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銳參考|黨中央、國務院頻發賀電!2017年十大國之重器

本周, 2017年走到了最後一周。

這一年, 你過得還好嗎?

也許每個人回首即將過去的2017年, 都有屬於自己的百感交集、酸甜苦辣。

而在紛繁蕪雜的大變局中, 世界走過了註定不平凡的一年, 我們也見證了中國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17年。

站在歲末的節點, 小銳本周將與你一同分享2017的年度表情——

對於中國人來說, 今年可喜的事兒特別多。

在小銳看來, 格外值得國人驕傲的, 莫過於一件件國之重器的誕生。

還記得“重量級”的它們亮相的時刻嗎?

上天, 入地, 下海!它們的橫空出世, 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其中, 四件科技領域的大事更是“驚動”了黨中央。

今年來, 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四次聯名發出賀電, 祝賀國產水陸兩栖大飛機成功首飛、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以及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下面, 就來看看小銳梳理評選的“2017十大國之重器”,

它們, 究竟給中國帶來了哪些令人驕傲的改變。

國產大飛機:C919、AG600

中國有了自己的“大飛機”!

——中國首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幹線民用飛機C919, 於今年5月成功首飛。

5月5日, 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成功。 (新華社)

也許一些人會感到疑問,

大飛機, 中國不是早就有了嗎?

事實上, 雖然中國客機大飛機正沿著既定的發展路線步步推進, 但與國外相比, 國產大飛機依然落後。

從2008年開始研製的C919, 歷經9年, 終於讓中國的“大飛機夢”得以實現。

而就在昨天, 又一喜訊傳來:我國的大飛機, 已完成了入海的任務!

成功“入海”的, 則是C919的“兄弟”——國首款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栖飛機, “鯤龍”AG600。

12月24日, “鯤龍”AG600在珠海金灣機場起飛。 (新華社)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這句表達了中國人雄心壯志的詩句, 如今被“鯤龍”實現了。

中共中央、國務院昨日(24日)對AG600首飛成功發來賀電, 將其稱為“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中國的商業航空夢想展翅飛翔。 ”

——正如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所評價的, 中國飛機, 將載著中國人的強國夢想, 昂首起航。

殲-20

除了大飛機, 中國2017年還有一架軍機格外引人關注。

它, 就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隱身戰機——殲-20, 於今年開始正式服役, 具有多項技術優勢。

今年7月30日,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

殲-20戰機也第一次以戰鬥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7月30日,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 圖為殲擊機梯隊的殲-20戰機。 (新華社)

殲-20正式列裝部隊, 意味著中國空軍真正開始了向“攻防兼備”轉型的步伐。

日前,中航工業發佈了關於殲-20紀錄片的視頻片段。

片段中,殲-20機身兩側發動機進氣道位置漸漸亮起了藍色的燈光,仿佛暗夜中亮起了的一雙攝人心魂的眼睛。

在中航工業發佈的《成就輝煌 未來可期》視頻片段中,殲-20隱形戰鬥機精彩亮相。

不少外媒對殲-20的這次新亮相驚歎不已。

外媒評論道,殲-20列裝部隊後,中國的空中優勢可謂睥睨亞洲,有助實現中國的強軍目標。

天舟一號

12月,在一項名為“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的評選中,天舟一號入選。

4月20日19時41分,搭載著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發射。(新華社)

2017的“熱詞”何其多,天舟一號為什麼能夠名列前茅?

事實上,天舟一號,是中國首個成功發射的貨運飛船,更是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

它不僅填補了我國航太領域的空白,還實現了空間推進領域的重大技術跨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

天舟一號之後,中國航太也正式宣告邁進“空間站時代”。

4月27日,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圖為在分控制室內,工作人員觀看指揮控制大廳大螢幕。(新華社)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的賀電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這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對於中國人的航太夢,天舟一號僅僅是個開始。

可燃冰技術

今年,由中國宣佈的一場新革命,為世界所矚目。

這場碳氫化合物革命,從中國海域首次可燃冰試采成功開始成形,而連續試采天數又被中國不斷的刷新。

7月9日,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結束並關井,圖為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現場。(新華社)

可燃冰作為新型潔淨能源,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小很多,但能量高於煤、石油、天然氣十倍。

被美日等世界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的它,已被中國實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的自主創新,並掌握了自主創新的試采工程相關技術體系。

這些,都毫無疑問地使中國在海洋水合物勘探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在中國學者看來,可燃冰試采成功還具有更深遠的戰略意義:

在可燃冰的研究方面,中國有望重塑世界能源政治格局。

量子衛星“墨子號”

還記得今年6月美國《科學》雜誌發佈的封面嗎?

