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王家大院,晉商文化的博物館

鄭建華

王家大院對外開放二十年來, 先後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被文化部命名為山西第一個“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由此, 其在保持大院特色的基礎上實行再整合, 從而形成晉商大院綜覽的大格局。 目前靜升古鎮•王家大院正積極申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靈石縣委、縣人民政府也已將該工作提上日程, 冠以這一稱號後, 王家大院的人氣將更為飆升。 厚重的晉商文化底蘊, 日趨成熟的旅遊黃金線路,

必將為中國旅遊業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跨越時光的建築歷史

從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王家始祖定居山西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 算起來已有700年的歷史。 明景泰間, 伴隨著家道中興, 王家大興土木, 自是常事, 可以說, 至少從明萬曆年間至清嘉慶十六年(1573—1811年)的二百多年間, 王家的修建工程幾乎沒有間斷, 這從現在的各處院落可以看到。 故所謂王家大院, 絕不僅僅是一處, 數百年來, 靜升王氏住宅由西向東, 由低而高, 逐漸發展, 修建了“五巷六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築群, 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 現已開放的為80000平方米, 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就達45000平方米。

元皇慶以後, 王家最初的宅院建在靜升村西,

從元於今, 不斷修葺擴建, 清康熙三年(1664年)擴建成擁翠巷(王家巷),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之碑記及巷門頂上康熙三年的“擁翠”二字之石刻尚存。

明萬曆年間, 鐘靈巷(甕門底)已初具規模, 清康熙年間又築圍牆, 修巷門, 完成建設,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擴建。 鐘靈巷口曾有一聯“距介山十裡而遙村名旌善, 集王氏一家之秀裡號鐘靈。 ”現鐘靈巷門頂石刻“鐘靈”二字尚存, 且有雙重巷門。 鐘靈巷內的懷永圖院, 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這院集六幢院落為一體, 氣勢不凡, 其書院門頂書卷型石刻“素心居”三字, 為主人親筆, 印章中有“好古人不俗”一枚, 足見其文化素養之高。

明萬曆年間王氏建成凝固堡(小堡子),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大修, 乾隆十三年(1748年)擴建。 清雍正二年至六年(1724—1728年), 在凝固堡後建成崇寧堡(大堡子), 面積35000平方米。 嘉慶十三年(1808年)投資補修堡牆。 形成了堡內有堡, 大小並列的格局, 通稱西堡子。

清康熙四年(1665年), 鎖瑞巷(肥家巷)建成,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

拱秀巷(上坊)建成, 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 拱秀巷內的宜安院, 建于嘉慶元年, 其門額木刻“光裕”二字, 為時任霍州知州的蔣榮昌手書。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在村西富足溝斷崖壁、築巷門, 建成裡仁巷, 俗稱富足溝。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上浣重修巷門,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新增臨街甕門工竣,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 重修裡仁巷水道並補築圍牆, 光緒三年(1877年)修裡仁巷戲樓, 光緒十九年(1893年)菊月立《裡仁巷創修戲樓碑記》。

清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39—1793年)建起恒貞堡(紅門堡), 該堡前後歷時54年。 是一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群, 堡門高大, 堡牆堅固, 堡內房院呈“王”字型排列。 同時, 恒貞堡因依山就勢由低而高。 低處有兩眼水井, 中間南北主道為河卵石鋪就,

主道北端曾有蒼老柏樹一株, 故有人又把它演繹為龍眼龍身龍爪龍尾。 恒貞堡88座院落, 面積25000平方米。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在村南建起拱極堡(下南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補修, 面積11880平方米, 堡內院落橫豎排列, 也呈“王”字型。 門開北向。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在村東南建起和義堡(東南堡), 面積49700平方米, 堡牆四圍, 獨有西門一道,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九月立《創建和義堡碑記》。 和義堡堡門上曾有楹聯“和氣極東南斗子魁利開勝地, 義取爭磊禮行人講讓樂光天。 ”該堡是王家最大的一組民居建築群。

清嘉慶元年至嘉慶十六年間(1796—1811年), 在拱秀巷後建視履堡(高家崖堡), 面積19572平方米, 大小院落35座, 房屋342間, 僅前後左右上下左右相通的大小院門就有65道之多。 這組建築的整體氣勢,佈局結構,和它的文化品位、藝術價值,以及這迷宮式的格局中,讓人很難搞清所謂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這個哲學命題在古代建築學上究竟是如何體現的!

