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臨床輸液,打鋼針還是留置針?

輸液打鋼針還是留置針?這個問題對於患者甚至護士來說, 可能沒有認真考慮過。 2014年, 國家衛生計生委以行業標準的形式發佈《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 宣導“鋼針零容忍”。 但過去幾年, 這項規範推行並不順利, 可以說是叫好不叫座。

臨床案例:

鋼針戳破血管 1歲寶寶腳背險壞死

門診輸液打針, 也能打出二次傷害。

媒體報導案例:秦女士1歲的兒子飛飛因咽喉痛、咳嗽到醫院就診, 診斷為重感冒需靜脈輸液。 打針時, 護士用一次性靜脈輸液鋼針打入飛飛的左腳背。 可針沒打完, 飛飛媽就發現針打漏了, 寶寶的腳背有些發脹發紅。 護士用硫酸鎂為寶寶外敷, 並叮囑飛飛回家後多抬高腳, 促進血液回流。

雖然回家後照章辦理, 但幾天後, 飛飛的情況卻越來越糟, 腳背扎針處冒出一個黑色的硬包塊。 飛飛媽媽又帶著寶寶, 到武漢市第三醫院就診。 從兒科轉到皮膚科,

後來又轉入燒傷科, 該科用針對皮膚潰爛的特效藥, 治療大半個月後才基本恢復。

事後該院兒科主任陳海燕分析, 孩子太小, 打針時經常動彈, 鋼針針頭的位置發生位移後, 容易戳破血管, 讓滴液浸染周圍組織, 皮下因藥物出現刺激反應, 出現局部壞死趨勢。

利弊分析:

鋼針傷害血管不可逆, 導管柔韌傷害小

輸液中使用的鋼針, 弊端不少, 最主要的是增加靜脈輸液液體滲透到皮下組織的概率, 導致化學性和機械性靜脈炎的增加。

《規範》明確要求:在靜脈治療操作前, 護士應評估患者的年齡、病情、藥物性質、治療時間等, 選擇合適的輸注途徑和靜脈治療工具, 儘量選擇較細、較短的導管。 業內將此解讀為“鋼針零容忍”。 歐美國家只用鋼針為血管細的患者單次採集血標本, 其他場合都使用留置針。

鋼針對兒童的影響更大。 孩子的輸液頻率高於成人, 而且血管細短, 鋼針反復穿刺摩擦血管內壁, 容易穿刺失敗或外滲等, 不僅痛苦, 而且會對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但留置針不同, 核心部分是一根包裹著針芯的導管。 打針時將二者一起刺入血管, 再將針芯抽出來, 導管留在血管內輸液。

武漢市兒童醫院門診科護士長程琳說, 導管進入血管後, 受溫度、濕度影響, 會變得更加柔順, 在血管中呈漂浮狀態, 減少對血管的刺激和摩擦。 更現實的意義是, 打一次留置針, 病人3—5天不用再被針紮, 輸液時直接將藥液接入留置管即可。

相比鋼針, 留置針價格高、護理麻煩

武漢市兒童醫院從2011年開始在門診推行留置針, 但留置針的使用比例仍在30%—40%之間徘徊。 費用相對較高是推行難的主要原因。

武昌一家三甲醫院的護理部負責人介紹, 假設一名門診病人要輸液3天, 若採用鋼針注射, 他每天要花靜脈輸液費8元、一次性輸液器1.3元、50毫升注射器1.85元、5毫升注射器0.42元,

共計11.57元, 三天下來需34.71元。

如果採用留置針, 病人第一天需花費靜脈留置針套24.19元, 10元左右的穿刺費, 9元左右的封管費, 共計約43.19元。 第二天和第三天則還需9元封管費和兩次注射費。 整體算下來要比鋼針注射貴一倍左右。

武漢市第三醫院兒科護士長胡夢說, 打完留置針回家, 不能沾水亂碰, 但患兒都好動, 不少家長護理起來格外麻煩。 還有不少病人“怕疼”, 拒絕留置針。 在市兒童醫院門診, 很多患兒不怕打鋼針, 但一打留置針就喊疼, 大哭大鬧, 不肯就範。 不止孩子, 就連不少大人也如此。

