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才愛拍婚紗照

在大部分影集中, 身著婚紗的美麗新娘都是最賣力的模特, 新郎只作為重要的陪襯。

絕大多數中國年輕夫婦家裡, 都有一本厚厚的「婚紗影集」。

其中的幾十、上百張照片, 不但是偉大婚姻的紀念, 更是兩口子汗水的沉澱:他們需要在一天之內, 像職業模特一般, 被攝影師及其團隊指揮著奔波好幾個地方, 或在室內, 或在室外, 更換多套服裝, 擺出上百種姿勢, 被拍下幾百張照片。

之後, 這些照片還要經過影樓工作人員的反復挑選和 PS, 才有了最終這本結婚紀念冊。

中國女人為「婚紗照」付出了尤其多的努力, 在大部分影集中, 身著婚紗的美麗新娘都是最賣力的模特, 新郎只作為重要的陪襯。

影樓開出的價格也是明證, 他們對婚紗和彩妝收取高額費用, 但很少拿新郎禮服敲竹槓。

中國人的婚紗照, 是不是像婚紗一樣學自西方?西方人拍婚紗照嗎?

不拍婚紗照的西方人

事實上, 西方人並不熱衷「婚紗攝影」, 甚至沒有這個概念。

初次參加中國人婚禮的西方人, 更可能困惑於入口處的婚紗照:「他們以前就結過婚嗎?這是上次的照片嗎?怎麼現在又結一次?」

在西方, 人們普遍接受「婚紗一輩子只能穿一次」「新郎在婚前看見新娘的婚紗會帶來厄運」等民俗禁忌, 只有婚禮當天才會穿上婚紗。

至於婚紗影集裡動輒換三四套服裝結婚的中國夫婦, 對西方人來說更是奇觀。

在西方, 婚紗的色彩、形式相對統一, 雖然早期也有多種顏色, 但 19 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婚禮之後, 白色婚紗便普遍流行。

二戰後西方社會宣導簡樸, 婚紗往往在家族母女間代代相傳, 不但很難在結婚前專門拍一組「婚紗照」,

更幾乎不可能拍出動輒三四種「look」、如同角色扮演般的中國式「婚紗照」。

略正式的情況下, 新人會在婚前拍攝一組訂婚照(Engagement Photography), 也僅是穿著常服。

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的訂婚照

不過, 歐美新娘也有穿著婚紗的照片:西方婚俗中, 與「婚紗攝影」最接近的概念叫做「婚禮攝影」(Wedding photography),

指的是與婚禮相關的拍攝。

與中國不同的是, 今天的「婚禮攝影」, 雖然也包含一些婚前項目, 如用於婚禮現場、請柬和感謝卡的夫妻肖像照, 但真正側重的還是婚禮現場的攝影紀實。

如國際專業婚禮攝影師協會 ISPWP 舉辦的「世界最佳婚禮攝影師」評選, 就把比賽作品分為準備、典禮、第一支舞、決定性瞬間等組別。

來自西班牙的作品獲得 ISPWP 2017 秋季「決定性瞬間」第一名

來自中國的參賽作品取得了 2017 秋季「幽默組」第一名, 作品偏紀實風格

然而, 中國的婚紗照也並不是婚禮攝影的替代品。

中國的婚慶市場上, 同樣活躍著相當數量的「婚禮攝影師」,條件較好的家庭,結一次婚拍下的專業「婚禮照」,可能比「婚紗照」更多。

既然如此,中國夫婦為什麼又額外需要婚前的「婚紗攝影」,而且其地位如此重要,近乎不可動搖?

全世界都流行過婚紗照

事實上,「婚禮攝影」剛剛誕生時,與今天中國的婚紗攝影也不無相似之處。

在西方,照相術剛剛成熟到可以拍攝人像,就有不少新婚夫婦意識到,可以用它記錄下人生中最重要的瞬間。

但是,以當時的照相技術,還很難在婚禮現場即時拍攝,絕大多數家庭也負擔不起拍攝多張照片的費用。

1854 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王夫阿爾伯特親王在時隔 14 年後「補拍的結婚照」

於是,很多人選擇了妥協的方案:在婚禮前或婚禮後,穿著最好的衣服,去照相館拍下兩人「結婚當天」的肖像照。

其中,新娘選擇的服裝,往往就是她結婚時穿著的禮服。

19 世紀末,照相設備發展得更加便攜後,不少夫婦乾脆在婚禮現場拍攝這張肖像照,照片數量也不再只有一張。儘管當時還很難實現抓拍,卻已經可以擺拍新娘單人肖像、夫妻雙人照以及大家庭的合影。

