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袁運生藝術展“走向文明的自覺”開幕(組圖)

[摘要]袁運生, 一位有著傳奇人生經歷的藝術鬥士。 1956年, 年僅19歲時就被打成“右派”, 遂送京郊雙橋農場勞動改造思想。 62年為畢業創作所作的油畫《水鄉的記憶》, 引起美術界的爭議, 成為焦點人物。

4月6日, 袁運生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 而這個畫展的名字——“走向文明的自覺”, 尤為引人注目。 一個繪畫展, 似乎應該取陽春白雪或意味深遠的絕句, 但“走向文明的自覺”這一口號式的直白標題, 卻勾勒出一位藝術年逾八十老憤青的生動面貌來。 在畫展正中, 懸掛著他的近作《始祖像》。 一位坦蕩大度的老者, 安逸自在端坐在自然山水之中,

讓觀者神思嚮往。

袁運生, 一位有著傳奇人生經歷的藝術鬥士。 1956年, 他以天才的繪畫成績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 一年級年僅19歲時就被打成“右派”, 遂送京郊雙橋農場勞動改造思想。 62年為畢業創作所作的油畫《水鄉的記憶》, 引起美術界的爭議, 成為焦點人物。 畢業後被分配到長春工人文化宮工作。 這是袁運生人生當中的第一次波瀾。 1979年是改革開放元年。 一個偶然的機會, 袁運生加入到為首都國際機場創作巨幅壁畫的團隊中, 他創作的《潑水節——生命的讚歌》通過一個少數民族的傳說, 意喻了人性和思想覺悟的先聲。 這件劃時代的作品和機場其它壁畫作品一道,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運動的標誌。

自此袁運生的名字廣泛被社會認知。 他成為那一代知識份子在現實中與命運抗爭, 在逆境中追求真理的榜樣人物。

1982年, 袁運生遠赴美國考察西方藝術, 同時繼續從事藝術創作活動直至1996年。 期間他分別為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 陳丹青(以下簡稱陳)

問:您怎麼看待袁運生先生以及他的畫?

陳:袁運生他太久了, 他活了80歲, 分好幾個階段, 當然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1979年飛機場壁畫, 但是大家不太知道他1957年前在美院畫得畫。 我可惜也沒有見過, 但是他70歲生日的時候, 我們也參加了他的大宴會, 我也被要求說兩句。

我就是說請大家注意, 袁運生在1949年以後的畫壇上曾經有過兩次是非常前衛的人物。 第一次就是他在中央美院還沒被畢業,

還在當學生, 可能還不到20歲, 當右派的前後, 當時的油畫實際上是馬利希莫夫蘇聯的那一套系統, 而袁運生接觸了已經是類似像畢卡索這樣的一種實踐, 帶一定的變形和立體主義的這些嘗試。

就是如果我們瞭解50年代中國美術的大背景, 你就會知道一個年輕人在當時像袁先生這樣, 是非常前衛的。 此後他就消失了, 因為是錯誤的被劃為右派, 然後貶到東北。 那我看過他在東北期間畫的很多速寫, 我是70年代末看到的, 我仍然覺得跟他50年代作品一樣, 跟當時流行的所有蘇式畫法不一樣, 非常新。

但是到了1979年他第二度成為一個公開的前衛的人物, 當然就是飛機場壁畫, 我們話題總是圍繞他最早畫了裸體,

這只是一個點, 我相信他整個“生命的讚歌”融合了他對早期現代主義造型的綜合理解。 裡面有畢卡索也有馬蒂斯, 莫迪裡亞尼, 也有一部分的德朗, 還有我們中國民間藝術的造型, 主題當然就是中國的, 是叫《生命的讚歌》。

如果我們不瞭解50年代的大背景, 我們應該瞭解文革的大背景, 文革大背景就是假大空, 就是整個的是概念、教條、宣傳這麼一套美術, 充斥整個美術界, 大家實在是看厭了。

然後到了1979年, 壁畫出來, 事實上我相信他們77年就開始醞釀, 1978年開始起稿製作, 到1979年飛機場落成開放, 壁畫面世。 也就是說文革剛過, 袁運生就把他在五六十年代積攢的一個對早期現代主義的理解做了一次大規模的呈現。

所以我記得光明日報那會有一篇通欄的社論,

題目就是《中國將迎來文藝復興》, 當然它指的是整個機場壁畫。 整個機場壁畫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 當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袁運生的《生命的讚歌》, 這幅長卷我相信是他前半生美學的一個總的表達, 元氣淋漓, 對我們這代人有巨大的影響。

