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梁文道:聖誕不是買名牌吃大餐的日子

這幾天街上已經張燈結綵, 商場門口擺好掛滿“禮物”的聖誕樹, 走在路上能聽見充滿氣氛的聖誕歌曲。 有些人對於過聖誕的方式已經有一套自己的“儀式感”, 像身邊有朋友一定會在耶誕節去吃霜淇淋火鍋, 有例行送自製小禮物的, 也有虔誠信教的人去教堂唱讚歌。

耶誕節在中國這麼流行, 但在西方曾經歷過衰微的日子, 甚至遭遇抵制。 它能“重返”英語世界, 是有一本書提供了契機——狄更斯的《聖誕頌歌》。 可以說, 是它重新創造跟發明了耶誕節。

梁文道/文

過去幾年來, 耶誕節這個洋來的節日, 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 那麼也有很多人看不慣, 這什麼耶誕節呀, 耶誕節不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 也有人, 其實很早以前, 民國年代就有人建議, 耶誕節不應該叫耶誕節, 應該叫“耶誕節”, 它是耶穌誕生的節日。 我們中國未必要像西方那樣很崇拜耶穌, 都信基督信仰,

把耶穌叫做聖。

我覺得其實所有的節日, 就像所有的文化一樣, 它是會旅行的, 它是會隨著文化的交流移植, 散佈到世界各地去。 我們中國很多傳統節日, 也一樣在東亞很多地方流傳已廣。 一個東西它會旅行, 它會移植到別的地方, 它的意義會改變, 大家對它的看法也會改變, 跟它原來的原產地會發生相當大的差異。

像耶誕節, 在我們中國, 整個聖誕氣氛主要體現為一種消費的狂歡。 事實上, 今天幾乎所有的節日得已經變成一種跟消費有關的節日了。

耶誕節又因為它比較洋氣, 你會發現很多奇特的一件事兒, 它不曉得怎麼了, 就是在中國演變為好像是另一種情人節, 好像這天是好多情侶要出來吃大餐的日子。

但是原來在西方, 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裡面, 耶誕節不是這樣的, 它像什麼?它更像是我們中國人過年。

你春節的時候, 農曆初一, 你會出去跟你的女朋友說“唉, 怎麼樣, 我們去吃個春節大餐吧。 ”會嗎?不會。 春節的時候, 大家會在滿大街購物狂歡嗎?不會。 我們都回家裡頭, 跟家裡的人相聚。 同樣的, 耶誕節在西方也是這樣。

可是我要跟大家講, 我們今天所知道耶誕節過節日的方法, 並非從來都是如此。 事實上它曾經一度衰微, 至少在英語世界。 但是有一本書, 它改變了英語世界, 乃至於今天所有人對耶誕節的認知。 這本書就是《聖誕頌歌》, 它的作者就是我們很多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英國的大作家查理斯·狄更斯。

狄更斯這本書的影響力大到什麼程度?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1870年6月9號, 狄更斯那天死的。 有一個當年的作家記錄這件事, 他說在倫敦街上走, 就聽到有這麼一個小女孩說, “啊, 狄更斯先生死了。 爸爸, 那以後不就沒有聖誕老人了嗎?”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說明兩點, 第一點,

耶誕節跟狄更斯這本《聖誕頌歌》捆綁多麼深, 乃至於一個小女孩, 她的印象是如果狄更斯死了, 那聖誕老人也就跟著死了。 第二, 你可以看到狄更斯在當年的英國紅到什麼程度, 他去世的那一天下午, 滿大街報紙就發號外, 全倫敦人都要為他哀悼。

這本書講什麼呢?它的英文版的第一句話就非常有意思, “Marley was dead to begin with”, 翻譯成中文是, “首先要確定的是馬利死了。 ”為什麼一個講聖誕這麼歡樂的節日的第一句話, 它的故事第一句話會是這樣子?

我們接下來再看就會發現, 原來這個故事是個鬼故事。 中國人如果過年給你講個鬼故事, 講人死亡, 講靈魂回來找你, 你會覺得這是個過年時候講的故事嗎?

而狄更斯吊住的所有讀者的胃口, 開始他就娓娓道來, 用他那種既通俗充滿色彩,但是又很有文學想像力的手法,跟我們講了這本書的主角的出場斯克魯奇。剛剛我們說的馬利,就是斯克魯奇幾年前去世的一個生意上的拍檔,這兩個人性格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守財奴,吝嗇得不得了,斤斤計較,很會做生意,把人間所有的感情都泯滅掉,只剩下怎麼賺錢這種心思。

書的一開頭是耶誕節快來了,平安夜那一天,斯克魯奇不肯讓他的員工早早下班回家跟家人團聚,甚至很不想讓他們第二天放假,他的外甥也來了,來找他“哎呀,舅舅你好,聖誕快樂”,他憤怒地罵他外甥,“你這沒出息的東西,耶誕節有什麼好快樂,耶誕節煩透了,莫名其妙放一天假,害我少賺了一天錢”。

