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銳參考|特朗普要“重返月球”?背後的終極目標竟然是它

特朗普再次要兌現自己的承諾了, 這個承諾, 就是他在競選中提到的“重返月球”計畫。

奧巴馬時代將小布希的“重返月球”的“星座計畫”廢了, 並將眼睛盯上了火星和小行星, 同時大力鼓勵發展私人航太產業。 如今, 特朗普再次大手筆廢除“奧巴馬”的航太計畫, 將短期目標瞄準了月球, 畢竟火星是第二步計畫, 不能一蹴而就做事情。

特朗普不是在畫大餅

提到“重返月球”, 美國媒體紛紛質疑特朗普“錢從哪裡來”, 是不是在畫大餅。

特朗普真的是在畫大餅嗎?當然不是!“重返月球”符合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 更能帶動美國諸多產業的再次創新升級,

也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加速器。

回顧一下美國的第一次登月, 從阿波羅11號到17號, 除了13號任務失敗但成功返回外, 其他六次都取得了圓滿成功。 整個計畫在當時耗資驚人的255億美元, 結果之一就是戰勝了蘇聯贏得了“登月博弈”的巨大勝利, 結果之二就是從“阿波羅計畫”派生出了大約3000種應用技術成果。 可以這麼說, 在登月計畫中每投入1美元, 最後的產出就是5美元。

看似美國舉全國之力做了這個政治工程秀, 但其輻射效應遠遠超過了政治內涵, 惠及到了美國民生各個領域。 “阿波羅計畫”是在“燒錢”, 但這個錢燒得有價值, 甚至是物超所值, 稍微有點經濟常識和戰略眼光的人都不會質疑這個巨大的國家工程所帶來的巨大受益。

“重返月球”與“阿波羅計畫”大不同

但特朗普今天提出來的“重返月球”還真不同於甘迺迪提出來的“阿波羅計畫”, 總結起來有這麼幾點不同之處。

首先, 不同於“阿波羅”的是特朗普重返月球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登陸火星, 月球就是一個基地、一個跳板, 也是一個太空接力和中繼站。 只要能佔據月球, 那麼登陸火星也就成功了一半。

其次, 不同於“阿波羅”的是, 甘迺迪是為了太空爭霸、登月博弈, 就是為了戰勝蘇聯的登月計畫, 並舉全國之力做這麼一件事, 最終實現了六次載人登月, 但多是蜻蜓點水, 點到即止, 除了國旗和腳印之外, 也就是留下了少量人類垃圾, 對探索月球做了些貢獻,

但還是很淺層的載人探月。 特朗普的登月計畫是建立永久基地, 不說是軍事基地也差不多, 因為美國人不想走了, 想留下來謀求奪取“制月球權”, 這比制天權還要牛得多。

第三, 不同於“阿波羅”的是, 美國的第一次登月是國家工程、形象工程、實力工程, 特朗普的第二次登月則是典型的美國軍民融合工程。

第四, 不同於“阿波羅”的是, 美國第一次登月是探險工程, 甚至是冒險工程, 特朗普的登月計畫則是建立在甘迺迪的“阿波羅”、雷根的“太空梭”專案、小布希的“星座計畫”、奧巴馬的“私人航太計畫”, 是建立在歷任基礎上的一次升級工程, 談不上探險, 完全是成熟專案的高度集成, 更加具備高大上的特質。

特朗普的“登月”, 是個大“PPP專案”

如果說“阿波羅計畫”是政府投資的政治工程, 但特朗普的登月計畫就是一個龐大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縮寫, 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系統工程專案, 政府投資、民營企業支援、其他資金積極介入, 將完全是一個政府與社會資源的大合作專案。

在奧巴馬的大力支持下, 如今美國的私營航太越來越牛了, 太空探索公司、軌道科學公司等不僅能研製運載火箭還能研發飛船, 甚至已經多次試驗了運載火箭的一級返回技術, 並把目標瞄準了太空產業開發。 但這些牛公司也離不開美國政府的支持, 尤其是NASA的慷慨贊助, 否則這些公司的技術不可能進步那麼快, 畢竟研製火箭和飛船是一個燒錢和扛時間的工作, 不是三兩天就能搞定並掙錢的小事情,

這就需要借力和接力NASA的原有技術成果, 實現站在原有技術成果之上做技術二次開發, 這個難度要比NASA的原始開發小很多。

既然這些公司在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初具規模, 那就需要與NASA繼續在技術和資金兩方面深度合作做好特朗普的登月工程。 這就是典型的軍民融合的PPP項目, 也會讓特朗普的登月工程技術轉化週期和產業價值遠優於“阿波羅計畫”。

作為商人的特朗普不僅要算筆政治賬, 更要NASA算一筆經濟賬。 相信這個時候, 特朗普不會責怪奧巴馬了, 因為奧巴馬的這個技術遺產還是比較受用了,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