「婚禮攝影」的發展則是在二戰後開始的,借助膠捲和可多次使用的閃光燈,攝影師終於能夠現場拍下婚禮的紀實照片。

有時,攝影師甚至會不請自來,在婚禮結束後向新婚夫婦出售自己抓拍的照片,如果來的不止一個,還得靠拍攝品質彼此競爭。

電影《教父》婚禮上比較幸運的攝影師

到這一時期,西方的夫妻肖像演變為「婚禮攝影」的一小部分,在婚禮現場完成即可。

新婚夫婦專程前往照相館拍攝合影的日子,在西方一去不返了。

華人專屬的服裝秀

中國人的「結婚照」,也曾走過與西方相似的路徑。

1844 年,美國人喬治·韋斯特在香港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照相館。

當時,照相定價非常昂貴,單人小像每張 3 美金,而合照多一人需要多加 2 美金。因為價格昂貴,僅有部分官宦世家和富裕家庭在結婚時會拍照留念,而且一般都在新婚儀式當天拍攝。

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與聶緝椝的結婚照。照片由英國攝影師 Thomas Child 拍攝于 1870 年代。

這一時期的結婚照,新人衣著以傳統的中式長袍和鳳冠霞帔為主,合影構圖也很有「拜堂成親」的儀式感。

華人身著西式禮服拍「婚禮照」的歷史,始於民國時期。

蔣介石的結婚照,起到了引領風潮的作用:1927 年 12 月,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婚禮,兩人的婚紗照經過報紙宣傳,轟動一時,成為年輕人模仿的對象。

新婚夫婦的上半身婚紗照、全身婚紗照和大合影這三種圖像格式,也隨之成為婚紗照影像格式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新人合影的姿勢也打破了傳統的格局,新娘坐著、新郎站立在背後的姿勢,在開明人士之間非常流行,既體現了莊重感,又不失親密。

林徽因與梁思成,1928 年攝於溫哥華

臺灣作家林芳年在散文中回憶他 30 年代拍攝結婚照的經過說:

“ 婚禮當天的第一件事是要拍照,因為那張照片是一生中最珍貴的紀念品,唯當時還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多有精巧的便攜相機,所以只好讓家人到街上請攝影師來拍。我們先拍家族照,然後再拍我的結婚照。那時候攝影師向我建議新娘坐椅,新郎站著,唯我主張兩人都要站著,說完,我就摟緊新娘子的手臂,請攝影師即時納入鏡頭。新娘子被我一摟,竟滿面通紅,羞答答地不敢抬起頭來。”

這種流行於社會中上層的「婚紗照」,只是暫時在婚俗上與國際接軌。等到二戰後西方興起「婚禮攝影」時,中國大陸的西式婚俗已經中斷,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戰友」的簡單合照。

不過,華人還有一塊婚俗發展不曾斷裂的地方:臺灣。

日治時期的臺灣,結婚照和大陸情況類似,新人一般穿便服到寫真館拍照,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才能負擔較隆重的禮服婚禮。

民國範的結婚照,在臺灣一直延續到 60 年代末,無論拍照時穿不穿婚紗,拍照都只是結婚儀式的一部分。新娘在婚禮當天去美容店化妝,晚上喜宴結束卸妝,在婚禮之外沒有專門合影的環節。

70 年代,彩色膠捲被引進臺灣,拍攝與沖印分離,攝影師可以專注拍照。當時名列「亞洲四小龍」的臺灣,也有許多家庭可以負擔更加隆重的婚禮。

不過,臺灣人並沒有像西方那樣,提高對婚禮攝影師抓拍能力的要求,而是越來越看重婚禮前的標準化照相套餐。

臺灣的結婚照升級,以新娘為核心:昔日一套三式的結婚照中,除了新人的全身、半身照合影,還有一張新郎家族合照,現在逐漸被新娘的單人照代替。

新娘在拍照時穿著的禮服,也成了照相館吸引生意的關鍵。1978 年,臺灣第一家婚紗攝影公司「中視新娘世界」成立,華人獨有的「婚紗照」概念也初步成型。

此外,華人結婚淡旺季分明,遇上傳統「好日子」,新人很難在婚禮當天約到稱心的攝影師,也就難以拍出完全符合自己品味的婚紗照。

於是,拍照環節索性與婚禮切割開來,演變成婚前單獨開展的一個部分。

「婚紗攝影工作流程」

婚紗攝影行業在臺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度令臺灣成為柯達的全球頭號市場。

1993 年,在臺灣本地市場達到飽和之後,眾多婚紗攝影公司開始進軍大陸市場,經由廣州、上海滲透到內陸。今天,其經營模式已在整個中國普及,並演變為中國特色婚俗的一部分。

