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厲害了 我的巧家小碗紅糖,剛上市就銷往廣東東莞!

12月14日, 巧家縣佰意佳食品公司與東莞市樟木頭鎮供銷社在白鶴灘鎮黎明社區共同舉辦“巧家小碗紅糖產業扶貧首批發貨儀式”, 由佰意佳公司生產的200件小碗紅糖將運抵東莞銷售。

就在前一日(12月13日), 巧家小碗紅糖開榨儀式在白鶴灘鎮黎明社區新村佰意佳坊手工廠舉行, 正式拉開今年巧家小碗紅糖生產序幕。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東西扶貧工作安排部署要求, 東莞市樟木頭鎮通過市場資源與龍頭企業對接方式, 對口幫扶助力巧家脫貧攻堅, 帶動巧家產業發展和巧家農戶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早日脫貧。

今年11月29日, 在東莞市樟木頭鎮與巧家縣召開的扶貧協作第三次聯席會議上, 樟木頭鎮供銷社與巧家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簽訂了《企業產品購貨戰略合作協定書》, 將巧家農特產品推廣至廣東省銷售, 推動巧家農特產品的發展與銷售實現跨越發展, 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此次東莞市樟木頭鎮能夠與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達成合作, 是基於黨中央、國務院安排部署的東西扶貧工作;才讓我們有機會把巧家小碗紅糖這樣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引進廣東。 ”東莞市樟木頭鎮在巧家扶貧辦掛鉤的幹部周偉智說道。

“佰意佳坊手工廠與樟木頭鎮的首批訂單是50000元, 共200件紅糖。 其中原味小碗紅糖100件, 原味小碗紅糖之小粒紅糖100件。 ”佰意佳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立衛說, 在東莞市樟木頭鎮的的幫扶下, 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目前除了在珠海、深圳和中山有了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小碗紅糖體驗中心店, 還在北京、河北等地有了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加盟店。

“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 通過自營、加盟與合作的模式進行銷售。 ”朱立衛說, 為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公司帶頭成立制糖農業合作社, 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 積極鼓勵該鎮農戶加入合作社, 現有甘蔗種植基地863畝, 已有246戶合作社成員, 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

初步估算, 佰意佳制糖合作社今年產值將接近1000萬元。 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除生產紅糖外, 還結合巧家當地有名的小吃, 用純甘蔗汁提取的糖漿作原料, 精選當地優質的花生、核桃為輔料, 生產花生糖、核桃糖和米花糖等特色小吃。 公司還將以紅糖為原料, 研發、生產極具巧家特色的旅遊休閒食品。

巧家小碗紅糖俗稱“碗碗糖”, 選用巧家境內金沙江沿岸地區的優質甘蔗, 採用古法熬制, 以傳統工藝加工製作, 品質純、味香濃郁、營養成分高, 在國內市場久享盛譽。 據《中國土特產大全》記:“紅糖以巧家小碗紅糖和彌勒縣竹園紅糖品質最佳, 色彩鮮,式樣好、雜質少,馳名全省,遠銷青海、西藏等地區”。

巧家縣種植甘蔗和制糖的歷史久遠,據<<巧家縣誌>>載,清乾隆年間,巧家蒙姑岳氏運銅到彌勒洲竹園鎮,回程引進甘蔗種植,榨紅糖技術也由此而入。以後,種甘蔗及榨紅糖逐漸在巧家金沙江兩岸谷地繁衍開來。

巧家縣地處金沙江右岸,是典型的幹熱河谷氣候,所產甘蔗的含糖量在全國首屈一指,優質的原材料為生產小碗紅糖奠定了基礎。巧家境內蒙姑、金塘、白鶴灘等鎮都是小碗紅糖的集中生產區。巧家縣高產甘蔗的土地大部分都在825米以下的河灘和臺地,當地金沙江沿岸1100米高坡以下的谷地,所產甘蔗含糖分一般在14%至15%之間,是全省乃至全國的高糖分甘蔗區之一。

