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嚴格和嚴厲,到底誰才是孩子心理陰影的元兇?

文|楊傑

來源|楊傑的媽媽圈

最怕心理陰影

前一段時間, 有個媽媽對我說, 孩子馬上要讀小學了, 讓他收拾玩具, 他有的時候收不全, 或者擺放不整齊, 還會拖拖拉拉, 讓他幫忙做點家務, 也是差強人意, 而平常的作息時間也不規律, 按照孩子的做事品質來推測, 小學的學習和作業, 恐怕也不太樂觀。

如果按照媽媽的本意, 對孩子嚴格一些, 她認為孩子有能力做得更好。 但是, 又不敢對孩子提要求, 怕因為自己的過度嚴格, 將來孩子長大了有心理陰影。

是的, 身為父母, 一定聽過很多關於心理陰影的故事,

甚至自己就是那個主角。 也許是師長, 也許是父母, 也許是生命中什麼重要的他人, 在我們的生命中投射了濃重的陰影, 揮之不去。

我曾經聽一個鋼琴過了八級的人說, 這輩子根本不想再碰鋼琴, 看到鋼琴, 想到的是童年練琴的枯燥, 以及每次彈錯琴譜, 媽媽抽打她手背的那種疼痛。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心理陰影。 我曾經寫過, 在初中的時候, 遇到過一個英語老師, 幾乎每天在課堂上罵人, 而且話說得極其尖刻, 罵得每個學生都噤若寒蟬, 在我的記憶中, 課堂上彌漫著一種白色恐怖的氛圍。

好不容易熬到畢業, 我改學了日語, 以為徹底告別了這一段。 然而, 這種糟糕的記憶卻永遠與英語粘連在了一起。

我曾經數次發誓我要再重新學英語,

真的是信誓旦旦的那種, 但最終都被這種感覺打敗了。

學英語這件事情, 幾乎變成了一個笑話, 我的閨蜜常常雲淡風輕地調侃我:喲, 又想學英語啦?

心理陰影的討厭之處就在於, 它幾乎是理智佔領不了的高地, 完全不講道理。

就比如我接觸英語的瞬間, 當年那種恐怖和厭惡的感覺就會彌漫在心頭, 我很清楚這種感覺的來源, 但非常難以剝離出去, 那種從內心深處噴湧而出的反感, 消解掉了全部的學習熱情。

我自己有類似的經歷, 就特別能理解這位媽媽的擔心。

我想, 一定有很多父母, 面對要不要嚴格的議題, 都會在現實與希望之間左搖右擺, 苦苦糾結。

嚴格還是嚴厲?

我仔細揣摩了這位媽媽的困境後對她說:如果我們暫時不考慮心理陰影這個因素, 就遵從你的本心, 對孩子嚴格要求, 你真能做得到嗎?

這位媽媽的瞬間反應是:這有什麼困難的?

我繼續說:你確定能做到嗎?這個過程中, 如果孩子根本不理會你的嚴格要求, 或者敷衍了事, 你會感到挫敗嗎?你會對孩子心懷埋怨嗎?你會對他發脾氣嗎?

我停頓了一下又對這位媽媽說:其實, 現在的狀態, 並不是孩子的本然狀態, 而是你跟孩子提過無數次要求, 發過無數次脾氣之後, 才磕磕絆絆、勉勉強強達到的水準。

媽媽想了一會兒說:的確, 這幾年一直跟孩子較勁, 這麼說, 我的管理效率真是夠低的。

我當時想, 索性把紮心的話說到底吧, 於是, 我又對她說:按照你跟孩子的相處狀態來推測, 就算你放開手腳管理孩子, 那也不叫嚴格, 充其量是嚴厲。

這位媽媽被我弄糊塗了, 討論了半天“嚴格”, 怎麼成了“嚴厲”呢?於是, 我說了我個人對這兩個常用詞彙的區分, 當然, 這並不是詞典上的定義, 而是基於我自己對於教育的理解。

嚴格,

是高標準, 高要求, 但只對事不對人。 當對方做不到的時候, 反思自己的行為, 改進管理方法, 落腳點依然是如何達成目標, 但不會因此對這個人生氣、不滿。

嚴厲, 也是高標準, 高要求, 但對事又對人。 當對方做不到的時候, 會感到挫敗和憤怒, 甚至會懲罰對方, 因為方法的欠缺, 最終卻未必達成目標。

在很多時候, 家長的出發點是“嚴格”, 但在執行的過程中, 一旦孩子不合作, 就會束手無策, 繼而感到挫敗和憤怒, 有時候用發脾氣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做事。

