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富士康“變臉”:郭台銘的工業互聯網戰略觀及其野心

【有態度 | 有深度 | 有力度的原創型產業新媒體】

造奇新媒體導讀: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擬在上海IPO?什麼情況啊~

很多業界人士都沒有聽過這家公司, 但卻是真的!

“我們未來的目標, 不僅是在富士康內部使用我們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也將在更多中小型企業從傳統製造業向工業互聯網企業蛻變中扮演合作夥伴的角色。 ” 郭台銘如是說。

文 | 劉成軍, 造奇智慧產業新媒體創始人兼主編, 智慧產業深度觀察富士康要“變臉”了

近日, 媒體披露:鴻海董事會日前通過決議, 擬由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 Co., Ltd. 簡稱FII)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申請審核通過日期尚未確定。 鴻海將於2018年1月召開臨時股東大會, 就有關FII上市計畫進行表決。

你能想像到:人們心目中的“代工廠”富士康, 怎麼會與“工業互聯網”這麼時髦的概念掛上鉤?而且是直接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據[造奇智慧產業新媒體]查詢工商登記資料瞭解到,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是2017年7月21日變更的, 公司原名為2015年3月6日註冊的福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 同期變更的項目還包括[許可經營項目], 如圖:

從上面看出, 這家公司當初註冊時承載著富士康發展工業機器人的使命, 近幾年來, 隨著一線操作員工荒的出現, 富士康發起號稱100萬台大規模的工業機器人(機器臂)運動, 以緩解用工短缺、提升品質穩定性等。

隨著形勢的變化, 富士康對於資料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這點可以從郭台銘參加今年6月在貴陽舉辦的中國國際大資料峰會的發言可窺見一二。 央視《對話》欄目組主持人陳偉鴻提問郭台銘:

從左邊數第二個是郭台銘

陳偉鴻:您2011年提出, 要用一百萬台機器來替換生產線上的工人, 現在實現了嗎?

郭台銘:目前沒有實現, 現在才有5萬台。

陳偉鴻:太貴了嗎?

郭台銘:不是, 整個大資料的積累有很多工藝在做改變, 我們要積累到一定的大資料和參數。

應該講機械的智慧還達不到人手的精巧。 比如我們做機器人的手的抓取, 就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機器人要真正實現組裝作業的大量生產, 還應該有五到十年的時間。

但是將來很多的檢測, 機件的維修管理, 大資料的分析還是要人腦的管理。 我認為花30年的時間, 讓單純的勞力, 重的工作由設備和機器人取代, 那就需要大資料的分析, 現在大資料的數量還不足以支撐全面的無人化。

一個月後, 主導工業機器人的公司被變更為主營工業互聯網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公司。

12月4日, 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 郭台銘進一步宣佈:富士康將逐步開放工業互聯網資料, “我們將提供工業互聯網的資料和平臺,

説明中小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變臉”背後的動因

“代工廠”是富士康一直以來非常清晰的標籤, 而且無論是媒體上還是各路專家的演講、私底下的交流中, 這個詞總是無法回避。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特色鮮明的標籤一方面吸引大眾的目光, 甚至每次談到蘋果手機(iPhone)時, 人們總部不自覺的扯上幾句富士康, 這樣顯得表達更加厚重。

其實, 改革開放初期的廣東, 經濟形態主要是外向型的加工廠, “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是當時的統稱。 沒有資源優勢、只有政策和土地的企業走上了代加工貼牌生產的道路, 從臺灣遷到廣東的富士康也不例外。

明年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了, 1978年以來, 中國經濟體量超過日本, 躍居世界第二。工廠形態也幾近變遷,在郭台銘眼中的富士康,“從20年前起我們就不只是代工了。我們從OEM,到JDSM,到ODM,再到IDM,一直都在改變。我們的機械技術是很精密的,我們的人工智慧起步也很早。”

郭台銘直言,他“最反感”別人介紹他時使用“最大代工廠”來形容富士康。

由此看來,轉型(更準確的說法是進化)的決心早已鑄就,路徑也逐漸清晰,“最大代工廠”的帽子最終是要摘掉的。郭台銘最近參加的公開活動是2017《財富》全球論壇,他參加了 主題為“智慧製造和萬物互聯” 的分論壇。

在論壇上,他針對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進行了一番比較:“工業互聯網時代,數字經濟分為兩種,一種是消費型數字經濟,這種是可以有誤差存在的。另一種就是制造型數位經濟,它要求更準確。比如未來我們將逐步開放工業互聯網,共用資料資訊,服務於鞋子、服裝、五金等小型實體經濟製造行業。”從中可以看出,他是站在工業與製造的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