然後到了1982年他就出國了, 出國前我覺得雖然已經有了星星畫展運動了, 有了在野畫會, 當然他被仍然公認為當時最前衛的最有影響力的畫家, 那麼這是他國內階段。

到了美國以後我相信我們都分別經歷了一個文化震撼, 而且同時有一個機會近距離考察, 以紐約為代表的一個歐美現代藝術, 那麼我跟老袁得出的一個結論不太一樣的, 我沒有參與當代藝術運動,我差不多仍然延續我原來的畫法,但是我還是認同我在紐約看到的大部分當代藝術和現代藝術。

但是老袁有了一個巨大的轉變,就是他很快對歐美的現代藝術、前衛藝術質疑,而且失望。所以到了90年代以後,他大幅度轉向對中國傳統藝術和整個的大美學的肯定,而且做得蠻猛的,他回國以後多次提出就應該廢除或者應該至少改變我們目前以西方石膏像為範本來進入造型訓練這麼一個過程,應該找回我們民族自己的大美學,這個大美學可以從先秦的、可以從漢代的、也可以從唐宋的這一路建立起來。

而且他不太像所有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也不太像國外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大部分側重在宋以後的文人畫,他是側重在非常大型的作品,這個作品不是由文人完成的,也不是官員完成的,而是由工匠和無名藝術家完成的,這裡面最有重量的作品就是敦煌,此外就是散佈在北方中原各個廟宇當中比較次要或者是沒有被宣傳過的大量的民間雕塑、民間壁畫,是由工匠完成的,年代跨越因為太早我們找不到了,主要集中在比方宋元明清,主要是明代以來的。

當然也有很多大型的魏晉時代和唐宋時代的佛教藝術,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這些。所以我相信他一直有一個大的夢想,就是跟他在80年代初很重要的一篇文章那樣就是“魂兮歸來”,他認為我們在過去一百年已經喪失了我們自己的一個大傳統,甚至我們不知道我們喪失了,所以他痛心疾首希望我們民族魂,我想他指的就是剛才說到的藝術作為代表,希望這個魂回來。

如果大家不聽他的,或者他做的努力沒有廣泛的得到回應,那他就會很憤怒也會很沮喪,然後他可能會在自己的實踐裡去做。但是他在自己的實踐裡面我所看到的仍然有大量的早期現代主義和8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一些影響,但是不一樣的是他畫的是紙本了,他用墨或者是亞克力或者是一些其它他找來的材料,他開始做一些其實非常個人主義的,但同時又是兩端的影響他都有,這樣的作品,可惜我現在沒有機會過去看一下,他最近的作品我沒有看到,最近十年的作品我沒有看過,但是十年前的作品我還是看過的。

問:這實際上好像是袁先生在國內的唯一的一個個展,他還真沒有辦過個展。

陳丹青:是,他不是很功利的,非要不斷地進入功利場,他沒有。

問:丹青大哥,您覺得袁運生先生對於今天的中國或者是對於今天的文化,他意味著什麼?

陳丹青:當然他意味著上一代人,我也已經意味著上一代人,我今年64歲,然後他是80歲。也就是說從今天活躍在畫壇上最主要的一個人群在45歲以下25歲以上,我們幾乎是隔代的一群人,他幾乎進入一個祖父的年齡,所以這話要看問誰,如果問今天的年輕人,他就是一個上一代隔代的人,帶著他的美學帶著他的那個年代保留下來的激情,他一直在畫畫,畫到今天是80歲,這是一個。

對我來說他也是我的上一代,我1978年才進的美院他50年代初就進美院了,所以當中也隔著一代,幾乎是接近父輩的一個距離,這是一個。

第二個,你要評價他的話,從我對他的瞭解,我相信他代表一個錯位,代表一個蠻大規模的錯位,這個錯位有點點像唐吉坷德,這個錯位我身上也有。

比方說我現在還在畫19世紀的傳統寫實,而他又在狂熱的呼喚一種幾乎是從漢唐一路過來的一個大傳統。那這一定會跟今天大規模現代化、西化、娛樂化,然後圖像化、功利化這麼一個美術界的大文化一定是錯位的,就是他在這個文化裡面找不到能讓他肯定的興奮的東西。這個時代也在他的畫裡面找不到能讓年輕人仍然興奮的東西,我相信這是一個大的錯位。

問:但是如果比如說袁先生和您都是錯的?

