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百年後仍被譽為投機第一人 天才作手利弗莫爾為什麼自殺

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 每一個人的人生哲學不會完全一樣, 人生態 度也是千差萬別。 顯然, 利弗莫爾無法像西西弗那樣, 在意識到了自己荒謬的命運以後,

依然堅定地走向不知盡頭的磨難。 他也無法接受這樣的一種觀點: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 無論你是快樂的、不快樂的。 所以, 他選擇了自殺。 哀莫大於心死。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 利弗莫爾放棄了掙扎和努力, 再也不願意繼續玩他自己過去那種非常嫺熟的拿手好戲:在幾個活躍的交易市場, 魔術般地把一筆小錢再一次累積成數目不小的財富。 在某種意義上講, 利弗莫爾的自殺, 源於他對交易事業、對這樣的生活產生的厭倦, 對人生和交易事業的內在絕望。

自殺, 就是承認自己被交易市場超越, 承認大多數人並不理解交易市場。 既不可能戰勝市場, 更不可能戰勝自己。

有人說:用自己雙手結束自己生命的人,

就是至死仍憑其情感行事的人。 言之有理。 利弗莫爾的自殺和他30年代的破產應該是同一個原因——他的個性和人格的缺陷, 也就是人類本質的非理性方面的原因。

這一點, 利弗莫爾可能也意識到了。 所以, 利弗莫爾在遺書上無奈並絕望地承認:“我的人生是一場失敗!”利弗莫爾在寫出如此深刻的《股票作手回憶錄》以後, 在功成名就的30年代, 為什麼最後仍然陷入破產的境地?人們對此的說法不一, 有人說:這是人性缺陷導致。 如果說交易事業極其艱難, 非常辛苦, 那麼這個難點和苦處就是我們必須時刻克制情緒, 來不得半點大意。 而那些大師技藝精湛, 屢戰屢勝, 在他們評估所有條件都具備或者壓力過大的情況下,

很可能孤注一擲, 不遵守紀律。 我想這是他們破產的直接原因。 如果他們沒有孤注一擲, 如果他們遵守紀律, 是否還會慘遭破產的厄運呢?可以說技藝越是精湛、經驗越是豐富, 獲得的勝利越多, 人性考驗就越嚴峻。 有人說:利弗莫爾失敗的根源在於虛名:名號交易天才、渴望受人們敬畏、妄圖控制市場、股市國王等等。

還有一位網友的回答是:利弗莫爾失敗的根源, 源於他在多次東山再起之後, 對失敗的判斷明顯帶有過多的樂觀主義色彩。 裡費默的失敗必然違背了他從前遵守的原則, 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如此, 人性的弱點又一次戰勝了出類拔萃的人, 和擊敗其他億萬普通民眾一樣。 上面各個朋友的回答中, 有一點是大家的共識,

即沒有人認為利弗莫爾的失敗是因為他對市場的認識淺薄, 他的交易策略和技巧有問題。 也就是說, 利弗莫爾的失敗, 更多的是因為人的心理、人性的因素, 即他的內在精神方面的原因。

作為交易天才的利弗莫爾, 並不是市場打敗了他, 而是他自己打敗了自己。 我們不知道利弗莫爾最後十年是怎樣做交易的, 1929年他還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的資金, 卻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賠得乾乾淨淨。 我們手頭沒有30年代他失敗交易的細節記錄, 根據我自己的交易經驗和市場認識, 以及邏輯推斷, 利弗莫爾後來的再次失敗, 肯定是犯下了他自己過去堅決反對的下列幾類錯誤:重倉交易、逆勢交易、頻繁的短線交易、出現虧損時沒有控制風險。

還有一種可能是他逆勢操縱市場失敗, 從本質上說, 這種錯誤仍然是企圖對抗市場大趨勢的逆勢操作。 也許, 那幾年的交易中, 利弗莫爾只是犯下了上述幾類錯誤中的一種, 也可能在不同時間, 他把每一種錯誤都犯了。 所有這些錯誤的性質以及可能的最壞後果, 利弗莫爾心裡是完全明白的。 這一點只要我們重新回憶一下《股票作手回憶錄》和《股票大作手操盤術》中有關內容, 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對於決策過程的研究,基本上以人是理性的為出發點,並沒有考慮人是有情緒情感、有個性特徵、相互影響著的社會人。在他們看來,人們是否能夠做出最優決策,完全取決於決策任務本身,而與任何其他因素無關。在整個過程中,決策者是不受任何情緒、偏見和教條影響的絕對理性的人,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完全按照理論上的邏輯判斷,並選擇哪個方案最好,哪個方案最差。