留置針可降低護理風險

鋼針穿刺對患者血管刺激大,長時間治療者反復穿刺,穿刺失敗風險增加。目前因穿刺失敗引發的糾紛很多。像案例中提到的患兒因輸液腳背險些壞死的案例,就非常可能引起醫療糾紛。而留置針不易傷害血管,且3~5天不用再扎針,不但減少護士的工作量,也自然減少了穿刺風險。

臨床對策:

轉變觀念:輸液超過三天,一次超4小時,《規範》提出最好打留置針

要想讓患者接受留置針,首先護理人員要先轉變觀念。醫院護理負責人幾乎都認為,留置針應逐步取代鋼針,這將是大勢所趨。《規範》指出,一次性靜脈輸液鋼針宜用於短期或單次給藥,腐蝕性藥物不應使用一次性靜脈輸液鋼針。短期給藥是指輸液量小、輸液時間小於4小時的靜脈治療。專家普遍認為,輸液時間超過三天,最好打留置針。

加強溝通:留置針越來越安全,可減少痛苦,保護血管

留置針從開放式到封閉式,再到如今的安全型,一直在不斷改進完善,隨著其安全可靠性不斷提升,臨床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另外,留置針與鋼針的穿刺方法、手法都一樣,“痛點”大多在置管那一下,不存在疼痛大小的問題。而由於使用留置針減少了穿刺次數,自然就減少了患者穿刺疼痛之苦,也會避免因反復穿刺破壞血管穿刺條件的情況發生。

健康宣教:留置針輸液後可照常活動,但需謹慎

武漢市一醫院護理部王莉說,現在的留置針,在輸液時和輸液結束封管後,大人小孩都可以照常活動,但不能進行劇烈運動,以防止軟管滑出血管或接頭鬆動、脫落。

留置針在留置期間,通常都會貼上無菌透明的防水敷貼,為保險起見最好不要沾水。如果實在需要洗澡,可在固定針的位置纏上一層保鮮膜防水。

留置針可降低護理風險

鋼針穿刺對患者血管刺激大,長時間治療者反復穿刺,穿刺失敗風險增加。目前因穿刺失敗引發的糾紛很多。像案例中提到的患兒因輸液腳背險些壞死的案例,就非常可能引起醫療糾紛。而留置針不易傷害血管,且3~5天不用再扎針,不但減少護士的工作量,也自然減少了穿刺風險。

臨床對策:

轉變觀念:輸液超過三天,一次超4小時,《規範》提出最好打留置針

要想讓患者接受留置針,首先護理人員要先轉變觀念。醫院護理負責人幾乎都認為,留置針應逐步取代鋼針,這將是大勢所趨。《規範》指出,一次性靜脈輸液鋼針宜用於短期或單次給藥,腐蝕性藥物不應使用一次性靜脈輸液鋼針。短期給藥是指輸液量小、輸液時間小於4小時的靜脈治療。專家普遍認為,輸液時間超過三天,最好打留置針。

加強溝通:留置針越來越安全,可減少痛苦,保護血管

留置針從開放式到封閉式,再到如今的安全型,一直在不斷改進完善,隨著其安全可靠性不斷提升,臨床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另外,留置針與鋼針的穿刺方法、手法都一樣,“痛點”大多在置管那一下,不存在疼痛大小的問題。而由於使用留置針減少了穿刺次數,自然就減少了患者穿刺疼痛之苦,也會避免因反復穿刺破壞血管穿刺條件的情況發生。

健康宣教:留置針輸液後可照常活動,但需謹慎

武漢市一醫院護理部王莉說,現在的留置針,在輸液時和輸液結束封管後,大人小孩都可以照常活動,但不能進行劇烈運動,以防止軟管滑出血管或接頭鬆動、脫落。

留置針在留置期間,通常都會貼上無菌透明的防水敷貼,為保險起見最好不要沾水。如果實在需要洗澡,可在固定針的位置纏上一層保鮮膜防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