王家的祠堂有五座,分別為王氏宗祠、孝義祠、懷遠堂、土派祠堂和好善樂施祠。先後建于明紀及清康熙乾隆年間,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孝義祠奉旨建成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祠前孝義坊坊心“孝義”二字,為清學者、文學家、書法家翁方綱的手跡。主祠堂內建于嘉慶九年(1804年)的戲樓至今保存完好。僅戲樓一項就耗銀3200兩。

王氏家族的民居建築群承繼了我國西周時期(約前1122—前771年)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封閉。歷經明清兩代發展,數百年努力,建成了以“龍”、“鳳”、“龜”、“麟”、“虎”五瑞獸為意象的、具備了完整意義的古代城堡形態,雄踞靜升古鎮,有青龍升騰(恒貞堡)、鳳凰翔舞(視履堡)、龜拉堯車(和義堡)、麟吐玉書(拱極堡)、虎臥西闕(崇寧堡)的美稱。

700年,短暫而又漫長,濃縮了25萬平方米的王家大院,也給晉商文化賦予了濃重的歷史氣息。王家大院“金堆玉砌”的建築技術,又使靜升古鎮蘊含著睿智的靈氣和強烈的美感。

這些姑且不說,單是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傅山先生途經此處就留下了“一徑通幽山,居然城市間”的慨歎,清人梁崇齡留下了“距村十裡許,北望市井,咫只仙凡”的無盡遐想。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人的掠影思緒情懷。

雄睨天下的文物遺存

歲月的流逝並沒有讓王家大院成為歷史,中國的對外開放使它成為新時代的寵兒。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王家大院煥發出新的生機,海內外的遊人和專家學者紛至遝來,對於靈石縣來說,古老的民居建築群成為連接歷史,雄踞三晉腹地的華夏民居第一宅,其豐富的旅遊資源足以令人驚歎不已。

在王家大院所在的靈石縣靜升鎮,既有綿山與汾水交匯的自然美景,也分佈著眾多的歷史人文景觀。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商代青銅器出土、有唐代資壽寺開放、有宋代抗金文書面世,有保存完好的天下少有鄉村廟學——元代靜升文廟。還有宋金時代崇祀介子推的潔惠侯祠以及清代“萬卷精華樓”的人文記載等;並有旌介遺址(新石器時代)、資壽寺(唐)、後土廟、晉祠(元)、靜升文廟和王家大院(明清)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氛圍極濃,地上地下文物豐富。據史料載,靜升早在唐宋間就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區域,到明清時由於晉商的崛起而達到鼎盛,有稱之為“九溝八堡十八巷,一條大街五裡長”,“左文(文廟)右武(關帝廟)”的城市格局。形成獨特、燦爛的晉商文化景觀。

對照《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標準,從中可以對照出王家大院的價值。首先,王家大院的建築藝術和美學成就,代表了中國漢民族民居群落創造性的天才傑作;其次,王家大院的建築技術、雕刻藝術和民居規劃,全方位地見證了三千年間中國漢文化的演變和傳播過程;第三,王家大院民居建築,為已消逝的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以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家國同構”傳統倫理文明提供了獨特的見證;第四,王家大院視履堡和恒貞堡可作為中國明清時期木構建築的傑出範例,展示中國明清木構建築的藝術和技術特點;王家大院民居群落可作為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群及其空間佈局的傑出範例,展示典型的中心佈局式景觀設計特點;第五,王家大院以其嚴整而又靈活的佈局,人與自然和諧結合而巧妙營構的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建的營造方式等,再加上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特色突出的晉商大院建築體系。而這些古民居在不可逆轉的社會文化、經濟變動影響下已變得易於損壞;第六,王家大院將自然地貌和儒、釋、道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建築佈局形式和規模等級上,都受到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和倫理觀念的影響。從而成為一組獨特的而富有生命力的建築文化景觀。走近王家大院,你會留連忘返,久久不肯離去,誠非虛言。

亟待整合的遺產特質

近些年來,以晉商大院為代表的“大宅門”旅遊資源吸引著千千萬萬遊客的心,概因這些深宅大院在落成之日,便已具備了供遊人參觀的基本要素。主人在當初修建之時顯然便有強烈的美感蘊含其內,並讓別人看起來,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而與眾不同。以王家大院為例,開放二十年來,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景區,享譽海內外,個中原因不外乎二,一是王家大院本身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二是在宣傳上、市場開拓上抑或經營管理上有著自己的理念。

王家大院文化遺產具有三個方面的特質:一是王家大院在中國民居建築史上佔據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擁有一個家族建造的宏偉氣勢,是中國北方漢民居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其建築規模甚大,建築佈局富有特色,建築結構兼融並蓄,形式多樣,集官、商、民、儒四位於一體。整個建築既注重了中國古代陰陽五行等學說,又體現了尊卑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道德禮制。同時將國內南北建築結構,山地、平川的特點有機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四海罕見,獨具特色。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北方漢民居建築的總體面貌。二是王家大院是最典型的中國晉商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是融歷史、哲學、力學、美學為一體的建築創作的傑作,充分體現了明清官式建築的特點,並存在大量僅見於“王府”的建築形制。王家大院多數院落是前院為木構架形制,後院為兩層窯樓,底層為前簷穿廊的窯洞,二層為樑柱式木結構房屋,構成了典型合理的樑柱式木結構建築與磚石窯洞式建築相結合的建築形式。

