綜合體。

●要注重生態建設。 2017年完成人工造林5萬畝、封山育林4萬畝,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1.7%以上, 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

●要突出鄉愁文化特色, 打造屬於行唐自己的文化“標籤”。

四是向深化農村改革要活力。

●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認真落實中央關於“三權分置”要求,2017年要完成龍州、口頭等5個鄉鎮11.3萬畝土地確權頒證工作。

●要深化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2017年必須全面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實現所有的貧困村基本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其餘行政村也要在年內啟動,2018年上半年全部完成改革。

●要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引導供銷社與農民合作社融合發展,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要發揮供銷社銷售網路優勢,讓更多農產品走出行唐,進入京津,走向全國。

●要深化農村金融支持體系改革。加快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政銀企戶保”模式;嚴厲打擊農村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

四是向深化農村改革要活力。

●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認真落實中央關於“三權分置”要求,2017年要完成龍州、口頭等5個鄉鎮11.3萬畝土地確權頒證工作。

●要深化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2017年必須全面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實現所有的貧困村基本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其餘行政村也要在年內啟動,2018年上半年全部完成改革。

●要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引導供銷社與農民合作社融合發展,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要發揮供銷社銷售網路優勢,讓更多農產品走出行唐,進入京津,走向全國。

●要深化農村金融支持體系改革。加快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政銀企戶保”模式;嚴厲打擊農村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