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熹香坊丨品聞沉香,養身健體!

英國名家吉卜林說:“人的嗅覺比視覺、聽覺更能挑動人們細膩的心”。 以鼻聞香, 以心領會, 尺席之間, 五感澄明。 在嫋嫋香氛、幽幽古韻問,

淨化肺葉、頭腦和心靈。

當家裡點隻盤香或插幾根香,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我們每天看見的熟悉而陌生的事物開始的基礎?它們是如何烙印在我們文化中?

香道, 一種從呼吸去享受香氣, 養身健體、凝氣安神的方法。 它始于中國, 至古堯、舜、禹、禮記中談及祭天、禮佛、殷商時代就有香爐問世, 漢末的《名醫別錄》對其就已經有文字記載, 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

雖然, 現在香品摻雜了很多假冒偽劣產品, 但依然還有人用純植物做香, 這些香像流動的空氣, 在周遭的環境中無聲地調達我們的身體, 在嫋嫋升起時關照我們的靈魂。

香以達意

香是一種嗅覺文化, 《史記・禮書》中寫“稻梁五昧所以養口也。 椒蘭、芬芷所養鼻也。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 香, 不僅芳香養鼻, 還可頤養身心、祛穢療疾、養神養生。 香, 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 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 妙用無窮。

人類對香的喜好, 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從早期的簡單用香, 到後來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品香、詠香, 人們熱愛自然的積極情趣,

追求安逸從容的生活態度在其中顯露無遺。

早在先秦時期, 香料就被廣泛應用於生活。 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 都有隨身佩戴香囊、插戴香草的習慣。 在香道發展鼎盛時期的宋代, 用香成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中隨處可見香的身影, 街市上有“香鋪”、“香人”, 酒樓裡也有隨時向顧客供香的“香婆”。 人們在香煙縈繞中淨化心靈、感悟生活、寄託情思。

古往今來, 各大寺廟每天都迎來無數的香客, 用大量的香品, 祈求神明保佑;大旱之年, 焚香祭天求雨;豐收之年, 焚香答謝神明;出門前, 焚香求好運;出海前, 焚香保平安;大廈奠基時, 焚香求吉利。

人死後, 後人燃上三柱香悼念, 表達思念之情, 代代相傳。 清明掃墓出遠門的人們要回家祭奠, 僑胞、港澳臺胞更是不遠千里返鄉祭祖, 給祖先點上三柱香, 以表明自己不忘祖德祖訓的心聲。 焚香已成為人們渴望實現某種願望的精神寄託, 也是表明心跡的一種方式。

香以驅疾

最初古人發現一些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熏烤, 可驅逐蚊蟲, 去除濁氣, 這便是熏香的起源。

在中醫傳統中也一直運用植物薰蒸法治療各種疾病。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 焚香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 《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都有對中藥植物的芳香氣味的醫用功效的研究開發。 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利用燃燒發出的氣味,有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潤肺寧心等作用。由於所用原料藥物四氣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異的功能,或解毒殺蟲,或潤肺止咳、或防腐除黴、或健脾鎮痛。特別是被稱為“國老”的中藥甘草的摻入,則使制出的香氣味不烈不燥,變得香甜柔潤。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黴菌、驅除穢氣的一種方法。民間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鬥百草的習俗,就是用焚燒或薰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來驅疫避穢,殺滅越冬後的各種害蟲,飲服各種香草熬煮的“草藥湯”和“藥酒”以“發散”體內積存的“毒素”。

香以養身

在防病養生方面,早在漢代,名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製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肺結核病。現代流行的藥枕之類的保健用品,都是這種傳統香味療法的現代版。明代醫家李時珍用線香“熏諸瘡癬”。

王羲之的《蘭亭序》寫的就是三月三服氣的過程。人們用蘭花、蘭草根泡水沐浴身體。在古人看來,蘭花是香中之王,蘭草的根香氣純淨高雅,聞到它後,一個煩踝的人會馬上沉靜下來,達到心安神寧,和香氣相融相合。而一個人的行為多由心性所定,心性的踝和安,對同樣一個事情的處理結果不同。三月三,古人以蘭泡水沐浴,去除冬天積聚在身體裡的污濁之氣,以求得一生健康幸福。

那麼,香何以使身體健康?