所有裝修雕飾都絢麗精緻。穿廊結構上的斗拱、額坊、雀替、坊頭等處的木刻及柱礎石、牆基石等石刻,題材不一,做工極佳。主要建築中的木構架多採用在主要木構件部分,再增加附屬構件以增其穩定性。堡牆高築,四門俱全,多進庭院的建築,豐富了封閉的空間,增加了建築的靈活性、藝術性,也增強了安全防範機能,變化多樣的屋頂建築天際線,給人以優美的韻律感。建築氣勢恢弘,功能齊全,主院與側院在建築形制上有明顯的區別。各院落通過各種造型不同的門相通,各類牆相隔形成院內套院,門內有門,亭臺樓閣,各異其宜的格局。廳院、書院、繡樓、花院(園)、廚房、圍窯院、場院成龍配套,是一處整體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傑作。三是王家大院在中國美術史上地位傑出,是“三雕”藝術精品的寶庫,這些精美的雕刻藝術對研究建築功能、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至今仍產生著深刻影響。王家大院的木雕、磚雕、石雕題材繁多,內容豐富,集民俗民藝於一體,裝飾於建築的各個方位。既合理地起到了建築結構的作用,又豐富了建築裝飾,同時也含蓄地寄託了美好的吉祥之意。可以說王家大院門門有匾額,院院有楹聯,這些“三雕”構件充分表達了主人士大夫志向、情懷、修身養性的文化層次。創造出了一個很強的文化藝術氛圍,達到足不出戶而同樣置身于山水自然情趣中的效果,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教育子孫領略到高品位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小品對研究建築功能、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不難看出,王家大院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符合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標準,它得到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和重視。

這組建築的整體氣勢,佈局結構,和它的文化品位、藝術價值,以及這迷宮式的格局中,讓人很難搞清所謂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這個哲學命題在古代建築學上究竟是如何體現的!

王家的祠堂有五座,分別為王氏宗祠、孝義祠、懷遠堂、土派祠堂和好善樂施祠。先後建于明紀及清康熙乾隆年間,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孝義祠奉旨建成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祠前孝義坊坊心“孝義”二字,為清學者、文學家、書法家翁方綱的手跡。主祠堂內建于嘉慶九年(1804年)的戲樓至今保存完好。僅戲樓一項就耗銀3200兩。

王氏家族的民居建築群承繼了我國西周時期(約前1122—前771年)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封閉。歷經明清兩代發展,數百年努力,建成了以“龍”、“鳳”、“龜”、“麟”、“虎”五瑞獸為意象的、具備了完整意義的古代城堡形態,雄踞靜升古鎮,有青龍升騰(恒貞堡)、鳳凰翔舞(視履堡)、龜拉堯車(和義堡)、麟吐玉書(拱極堡)、虎臥西闕(崇寧堡)的美稱。

700年,短暫而又漫長,濃縮了25萬平方米的王家大院,也給晉商文化賦予了濃重的歷史氣息。王家大院“金堆玉砌”的建築技術,又使靜升古鎮蘊含著睿智的靈氣和強烈的美感。

這些姑且不說,單是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傅山先生途經此處就留下了“一徑通幽山,居然城市間”的慨歎,清人梁崇齡留下了“距村十裡許,北望市井,咫只仙凡”的無盡遐想。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人的掠影思緒情懷。

雄睨天下的文物遺存

歲月的流逝並沒有讓王家大院成為歷史,中國的對外開放使它成為新時代的寵兒。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王家大院煥發出新的生機,海內外的遊人和專家學者紛至遝來,對於靈石縣來說,古老的民居建築群成為連接歷史,雄踞三晉腹地的華夏民居第一宅,其豐富的旅遊資源足以令人驚歎不已。

在王家大院所在的靈石縣靜升鎮,既有綿山與汾水交匯的自然美景,也分佈著眾多的歷史人文景觀。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商代青銅器出土、有唐代資壽寺開放、有宋代抗金文書面世,有保存完好的天下少有鄉村廟學——元代靜升文廟。還有宋金時代崇祀介子推的潔惠侯祠以及清代“萬卷精華樓”的人文記載等;並有旌介遺址(新石器時代)、資壽寺(唐)、後土廟、晉祠(元)、靜升文廟和王家大院(明清)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氛圍極濃,地上地下文物豐富。據史料載,靜升早在唐宋間就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區域,到明清時由於晉商的崛起而達到鼎盛,有稱之為“九溝八堡十八巷,一條大街五裡長”,“左文(文廟)右武(關帝廟)”的城市格局。形成獨特、燦爛的晉商文化景觀。