中國人接受這種婚紗照模式,並不難以理解:與容易西化的照相環節相比,華人結婚典禮的重頭戲——婚宴,仍然保留太多傳統色彩,無論是收受紅包的迎賓,還是儀式過後的新人敬酒、賓客吃喝,都不容易拍攝出浪漫、莊重、值得後半生反復回味的照片。

與之相反的是印度,傳統印式婚禮奢華綺麗,儀式性極強,因此紀實性的「婚禮攝影」大為流行

不過,隨著赴海外拍攝婚紗的中國人變多,西方婚禮攝影師也嗅到了商機,開始提供「亞裔婚前攝影」(Asian Pre-Wedding Photo)。借助這一服務專案,中國新人可以提前穿上婚紗與西服,預演一場浪漫的、典雅的、完全符合自己想像的婚禮。

當然,這樣拍出的「婚禮攝影集」,一般只是「好夢一日遊」式的角色扮演。夢醒後的新人多半還是要回到祖國,以家鄉人民熟悉的方式舉行他們「真正的婚禮」。

更多精彩內容請流覽器搜索點擊進入:揭西隨禮匯

有趣有料有禮!

揭西(禮品)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客家先民在遷徙過程中,艱辛勞作,勞動歸來,美美地享用一碗擂茶,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

同樣活躍著相當數量的「婚禮攝影師」,條件較好的家庭,結一次婚拍下的專業「婚禮照」,可能比「婚紗照」更多。

既然如此,中國夫婦為什麼又額外需要婚前的「婚紗攝影」,而且其地位如此重要,近乎不可動搖?

全世界都流行過婚紗照

事實上,「婚禮攝影」剛剛誕生時,與今天中國的婚紗攝影也不無相似之處。

在西方,照相術剛剛成熟到可以拍攝人像,就有不少新婚夫婦意識到,可以用它記錄下人生中最重要的瞬間。

但是,以當時的照相技術,還很難在婚禮現場即時拍攝,絕大多數家庭也負擔不起拍攝多張照片的費用。

1854 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王夫阿爾伯特親王在時隔 14 年後「補拍的結婚照」

於是,很多人選擇了妥協的方案:在婚禮前或婚禮後,穿著最好的衣服,去照相館拍下兩人「結婚當天」的肖像照。

其中,新娘選擇的服裝,往往就是她結婚時穿著的禮服。

19 世紀末,照相設備發展得更加便攜後,不少夫婦乾脆在婚禮現場拍攝這張肖像照,照片數量也不再只有一張。儘管當時還很難實現抓拍,卻已經可以擺拍新娘單人肖像、夫妻雙人照以及大家庭的合影。

「婚禮攝影」的發展則是在二戰後開始的,借助膠捲和可多次使用的閃光燈,攝影師終於能夠現場拍下婚禮的紀實照片。

有時,攝影師甚至會不請自來,在婚禮結束後向新婚夫婦出售自己抓拍的照片,如果來的不止一個,還得靠拍攝品質彼此競爭。

電影《教父》婚禮上比較幸運的攝影師

到這一時期,西方的夫妻肖像演變為「婚禮攝影」的一小部分,在婚禮現場完成即可。

新婚夫婦專程前往照相館拍攝合影的日子,在西方一去不返了。

華人專屬的服裝秀

中國人的「結婚照」,也曾走過與西方相似的路徑。

1844 年,美國人喬治·韋斯特在香港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照相館。

當時,照相定價非常昂貴,單人小像每張 3 美金,而合照多一人需要多加 2 美金。因為價格昂貴,僅有部分官宦世家和富裕家庭在結婚時會拍照留念,而且一般都在新婚儀式當天拍攝。

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與聶緝椝的結婚照。照片由英國攝影師 Thomas Child 拍攝于 1870 年代。

這一時期的結婚照,新人衣著以傳統的中式長袍和鳳冠霞帔為主,合影構圖也很有「拜堂成親」的儀式感。

華人身著西式禮服拍「婚禮照」的歷史,始於民國時期。

蔣介石的結婚照,起到了引領風潮的作用:1927 年 12 月,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婚禮,兩人的婚紗照經過報紙宣傳,轟動一時,成為年輕人模仿的對象。

