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豐台教育 探索傳統文化教育新模式

豐台小學生體驗捏面人, 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豐台區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 為學生搭建各種體驗、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 來自方莊教育集群的學生正在向非遺大師學習

東鐵營一小學生研習書法。

中央民族大學附中豐台實驗學校體育節當日, 學生們表演舞龍舞獅。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從學校教育著手。 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 “如何讓學生對國學經典感興趣?如何讓學生領悟民歌、戲曲的魅力?如何讓非遺走入尋常校園?”……這些卻是學校面臨的現實挑戰。 豐台區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中摸索出一條創新之路, 同時, 傳統文化教育的引入也成為學校的一張特色“名片”, 豐富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內涵。

國學、非遺、戲曲

多領域推傳統文化進校園

“正月裡是新年哪咿呦喂, 妹娃我去拜年哪呵喂……”, 12月14日上午,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台實驗學校, 胡舒婷老師正帶著學生學習湖北利川民歌《龍船調》。 借助中國民歌傳統的“口傳心授”教學方法, 和學生一起領悟民歌的魅力。

這是豐台區“民歌進校園教學研討及成果展示”活動的一個環節。 從2017年3月開始, 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依託豐台教委項目和課題研究, 在豐台區推進“傳統音樂文化——中國民歌進校園”教學研究, 將中國傳統音樂引入音樂學科課程, 助力學校形成“民歌文化特色”。

豐台區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 也與近年來國家和地方不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大趨勢相契合:2016年發佈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提到學生需具備傳統文化素養,

2017年傳統文化內容正式納入高考範圍……

據悉, 早在2008年, 豐台就在全區小學階段將國學經典誦讀納入了地方教材。 此後, 國學經典誦讀又延續到中學階段。

此外, 豐台還結合地區優勢, 開發京劇等戲曲資源, 從幼稚園到中學, 形成戲劇“豐台樣本”。 在戲曲教育方面, 以北京市趙登禹學校為例, 學校從2004年就已開設京劇課程, 2014年成為實施“高參小”專案學校, 戲曲教育一直貫穿學校九年教育教學之中。 據悉, 目前豐台區已有50多所中小學開展戲曲教育, 學生戲曲社團70餘個。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將是“十三五”時期豐台區重點工作之一。 據《豐台區“十三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十三五”期間, 豐台將深入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投入專項經費實施“戲曲進課堂”, 扶持30所戲曲文化教育特色校、100個戲曲特色社團, 打造戲曲類北京市金帆藝術團。 建立豐台區戲曲教育發展中心, 建設豐台區戲曲教育學校聯盟, 擴大戲曲教育“豐台樣本”的影響力。

同時, 北京絹人、面塑、毛猴、剪紙等非遺項目和傳統文化項目在豐台中小學也都有較好開展。 如新發地小學的“剪紙教育”已成為學校一大特色, 學校已將剪紙與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相結合。

課程、教師、資金

多管道保障教育實效

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感興趣、進而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顯然離不開課程研發、師資培訓等多方支持。

以國學經典誦讀為例,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確保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具體落實,豐台區構建了區域課程體系,將國學經典誦讀納入課程,一至六年級利用地方課程的時間每週上1課時,並且開發了適應時代特點、區域特點、學生特點的國學讀本——《國學啟蒙》,從2011年9月起在全區小學推廣使用。

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一些學校也積極開發國學校本課程。如北京市豐台區長辛店學校編寫了一至九年級國學校本教材——《百首古詩文》,並且將國學誦讀與各學科教學融為一體;北京市第十八中附屬實驗小學為高年級學生編寫了校本課程《論語十六講》,為學生們講解《論語》的現實意義。

為調動師生的積極性,豐台區還建立了國學課堂研究機制、國學大講堂及教師培訓機制、國學知識競賽及展示交流機制、先進學校評選機制、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項目支持機制,區教委先後撥款數百萬元,支持各學校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在12月14日,“民歌進校園教學研討及成果展示”活動上,豐台區教委副調研員陳景泉透露,豐台區《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專項工作方案正在編制,將在人才引進、教師培訓、課程開發、普及推廣等方面給予政策、資金、交流等支援,並且將整合區內、高校、專業院校、學術研究會的資源,初步形成了“課堂為主、社團支撐、展演搭台”的推進體系,將豐台區打造成為傳統文化特色區。

★民族音樂

構建了“四民”課程體系

代表學校: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台實驗學校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台實驗學校是豐台區“民歌工作坊”基地校,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台實驗學校校長劉曉華介紹說,在民大附中本校的支持下,學校構建了“四民”課程體系,即民族歌曲、民族韻律操、民族舞蹈、民族樂器。學校堅持開展“班班唱民歌”“天天唱民歌”活動,在課內外深入開展民歌教育。“愛民歌、唱民歌”在該校已蔚然成風,並形成學校的文化特色。