一旦這個過程中加入了這些負面情緒, 對孩子這個人表達不滿和憤怒, 就變成了“嚴厲”。

由此不難看出, 留下心理陰影、讓孩子心生恐懼的, 通常都是嚴厲, 而不是嚴格。

嚴格是一種能力

有時候,我們害怕嚴厲,也躲避嚴格。甚至把嚴格看成是一個負面詞彙。

其實,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建立在高標準的基礎之上,其中都隱藏著嚴格的氣質。

就比如做家務這件事情,在我的觀察範圍內,大部分孩子都做的比較少,這樣的話,小時候的確比較輕鬆。

然而,等有一天孩子獨立出去讀書、生活,這種差別會立刻顯現,訓練有素的孩子,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而不擅長做家務的孩子,只能生活在混亂之中。

當然,這是兩種生活狀態,後一種也不算錯,只是極度影響孩子的生活體驗。

現在,很多人不敢對孩子有要求,仿佛一旦有要求,就對孩子不夠尊重和理解。其實,嚴格和尊重理解並不衝突,我們真正應該避免的,是嚴厲和粗暴。

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怎樣做到真正的嚴格?

我常常想起讀書時候的一位老教授。

每次提到他,大家都說他的學生品質很高。我一直很好奇他是怎樣做到的?

通常,大學裡培養學生的流程都差不多,比如,研究生階段導師會給學生列出書單,每週小組討論,每隔一段時間要求學生寫一篇論文。

我發現這位老教授的方法也是如此,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差別就越來越明顯。有的導師學生眾多,自己也各種事務纏身,學生沒完成任務,最終也不了了之。

而在這位老教授的門下,根本不可能蒙混過關,他幾乎每週都參加小組討論,關注每個學生的讀書進度,極其認真地批閱學生的論文,絕對不允許用馬馬虎虎的態度對待學業。

如果學生隨便拼湊一篇論文交上去,等老教授再把文章還給他的時候,會讓他汗顏不已:文章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修改,連標點符號都逐一改過來。

不過,嚴格並不意味著一臉冰霜,相反,老教授為人和善,面容慈祥,學生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他從來不批評,永遠是循循善誘。

雖然他要求很高,但學生都很尊敬他。

我認為他把對人和對事分得很清楚,真正做到了溫和對人,堅定對事,雖然他不批評、不指責,然而不妥協本身便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每當想起這位老教授,我都由衷地感歎:嚴格是一種能力,並非那麼容易做到。

對待成年的學生尚且如此,而對待年幼的孩子,則更加不容易。

我個人認為要做到嚴格至少有四個條件:找到孩子的能力邊界,能接受事與願違,對事不對人,想出足夠多的辦法。

好的教育者,會通過反復的觀察和揣摩,找到一個孩子的能力邊界,如果超越這個邊界對孩子提要求,那就是強人所難。

我們可以提要求,但孩子未必一定響應,這時候,只有能接受事與願違的父母,才能躲過憤怒的反應,不至於跌落到嚴厲的陷阱之中。

無論孩子做得怎樣,都不動搖我們對孩子本人的態度,這難度係數極高,意味著家長的內心深處,對孩子有一種獨立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因為孩子的某一個行為而改變。

在要求孩子的時候,面對孩子的各種反應,我們需要有足夠多的應對辦法,才能最終達成目標。

我們常常關心怎樣才能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其實,嚴格最容易形成好習慣,而嚴厲則不行。

嚴格的父母,最少摻雜負面情緒,最大限度贏得孩子的尊重,這也是最不容易引起對抗的溝通方式,因此,孩子能比較平順地把嚴格內化成自己的標準和要求,形成自律。

我也評估了一下我父母對待我的方式,他們不嚴厲,也不嚴格,總體來說,我是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長大的,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話,我認為他們對我是輕度放縱。

假設生命給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在嚴厲和輕度放縱的選項中,我還是會選擇輕度放縱。但假設在輕度放縱和嚴格的選項中,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嚴格。

為什麼我願意選擇嚴格?