陳丹青:錯位不是指錯,而是指兩個位置重疊,放在同一個空間,比方說在北京,有那麼多年輕人在當代藝術或者做學院的藝術,而當中有一個袁運生。袁運生還是美院的老師,不管怎麼樣,他現在教學有多大影響我不瞭解,他對年輕人還有多大的一個……怎麼說呢,就是在把握中的一個影響力,到我年齡我已經完全不指望這件事情了,而且我相信他的失望和憤怒一直在。

但我非常肯定這種錯位,並不是所有人能起到一個錯位的作用,必須要有能量要有自己的一個完整的主張,同時有他自己這麼長久的實踐,加在一起足以跟這個時代錯位。我相信我跟這個時代也很錯位。

問:錯位的原因是因為你們堅持做自己,堅持不被非藝術和非文化的其它因素影響。

陳丹青不,這倒不是這個說法,我們堅持不堅持不重要,因為畢竟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有我的主張,老袁有老袁的主張,然後年輕人和今天又有太多新的主張,我只是說我們今天在北京,或者大一點說在中國的美術界,我想這是個錯位,跟我同代的人也有順位的,對位的。

比方說其它做當代藝術的人,徐冰還有蔡國強等等這些都跟這個時代是對位的,他們做的事情是這個時代大致肯定下來的,我們做的事情是這個時代送走的藝術。

問:那您對於青年藝術家的期待,比如說今天聽到很多大家都覺得藝術要共通的,要更多的修習不同的藝術,您覺得應該更廣博還是深鑽一個領域?

陳丹青:這些都是泛泛而談,這看人了,有些人就是屬於好奇心特別強,精力充沛,什麼都想學一下,有些人我覺得這一輩子幹一件事情做好也好,就不要拿一個要求不管這個要求聽上去有多道理,去要求所有年輕人,年輕人也有各式各樣的。

我見到今天的年輕人可能是最最時髦前沿的,同時他們會喜歡彈古琴弄印章喜歡非常老的生活方式,就是我曾祖父一代的生活方式現在90後在琢磨,所以年輕人現在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無論如何進入一個現代文明,而且現代資訊,所以年輕人比我們這幾代人有更多更多的選擇。

問:您近期有作畫還是說一直都會花時間畫畫?

陳丹青:我一直在畫畫,老袁也是在畫畫。

問:那您覺得您畫畫或者您的藝術風格主要是受什麼影響?

陳丹青:我沒有風格的,我從來不在乎風格的,沒有就沒有,人不會認為這個畫不是我畫的。

問:還有一個就是您之前討論過,那現在攝影藝術越來越普及了,您會覺得繪畫藝術會消失嗎?

陳丹青:不會消失。攝影藝術是繪畫的藝術的延伸,不管是畫畫還是攝影都牽扯到看,人需要看和被看,其實無非就這件事情,但是會引出來很多不同的實踐,不同的風格、說法、效果,其實還看各種各樣呀年輕人喜歡哪一種了。

問:比如說文言文有很少的人去涉及了。

陳丹青:但還是有年輕人在鑽研的,我聽說40多歲的年輕學者,30多歲的年輕學者通曉古文,比我古文好多了,我古文都讀不斷的,但是他們都已經有古文著作了,我對年輕人永遠懷抱希望,沒問題的。

問:那還有就是我們今天在場內採訪的時候,很多藝術家其實都回避媒體,他們想安安靜靜的看展,您也是其中一個,對於您來說,我覺得一個好像發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傳遞出自己的聲音,那這兩者之間?

陳丹青:主要是現在媒體太多了,網路時代讓一個媒體可能吸收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所以每個媒體做不到太大的影響。第二個媒體做得太淺,做得太淺它可讀性很少,這可能是大家回避媒體的原因,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回避。

在越傳播方便的情況下,傳播的效果越有限,因為人沒那麼多時間去看這麼多傳播的,看這麼多信息量的,這也在情理之中。

問:那您會覺得藝術家在整個社會可以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陳丹青:我沒什麼作用。我不相信藝術會起到什麼作用

問:今天遇到的很多大家,他們想說藝術去傳遞的是現代人的一些情感和情緒或者是一個時代傳統文化這些內容,您會覺得沒有?

陳丹青:現代藝術當中最有影響的還是電影和電視和視頻,這三件事情,這三種媒介還是目前能夠吸引維持大量觀眾,其它任何藝術都只有很少很少的觀眾。所以我從來不會夢想畫家或者現在還在寫小說的文學家會對馬路上這麼多大眾還會有影響,我幾乎不會去想這件事情,如果你想有影響,你先去弄電影弄視頻,而那個影響現在也在爭奪,因為視頻節目越來越多,也在爭奪點擊量。

問:在您這裡,您覺得袁運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藝術家?