顯然,一個交易者在市場中的交易決策,不完全是經濟學家描繪的那種理想情形。這一點,從利弗莫爾身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利弗莫爾嚴格地遵循他自己早期對市場的認識、他的交易策略,應該說他根本就不會到破產的境地。

他最後的失敗,和前幾次破產的情況大同小異,是他又一次違背了他自己的交易原則。他犯的錯誤,可以說是明知故犯。明明知道,卻做不到。就像《菜根潭》上說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得是誰,犯著又是誰。”人性的這種困境和悲哀,不得不讓我們去探索人的本質的理性與非理性這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顯而易見,交易者的行為並不是一直處於理性的支配下,他在市場中的行為具有不規則、不可控制的無意識的一面。有時候交易者很理性,有時候卻會受非理性的支配,作出不可思議、自己也不希望做的交易來。例如,在股票、期貨 交易中非常普遍的衝動性交易,就是一種典型的非理性行為。此時,交易者並不是受到平時深思熟慮的交易策略、原則的約束,而是受本能的欲望、情緒的控制,不由自主地行動。

很多高明的交易客,他事先是知道並且反對這種交易決策模式的,甚至是深惡痛絕的,但是,一個人的修養、境界未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可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行為。而且,我認為,即使一個修養、境界很高的人,偶然地,他也會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荒唐舉動。

很多年以前,有一天,我像一位修行多年的佛家弟子,似乎突然茅塞頓開,明白了怎樣從期貨交易中賺到錢。我帶著對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在市場交易中,嚴格按照這套方法去交易的懷疑、擔心,恨鐵不成鋼地賭著氣對自己說:如果這一輩子我在期貨交易中最後沒有成功,並不是我沒有這個能力,而是我自己不想成功。因為我已經知道了在市場中贏錢的辦法:只要我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只在市場的走勢符合我的經驗和理論,只在我有把握的範圍內才行動,我就能賺到錢。而且,那樣的機會早晚會出現的。

如果我的交易事業最終失敗了,肯定是因為我違背了自己的交易方法和經驗教訓,做了大量我自己也認為是錯誤的交易。例如,被市場走勢誘惑追漲殺跌,無法控制自己貪婪的交易欲望,逆勢交易,等等。我是明白了怎樣才能賺到錢,找到了我自己有把握的成功方法。但是,我不是個木偶,我是一個人,雖然我也想從交易市場賺到成千上百萬,但是,我不具備那種絕對完全的理性,也沒有足夠的定力和恒心,為了實現自己賺1000萬或者一個億的目標,能夠絕對機械地、規規矩矩地遵守我心中已經想到的成功的交易方法。

在市場中,有時候我的頭腦中會突發奇想,開始嘲笑自己:難道為了成功,我這輩子就一直按照這種呆板的交易策略,在股票、期貨市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等待和重複操作下去?那是多麼的枯燥乏味啊!結果,我開始忘記自己進入交易市場的目的,忘記原來成功的方法,禁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希望弄懂市場,而不是簡單地從市場中賺到錢。

最終,我徹底迷失在探索市場奧妙的旅程中。後來的幾年,因為沉溺於交易過程的快感,不知不絕中,我又開始偏離當年自己對自己的承諾和警告,做了許多自己現在想起來都感到痛苦的無謂的交易。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我的交易業績能有大的改觀嗎?哎,怪不得利弗莫爾說,交易者有時候犯錯誤心裡是知道的。我想,不但是我,許多有經驗的交易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市場交易中,某一段時間、某一些交易合乎邏輯和原則是很容易的。但是,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交易者從頭至尾都要做到合乎邏輯的思考和行動,嚴格地遵守所有交易原則,那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許可能只有神才能一絲不苟,具備絕對的理性吧!

在市場認識和交易決策中,交易者永遠只有有限理性,並且還有本質的非理性一面。我自己的教訓和利弗莫爾的失敗,背後可能都有這樣的一種錯誤的信念在起作用:交易者篤信的東西——那些高明的交易理論、交易策略和風險控制措施,是能夠自動地制約交易者的行動的,能夠幫助人們走向成功的。但是,包括我在內,大多數交易者沒有意識到,人的本質中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方面,後者常常會無意中阻止他完全理性地行動和決策,使他背離成功的目標。所以,最終,這些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並不能夠幫助大多數人遠離失敗。人類永遠無法從根本上戰勝自己?