新婚夫婦的上半身婚紗照、全身婚紗照和大合影這三種圖像格式,也隨之成為婚紗照影像格式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新人合影的姿勢也打破了傳統的格局,新娘坐著、新郎站立在背後的姿勢,在開明人士之間非常流行,既體現了莊重感,又不失親密。

林徽因與梁思成,1928 年攝於溫哥華

臺灣作家林芳年在散文中回憶他 30 年代拍攝結婚照的經過說:

“ 婚禮當天的第一件事是要拍照,因為那張照片是一生中最珍貴的紀念品,唯當時還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多有精巧的便攜相機,所以只好讓家人到街上請攝影師來拍。我們先拍家族照,然後再拍我的結婚照。那時候攝影師向我建議新娘坐椅,新郎站著,唯我主張兩人都要站著,說完,我就摟緊新娘子的手臂,請攝影師即時納入鏡頭。新娘子被我一摟,竟滿面通紅,羞答答地不敢抬起頭來。”

這種流行於社會中上層的「婚紗照」,只是暫時在婚俗上與國際接軌。等到二戰後西方興起「婚禮攝影」時,中國大陸的西式婚俗已經中斷,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戰友」的簡單合照。

不過,華人還有一塊婚俗發展不曾斷裂的地方:臺灣。

日治時期的臺灣,結婚照和大陸情況類似,新人一般穿便服到寫真館拍照,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才能負擔較隆重的禮服婚禮。

民國範的結婚照,在臺灣一直延續到 60 年代末,無論拍照時穿不穿婚紗,拍照都只是結婚儀式的一部分。新娘在婚禮當天去美容店化妝,晚上喜宴結束卸妝,在婚禮之外沒有專門合影的環節。

70 年代,彩色膠捲被引進臺灣,拍攝與沖印分離,攝影師可以專注拍照。當時名列「亞洲四小龍」的臺灣,也有許多家庭可以負擔更加隆重的婚禮。

不過,臺灣人並沒有像西方那樣,提高對婚禮攝影師抓拍能力的要求,而是越來越看重婚禮前的標準化照相套餐。

臺灣的結婚照升級,以新娘為核心:昔日一套三式的結婚照中,除了新人的全身、半身照合影,還有一張新郎家族合照,現在逐漸被新娘的單人照代替。

新娘在拍照時穿著的禮服,也成了照相館吸引生意的關鍵。1978 年,臺灣第一家婚紗攝影公司「中視新娘世界」成立,華人獨有的「婚紗照」概念也初步成型。

此外,華人結婚淡旺季分明,遇上傳統「好日子」,新人很難在婚禮當天約到稱心的攝影師,也就難以拍出完全符合自己品味的婚紗照。

於是,拍照環節索性與婚禮切割開來,演變成婚前單獨開展的一個部分。

「婚紗攝影工作流程」

婚紗攝影行業在臺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度令臺灣成為柯達的全球頭號市場。

1993 年,在臺灣本地市場達到飽和之後,眾多婚紗攝影公司開始進軍大陸市場,經由廣州、上海滲透到內陸。今天,其經營模式已在整個中國普及,並演變為中國特色婚俗的一部分。

中國人接受這種婚紗照模式,並不難以理解:與容易西化的照相環節相比,華人結婚典禮的重頭戲——婚宴,仍然保留太多傳統色彩,無論是收受紅包的迎賓,還是儀式過後的新人敬酒、賓客吃喝,都不容易拍攝出浪漫、莊重、值得後半生反復回味的照片。

與之相反的是印度,傳統印式婚禮奢華綺麗,儀式性極強,因此紀實性的「婚禮攝影」大為流行

不過,隨著赴海外拍攝婚紗的中國人變多,西方婚禮攝影師也嗅到了商機,開始提供「亞裔婚前攝影」(Asian Pre-Wedding Photo)。借助這一服務專案,中國新人可以提前穿上婚紗與西服,預演一場浪漫的、典雅的、完全符合自己想像的婚禮。

當然,這樣拍出的「婚禮攝影集」,一般只是「好夢一日遊」式的角色扮演。夢醒後的新人多半還是要回到祖國,以家鄉人民熟悉的方式舉行他們「真正的婚禮」。

更多精彩內容請流覽器搜索點擊進入:揭西隨禮匯

有趣有料有禮!

揭西(禮品)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客家先民在遷徙過程中,艱辛勞作,勞動歸來,美美地享用一碗擂茶,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