陳丹青:他是一個唐吉坷德,他早年是一個英雄主義者,他是要做英雄的,這很好,這是大家喜歡他的原因,他長得就像英雄。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簽名

袁運生的畫展可以說引爆了京城的文化界,也被媒體廣泛報導,這對於當今略顯浮躁的傳媒來說,殊為不易。接下來,我們看藝術界的巨擘們怎麼看待袁運生以及此次畫展。

廣軍先生既是袁運生多年好友也是中國版畫界的元老:

廣軍:第一,袁先生是我師哥,大我幾歲,在這裡先跟他說一聲我來了,這是我對他的一份崇敬,他大我幾歲,在學校的時候高我幾班。那麼他在藝術上的探索,是我們一直很崇敬的,或者說我們一直是跟著這些大師哥們走的,走著走著你就發現他被批了,被批判的時候,雖然我們仍然會覺得他的畫還是很好,但是你就會疑惑為什麼會被批?至少那個時候我是在附中的時候,他在美院,我自己得出來的結論,畫畫這件事情一點都不好玩,甚至是很危險的事情。

就這樣,我就一直到工作參加“四清”了,文化大革命下放,我幾乎放棄畫畫了。

袁運生先生向中國美術館捐贈

到後來我在考研究生回到美院以前,那時候袁運生從東北回來了。落實政策了。我看見他對藝術仍然是那種執著。這時候才把我要畫畫的那把火點燃起來,所以又開始對他們的一種羡慕、欽佩。所以他們走在前面,但是,現在他們也老了,我也老了,他80了,我都望8了,我們還能做什麼事情呢?能夠做得事不多了,比如說老袁今天講的,在中國做美術教育體系這件事情,所以我說一個人做成了這個事情,就非常非常好。

到今天,他所有的願望都集中到這一點了,那麼我想他就因為這個他會把這個事情堅持到底,他就會活的很滋潤,會很長壽,很愉快。

問:您跟袁先生平常有私交嗎?

廣軍:有。

問:會有一些藝術上的溝通嗎?

廣軍:因為我們都在美院都帶博士生,一直也都是在學術委員會,我們並不是一個系的同事,但大家在會上也會討論的。

問:您跟袁先生的接觸過程中,您覺得他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風格的畫家?

廣軍:他其實作為畫家我覺得他怎麼說呢,他挺像個藝術家的。

問:挺像個藝術家?

廣軍:因為有的人不光不是,而且像都不像,我說的像不是說容貌,就是他的所作所為不像。

作為一個藝術家,他首先就應該是個合格的知識份子。因為做繪畫藝術這件事情是有文化的人做的事。那麼他就必須要具備對國家、對民族、對未來命運的關懷,還有責任和擔當的精神。如果只是為了很功利的做藝術,那這樣是不行的。

問:您說這部分主要是袁先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視和復興是嗎?

廣軍:也不光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的藝術家都要重視的,不然的話就是說虛無了。在你的藝術生涯裡面有東西,如數家珍,不能忘了祖宗,這是不對的。要對世界上好的知識東西我們去大膽的吸收,特別是現在,這已經不是一個小範圍的價值文化了,是世界性的價值文化了。

我們要有我們國際視角去推進。

朱青生先生現在是國際藝術史學會的主席,也是華人在世界藝術史領域獲得最高榮譽的人,他的視角就是藝術史家的宏觀視角了:

朱青生:我很高興參加袁老師的展覽,因為我跟袁老師的話,有一個很悠遠的關係,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前,他那個時候就巡迴在中國的大地上去講學。然後我們就成了他的學生,看到他畫寫生的時候,就用一條線挑起了對一切情景的表述。這種表述非常的精緻,就是說,他表述的時候很注重理由,比如說你看這些畫,有的時候這個線條到了地方斷掉了以後,他一定要把這個層次削起來看清楚裡面的左右關係以後,再把它放下來,比如說頭髮蓋上了,把頭髮削起來看到後面一條線,然後再把這樣畫下去。

就是這樣的一個造型的態度,我們一直想,這個事情是從哪裡來的?那麼我們當然也看了幾十年,後來我在中央美術學院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們的宿舍就離他們很近,經常就能碰到他跟他談話,再後來就有機會在一起討論問題。再過了很多年等他從國外回來的時候,我們又共同探討過中國的古代藝術,比如說漢代的藝術到底在什麼樣的意義下可以對中國起作用。