《科學》雜誌6月封面圖

封面上的“主角”,是“墨子號”量子衛星。

這顆在太空閃爍著光芒的衛星來自中國,從6月到9月,“墨子號”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次”。

特別是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

通過這條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與奧地利實現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9月29日,科研人員在位於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滬幹線”總控中心工作。 (新華社)

這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路雛形。

在加拿大量子專家看來,中國的科研團隊已成為量子衛星的“世界領跑者”。

而“墨子號”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是為使用量子技術構建全球性安全通信網路,邁出的堅實步伐。

光量子電腦

在2017年中國實現的所有突破中,有一項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的“羡慕嫉妒恨”。

5月初,中國科學院宣告,已構建出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光量子電腦。

5月3日,工作人員在中科院量子資訊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上海實驗室檢查光量子電腦的運行情況。 (新華社)

這,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也因為中國在量子通信與量子電腦上的突破,於12月剛剛登上了與《科學》齊名的《自然》雜誌。

《自然》雜誌中的潘建偉新聞特寫截圖

12月初,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這台量子電腦也入選了“年度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在俄新社看來,所有大國都在努力成為首先研製出量子電腦的國家。而就在這樣一場競賽中,中國正在趕超美國。

中國卻並未滿足於此。在一份延長至2020年的計畫中,中國的目標是實現“量子稱霸”。

“復興號”高鐵

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國貨”,從2017年開始,必然少不了“復興號”。

6月25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新華社)

就像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新幹線”一樣,“復興號”也有著讓中國人驕傲的底氣。

“復興號”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真正擔得起“國貨”二字。

它不僅外形優美,與之前的國產列車相比,總能耗下降、時速提升,“有裡有面兒”。

8月21日,從天津開往北京南的C2008次“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列車駛出天津站。(新華社)

因為這輛設計時速可達400公里的高速列車,令中國再次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外國媒體和網友對“復興號”好評如潮,但這輛列車對中國人而言,不止是“冷冰冰”的技術資料那麼簡單。

因為,對中國人而言,“復興號”的名字中,還寄託著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求和期盼。

首艘國產航母

是否擁有自己的航空母艦,在許多人眼中,是國力是否強盛的標誌之一。

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中國不僅向世界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也在國人心中引爆了一個個“燃點”。

4月23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船塢中整裝待發。

已經自主建造了航母的中國,還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呢?

在外媒眼中,這艘航母也意義非凡。

韓國KBS電視臺報導稱,進入雙航母時代的中國,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海軍強國。

而美媒則直白地將國產航母譽為“中國崛起的象徵”。

“這艘航母引發許多中國人的驕傲,也使中國加入包括美俄在內的能建造大型戰艦的精英俱樂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報導中說道。

萬噸驅逐艦

在2017年“橫空出世”的另一艘軍艦,雖然噸位沒有航母那麼大,但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卻分毫不減。

它就是055型驅逐艦。

6月28日,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下水儀式在上海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新華社)

6月28日下水的055型驅逐艦,對於現當今中國海軍來說意義非凡。

除了運用了諸多新的技術和設計理念以外,055型驅逐艦更是中國海軍第一款一服役就在平臺和設計理念上達到世界先進、甚至局部領先水準的艦船。

055型大驅被視為中國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的標誌,外媒則同樣看重這艘驅逐艦。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導截圖

日本《產經新聞》在報導中特別指出,055是完全自主研發的。

在美媒看來,055型驅逐艦從各方面來說,都“非同一般”。

“055大型驅逐艦正促使美國及其盟友重新認識現實。”——美國“戰區”網站意味深長地說道。

“天鯤號”挖泥船

今年,還有一個形容詞,被印在了許多國人深深的腦海裡——“造島神器”。

從被稱為“造島神器”的“天鯨號”,到目前亞洲最大、最先進的“天鯤號”,中國自航絞吸挖泥船的自主研製實力再一次讓世人驚歎。

11月3日,在位於江蘇啟東的上海振華重工造船廠,工作人員為“天鯤號”下水進行最後的準備。(新華社)