深入解剖利弗莫爾的悲劇案例,可能對我們理解市場交易為什麼如此艱難,大多數人為什麼最終必然失敗,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不得不瞭解一點哲學。人為什麼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這一永恆的斯芬克斯之迷,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困擾著所有的哲人。人的斯芬克斯之迷,實際上也就是人的本質的理性和非理性之迷。

顯然,理性並非就是人性、人的本質的代名詞。當然,我也不同意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哲學,把非理性作為人性、人的本質的代名詞,他認為:“生命的本質便是那不能遏止的盲目衝動。” “人的全部本質就是意志。是一個饑餓的意志。人世的追逐、焦慮和苦難都是由它而來的。意志是人生苦難的泉源。” 人是“貪欲之我”。欲求是無休無止的。滿足是短暫的,缺乏卻是經常的。 “欲求與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

在我看來,人的本質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某種混合物。生命活動中只有以理性或者以非理性為主的活動,沒有純粹理性或者非理性的活動。在大多數時候,人是理性的,人的理性力量能夠控制、戰勝非理性的本能、意志、欲望。但是我也沒有這麼樂觀,也不同意下面這種觀點,認為:理性在人的精神屬性中處於主導和決定地位,理性指導和支配非理性,它規定著人的精神本質。沒有理性,人就不將成其為人。

非理性,作為不受人的目的和意識所支配的一切精神屬性和精神活動,是一種沒有自覺意識到的意識,包括情感、意志和欲望等等。我認為,雖然不是絕大部分時間,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在很多時候,我們內在的非理性往往能夠衝破理性的約束和禁錮,大搖大擺地走出來支配、左右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交易市場,這一現象非常普遍。交易者在市場中的頻繁交易,也許只是因為對他而言,從心理深處就是要採取某種行動的本能而買進賣出。沒有任何其他理由,這就是最好的理由,難道還有比讓自己心理愉悅更為重要的嗎?所以,在理論上看起來十分合理高明的交易原則,在市場參與者無比複雜的內心世界面前,往往變得十分蒼白無力。

交易者的智慧和理性並沒有足夠的力量把人本能的衝動、貪婪的欲望徹底消滅,進入一種澄明之境。冰山,頂端是有意識的理性部分,是成功交易的基本原則;沉沒在水中的絕大部分,則是無意識的非理性世界,潛伏著給交易者帶來毀滅性影響的巨大可能。佛洛德的心理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雖然我不知其是否科學,但對交易者提高交易的警覺性,應該是極有意義的。佛洛德認為:凡是被禁止的東西,一定是被欲望的。如果不是人們願望做的事,禁止就是不必要的。嚴厲禁止的事,一定是願望的。凡是怕的東西大概也都是被欲望的,怕是無意識欲望的一種假面具。

期貨交易有很多禁忌:不能逆市交易,不能重倉交易,要及時止損等等。江恩的交易規則更有28條之多。顯然,按照佛洛德的說法,這些對交易者生死攸關的交易原則,竟然每時每刻都要提防來自內心深處虎視眈眈的敵人的攻擊,本質上卻是交易者最喜歡去違反的東西。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利弗莫爾在20世紀30年代的教訓,讓我想到,只有當理性能夠認識非理性的時侯,理性才稱得上是理性,如果理性只能認識理性,只能停留在自身之內,以為自己是萬能的,那麼走向滅亡的就必然是理性本身。因此,最為重要的不是在人的理性與非理性本質之間妄自取捨,而是在更高的意義上重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通過對交易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的探索,説明我們深刻領悟市場交易中的局限性、危險性和悲劇性的一面,從而,揚棄我們對未來交易結果膚淺的樂觀主義,無疑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廣告中有這樣一段話,用來描述一位差勁的投資者的特點:“圖盧茲-勞特雷克從事商品期貨交易時間是否太短了?不,而是太情緒化了。勞特雷克是一位優柔寡斷的人,情緒起伏不定,觀點東遊西擊。這樣的個性不適合從事期貨交易。”個性?背後不就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某種調和嗎?