這樣一來一回的話,一晃就是40年的時間,38年的時間,1978年底1979年初。所以袁老師說,要我們一定要來看,我來之前的話雲浩就告訴我說,要讓我們把一些故事說一說。我想這個不是一個故事的問題,因為這裡面有一個理論問題,也就是說到底像袁運生這樣的人在藝術史上是一個什麼一把地位?我們最近正在做一個項目,這個已經做了也是一二十年了,就是說把中國的藝術家放到藝術史裡面去看待,可能我們就獲得一個比較恰當的認識,那麼像袁老師這樣的人的話,他的個性非常強,就跟雲浩一樣,他說的話是他個人的表述,未必他說的話就是他的成就的總結。

有時候他所反對的東西也未必都是他不贊成的東西說,只是說他為了推進一樣東西,他會對某一樣東西進行一種反擊。

那麼總體上來說這樣的一種形態和構成,變成了我們今天看他的畫的一個切入點,如果大家能夠理解這一點的話,也許看他的畫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另外一條通路可以進去,我想大概是這樣的。

問:您在北大授課給學生講藝術課這些課程的時候,您自己覺得藝術教育對於學生來說有多麼重要嗎?

朱青生:當然你講了一個普遍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可能太大,不合適於這樣的問題框架中間討論,我們實際上今天是在講像袁運生先生今天提倡的就是重新要在西方的教育系統,或者美術教育系統之外重新建一個中國的教育系統是否可容?也是否應當,或者說他是否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像這些問題都是重大的藝術史的問題,也許對於我們普通的觀眾來說覺得這個不重要,因為只要有一幅好畫,不管來自於哪一個人,來自於哪一雙手,我們都可以為之傾心,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意識到藝術家會有他的一種使命,這種使命的話作為一個藝術家在文化中間的時候,他就要站住崗位來完成他的重任。

那麼我想袁先生在這方面是突出的,他覺得他要在中國出現,就是要完成某一樣事情的一種承擔,那麼這些事情是什麼呢?這就是這個展覽要告訴我們的,不過這個展覽我還沒有細看,一下說不出來,我也帶著這個問題在仔細得看。

我當然在這個之前仔細得研究過他的作品。

問:您應該已經看過他之前的一些畫作了吧?

朱青生:是的,很多之前經常看的,跟他們很熟,但是還是要在這樣一個藝術史的關鍵即可來討論問題的時候,在他所訴諸的“走向文明的自覺”這樣一個前提下來看問題,大概就有所不同了。至於他對美育方面有什麼作用,我想一個藝術家只要能夠在文明中間留下痕跡,他就是未來美育的資源。

徐冰在世界當代藝術界取得的地位可以用輝煌來形容,他是這樣看待袁運生的:

徐冰:今天特意來參加袁運生先生的開幕式,我說實在的,我很少出門也很少參加活動,但是袁先生的開幕式我是必須要參加的。因為實際上我和袁先生都在美國呆了很多年,我回來以後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就是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時期,袁先生一直是可以說是語重心長一直在強調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和中國問題在系統上的重要性和了不起。

當然在今天現在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資本主義出了問題,社會主義也一直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在這個時候現在大家都在說中國文化,可是那個時候……

問:只有他一個人?

徐冰:不能說只有他一個人,但是那個時候確實沒有什麼人說這些事,因為我們過去一兩百年差不多都是被西方的文化所嚇壞了。我們沒有自信,特別是怎樣融合使用我們的文明中的優質部分的經驗,就是我們即使現在知道這裡面有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東西,但是怎麼用我們並沒有積累這個經驗,我們也並不會用。所以袁先生的藝術的探索的價值,我覺得在於此。

問:想問您一個問題,您當年獲得了 麥克亞瑟天才獎,然後您也很關注藝術的教育也 在做導師,您覺得天份天才這個東西對藝術家來說有多重要?

徐冰: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袁先生一定是個天才,但是別的人也有別的人的天才,只不過天才的方向不一樣,我覺得這個天才或者說IQ對一個藝術家不那麼重要,而真正重要的在於一個藝術家是否懂得自己的藝術,與時代和社會現場如何發生關係。

靈感並不來自於我們的IQ,而來自於如何吸納社會現場的能力,因為社會現場是一個永遠不斷變化,並且給我們提示最新的啟示的場域。

西川是一位詩人,但同時二十多年在央美的教學經歷讓他成為了一個藝術的大方家。

問:您以前有看過袁先生其它的一些畫作是吧,在一些畫冊上是吧,以前是從什麼途徑看過他的畫?