說起富士康與工業互聯網的淵源,實際上早有思考與行動。2016年2月1日,工信部指導下成立的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簡稱AII)成立的時候,富士康科技集團就成為了AII首批理事單位,副總裁簡宜彬代表富士康集團在聯盟擔任理事代表,並在聯盟組織的大會上做過《富士康科技集團:工業互聯網與工業4.0》的分享。

“製造業的未來,是製造業+互聯網。”

郭台銘說,過去五年來,富士康一直致力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的智慧製造平臺。在此期間,把雲計算、移動資訊、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網路平臺和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整合為一個垂直集成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另外一位資深互聯網人、阿裡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堅博士在週末舉行的鈦媒體年度大會上,亦在力透紙背的道出“製造業與互聯網”的關係——“沒有互聯網的製造業沒有未來,沒有製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未來”。

工業人和互聯網人,前所未有地、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大踏步奔跑,這裡透漏著資料、跨界、商業利益及未來趨勢。毫無疑問,資料驅動的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這兩撥人的共識,也是他們之間進行跨越融合的“最大公約數”。

對資料的熱衷,不是互聯網公司的專利,也不是他們從第一天就意識到資料價值的。但這種資料意識一旦建立,並在商業運作中獲利越來越多,向下紮根的結果是“資料基因”的注入。當互聯網中的人們在衣食住行的資料及行為特徵被廣泛圈定,尋找更廣袤的資料來源地尤其是豐富產業鏈條的工業和製造,成為下一個“資料金礦”。

而工業人亦在進化中升維思考,“傳統的製造工藝必須有互聯網思維。”郭台銘說,富士康要控制資訊流、技術流、金融流、人員流、過程流、貨物流,以提高業務運營的品質和效率。這不僅是富士康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核心競爭力,而且也證實了是從大型製造商走向創新型工業的開始。

“隨時隨地精確且高效的資料收集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特質,這將是製造業新的競爭優勢”。郭台銘說,工業互聯網平臺要求實現製造業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化。“

郭台銘透露,“目前我們正在開發一個大容量的8K(解析度為7680×4320圖元)影像資料+人工智慧平臺標準,而且我們已經在圖像識別和微修復技術領域使用了這個標準,使一些工業製造過程能夠執行自動發現和修復功能。”

最新的進展是,與人工智慧明星科學家吳恩達的AI合作(詳情:重磅 | AI為製造業打call!吳恩達已經與富士康“牽手”了)已經開始了,從合作內容來看,這將勢必大大加快富士康在人工智慧應用層面的步伐。也有業界評論說, 此時借力吳恩達landing.ai公司對外發佈,使富士康更具有新技術元素,也對富士康旗下的工業互聯網公司上海上市帶來正向幫助。

到目前為止,外界還沒有看到富士康的工業互聯網戰略路線圖,呈現的只是富士康對外演講的隻言片語。

“我們未來的目標,不僅是在富士康內部使用我們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將在更多中小型企業從傳統製造業向工業互聯網企業蛻變中扮演合作夥伴的角色。”

“為了擴張我們的科技服務,從傳統代工業轉型為中小企業製造商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公司,富士康也把平臺的服務拓展到農業服務。郭台銘道出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戰略”的野心。

剛起步的工業互聯網,能夠承載郭台銘摘掉“最大代工廠”帽子的願望嗎?

【造奇智慧產業新媒體】:國內第一家正式成立並開展運營的智慧製造產業新媒體機構,聚焦新工業革命與智慧時代的價值創造,以“深度影響智慧製造進程,守望智慧製造產業成長”為使命,聚焦智慧製造、工業互聯網、工業4.0、數位化轉型及人工智慧、大資料技術在產業領域的應用。

聯接產業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資本等產業核心力量,通過創新和融合力量,打造深度觀察、行業洞見、豐富資訊于一體的原創型、產業新媒體平臺。

躍居世界第二。工廠形態也幾近變遷,在郭台銘眼中的富士康,“從20年前起我們就不只是代工了。我們從OEM,到JDSM,到ODM,再到IDM,一直都在改變。我們的機械技術是很精密的,我們的人工智慧起步也很早。”