11月3日那一天,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在上海振華船廠成功下水。

從此,“亞洲第一神器”的稱號,註定與“天鯤號”如影隨形,為實現製造強國和海洋強國中國夢再添羽翼。

不同于此前由中外聯合設計的“天鯨號”,“天鯤號”由中國自主設計研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因此具有里程碑意義。

11月3日,“天鯤號”成功下水。(新華社)

“挖掘能力強,輸送能力強,適應海況能力強,而且機動性非常好,因為它能自航,能到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天鯤號”監造組組長驕傲地介紹。

可以說,“天鯤號”的誕生,正是中國製造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歷程的縮影。

“厲害了,我的國!”

——這句常常見諸媒體上的感歎,並不是一句空話。

當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一次次被刷新、中國人的科技自信一次次被點燃,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才油然而生。

事實上,除了十大國之重器,今年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還有一份亮點多得數不過來的“成績單”:

北斗三號雙星首發成功、全球最大單體全自動化碼頭建成、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順利結束……創造一個接一個里程碑的全體中國科技工作者,值得我們向他們致敬!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為國驕傲,更是為國人自豪,為自己喝彩!

我們即將與精彩無限的2017告別。新的一年裡,中國將繼續行駛在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日前,中航工業發佈了關於殲-20紀錄片的視頻片段。

片段中,殲-20機身兩側發動機進氣道位置漸漸亮起了藍色的燈光,仿佛暗夜中亮起了的一雙攝人心魂的眼睛。

在中航工業發佈的《成就輝煌 未來可期》視頻片段中,殲-20隱形戰鬥機精彩亮相。

不少外媒對殲-20的這次新亮相驚歎不已。

外媒評論道,殲-20列裝部隊後,中國的空中優勢可謂睥睨亞洲,有助實現中國的強軍目標。

天舟一號

12月,在一項名為“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的評選中,天舟一號入選。

4月20日19時41分,搭載著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發射。(新華社)

2017的“熱詞”何其多,天舟一號為什麼能夠名列前茅?

事實上,天舟一號,是中國首個成功發射的貨運飛船,更是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

它不僅填補了我國航太領域的空白,還實現了空間推進領域的重大技術跨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

天舟一號之後,中國航太也正式宣告邁進“空間站時代”。

4月27日,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圖為在分控制室內,工作人員觀看指揮控制大廳大螢幕。(新華社)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的賀電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這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對於中國人的航太夢,天舟一號僅僅是個開始。

可燃冰技術

今年,由中國宣佈的一場新革命,為世界所矚目。

這場碳氫化合物革命,從中國海域首次可燃冰試采成功開始成形,而連續試采天數又被中國不斷的刷新。

7月9日,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結束並關井,圖為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現場。(新華社)

可燃冰作為新型潔淨能源,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小很多,但能量高於煤、石油、天然氣十倍。

被美日等世界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的它,已被中國實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的自主創新,並掌握了自主創新的試采工程相關技術體系。

這些,都毫無疑問地使中國在海洋水合物勘探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在中國學者看來,可燃冰試采成功還具有更深遠的戰略意義:

在可燃冰的研究方面,中國有望重塑世界能源政治格局。

量子衛星“墨子號”

還記得今年6月美國《科學》雜誌發佈的封面嗎?

《科學》雜誌6月封面圖

封面上的“主角”,是“墨子號”量子衛星。

這顆在太空閃爍著光芒的衛星來自中國,從6月到9月,“墨子號”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次”。

特別是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

通過這條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與奧地利實現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9月29日,科研人員在位於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滬幹線”總控中心工作。 (新華社)

這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路雛形。

在加拿大量子專家看來,中國的科研團隊已成為量子衛星的“世界領跑者”。

而“墨子號”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是為使用量子技術構建全球性安全通信網路,邁出的堅實步伐。

光量子電腦

在2017年中國實現的所有突破中,有一項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的“羡慕嫉妒恨”。

5月初,中國科學院宣告,已構建出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光量子電腦。

5月3日,工作人員在中科院量子資訊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上海實驗室檢查光量子電腦的運行情況。 (新華社)

這,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也因為中國在量子通信與量子電腦上的突破,於12月剛剛登上了與《科學》齊名的《自然》雜誌。