西川:我跟袁先生挺熟的。

問:去他家裡看是嗎?

西川:我跟袁先生熟,然後他的藝術實踐和探索我都非常認同,而且非常的欽佩,袁先生本來是搞很多實驗的東西,但是後來開始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他也帶著學生下鄉,一直希望能夠在現代主義這塊補入一個中國古典的緯度。

問:您今天看到這些畫展,以前有見過特別熟悉的嗎?

西川:這些沒見過,這些應該是他比較早期的了,也就是原來畫《潑水節》少數民族的東西,這是很早的了。就等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袁先生是第一波把一些新觀念新的思想引到中國來的,介紹給中國的觀眾的,而且在當時怎麼說呢,引起很大的反響,當然他也遭到很多人的質疑,但是中國反正就這麼一點點走過來了。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審美,我們不得不說,反正至少我這個年齡的人,是受益于袁先生當年的探索的。

問:他給您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您會作畫嗎平常,還是主要是做詩?

西川:我不作畫,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美院,教了20年書了,當然我現在已經不在美院了。那麼他們給我打開很多東西,對於藝術的感受,尤其是對藝術裡面分很多東西,尤其是視覺藝術,對於空間的理解,對於人物的理解,對於很多東西的理解,都是這些藝術家們、畫家們帶來的。

我雖然是一個搞文學的人, 但是我想跟其它搞文學的人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我其實深受視覺藝術的影響。那麼視覺藝術裡面的一些觀念這個東西呢,反正我消化以後它會影響到我寫作的。

問:這個影響具體到您的寫作當中是會給您帶來靈感還是?

西川:沒有,它不是靈感,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感受世界的方式,就是比如說原來你在文字當中你是一個拘謹的人,當你看到一個藝術家那麼自由的使用他的線條的時候,你就忽然意識到你的文字也可以很自由,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表現。

問:那我再簡單問您幾個問題,您在做詩的過程中,您做詩的靈感來自於哪裡?

西川:那是有各種各樣的,有可能是生活當中,有可能是閱讀當中,有可能是跟人聊天就有可能產生靈感了,或者有可能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就忽然有了一個什麼想法。

問:您現在做詩主要的領域是古代詩還是現代詩?

西川:我是寫新詩的,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做的研究工作可能更多一些,對於中國古典的文學的東西研究得比較多一些。

問:袁先生很多的想法是推崇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對於您來說,詩也是古代到現代,從傳統到現代的過程,您會覺得推崇或者是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整個藝術圈的作用是什麼?

西川:推崇傳統文化和從傳統文化當中獲得滋養這是兩回事,因為推崇傳統文化你就有一個尊敬的態度就可以了,你就有一個拜讀的態度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從裡面找到靈感找到滋養,那麼你必須對於傳統的東西能夠有所發現,也就意味著你不僅能夠繼承傳統,不是僅僅看著傳統的樣貌作為一個後來者或者欣賞者,或者是像異國情調一樣,欣賞一個古代的東西,不是那樣的。

就是說在閱讀傳統的時候,實際上藝術家的創造力本身必須加入進來。

問: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本身有創造力在參與進來?

西川:對。

問:那您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從傳統的文化中去汲取一些東西嗎?

西川:對,我會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很多東西。但是中國的傳統很豐富很複雜,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比如說有的人更多的是從明清獲得滋養,有的人更多的是從宋或者是唐獲得滋養。那麼他很多的層次這個都不一樣的。

問:我看到有一位網友有一個問題說,藝術家是怎麼樣培養成的?

西川:藝術家沒法培養成,藝術家是老天爺給的,誰知道怎麼回事。

問:比如說您從一開始您當初也是上學,然後一步一步到現在,開始做詩,這個過程大概是怎麼樣的呢?

西川:這個過程一開始是個人的抱負個人的才華,當然也有個人的閱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當中會獲得一種訓練,就是你長時間的閱讀和寫作,同時也是一種訓練。然後可能就開始意識到我的工作是跟別人的工作有關係的,跟你的同時代的人有關係,然後又可能會意識到我的工作是跟古代人也有關係的。就是他牽扯的面越來越廣的,有一個過程。

問:那在這個過程中有遇到瓶頸嗎?