巧家小碗紅糖製作一般要經過吊灶、榨汁、熬糖、裝碗成型、包裝等5個流程。在開榨前請當地有名的吊灶師傅來指揮搭建煮熬紅糖的5眼“牛尾灶”,一般在農村甘蔗比較集中的村落,就地取材,挖土製成土坯建造;然後將甘蔗從地裡收割運到糖房,用土榨或小機榨方式把甘蔗榨成汁,用皮管將蔗汁引入生水鍋加熱至沸點,水面起泡,用撈箕除去沫,接下將糖水翻入下一口鍋,重複至糖水蒸發漸成膏狀時翻入第5口鍋;在糖膏中用蓖片彈入清油角或蓖麻,使糖膏進一步澄清、散泡,當第5口鍋中糖膏的水份蒸發幹後,把糖膏舀入糖缽,用糖棒不停攪動,使糖膏收縮結晶,然後用勺把糖膏舀進排列好的糖碗,待糖膏在糖碗內冷卻成型後,取出糖塊,裝入紙箱碼放整齊待售或現場銷售。

巧家小碗紅糖糖塊呈兩面凹陷的半球狀,稱“瓣”,兩瓣按“糖芽子”對接,合二而一,形如金桔,稱一“合”。顏色呈紅黃色,香氣濃郁,味美飄逸,溫馨撲鼻,具有補血、抗衰老、加快人體新陳代謝等食補作用和排毒養顏功效,將這種紅糖用水泡在碗裡溶化,濃度會自然地形成園園的紅黃一團,與周圍的清水涇渭分明,斷然兩色,用細管抽去糖汁,碗中余水是清色透明的,這也是小碗紅糖質地優異的一大特色。

今日推薦

文圖/閆科任 李梅香

編審|李仁安 校對|李曉溪 編輯|馬 杏 呂 雪(實習)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色彩鮮,式樣好、雜質少,馳名全省,遠銷青海、西藏等地區”。

巧家縣種植甘蔗和制糖的歷史久遠,據<<巧家縣誌>>載,清乾隆年間,巧家蒙姑岳氏運銅到彌勒洲竹園鎮,回程引進甘蔗種植,榨紅糖技術也由此而入。以後,種甘蔗及榨紅糖逐漸在巧家金沙江兩岸谷地繁衍開來。

巧家縣地處金沙江右岸,是典型的幹熱河谷氣候,所產甘蔗的含糖量在全國首屈一指,優質的原材料為生產小碗紅糖奠定了基礎。巧家境內蒙姑、金塘、白鶴灘等鎮都是小碗紅糖的集中生產區。巧家縣高產甘蔗的土地大部分都在825米以下的河灘和臺地,當地金沙江沿岸1100米高坡以下的谷地,所產甘蔗含糖分一般在14%至15%之間,是全省乃至全國的高糖分甘蔗區之一。

巧家小碗紅糖製作一般要經過吊灶、榨汁、熬糖、裝碗成型、包裝等5個流程。在開榨前請當地有名的吊灶師傅來指揮搭建煮熬紅糖的5眼“牛尾灶”,一般在農村甘蔗比較集中的村落,就地取材,挖土製成土坯建造;然後將甘蔗從地裡收割運到糖房,用土榨或小機榨方式把甘蔗榨成汁,用皮管將蔗汁引入生水鍋加熱至沸點,水面起泡,用撈箕除去沫,接下將糖水翻入下一口鍋,重複至糖水蒸發漸成膏狀時翻入第5口鍋;在糖膏中用蓖片彈入清油角或蓖麻,使糖膏進一步澄清、散泡,當第5口鍋中糖膏的水份蒸發幹後,把糖膏舀入糖缽,用糖棒不停攪動,使糖膏收縮結晶,然後用勺把糖膏舀進排列好的糖碗,待糖膏在糖碗內冷卻成型後,取出糖塊,裝入紙箱碼放整齊待售或現場銷售。

巧家小碗紅糖糖塊呈兩面凹陷的半球狀,稱“瓣”,兩瓣按“糖芽子”對接,合二而一,形如金桔,稱一“合”。顏色呈紅黃色,香氣濃郁,味美飄逸,溫馨撲鼻,具有補血、抗衰老、加快人體新陳代謝等食補作用和排毒養顏功效,將這種紅糖用水泡在碗裡溶化,濃度會自然地形成園園的紅黃一團,與周圍的清水涇渭分明,斷然兩色,用細管抽去糖汁,碗中余水是清色透明的,這也是小碗紅糖質地優異的一大特色。

今日推薦

文圖/閆科任 李梅香

編審|李仁安 校對|李曉溪 編輯|馬 杏 呂 雪(實習)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