人體遍佈經絡,其中最重要的是陽明經,被稱為身體的“龍脈”,貫穿周身。人體是對外開放的,在不斷和外界溝通中,易受損傷。將香藥按照確定的香方、功效,按照君臣佐輔的配伍和合成傳統的純天然的香,聚天地正陽之氣而生。這樣的香品能夠養護正氣,其香氣能夠修復、養護陽明經,使得陽明經越來越健康。

香道所使用的香料多達百餘種,通過各種香品的運用可有效調節人體內分泌、治理微循環及植物神經系統,調節睡眠,堅持使用可有效的使人脫離亞健康狀態。比如,沉香由右腎門人肝經對肝腎系統疾病具有效果;沉香通喧理肺,能促進體內濁雜之氣的排出;天木可調節植物神經系統,有促進睡眠的功效。

現代科學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於人體健康。如耶魯大學精神物理學中心的學者指出,香薰蘋果的氣味可以使焦慮的人降低血壓,並避驚慌:薰衣草則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人提高警覺。辛辛那提大學相關測驗則顯示,空氣中所加入香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香以怡情

以中國傳統的態度,焚香應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常項,人的一喜一嗔都應在幽嫋的薰芬中舒卷。既然焚香是生活品質的追求,而不是財富與地位的炫耀,那麼,重要的便不是用料的奢侈,而是煙息的氣質。

五代時,有一位法號“知足”的有道高僧反對上層社會焚熏奢侈香料的作風,於是“但摘窗前柏子焚”。到了宋代,爐焚柏子,成了佛寺禪房與士大夫書齋當中流行的小景,蘇東坡就曾經秋夜獨酌,“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

宋代文人所青睞的一款時興香品,其香料平常,製作簡單,卻有著小家碧玉的悠悠意境。趁桂花才開放三四分的時候,將花摘下,用熟蜜拌潤,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進行一個月的“害香”,便得到一款精緻簡約的香品。焚香之時,把一朵朵害過的桂花放在香爐中的銀隔火板上,隨著炭火悄熏,桂花一邊吐香一邊慢慢打開,待到花朵完全開放,也就是其花香散盡之時。其中妙趣,我們雖未親眼所見,但憑想像也能夠嗅出其平常的雅韻。

古代的文人雅士善於從大自然中選取最樸素的材料,巧制出種種足以怡悅人心的香品。從樹上摘下柏樹子,用沸水焯一下,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陰涼處慢慢晾乾,就製成了東坡居士曾經焚過的“柏子香”。把香橙皮、荔枝殼、梨滓、甘蔗滓四樣廢棄渣料合在一起,竟可以誕生清新的“小四合”香丸。搗爛橘葉,與舊竹篾片一起密封在小罐當中,在火上長時間熱蒸,然後把熏人橘葉氣息的竹片當做香料,在香爐中慢炷,“其香清,若春時曉行山徑,所謂草木真天香”。

從這幾款香品中我們不僅嗅到清新雅致的香味,更從中品鑒到生活平常夯實的一面,那是古人于千年前就已生動詮釋的樂活概念。雖無沉香等香料的名貴華麗,卻有著自然躍動的靈性。

香是我們文化中蜿蜒千年的脈,它曾經滲透到我們祖先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香,人們修養身心,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又淨化心靈;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它悠然于書齋琴房,開發心智,安神定志。正是香的種種無窮妙用,使其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更多產品詳情請登錄熹香坊微信平臺

熹香坊專注於精品沉香,文化沉香,致力於讓沉香流向大眾,普及香道文化。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大街大江胡同阿里山廣場熹香坊沉香專列

關注熹香坊關注我們!這裡總有一款適合你

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利用燃燒發出的氣味,有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潤肺寧心等作用。由於所用原料藥物四氣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異的功能,或解毒殺蟲,或潤肺止咳、或防腐除黴、或健脾鎮痛。特別是被稱為“國老”的中藥甘草的摻入,則使制出的香氣味不烈不燥,變得香甜柔潤。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黴菌、驅除穢氣的一種方法。民間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鬥百草的習俗,就是用焚燒或薰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來驅疫避穢,殺滅越冬後的各種害蟲,飲服各種香草熬煮的“草藥湯”和“藥酒”以“發散”體內積存的“毒素”。

香以養身

在防病養生方面,早在漢代,名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製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肺結核病。現代流行的藥枕之類的保健用品,都是這種傳統香味療法的現代版。明代醫家李時珍用線香“熏諸瘡癬”。