西川:有瓶頸啊,比如說古代的語言拿到今天怎麼表現當代的生活,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瓶頸。很多古代的詞彙,古代的表達方式,但是你現在每天面臨的堵車和霧霾,你古代的表達方式怎麼使用,就是瓶頸,而且是巨大的瓶頸。所以呢,任何一個當代的藝術家也好,作家也好,都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怎麼說呢,一方面是古文化的滋養一方面能夠獲得一種方式來處理當代生活。

問:這就是您處理這個瓶頸的方式?

西川:不是處理瓶頸的方式,我只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經常我會被瓶頸掐死,誰知道,幸運的話能走過來,有的時候會覺得有一個可能性,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充滿了困難。

問:您有探索到什麼樣的方法?

西川:我只能具體說,但是今天不合適具體說,就是比如說在某一種寫法上,某一種什麼東西上,可能具體的東西上,你會有一些想法。

以上是我們對袁運生畫展以及他本人的介紹,限於水準,說的有不周到的地方,請讀者們諒解。

我沒有參與當代藝術運動,我差不多仍然延續我原來的畫法,但是我還是認同我在紐約看到的大部分當代藝術和現代藝術。

但是老袁有了一個巨大的轉變,就是他很快對歐美的現代藝術、前衛藝術質疑,而且失望。所以到了90年代以後,他大幅度轉向對中國傳統藝術和整個的大美學的肯定,而且做得蠻猛的,他回國以後多次提出就應該廢除或者應該至少改變我們目前以西方石膏像為範本來進入造型訓練這麼一個過程,應該找回我們民族自己的大美學,這個大美學可以從先秦的、可以從漢代的、也可以從唐宋的這一路建立起來。

而且他不太像所有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也不太像國外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大部分側重在宋以後的文人畫,他是側重在非常大型的作品,這個作品不是由文人完成的,也不是官員完成的,而是由工匠和無名藝術家完成的,這裡面最有重量的作品就是敦煌,此外就是散佈在北方中原各個廟宇當中比較次要或者是沒有被宣傳過的大量的民間雕塑、民間壁畫,是由工匠完成的,年代跨越因為太早我們找不到了,主要集中在比方宋元明清,主要是明代以來的。

當然也有很多大型的魏晉時代和唐宋時代的佛教藝術,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這些。所以我相信他一直有一個大的夢想,就是跟他在80年代初很重要的一篇文章那樣就是“魂兮歸來”,他認為我們在過去一百年已經喪失了我們自己的一個大傳統,甚至我們不知道我們喪失了,所以他痛心疾首希望我們民族魂,我想他指的就是剛才說到的藝術作為代表,希望這個魂回來。

如果大家不聽他的,或者他做的努力沒有廣泛的得到回應,那他就會很憤怒也會很沮喪,然後他可能會在自己的實踐裡去做。但是他在自己的實踐裡面我所看到的仍然有大量的早期現代主義和8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一些影響,但是不一樣的是他畫的是紙本了,他用墨或者是亞克力或者是一些其它他找來的材料,他開始做一些其實非常個人主義的,但同時又是兩端的影響他都有,這樣的作品,可惜我現在沒有機會過去看一下,他最近的作品我沒有看到,最近十年的作品我沒有看過,但是十年前的作品我還是看過的。

問:這實際上好像是袁先生在國內的唯一的一個個展,他還真沒有辦過個展。

陳丹青:是,他不是很功利的,非要不斷地進入功利場,他沒有。

問:丹青大哥,您覺得袁運生先生對於今天的中國或者是對於今天的文化,他意味著什麼?

陳丹青:當然他意味著上一代人,我也已經意味著上一代人,我今年64歲,然後他是80歲。也就是說從今天活躍在畫壇上最主要的一個人群在45歲以下25歲以上,我們幾乎是隔代的一群人,他幾乎進入一個祖父的年齡,所以這話要看問誰,如果問今天的年輕人,他就是一個上一代隔代的人,帶著他的美學帶著他的那個年代保留下來的激情,他一直在畫畫,畫到今天是80歲,這是一個。

對我來說他也是我的上一代,我1978年才進的美院他50年代初就進美院了,所以當中也隔著一代,幾乎是接近父輩的一個距離,這是一個。

第二個,你要評價他的話,從我對他的瞭解,我相信他代表一個錯位,代表一個蠻大規模的錯位,這個錯位有點點像唐吉坷德,這個錯位我身上也有。

比方說我現在還在畫19世紀的傳統寫實,而他又在狂熱的呼喚一種幾乎是從漢唐一路過來的一個大傳統。那這一定會跟今天大規模現代化、西化、娛樂化,然後圖像化、功利化這麼一個美術界的大文化一定是錯位的,就是他在這個文化裡面找不到能讓他肯定的興奮的東西。這個時代也在他的畫裡面找不到能讓年輕人仍然興奮的東西,我相信這是一個大的錯位。

問:但是如果比如說袁先生和您都是錯的?