在“絲韻”中傳承音樂文化

代表學校:豐台區豐台第七小學

“絲韻”葫蘆絲校本課程是豐台七小“潤心樹人”課程體系之“大國學”傳統文化課程中一門必修類校本課程。

2012年開始,豐台七小在二至五年級開設了葫蘆絲校本課程,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的同時,也傳承了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學校自編了《“絲韻”葫蘆絲校本教材》;開展了《葫蘆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區級子課題的研究。“葫蘆絲”校本課程被評為豐台區精品校本課程。此課程的開設也讓孩子們掌握了一技之長、增強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讓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得到了傳承與弘揚。

★國學經典誦讀

建國學六館、開發系列課程

代表學校: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麗澤中學

國學誦讀不僅僅在小學,中學也很重視。國學誦讀不僅僅是一門課,學生通過《詩經》、《唐詩》等國學經典的吟誦,領悟到國學之美,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

學校在原有校本課程基礎上,依託國學六館(國學講習館、國學書畫館、國學茶道館、國學圍棋館、國粹京劇民歌館、國學射藝館)開發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國學六館不僅是校本課程上課的地方,還有收藏、開放、講習等功能。

在剪紙中感悟國學

代表學校:豐台區新發地小學

剪紙一直是北京市豐台區新發地小學的特色教學內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作為教學內容被引入美術課堂教學,2000年又被列為校本課程,現已成為學校特色課程,也是北京市、豐台區的精品課程。從2009年開始,學校就將剪紙與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相結合,開展“剪紙炫經典,潛心悟國學”的主題教育活動。老師帶領學生瞭解國學經典的內容、意境,熟悉國學經典故事;然後,學生整體設計國學經典中涉及的人物、景物等紋樣,再用剪紙表達。在把詩句、故事變為剪紙的過程中,學生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切的感悟。

★非遺

學校首設絹塑非遺博物館

代表學校:北京十二中

12月18日,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區,“絹塑動畫”STEAM藝術創客課程啟動,將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課程學習融合在一起。新課程的引入不但為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注入新的生命力,也用藝術為支點撬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

作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校,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區多年來一直積極探索絹塑工藝的傳承。2012年,學校建設了北京絹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體驗基地。2015年在北京市優質教育資源擴大項目支持下,學校與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絹人傳承代表人滑樹林合作,在校園內共同建設“北京絹塑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博物館”。博物館主要展出北京絹人、北京絹花、北京絨鳥三項絹塑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景泰藍、宮燈製作、面人等二十余項其他非遺項目大師展品。

★民族體育

民族體育活動進課堂

代表學校:北京豐台二中、豐台區長安新城小學

空竹、舞龍、和球、跳繩、踢毽等傳統民族體育在豐台的很多中小學都有學習和傳承。2003年北京豐台二中將抖空竹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高中體育課堂,受到學生的喜愛。2004年豐台二中被北京市民委授予北京市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基地,幾年來學校相繼將珍珠球、跳竹竿、綾球、蹴球、推鐵環、板鞋競速、跳繩引入體育課堂。

北京市豐台區長安新城小學從1997年9月就開始在全校普及和推廣踢毽活動,至今已經20多年。學校把踢毽子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按照低、中、高三個學段,在所有班級全面實施。2013年學校對踢毽活動進行梳理總結,編寫了《踢毽子》校本課程,並在2014年11月評為豐台區精品校本課程。

■ 傳統文化教育大事記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三個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落實7個方面重點任務: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等。

●2016年10月,教育部公佈2017年全國高考考綱,傳統文化內容正式納入高考範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的高中部分教材正式出版。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佈。在文化基礎、社會參與中都提及傳統文化的素養。在責任擔當中,國家認同層面提到:“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采寫/新京報記者 繆晨霞 豐台教委供圖

更多詳細新聞請流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以國學經典誦讀為例,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確保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具體落實,豐台區構建了區域課程體系,將國學經典誦讀納入課程,一至六年級利用地方課程的時間每週上1課時,並且開發了適應時代特點、區域特點、學生特點的國學讀本——《國學啟蒙》,從2011年9月起在全區小學推廣使用。

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一些學校也積極開發國學校本課程。如北京市豐台區長辛店學校編寫了一至九年級國學校本教材——《百首古詩文》,並且將國學誦讀與各學科教學融為一體;北京市第十八中附屬實驗小學為高年級學生編寫了校本課程《論語十六講》,為學生們講解《論語》的現實意義。