郭台銘直言,他“最反感”別人介紹他時使用“最大代工廠”來形容富士康。

由此看來,轉型(更準確的說法是進化)的決心早已鑄就,路徑也逐漸清晰,“最大代工廠”的帽子最終是要摘掉的。郭台銘最近參加的公開活動是2017《財富》全球論壇,他參加了 主題為“智慧製造和萬物互聯” 的分論壇。

在論壇上,他針對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進行了一番比較:“工業互聯網時代,數字經濟分為兩種,一種是消費型數字經濟,這種是可以有誤差存在的。另一種就是制造型數位經濟,它要求更準確。比如未來我們將逐步開放工業互聯網,共用資料資訊,服務於鞋子、服裝、五金等小型實體經濟製造行業。”從中可以看出,他是站在工業與製造的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

說起富士康與工業互聯網的淵源,實際上早有思考與行動。2016年2月1日,工信部指導下成立的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簡稱AII)成立的時候,富士康科技集團就成為了AII首批理事單位,副總裁簡宜彬代表富士康集團在聯盟擔任理事代表,並在聯盟組織的大會上做過《富士康科技集團:工業互聯網與工業4.0》的分享。

“製造業的未來,是製造業+互聯網。”

郭台銘說,過去五年來,富士康一直致力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的智慧製造平臺。在此期間,把雲計算、移動資訊、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網路平臺和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整合為一個垂直集成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另外一位資深互聯網人、阿裡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堅博士在週末舉行的鈦媒體年度大會上,亦在力透紙背的道出“製造業與互聯網”的關係——“沒有互聯網的製造業沒有未來,沒有製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未來”。

工業人和互聯網人,前所未有地、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大踏步奔跑,這裡透漏著資料、跨界、商業利益及未來趨勢。毫無疑問,資料驅動的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這兩撥人的共識,也是他們之間進行跨越融合的“最大公約數”。

對資料的熱衷,不是互聯網公司的專利,也不是他們從第一天就意識到資料價值的。但這種資料意識一旦建立,並在商業運作中獲利越來越多,向下紮根的結果是“資料基因”的注入。當互聯網中的人們在衣食住行的資料及行為特徵被廣泛圈定,尋找更廣袤的資料來源地尤其是豐富產業鏈條的工業和製造,成為下一個“資料金礦”。

而工業人亦在進化中升維思考,“傳統的製造工藝必須有互聯網思維。”郭台銘說,富士康要控制資訊流、技術流、金融流、人員流、過程流、貨物流,以提高業務運營的品質和效率。這不僅是富士康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核心競爭力,而且也證實了是從大型製造商走向創新型工業的開始。

“隨時隨地精確且高效的資料收集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特質,這將是製造業新的競爭優勢”。郭台銘說,工業互聯網平臺要求實現製造業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化。“

郭台銘透露,“目前我們正在開發一個大容量的8K(解析度為7680×4320圖元)影像資料+人工智慧平臺標準,而且我們已經在圖像識別和微修復技術領域使用了這個標準,使一些工業製造過程能夠執行自動發現和修復功能。”

最新的進展是,與人工智慧明星科學家吳恩達的AI合作(詳情:重磅 | AI為製造業打call!吳恩達已經與富士康“牽手”了)已經開始了,從合作內容來看,這將勢必大大加快富士康在人工智慧應用層面的步伐。也有業界評論說, 此時借力吳恩達landing.ai公司對外發佈,使富士康更具有新技術元素,也對富士康旗下的工業互聯網公司上海上市帶來正向幫助。

到目前為止,外界還沒有看到富士康的工業互聯網戰略路線圖,呈現的只是富士康對外演講的隻言片語。

“我們未來的目標,不僅是在富士康內部使用我們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將在更多中小型企業從傳統製造業向工業互聯網企業蛻變中扮演合作夥伴的角色。”

“為了擴張我們的科技服務,從傳統代工業轉型為中小企業製造商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公司,富士康也把平臺的服務拓展到農業服務。郭台銘道出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戰略”的野心。

剛起步的工業互聯網,能夠承載郭台銘摘掉“最大代工廠”帽子的願望嗎?

【造奇智慧產業新媒體】:國內第一家正式成立並開展運營的智慧製造產業新媒體機構,聚焦新工業革命與智慧時代的價值創造,以“深度影響智慧製造進程,守望智慧製造產業成長”為使命,聚焦智慧製造、工業互聯網、工業4.0、數位化轉型及人工智慧、大資料技術在產業領域的應用。

聯接產業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資本等產業核心力量,通過創新和融合力量,打造深度觀察、行業洞見、豐富資訊于一體的原創型、產業新媒體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