耶誕節有很多人過來要他們捐款,因為街上有很多窮人,很多小孩,東西不夠吃、還生病。他死活不要,還說既然那些人又病、又弱、又殘廢、又窮,乾脆讓他們死了算了,對我們人也好,現在人口太多了。他是這麼一個刻薄成性的人。

終於,當天晚上出現了怪事,那個已經死去的馬利先生的靈魂回來找他了,嚇了他一跳。馬利說,“哎呀,老朋友,老夥伴,你千萬別再這麼下去,你再這麼下去就會像我一樣,你看我靈魂下了地獄不得安寧,我每天身上都被鐵鍊纏著,鐵鍊全是我生前賺的那些錢所組成的,我們這種人的命運就是這樣,你接下來還會遇到三個精靈來找你。”

於是,第一個精靈領著他,帶他重溫了一遍他從小到大的歷程,讓我們瞭解這個非常冷漠、把感情完全泯滅掉的沒有人性的傢伙,曾經也是個小孩。在小孩階段,他很窮苦,日子過得很不好。第二個聖誕精靈帶著他,讓他看到耶誕節真正歡快的氣氛,大家是多麼地友好,家家戶戶歡聚一堂,吃完他們的年夜飯聖誕大餐之後,大家各自串門聊天,而他一個人孤苦伶仃。可是這個聖誕精靈又讓他看見,被他罵走的外甥、被他虐待的下屬,雖然要笑駡他,說他壞話,但在這個的節日裡,大家還是要祝福他。

然後來了第三個精靈,他是個死神,他引領著斯克魯奇,看到了他死後的狀態,他所有的遺產立刻被人抱走。很多人要去偷他的床單,偷他的衣服,不會為他留下半點東西。因為他是一個出了名的壞人,一個守財奴,對人不好,沒有人跟他是朋友,沒有人跟他友善。

終於這時候,他大徹大悟。醒過來之後,發現原來他以為已經過了三天,一天碰到一個精靈,其實原來還在平安夜那一天。但他整個人徹底變了,從裡到外地改變出來,去找外甥、給下屬加薪、幫助窮小孩。所有人都發現斯克魯奇是個好人了,他的靈魂獲得贖救。

所以這個故事幾乎像是個童話故事,是關於一個守財奴怎麼樣靈魂得到救贖的故事,是一個以鬼故事開頭,但是終於變成一個非常幽默的戲劇的故事。這麼多年來,《聖誕頌歌》都是西方無數少年在幼稚園、小學階段就會讀的一本書。

狄更斯被認為是十九世紀最暢銷的英國作家,是當年書最好賣的一個作家。但是狄更斯並非一開始就這麼順利的。曾經,他也有過一段十分難熬的童年。而在寫《聖誕頌歌》這本書的時候,他家裡面財政很困難。他非常希望這本書出版的時候能夠成功,那麼賺到的版稅就能讓他家境好轉。

但是在寫著寫著的時候,狄更斯狀態變了。他完全忘記了要賺錢這件事兒,他開始非常投入到這個故事的清節,寫著寫著自己會哭起來,寫著寫著也會自己大笑。他每天晚上離開家裡面,大半夜當所有人都睡著的時候,在倫敦各處遊蕩,散步,看著每一家已經關了燈的這些住宅,往內想要窺視,那些人,那些家庭,那些老百姓們,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在想什麼。他每天晚上走二十來三十公里的路才回家,繼續寫作。終於,在當年的11月底,他趕出了這個稿子,正好12月耶誕節前能夠上市。

《聖誕頌歌》一上市,就是暢銷書。當年英國最有名的大歷史學家卡萊爾看了這本書之後,馬上上街,學著這本書裡面所講的,去買了一隻烤火雞回來。又因為這本書在美國很暢銷,當年有一個美國企業家,看完這本書之後決定立刻給所有員工放一天假,要效仿這本書裡面的斯克魯奇。

它這麼流行,是因為說出了耶誕節真正的精神。這個精神我們可以從狄更斯本人去世之前,跟他孩子留下來的遺言所知道,他叫他的孩子們,要用最寬廣的精神去理解《新約聖經》,不要斤斤計較那字面上的意義。耶穌後來的福音是說給所有可憐的人聽的,是給所有被社會上層排斥在外的那群人聽的,他說小孩子要比成人更有福氣,因為他們保持純真。

而狄更斯,他身為他那個年代的公共知識份子,他是個小說家,但是他又是一個寫很多社論、時事評論的人,總是關注弱勢群體,充滿了慈悲。

他在《聖誕頌歌》裡講的耶誕節,不是一個在豪華商場門前掛起燈,讓大家來買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個要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上還有多少人需要我們關注,要感恩自己所獲得的,同時要照顧其他那些比我們更小的兄弟的一個節日。

(以上內容來自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

用他那種既通俗充滿色彩,但是又很有文學想像力的手法,跟我們講了這本書的主角的出場斯克魯奇。剛剛我們說的馬利,就是斯克魯奇幾年前去世的一個生意上的拍檔,這兩個人性格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守財奴,吝嗇得不得了,斤斤計較,很會做生意,把人間所有的感情都泯滅掉,只剩下怎麼賺錢這種心思。