確實,正是建立在讓人難以完全意識和控制的非理性因素之上的個性,那種不能完全說清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僵死的東西,往往決定了一個交易者的最終命運。

利弗莫爾的個性,就是利弗莫爾的結局。

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對於決策過程的研究,基本上以人是理性的為出發點,並沒有考慮人是有情緒情感、有個性特徵、相互影響著的社會人。在他們看來,人們是否能夠做出最優決策,完全取決於決策任務本身,而與任何其他因素無關。在整個過程中,決策者是不受任何情緒、偏見和教條影響的絕對理性的人,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完全按照理論上的邏輯判斷,並選擇哪個方案最好,哪個方案最差。

顯然,一個交易者在市場中的交易決策,不完全是經濟學家描繪的那種理想情形。這一點,從利弗莫爾身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利弗莫爾嚴格地遵循他自己早期對市場的認識、他的交易策略,應該說他根本就不會到破產的境地。

他最後的失敗,和前幾次破產的情況大同小異,是他又一次違背了他自己的交易原則。他犯的錯誤,可以說是明知故犯。明明知道,卻做不到。就像《菜根潭》上說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得是誰,犯著又是誰。”人性的這種困境和悲哀,不得不讓我們去探索人的本質的理性與非理性這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顯而易見,交易者的行為並不是一直處於理性的支配下,他在市場中的行為具有不規則、不可控制的無意識的一面。有時候交易者很理性,有時候卻會受非理性的支配,作出不可思議、自己也不希望做的交易來。例如,在股票、期貨 交易中非常普遍的衝動性交易,就是一種典型的非理性行為。此時,交易者並不是受到平時深思熟慮的交易策略、原則的約束,而是受本能的欲望、情緒的控制,不由自主地行動。

很多高明的交易客,他事先是知道並且反對這種交易決策模式的,甚至是深惡痛絕的,但是,一個人的修養、境界未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可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行為。而且,我認為,即使一個修養、境界很高的人,偶然地,他也會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荒唐舉動。

很多年以前,有一天,我像一位修行多年的佛家弟子,似乎突然茅塞頓開,明白了怎樣從期貨交易中賺到錢。我帶著對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在市場交易中,嚴格按照這套方法去交易的懷疑、擔心,恨鐵不成鋼地賭著氣對自己說:如果這一輩子我在期貨交易中最後沒有成功,並不是我沒有這個能力,而是我自己不想成功。因為我已經知道了在市場中贏錢的辦法:只要我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只在市場的走勢符合我的經驗和理論,只在我有把握的範圍內才行動,我就能賺到錢。而且,那樣的機會早晚會出現的。

如果我的交易事業最終失敗了,肯定是因為我違背了自己的交易方法和經驗教訓,做了大量我自己也認為是錯誤的交易。例如,被市場走勢誘惑追漲殺跌,無法控制自己貪婪的交易欲望,逆勢交易,等等。我是明白了怎樣才能賺到錢,找到了我自己有把握的成功方法。但是,我不是個木偶,我是一個人,雖然我也想從交易市場賺到成千上百萬,但是,我不具備那種絕對完全的理性,也沒有足夠的定力和恒心,為了實現自己賺1000萬或者一個億的目標,能夠絕對機械地、規規矩矩地遵守我心中已經想到的成功的交易方法。

在市場中,有時候我的頭腦中會突發奇想,開始嘲笑自己:難道為了成功,我這輩子就一直按照這種呆板的交易策略,在股票、期貨市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等待和重複操作下去?那是多麼的枯燥乏味啊!結果,我開始忘記自己進入交易市場的目的,忘記原來成功的方法,禁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希望弄懂市場,而不是簡單地從市場中賺到錢。

最終,我徹底迷失在探索市場奧妙的旅程中。後來的幾年,因為沉溺於交易過程的快感,不知不絕中,我又開始偏離當年自己對自己的承諾和警告,做了許多自己現在想起來都感到痛苦的無謂的交易。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我的交易業績能有大的改觀嗎?哎,怪不得利弗莫爾說,交易者有時候犯錯誤心裡是知道的。我想,不但是我,許多有經驗的交易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市場交易中,某一段時間、某一些交易合乎邏輯和原則是很容易的。但是,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交易者從頭至尾都要做到合乎邏輯的思考和行動,嚴格地遵守所有交易原則,那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許可能只有神才能一絲不苟,具備絕對的理性吧!

在市場認識和交易決策中,交易者永遠只有有限理性,並且還有本質的非理性一面。我自己的教訓和利弗莫爾的失敗,背後可能都有這樣的一種錯誤的信念在起作用:交易者篤信的東西——那些高明的交易理論、交易策略和風險控制措施,是能夠自動地制約交易者的行動的,能夠幫助人們走向成功的。但是,包括我在內,大多數交易者沒有意識到,人的本質中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方面,後者常常會無意中阻止他完全理性地行動和決策,使他背離成功的目標。所以,最終,這些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並不能夠幫助大多數人遠離失敗。人類永遠無法從根本上戰勝自己?

