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咪蒙和羅輯思維不可複製,還有5種新媒體商業模式有巨大成長空間

誰會成為下一個咪蒙?

可以肯定的是, 咪蒙是沒法複製的。

新媒體流行的廣告、電商、知識付費等玩法, 都只是內容生意的一部分, 和傳統媒體的思路基本一樣。

最近接觸的幾家頭部財經新媒體團隊, 他們營收動輒幾千萬, 甚至過億。

可他們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 還是中國傳統媒體市場的老路:要麼增加細分產品線, 觸及更多細分消費場景和用戶, 要麼增加公關業務, 或者加大理財產品分銷。

這些都是傳統媒體的核心業務。

傳媒內容生產工業,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 他們的機會到底在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和模式?

01

不可複製的咪蒙和羅輯思維

很顯然, 今天的頭部內容工業還是傳統的那撥媒體手藝人的天下, 只是玩法已大變。

不理解其中的使用者邏輯和傳統內容工業的局限者, 依舊走不出過去遭遇到的增長極限天花板。

對於傳統媒體人來說, 用戶都去移動端了, 報紙和電視都沒有使用者了, 與其抱殘守缺, 不如徹底擁抱新世界。

南方都市報的咪蒙和央視出身的羅振宇, 是這一波新媒體創業的佼佼者。

他們開創了一種 “IP+品牌化” 的模式, 成功獲取了千萬級的用戶。

不再局限於個人品牌的價值最大化, 咪蒙開始舉辦品牌發佈會了, 羅振宇也一心撲到了得到app上。

可是羅輯思維和咪蒙本質上屬於IP, 他們可能都屬於不錯的文化娛樂生意, 雖然在商業模式上有所創新, 但其大IP屬性註定了其不可複製性。

知名網紅 papi 醬和她的 papitube 平臺也一樣。

02

中國新媒體公司的5種商業模式

從已經完成機構化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新媒體公司去分析, 我們發現, 除了咪蒙式的 “IP+品牌化” 模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公司, 還有以下玩法:

1.“媒體+電商”

典型代表:一條

徐滬生和他的創始團隊, 都是來自外灘畫報和早期上海媒體市場化的精英, 他們極好的利用了新媒體早期的流量紅利, 以每個粉絲幾毛錢的成本圈了 2000 萬使用者, 在短視頻的工業化量產上找到突破口, 並迅速在廣告和電商上獲得了巨大的變現, 單月流水過億。

一條電商連接兩端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和數以萬計的良品品牌, 創造了規模化的 “媒體+電商” 的商業模式。

2.“媒體+內容即行銷”

典型代表:二更

二更創始人丁豐, 來自浙江本土的青年時報。 今年二更發佈的短視頻總播放量從 60 億次增長到 250 億次, 全網發佈的視頻達到 3000 多條, 員工也從350人增加到600 多名。

作為原創的內容平臺, 二更以視頻為連結點, 完成全案企業服務。 深受傳統報業影響的丁豐, 他的 “A疊” 和 “B疊” 的商業邏輯, 把短視頻內容工業做成一門極好的生意, 二更年收入數億元, 並且已經實現盈利。

二更開創了原創內容生產的商業價值和增值服務的“媒體+內容即行銷”的商業模式。

3、“媒體+類金融服務”

典型代表:開始吧

開始吧創始人徐建軍最先提出 “內容連結交易”, 底層依託三大公號矩陣的2000萬用戶, 上層則是爆款的眾籌項目。

與一條二更不同的是, 開始吧的主營業務收入既不是來自電商, 也不是來自廣告, 而是眾籌管理費, 從而走出了“媒體+類金融服務”的創新模式。

4、“媒體+創投”

典型代表:36氪

36氪雜糅了一個龐大的媒體出身的團隊, 而創始人是技術出身的劉成城。 媒體起家的36氪, 目前業務包括36氪新媒體、氪空間、鯨准投融資服務等多個板塊。

36氪看著像媒體化的公司, 其商業模式實質上是以媒體為行業流量入口的“媒體+創投”模式。

5、“內容演算法+廣告”

典型代表:今日頭條、喜馬拉雅FM

今日頭條作為一家巨無霸型的公司,把內容生產的工業化讓位於雲計算,從而實現了巨大的流量和使用者依賴的 “內容演算法+廣告”模式。

用戶數過億的喜馬拉雅FM也一樣,因為巨大流量的支持,僅憑廣告收入就可以覆蓋全部成本,實現規模化的盈利。

這些構成了目前新媒體公司的 5 種主流商業模式。

03

新媒體未來的出路在哪兒?

在傳統媒體的黃金時代,不說大報大刊,因為內容本身的供給缺乏,小報小刊都能做到一紙風行。

那時廣州黃埔大道的居民樓裡辦過的《家家樂》雜誌,一個小老闆從市場上招幾個編輯就能夠賺的盆滿缽滿。在北京,很多連刊號都沒有的報紙雜誌都能搞搞來大批廣告和贊助。

這是因為傳媒是一種管制資源,其稀缺性價值,不難想像,再加以1990年代中後期的市場化,吸引了大批中國最優秀的文科畢業生加入,贏得了傳媒的黃金十年。

資本方都是精明的,除了因為需要傳播背書的關係,很少有公號能估出天價,內容工業本身的生產瓶頸和行銷瓶頸,註定它只能成為生態鏈上的一個配置,或者乾脆就是一個簡單的賺快錢的生意。

而那些抓住消費升級機遇完成平臺型的商業模式創新,或許是真正的贏家。

這是一個簡單的趨勢判斷。

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完成了去中心化的生產和傳播之後,萬物皆媒,所有企業,所有個人都是媒體。

更多自媒體未來的出路,應該是在各自領域的生態鏈中找到對應的流量入口價值,從而完成商業上的大融合。

也就是王陽明所謂的 “心不動,萬物生” ,知行合一才能走得遠。

今日頭條作為一家巨無霸型的公司,把內容生產的工業化讓位於雲計算,從而實現了巨大的流量和使用者依賴的 “內容演算法+廣告”模式。

用戶數過億的喜馬拉雅FM也一樣,因為巨大流量的支持,僅憑廣告收入就可以覆蓋全部成本,實現規模化的盈利。

這些構成了目前新媒體公司的 5 種主流商業模式。

03

新媒體未來的出路在哪兒?

在傳統媒體的黃金時代,不說大報大刊,因為內容本身的供給缺乏,小報小刊都能做到一紙風行。

那時廣州黃埔大道的居民樓裡辦過的《家家樂》雜誌,一個小老闆從市場上招幾個編輯就能夠賺的盆滿缽滿。在北京,很多連刊號都沒有的報紙雜誌都能搞搞來大批廣告和贊助。

這是因為傳媒是一種管制資源,其稀缺性價值,不難想像,再加以1990年代中後期的市場化,吸引了大批中國最優秀的文科畢業生加入,贏得了傳媒的黃金十年。

資本方都是精明的,除了因為需要傳播背書的關係,很少有公號能估出天價,內容工業本身的生產瓶頸和行銷瓶頸,註定它只能成為生態鏈上的一個配置,或者乾脆就是一個簡單的賺快錢的生意。

而那些抓住消費升級機遇完成平臺型的商業模式創新,或許是真正的贏家。

這是一個簡單的趨勢判斷。

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完成了去中心化的生產和傳播之後,萬物皆媒,所有企業,所有個人都是媒體。

更多自媒體未來的出路,應該是在各自領域的生態鏈中找到對應的流量入口價值,從而完成商業上的大融合。

也就是王陽明所謂的 “心不動,萬物生” ,知行合一才能走得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