為調動師生的積極性,豐台區還建立了國學課堂研究機制、國學大講堂及教師培訓機制、國學知識競賽及展示交流機制、先進學校評選機制、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項目支持機制,區教委先後撥款數百萬元,支持各學校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在12月14日,“民歌進校園教學研討及成果展示”活動上,豐台區教委副調研員陳景泉透露,豐台區《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專項工作方案正在編制,將在人才引進、教師培訓、課程開發、普及推廣等方面給予政策、資金、交流等支援,並且將整合區內、高校、專業院校、學術研究會的資源,初步形成了“課堂為主、社團支撐、展演搭台”的推進體系,將豐台區打造成為傳統文化特色區。

★民族音樂

構建了“四民”課程體系

代表學校: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台實驗學校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台實驗學校是豐台區“民歌工作坊”基地校,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台實驗學校校長劉曉華介紹說,在民大附中本校的支持下,學校構建了“四民”課程體系,即民族歌曲、民族韻律操、民族舞蹈、民族樂器。學校堅持開展“班班唱民歌”“天天唱民歌”活動,在課內外深入開展民歌教育。“愛民歌、唱民歌”在該校已蔚然成風,並形成學校的文化特色。

在“絲韻”中傳承音樂文化

代表學校:豐台區豐台第七小學

“絲韻”葫蘆絲校本課程是豐台七小“潤心樹人”課程體系之“大國學”傳統文化課程中一門必修類校本課程。

2012年開始,豐台七小在二至五年級開設了葫蘆絲校本課程,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的同時,也傳承了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學校自編了《“絲韻”葫蘆絲校本教材》;開展了《葫蘆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區級子課題的研究。“葫蘆絲”校本課程被評為豐台區精品校本課程。此課程的開設也讓孩子們掌握了一技之長、增強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讓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得到了傳承與弘揚。

★國學經典誦讀

建國學六館、開發系列課程

代表學校: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麗澤中學

國學誦讀不僅僅在小學,中學也很重視。國學誦讀不僅僅是一門課,學生通過《詩經》、《唐詩》等國學經典的吟誦,領悟到國學之美,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

學校在原有校本課程基礎上,依託國學六館(國學講習館、國學書畫館、國學茶道館、國學圍棋館、國粹京劇民歌館、國學射藝館)開發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國學六館不僅是校本課程上課的地方,還有收藏、開放、講習等功能。

在剪紙中感悟國學

代表學校:豐台區新發地小學

剪紙一直是北京市豐台區新發地小學的特色教學內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作為教學內容被引入美術課堂教學,2000年又被列為校本課程,現已成為學校特色課程,也是北京市、豐台區的精品課程。從2009年開始,學校就將剪紙與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相結合,開展“剪紙炫經典,潛心悟國學”的主題教育活動。老師帶領學生瞭解國學經典的內容、意境,熟悉國學經典故事;然後,學生整體設計國學經典中涉及的人物、景物等紋樣,再用剪紙表達。在把詩句、故事變為剪紙的過程中,學生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切的感悟。

★非遺

學校首設絹塑非遺博物館

代表學校:北京十二中

12月18日,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區,“絹塑動畫”STEAM藝術創客課程啟動,將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課程學習融合在一起。新課程的引入不但為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注入新的生命力,也用藝術為支點撬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

作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校,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區多年來一直積極探索絹塑工藝的傳承。2012年,學校建設了北京絹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體驗基地。2015年在北京市優質教育資源擴大項目支持下,學校與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絹人傳承代表人滑樹林合作,在校園內共同建設“北京絹塑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博物館”。博物館主要展出北京絹人、北京絹花、北京絨鳥三項絹塑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景泰藍、宮燈製作、面人等二十余項其他非遺項目大師展品。

★民族體育

民族體育活動進課堂

代表學校:北京豐台二中、豐台區長安新城小學

空竹、舞龍、和球、跳繩、踢毽等傳統民族體育在豐台的很多中小學都有學習和傳承。2003年北京豐台二中將抖空竹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高中體育課堂,受到學生的喜愛。2004年豐台二中被北京市民委授予北京市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基地,幾年來學校相繼將珍珠球、跳竹竿、綾球、蹴球、推鐵環、板鞋競速、跳繩引入體育課堂。

北京市豐台區長安新城小學從1997年9月就開始在全校普及和推廣踢毽活動,至今已經20多年。學校把踢毽子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按照低、中、高三個學段,在所有班級全面實施。2013年學校對踢毽活動進行梳理總結,編寫了《踢毽子》校本課程,並在2014年11月評為豐台區精品校本課程。

■ 傳統文化教育大事記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三個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落實7個方面重點任務: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等。

●2016年10月,教育部公佈2017年全國高考考綱,傳統文化內容正式納入高考範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的高中部分教材正式出版。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佈。在文化基礎、社會參與中都提及傳統文化的素養。在責任擔當中,國家認同層面提到:“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采寫/新京報記者 繆晨霞 豐台教委供圖

更多詳細新聞請流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