深入解剖利弗莫爾的悲劇案例,可能對我們理解市場交易為什麼如此艱難,大多數人為什麼最終必然失敗,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不得不瞭解一點哲學。人為什麼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這一永恆的斯芬克斯之迷,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困擾著所有的哲人。人的斯芬克斯之迷,實際上也就是人的本質的理性和非理性之迷。

顯然,理性並非就是人性、人的本質的代名詞。當然,我也不同意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哲學,把非理性作為人性、人的本質的代名詞,他認為:“生命的本質便是那不能遏止的盲目衝動。” “人的全部本質就是意志。是一個饑餓的意志。人世的追逐、焦慮和苦難都是由它而來的。意志是人生苦難的泉源。” 人是“貪欲之我”。欲求是無休無止的。滿足是短暫的,缺乏卻是經常的。 “欲求與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

在我看來,人的本質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某種混合物。生命活動中只有以理性或者以非理性為主的活動,沒有純粹理性或者非理性的活動。在大多數時候,人是理性的,人的理性力量能夠控制、戰勝非理性的本能、意志、欲望。但是我也沒有這麼樂觀,也不同意下面這種觀點,認為:理性在人的精神屬性中處於主導和決定地位,理性指導和支配非理性,它規定著人的精神本質。沒有理性,人就不將成其為人。

非理性,作為不受人的目的和意識所支配的一切精神屬性和精神活動,是一種沒有自覺意識到的意識,包括情感、意志和欲望等等。我認為,雖然不是絕大部分時間,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在很多時候,我們內在的非理性往往能夠衝破理性的約束和禁錮,大搖大擺地走出來支配、左右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交易市場,這一現象非常普遍。交易者在市場中的頻繁交易,也許只是因為對他而言,從心理深處就是要採取某種行動的本能而買進賣出。沒有任何其他理由,這就是最好的理由,難道還有比讓自己心理愉悅更為重要的嗎?所以,在理論上看起來十分合理高明的交易原則,在市場參與者無比複雜的內心世界面前,往往變得十分蒼白無力。

交易者的智慧和理性並沒有足夠的力量把人本能的衝動、貪婪的欲望徹底消滅,進入一種澄明之境。冰山,頂端是有意識的理性部分,是成功交易的基本原則;沉沒在水中的絕大部分,則是無意識的非理性世界,潛伏著給交易者帶來毀滅性影響的巨大可能。佛洛德的心理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雖然我不知其是否科學,但對交易者提高交易的警覺性,應該是極有意義的。佛洛德認為:凡是被禁止的東西,一定是被欲望的。如果不是人們願望做的事,禁止就是不必要的。嚴厲禁止的事,一定是願望的。凡是怕的東西大概也都是被欲望的,怕是無意識欲望的一種假面具。

期貨交易有很多禁忌:不能逆市交易,不能重倉交易,要及時止損等等。江恩的交易規則更有28條之多。顯然,按照佛洛德的說法,這些對交易者生死攸關的交易原則,竟然每時每刻都要提防來自內心深處虎視眈眈的敵人的攻擊,本質上卻是交易者最喜歡去違反的東西。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利弗莫爾在20世紀30年代的教訓,讓我想到,只有當理性能夠認識非理性的時侯,理性才稱得上是理性,如果理性只能認識理性,只能停留在自身之內,以為自己是萬能的,那麼走向滅亡的就必然是理性本身。因此,最為重要的不是在人的理性與非理性本質之間妄自取捨,而是在更高的意義上重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通過對交易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的探索,説明我們深刻領悟市場交易中的局限性、危險性和悲劇性的一面,從而,揚棄我們對未來交易結果膚淺的樂觀主義,無疑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廣告中有這樣一段話,用來描述一位差勁的投資者的特點:“圖盧茲-勞特雷克從事商品期貨交易時間是否太短了?不,而是太情緒化了。勞特雷克是一位優柔寡斷的人,情緒起伏不定,觀點東遊西擊。這樣的個性不適合從事期貨交易。”個性?背後不就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某種調和嗎?

確實,正是建立在讓人難以完全意識和控制的非理性因素之上的個性,那種不能完全說清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僵死的東西,往往決定了一個交易者的最終命運。

利弗莫爾的個性,就是利弗莫爾的結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