對照《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標準,從中可以對照出王家大院的價值。首先,王家大院的建築藝術和美學成就,代表了中國漢民族民居群落創造性的天才傑作;其次,王家大院的建築技術、雕刻藝術和民居規劃,全方位地見證了三千年間中國漢文化的演變和傳播過程;第三,王家大院民居建築,為已消逝的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以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家國同構”傳統倫理文明提供了獨特的見證;第四,王家大院視履堡和恒貞堡可作為中國明清時期木構建築的傑出範例,展示中國明清木構建築的藝術和技術特點;王家大院民居群落可作為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群及其空間佈局的傑出範例,展示典型的中心佈局式景觀設計特點;第五,王家大院以其嚴整而又靈活的佈局,人與自然和諧結合而巧妙營構的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建的營造方式等,再加上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特色突出的晉商大院建築體系。而這些古民居在不可逆轉的社會文化、經濟變動影響下已變得易於損壞;第六,王家大院將自然地貌和儒、釋、道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建築佈局形式和規模等級上,都受到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和倫理觀念的影響。從而成為一組獨特的而富有生命力的建築文化景觀。走近王家大院,你會留連忘返,久久不肯離去,誠非虛言。

亟待整合的遺產特質

近些年來,以晉商大院為代表的“大宅門”旅遊資源吸引著千千萬萬遊客的心,概因這些深宅大院在落成之日,便已具備了供遊人參觀的基本要素。主人在當初修建之時顯然便有強烈的美感蘊含其內,並讓別人看起來,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而與眾不同。以王家大院為例,開放二十年來,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景區,享譽海內外,個中原因不外乎二,一是王家大院本身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二是在宣傳上、市場開拓上抑或經營管理上有著自己的理念。

王家大院文化遺產具有三個方面的特質:一是王家大院在中國民居建築史上佔據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擁有一個家族建造的宏偉氣勢,是中國北方漢民居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其建築規模甚大,建築佈局富有特色,建築結構兼融並蓄,形式多樣,集官、商、民、儒四位於一體。整個建築既注重了中國古代陰陽五行等學說,又體現了尊卑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道德禮制。同時將國內南北建築結構,山地、平川的特點有機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四海罕見,獨具特色。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北方漢民居建築的總體面貌。二是王家大院是最典型的中國晉商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是融歷史、哲學、力學、美學為一體的建築創作的傑作,充分體現了明清官式建築的特點,並存在大量僅見於“王府”的建築形制。王家大院多數院落是前院為木構架形制,後院為兩層窯樓,底層為前簷穿廊的窯洞,二層為樑柱式木結構房屋,構成了典型合理的樑柱式木結構建築與磚石窯洞式建築相結合的建築形式。

所有裝修雕飾都絢麗精緻。穿廊結構上的斗拱、額坊、雀替、坊頭等處的木刻及柱礎石、牆基石等石刻,題材不一,做工極佳。主要建築中的木構架多採用在主要木構件部分,再增加附屬構件以增其穩定性。堡牆高築,四門俱全,多進庭院的建築,豐富了封閉的空間,增加了建築的靈活性、藝術性,也增強了安全防範機能,變化多樣的屋頂建築天際線,給人以優美的韻律感。建築氣勢恢弘,功能齊全,主院與側院在建築形制上有明顯的區別。各院落通過各種造型不同的門相通,各類牆相隔形成院內套院,門內有門,亭臺樓閣,各異其宜的格局。廳院、書院、繡樓、花院(園)、廚房、圍窯院、場院成龍配套,是一處整體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傑作。三是王家大院在中國美術史上地位傑出,是“三雕”藝術精品的寶庫,這些精美的雕刻藝術對研究建築功能、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至今仍產生著深刻影響。王家大院的木雕、磚雕、石雕題材繁多,內容豐富,集民俗民藝於一體,裝飾於建築的各個方位。既合理地起到了建築結構的作用,又豐富了建築裝飾,同時也含蓄地寄託了美好的吉祥之意。可以說王家大院門門有匾額,院院有楹聯,這些“三雕”構件充分表達了主人士大夫志向、情懷、修身養性的文化層次。創造出了一個很強的文化藝術氛圍,達到足不出戶而同樣置身于山水自然情趣中的效果,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教育子孫領略到高品位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小品對研究建築功能、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不難看出,王家大院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符合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標準,它得到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和重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