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隨著年齡增長而積累!Science首揭:反復細菌感染會引發慢性腸炎

11月22日, 《Science》期刊發表一篇題為“Recurrent infection progressively disables host protection against intestinal inflammation”的文章, 揭示了細菌性感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累積, 易導致嚴重的炎症性疾病。

微小的細菌感染(例如輕度的食物中毒)可能會被忽視,

因為即便不治療身體也會自行恢復。 但是, 現在這一篇最新研究卻發出警示:這些感染“日積月累”後, 可能會導致慢性炎症或者引發潛在的威脅生命的腸炎疾病。 這一發現有助於挖掘炎症性腸病(IBD)的發病根源。

為期8年的研究

來自於美國Sanford Burnham Prebys 醫學研究所(SBP)、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納米醫學中心(CNM)、慕尼克大學的科學家們完成了這一創新研究, 前後共投入8年時間。 他們結合已有的線索提出一種完全新穎的假說, 試圖探索慢性腸炎的起源。

首先,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 一個人的基因組對於常見炎症性疾病(包括腸炎和IBD)影響相對有限。 例如雙胞胎發生炎症性腸病的起因相似性甚微。 這意味著,

這一類疾病還受更多未知的環境因素影響。

其次、已有研究團隊發現, 人類的季節性細菌感染與IBD發病率上升有關。 “明確一種疾病的起源很重要, 這有助於確保更合理、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Jamey Marth表示道。

結合這些已有成果, 研究團隊推測:週期性的低等級細菌感染很有可能是慢性炎症疾病的誘因!

反復性細菌感染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模擬人類輕度食物中毒的小鼠模型, 使用的是一種極低劑量的普通細菌——鼠傷寒沙門桿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不會引發明顯的症狀或者死亡。 而且, 所有的沙門氏菌都能被宿主成功消滅。

鼠傷寒沙門桿菌是引發人類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大多數情況下, 這些細菌感染只會引發暫時性的腸道不適和功能障礙。

結果顯示, 雖然宿主會清除掉病原體, 但是這些感染會慢慢累積, 最終誘導不可逆轉的炎症性疾病。

當第四次感染發生時(與第一次相隔數月), 炎症會逐漸加重, 且所有小鼠模型都會患上腸炎。 令人驚訝的是, 儘管反復的感染已經結束,

但是腸炎並沒有得到改善。 這表明, 損傷已經造成, 且不可逆轉。

引發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機理

Jamey Marth解釋道:“沙門氏菌會擾亂腸道自身一種前所未知的保護機制, 該機制通常用於預防腸道炎症。 ”

他們發現, 炎症性疾病的發生與腸道鹼性磷酸酶(IAP, 由十二指腸分泌)缺乏有關。

IAP負責去除由腸道細菌分泌的分子中的磷酸鹽, 從而確保這些物質由有毒轉化為無毒狀態。 但是, 沙門氏菌感染會上調小腸內神經氨酸酶的活性, 進而導致IAP酶缺乏。

慶倖的是, 我們可以通過提高IAP水準、抑制神經氨酸酶活性的方法(例如服用神經氨酸酶抑制劑, 一種用於預防流感病毒的藥物), 預防炎症性疾病的發生。

參考資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