從我的切身體會來看,哪怕是輕度放縱,也給我的成長製造了太多的困難。在很多年裡,我做事總是達不到我希望的品質,常常被懊惱、沮喪和不滿的感覺所淹沒,這完全沒有什麼輕鬆可言。

相反,最近這些年我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嚴格的結果,是讓我對自己感到更加滿意。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過有品質的生活,那麼,嚴格才是坦途。

有時候,我們害怕嚴厲,也躲避嚴格。甚至把嚴格看成是一個負面詞彙。

其實,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建立在高標準的基礎之上,其中都隱藏著嚴格的氣質。

就比如做家務這件事情,在我的觀察範圍內,大部分孩子都做的比較少,這樣的話,小時候的確比較輕鬆。

然而,等有一天孩子獨立出去讀書、生活,這種差別會立刻顯現,訓練有素的孩子,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而不擅長做家務的孩子,只能生活在混亂之中。

當然,這是兩種生活狀態,後一種也不算錯,只是極度影響孩子的生活體驗。

現在,很多人不敢對孩子有要求,仿佛一旦有要求,就對孩子不夠尊重和理解。其實,嚴格和尊重理解並不衝突,我們真正應該避免的,是嚴厲和粗暴。

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怎樣做到真正的嚴格?

我常常想起讀書時候的一位老教授。

每次提到他,大家都說他的學生品質很高。我一直很好奇他是怎樣做到的?

通常,大學裡培養學生的流程都差不多,比如,研究生階段導師會給學生列出書單,每週小組討論,每隔一段時間要求學生寫一篇論文。

我發現這位老教授的方法也是如此,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差別就越來越明顯。有的導師學生眾多,自己也各種事務纏身,學生沒完成任務,最終也不了了之。

而在這位老教授的門下,根本不可能蒙混過關,他幾乎每週都參加小組討論,關注每個學生的讀書進度,極其認真地批閱學生的論文,絕對不允許用馬馬虎虎的態度對待學業。

如果學生隨便拼湊一篇論文交上去,等老教授再把文章還給他的時候,會讓他汗顏不已:文章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修改,連標點符號都逐一改過來。

不過,嚴格並不意味著一臉冰霜,相反,老教授為人和善,面容慈祥,學生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他從來不批評,永遠是循循善誘。

雖然他要求很高,但學生都很尊敬他。

我認為他把對人和對事分得很清楚,真正做到了溫和對人,堅定對事,雖然他不批評、不指責,然而不妥協本身便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每當想起這位老教授,我都由衷地感歎:嚴格是一種能力,並非那麼容易做到。

對待成年的學生尚且如此,而對待年幼的孩子,則更加不容易。

我個人認為要做到嚴格至少有四個條件:找到孩子的能力邊界,能接受事與願違,對事不對人,想出足夠多的辦法。

好的教育者,會通過反復的觀察和揣摩,找到一個孩子的能力邊界,如果超越這個邊界對孩子提要求,那就是強人所難。

我們可以提要求,但孩子未必一定響應,這時候,只有能接受事與願違的父母,才能躲過憤怒的反應,不至於跌落到嚴厲的陷阱之中。

無論孩子做得怎樣,都不動搖我們對孩子本人的態度,這難度係數極高,意味著家長的內心深處,對孩子有一種獨立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因為孩子的某一個行為而改變。

在要求孩子的時候,面對孩子的各種反應,我們需要有足夠多的應對辦法,才能最終達成目標。

我們常常關心怎樣才能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其實,嚴格最容易形成好習慣,而嚴厲則不行。

嚴格的父母,最少摻雜負面情緒,最大限度贏得孩子的尊重,這也是最不容易引起對抗的溝通方式,因此,孩子能比較平順地把嚴格內化成自己的標準和要求,形成自律。

我也評估了一下我父母對待我的方式,他們不嚴厲,也不嚴格,總體來說,我是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長大的,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話,我認為他們對我是輕度放縱。

假設生命給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在嚴厲和輕度放縱的選項中,我還是會選擇輕度放縱。但假設在輕度放縱和嚴格的選項中,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嚴格。

為什麼我願意選擇嚴格?

從我的切身體會來看,哪怕是輕度放縱,也給我的成長製造了太多的困難。在很多年裡,我做事總是達不到我希望的品質,常常被懊惱、沮喪和不滿的感覺所淹沒,這完全沒有什麼輕鬆可言。

相反,最近這些年我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嚴格的結果,是讓我對自己感到更加滿意。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過有品質的生活,那麼,嚴格才是坦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