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今日冬至·冬至Winter Solstice

1.冬至

冬至日雖太陽高度最低, 日照時間最短, 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 每九天為一個“九”。 到“三九”前後,

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 天氣也最冷, 所以說“冷在三九”, 而“九九”已在農曆一月、二月, 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 因此“九九豔陽天”。

2. 三候:

“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 ”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 此時陽氣雖已生長, 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 卻陰陽不同, 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 所以為陰, 而冬至一陽生, 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 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3. 習俗: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諺語:冬至到, 吃水餃。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 不論家境貧富, 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語雲:“十月一, 冬至到, 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種習俗的由來, 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東漢人, 他著《傷寒雜病論》, 集醫家之大成, “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 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 亦當為良醫。 ”他曾任長沙太守, 後毅然辭官回鄉,

訪病施藥, 大堂行醫, 為鄉鄰治病。 張仲景返鄉之時, 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 饑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 支起大鍋, 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 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 煮熟後, 分給來求藥的人, 每人兩隻“嬌耳”, 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 喝了“祛寒湯”, 渾身暖和, 兩耳發熱, 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 包成食物, 也叫“餃子”或“餛飩”。 冬至吃餃子, 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 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現在, 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 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 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殷周時期, 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 冬至節相當於春節。 後來實施夏曆。 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 稱之為“亞歲”。 從漢代以來, 都要舉行慶賀儀式, 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 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 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冬至, 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 許多人家會用糯米粉做“冬至圓”, 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 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 表示“年”還沒過完,

但已經長了一歲。

4. 養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 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 按八卦學說, 此時為地雷複卦。 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 下面一個陽爻, 象徵陽氣的初生。 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 即一年的開始。 在一天十二時辰中, 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的諺語。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關於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有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

具體的冬令進補可採用膏方和食補的方法。膏方中加入甘甜滋潤補養藥,既能幾部又能治病,而且服用時既方便,口感有好,適合長時間的應用。食補克適當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如龍眼、胡桃、蓮子、芡實、黑棗、芝麻、黑豆、木耳等。

冬至天氣寒冷,陽氣潛藏,人要斂陽養陰,應早睡晚起,避免過早晨練,擾動陽氣。從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養生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肢體關節痛,及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本文供稿源于北京中醫藥大學路廣林教授

本平臺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的官方頭條號,想要瞭解更多中醫藥科普知識,歡迎訂閱本頭條號或關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官方微信(cacmzyzs)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的諺語。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關於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有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

具體的冬令進補可採用膏方和食補的方法。膏方中加入甘甜滋潤補養藥,既能幾部又能治病,而且服用時既方便,口感有好,適合長時間的應用。食補克適當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如龍眼、胡桃、蓮子、芡實、黑棗、芝麻、黑豆、木耳等。

冬至天氣寒冷,陽氣潛藏,人要斂陽養陰,應早睡晚起,避免過早晨練,擾動陽氣。從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養生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肢體關節痛,及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本文供稿源于北京中醫藥大學路廣林教授

本平臺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的官方頭條號,想要瞭解更多中醫藥科普知識,歡迎訂閱本頭條號或關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官方微信(cacmzyz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