王羲之的《蘭亭序》寫的就是三月三服氣的過程。人們用蘭花、蘭草根泡水沐浴身體。在古人看來,蘭花是香中之王,蘭草的根香氣純淨高雅,聞到它後,一個煩踝的人會馬上沉靜下來,達到心安神寧,和香氣相融相合。而一個人的行為多由心性所定,心性的踝和安,對同樣一個事情的處理結果不同。三月三,古人以蘭泡水沐浴,去除冬天積聚在身體裡的污濁之氣,以求得一生健康幸福。

那麼,香何以使身體健康?

人體遍佈經絡,其中最重要的是陽明經,被稱為身體的“龍脈”,貫穿周身。人體是對外開放的,在不斷和外界溝通中,易受損傷。將香藥按照確定的香方、功效,按照君臣佐輔的配伍和合成傳統的純天然的香,聚天地正陽之氣而生。這樣的香品能夠養護正氣,其香氣能夠修復、養護陽明經,使得陽明經越來越健康。

香道所使用的香料多達百餘種,通過各種香品的運用可有效調節人體內分泌、治理微循環及植物神經系統,調節睡眠,堅持使用可有效的使人脫離亞健康狀態。比如,沉香由右腎門人肝經對肝腎系統疾病具有效果;沉香通喧理肺,能促進體內濁雜之氣的排出;天木可調節植物神經系統,有促進睡眠的功效。

現代科學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於人體健康。如耶魯大學精神物理學中心的學者指出,香薰蘋果的氣味可以使焦慮的人降低血壓,並避驚慌:薰衣草則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人提高警覺。辛辛那提大學相關測驗則顯示,空氣中所加入香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香以怡情

以中國傳統的態度,焚香應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常項,人的一喜一嗔都應在幽嫋的薰芬中舒卷。既然焚香是生活品質的追求,而不是財富與地位的炫耀,那麼,重要的便不是用料的奢侈,而是煙息的氣質。

五代時,有一位法號“知足”的有道高僧反對上層社會焚熏奢侈香料的作風,於是“但摘窗前柏子焚”。到了宋代,爐焚柏子,成了佛寺禪房與士大夫書齋當中流行的小景,蘇東坡就曾經秋夜獨酌,“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

宋代文人所青睞的一款時興香品,其香料平常,製作簡單,卻有著小家碧玉的悠悠意境。趁桂花才開放三四分的時候,將花摘下,用熟蜜拌潤,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進行一個月的“害香”,便得到一款精緻簡約的香品。焚香之時,把一朵朵害過的桂花放在香爐中的銀隔火板上,隨著炭火悄熏,桂花一邊吐香一邊慢慢打開,待到花朵完全開放,也就是其花香散盡之時。其中妙趣,我們雖未親眼所見,但憑想像也能夠嗅出其平常的雅韻。

古代的文人雅士善於從大自然中選取最樸素的材料,巧制出種種足以怡悅人心的香品。從樹上摘下柏樹子,用沸水焯一下,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陰涼處慢慢晾乾,就製成了東坡居士曾經焚過的“柏子香”。把香橙皮、荔枝殼、梨滓、甘蔗滓四樣廢棄渣料合在一起,竟可以誕生清新的“小四合”香丸。搗爛橘葉,與舊竹篾片一起密封在小罐當中,在火上長時間熱蒸,然後把熏人橘葉氣息的竹片當做香料,在香爐中慢炷,“其香清,若春時曉行山徑,所謂草木真天香”。

從這幾款香品中我們不僅嗅到清新雅致的香味,更從中品鑒到生活平常夯實的一面,那是古人于千年前就已生動詮釋的樂活概念。雖無沉香等香料的名貴華麗,卻有著自然躍動的靈性。

香是我們文化中蜿蜒千年的脈,它曾經滲透到我們祖先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香,人們修養身心,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又淨化心靈;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它悠然于書齋琴房,開發心智,安神定志。正是香的種種無窮妙用,使其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更多產品詳情請登錄熹香坊微信平臺

熹香坊專注於精品沉香,文化沉香,致力於讓沉香流向大眾,普及香道文化。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大街大江胡同阿里山廣場熹香坊沉香專列

關注熹香坊關注我們!這裡總有一款適合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