《自然》雜誌中的潘建偉新聞特寫截圖

12月初,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這台量子電腦也入選了“年度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在俄新社看來,所有大國都在努力成為首先研製出量子電腦的國家。而就在這樣一場競賽中,中國正在趕超美國。

中國卻並未滿足於此。在一份延長至2020年的計畫中,中國的目標是實現“量子稱霸”。

“復興號”高鐵

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國貨”,從2017年開始,必然少不了“復興號”。

6月25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新華社)

就像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新幹線”一樣,“復興號”也有著讓中國人驕傲的底氣。

“復興號”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真正擔得起“國貨”二字。

它不僅外形優美,與之前的國產列車相比,總能耗下降、時速提升,“有裡有面兒”。

8月21日,從天津開往北京南的C2008次“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列車駛出天津站。(新華社)

因為這輛設計時速可達400公里的高速列車,令中國再次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外國媒體和網友對“復興號”好評如潮,但這輛列車對中國人而言,不止是“冷冰冰”的技術資料那麼簡單。

因為,對中國人而言,“復興號”的名字中,還寄託著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求和期盼。

首艘國產航母

是否擁有自己的航空母艦,在許多人眼中,是國力是否強盛的標誌之一。

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中國不僅向世界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也在國人心中引爆了一個個“燃點”。

4月23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船塢中整裝待發。

已經自主建造了航母的中國,還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呢?

在外媒眼中,這艘航母也意義非凡。

韓國KBS電視臺報導稱,進入雙航母時代的中國,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海軍強國。

而美媒則直白地將國產航母譽為“中國崛起的象徵”。

“這艘航母引發許多中國人的驕傲,也使中國加入包括美俄在內的能建造大型戰艦的精英俱樂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報導中說道。

萬噸驅逐艦

在2017年“橫空出世”的另一艘軍艦,雖然噸位沒有航母那麼大,但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卻分毫不減。

它就是055型驅逐艦。

6月28日,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下水儀式在上海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新華社)

6月28日下水的055型驅逐艦,對於現當今中國海軍來說意義非凡。

除了運用了諸多新的技術和設計理念以外,055型驅逐艦更是中國海軍第一款一服役就在平臺和設計理念上達到世界先進、甚至局部領先水準的艦船。

055型大驅被視為中國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的標誌,外媒則同樣看重這艘驅逐艦。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導截圖

日本《產經新聞》在報導中特別指出,055是完全自主研發的。

在美媒看來,055型驅逐艦從各方面來說,都“非同一般”。

“055大型驅逐艦正促使美國及其盟友重新認識現實。”——美國“戰區”網站意味深長地說道。

“天鯤號”挖泥船

今年,還有一個形容詞,被印在了許多國人深深的腦海裡——“造島神器”。

從被稱為“造島神器”的“天鯨號”,到目前亞洲最大、最先進的“天鯤號”,中國自航絞吸挖泥船的自主研製實力再一次讓世人驚歎。

11月3日,在位於江蘇啟東的上海振華重工造船廠,工作人員為“天鯤號”下水進行最後的準備。(新華社)

11月3日那一天,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在上海振華船廠成功下水。

從此,“亞洲第一神器”的稱號,註定與“天鯤號”如影隨形,為實現製造強國和海洋強國中國夢再添羽翼。

不同于此前由中外聯合設計的“天鯨號”,“天鯤號”由中國自主設計研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因此具有里程碑意義。

11月3日,“天鯤號”成功下水。(新華社)

“挖掘能力強,輸送能力強,適應海況能力強,而且機動性非常好,因為它能自航,能到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天鯤號”監造組組長驕傲地介紹。

可以說,“天鯤號”的誕生,正是中國製造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歷程的縮影。

“厲害了,我的國!”

——這句常常見諸媒體上的感歎,並不是一句空話。

當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一次次被刷新、中國人的科技自信一次次被點燃,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才油然而生。

事實上,除了十大國之重器,今年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還有一份亮點多得數不過來的“成績單”:

北斗三號雙星首發成功、全球最大單體全自動化碼頭建成、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順利結束……創造一個接一個里程碑的全體中國科技工作者,值得我們向他們致敬!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為國驕傲,更是為國人自豪,為自己喝彩!

我們即將與精彩無限的2017告別。新的一年裡,中國將繼續行駛在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