書的一開頭是耶誕節快來了,平安夜那一天,斯克魯奇不肯讓他的員工早早下班回家跟家人團聚,甚至很不想讓他們第二天放假,他的外甥也來了,來找他“哎呀,舅舅你好,聖誕快樂”,他憤怒地罵他外甥,“你這沒出息的東西,耶誕節有什麼好快樂,耶誕節煩透了,莫名其妙放一天假,害我少賺了一天錢”。

耶誕節有很多人過來要他們捐款,因為街上有很多窮人,很多小孩,東西不夠吃、還生病。他死活不要,還說既然那些人又病、又弱、又殘廢、又窮,乾脆讓他們死了算了,對我們人也好,現在人口太多了。他是這麼一個刻薄成性的人。

終於,當天晚上出現了怪事,那個已經死去的馬利先生的靈魂回來找他了,嚇了他一跳。馬利說,“哎呀,老朋友,老夥伴,你千萬別再這麼下去,你再這麼下去就會像我一樣,你看我靈魂下了地獄不得安寧,我每天身上都被鐵鍊纏著,鐵鍊全是我生前賺的那些錢所組成的,我們這種人的命運就是這樣,你接下來還會遇到三個精靈來找你。”

於是,第一個精靈領著他,帶他重溫了一遍他從小到大的歷程,讓我們瞭解這個非常冷漠、把感情完全泯滅掉的沒有人性的傢伙,曾經也是個小孩。在小孩階段,他很窮苦,日子過得很不好。第二個聖誕精靈帶著他,讓他看到耶誕節真正歡快的氣氛,大家是多麼地友好,家家戶戶歡聚一堂,吃完他們的年夜飯聖誕大餐之後,大家各自串門聊天,而他一個人孤苦伶仃。可是這個聖誕精靈又讓他看見,被他罵走的外甥、被他虐待的下屬,雖然要笑駡他,說他壞話,但在這個的節日裡,大家還是要祝福他。

然後來了第三個精靈,他是個死神,他引領著斯克魯奇,看到了他死後的狀態,他所有的遺產立刻被人抱走。很多人要去偷他的床單,偷他的衣服,不會為他留下半點東西。因為他是一個出了名的壞人,一個守財奴,對人不好,沒有人跟他是朋友,沒有人跟他友善。

終於這時候,他大徹大悟。醒過來之後,發現原來他以為已經過了三天,一天碰到一個精靈,其實原來還在平安夜那一天。但他整個人徹底變了,從裡到外地改變出來,去找外甥、給下屬加薪、幫助窮小孩。所有人都發現斯克魯奇是個好人了,他的靈魂獲得贖救。

所以這個故事幾乎像是個童話故事,是關於一個守財奴怎麼樣靈魂得到救贖的故事,是一個以鬼故事開頭,但是終於變成一個非常幽默的戲劇的故事。這麼多年來,《聖誕頌歌》都是西方無數少年在幼稚園、小學階段就會讀的一本書。

狄更斯被認為是十九世紀最暢銷的英國作家,是當年書最好賣的一個作家。但是狄更斯並非一開始就這麼順利的。曾經,他也有過一段十分難熬的童年。而在寫《聖誕頌歌》這本書的時候,他家裡面財政很困難。他非常希望這本書出版的時候能夠成功,那麼賺到的版稅就能讓他家境好轉。

但是在寫著寫著的時候,狄更斯狀態變了。他完全忘記了要賺錢這件事兒,他開始非常投入到這個故事的清節,寫著寫著自己會哭起來,寫著寫著也會自己大笑。他每天晚上離開家裡面,大半夜當所有人都睡著的時候,在倫敦各處遊蕩,散步,看著每一家已經關了燈的這些住宅,往內想要窺視,那些人,那些家庭,那些老百姓們,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在想什麼。他每天晚上走二十來三十公里的路才回家,繼續寫作。終於,在當年的11月底,他趕出了這個稿子,正好12月耶誕節前能夠上市。

《聖誕頌歌》一上市,就是暢銷書。當年英國最有名的大歷史學家卡萊爾看了這本書之後,馬上上街,學著這本書裡面所講的,去買了一隻烤火雞回來。又因為這本書在美國很暢銷,當年有一個美國企業家,看完這本書之後決定立刻給所有員工放一天假,要效仿這本書裡面的斯克魯奇。

它這麼流行,是因為說出了耶誕節真正的精神。這個精神我們可以從狄更斯本人去世之前,跟他孩子留下來的遺言所知道,他叫他的孩子們,要用最寬廣的精神去理解《新約聖經》,不要斤斤計較那字面上的意義。耶穌後來的福音是說給所有可憐的人聽的,是給所有被社會上層排斥在外的那群人聽的,他說小孩子要比成人更有福氣,因為他們保持純真。

而狄更斯,他身為他那個年代的公共知識份子,他是個小說家,但是他又是一個寫很多社論、時事評論的人,總是關注弱勢群體,充滿了慈悲。

他在《聖誕頌歌》裡講的耶誕節,不是一個在豪華商場門前掛起燈,讓大家來買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個要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上還有多少人需要我們關注,要感恩自己所獲得的,同時要照顧其他那些比我們更小的兄弟的一個節日。

(以上內容來自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