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啥神奇的,“分枝小麥”的前世今生!

沒啥神奇的, “分枝小麥”的前世今生!

分枝小麥, 學名“圓錐小麥”;又名“佛手麥”、“五爪麥”等, 有四倍體(四倍體, 2n=28, AABB), 和普通六倍體((2n=6x=42, AABBDD)兩種。

分枝並不新鮮, 早在200百多年前的18世紀, 世界上就有較為廣泛種植, 它主要分佈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以及英國南部等地。 在上世紀的50年代以前, 曾在我國四川、雲南、新疆、陝西、河南、甘肅等17省(自治區)有零星的種植。 在《中國小麥品種志》(1962年金善寶、劉定安)一書中所介紹的“小佛手(濟源)”就是較典型的分枝小麥。 “小佛手”曾經在河南許昌和濟源有零星種植, 許昌當地管它叫做“夾倉光頭”。

我第一次接觸分枝小麥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是孫其信老師從國外帶回的“蘇聯分枝麥”, 其和(下圖)照片中的分枝小麥沒什麼兩樣。 表現莖稈高、晚熟, 籽粒小。 後來就是在2001年去山西省農科院先生那裡見到一系列的分枝小麥新品系, 同時也見到了在分枝麥中表現最好、有一定產量水準的——“分33(六倍體小麥, 2N=42, AABBDD)”。 “分33”, 據說是西安市農科所李丕皋在上世紀90年代育成的, 其也是迄今為止最棒的分枝小麥品種。

現在不論是生產中還是育種上, 人們利用的多是“分33”和山西省農科院孫善澄先生的分枝後裔。

下圖:2008年, 我們在河南漯河種植的分枝小麥親本。 細看, 結實性很差, 雖然看著穗子不小。

下圖:2016年, 我們在一個小麥區域試驗點看到的參加區域試驗的分枝小麥, 產量水準能有每畝750斤就不錯。 穗粒數太低了, 分枝的優勢沒有體現出來。

當時我們搜集和利用分枝麥的目的是將分枝麥多花習性利用在雜交小麥的(母本)制種上邊, 圖得靠增加小花數量來提高雜種小麥的制種產量。 通過多年的努力後我們發現, 分枝小麥有一些難以改造的毛病, 這些毛病是我們沒有將其利用成功的主要原因, 同時我們也發現, 這些毛病在分枝麥的小麥種植生產中也同樣的存在著, 影響著分枝麥的產量。

分枝小麥難以利用或難以實現高產的理由如下:

第一、分枝麥的分枝需要條件。 ①分枝麥的分枝特性只有在種植較稀時才表現明顯, 隨著種植密度的加大或接近我們的生產播量時, 不僅分枝的特性表現不再明顯, 且在基本密度的環境下, 整個穗子基部小穗退化嚴重、頂部不孕嚴重, 最終的高穗粒數得不到體現, 呈現大穗少粒和空殼的現象, 嚴重的影響產量。 ②當較低播量時, 單位面積成穗又太少, 雖然穗粒數增加了, 但產量還是太低。

第二、分枝小麥的籽粒小。 籽粒小、千粒重低是影響分枝麥產量的又一個因素, 且這種小粒與分枝的特性可能是“連鎖”在一起的。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改造其小粒時, 其雜種後代中所有分離出的分枝個體都是小粒, 它們的千粒重能夠保持在40克時就算是很高很高的。

太小了, 基本的產量潛力沒有!

第三 、利用難。 分枝麥的分枝特性表現是受三對基因控制的, 其中至少有兩對是隱性基因(分枝:不分枝=1:15或3:61)。 也就是說在分枝麥和不分枝小麥雜交後, 其雜種F1表現不分枝, F2群體中出現的分枝類型也較少,後代中獲得農藝性狀好的分枝個體要少;另外一點就是分枝麥的穗子歪斜, 除了表現穗數少以外, 會有嚴重的相互遮光現象, 會影響結實和後期葉片的光合, 最終造成籽粒灌漿不好, 產量低。

北方農村網科技顧問團首席小麥育種家宋印明教授

北方農村網科技顧問團首席小麥育種家宋印明教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