陳丹青:錯位不是指錯,而是指兩個位置重疊,放在同一個空間,比方說在北京,有那麼多年輕人在當代藝術或者做學院的藝術,而當中有一個袁運生。袁運生還是美院的老師,不管怎麼樣,他現在教學有多大影響我不瞭解,他對年輕人還有多大的一個……怎麼說呢,就是在把握中的一個影響力,到我年齡我已經完全不指望這件事情了,而且我相信他的失望和憤怒一直在。

但我非常肯定這種錯位,並不是所有人能起到一個錯位的作用,必須要有能量要有自己的一個完整的主張,同時有他自己這麼長久的實踐,加在一起足以跟這個時代錯位。我相信我跟這個時代也很錯位。

問:錯位的原因是因為你們堅持做自己,堅持不被非藝術和非文化的其它因素影響。

陳丹青不,這倒不是這個說法,我們堅持不堅持不重要,因為畢竟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有我的主張,老袁有老袁的主張,然後年輕人和今天又有太多新的主張,我只是說我們今天在北京,或者大一點說在中國的美術界,我想這是個錯位,跟我同代的人也有順位的,對位的。

比方說其它做當代藝術的人,徐冰還有蔡國強等等這些都跟這個時代是對位的,他們做的事情是這個時代大致肯定下來的,我們做的事情是這個時代送走的藝術。

問:那您對於青年藝術家的期待,比如說今天聽到很多大家都覺得藝術要共通的,要更多的修習不同的藝術,您覺得應該更廣博還是深鑽一個領域?

陳丹青:這些都是泛泛而談,這看人了,有些人就是屬於好奇心特別強,精力充沛,什麼都想學一下,有些人我覺得這一輩子幹一件事情做好也好,就不要拿一個要求不管這個要求聽上去有多道理,去要求所有年輕人,年輕人也有各式各樣的。

我見到今天的年輕人可能是最最時髦前沿的,同時他們會喜歡彈古琴弄印章喜歡非常老的生活方式,就是我曾祖父一代的生活方式現在90後在琢磨,所以年輕人現在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無論如何進入一個現代文明,而且現代資訊,所以年輕人比我們這幾代人有更多更多的選擇。

問:您近期有作畫還是說一直都會花時間畫畫?

陳丹青:我一直在畫畫,老袁也是在畫畫。

問:那您覺得您畫畫或者您的藝術風格主要是受什麼影響?

陳丹青:我沒有風格的,我從來不在乎風格的,沒有就沒有,人不會認為這個畫不是我畫的。

問:還有一個就是您之前討論過,那現在攝影藝術越來越普及了,您會覺得繪畫藝術會消失嗎?

陳丹青:不會消失。攝影藝術是繪畫的藝術的延伸,不管是畫畫還是攝影都牽扯到看,人需要看和被看,其實無非就這件事情,但是會引出來很多不同的實踐,不同的風格、說法、效果,其實還看各種各樣呀年輕人喜歡哪一種了。

問:比如說文言文有很少的人去涉及了。

陳丹青:但還是有年輕人在鑽研的,我聽說40多歲的年輕學者,30多歲的年輕學者通曉古文,比我古文好多了,我古文都讀不斷的,但是他們都已經有古文著作了,我對年輕人永遠懷抱希望,沒問題的。

問:那還有就是我們今天在場內採訪的時候,很多藝術家其實都回避媒體,他們想安安靜靜的看展,您也是其中一個,對於您來說,我覺得一個好像發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傳遞出自己的聲音,那這兩者之間?

陳丹青:主要是現在媒體太多了,網路時代讓一個媒體可能吸收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所以每個媒體做不到太大的影響。第二個媒體做得太淺,做得太淺它可讀性很少,這可能是大家回避媒體的原因,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回避。

在越傳播方便的情況下,傳播的效果越有限,因為人沒那麼多時間去看這麼多傳播的,看這麼多信息量的,這也在情理之中。

問:那您會覺得藝術家在整個社會可以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陳丹青:我沒什麼作用。我不相信藝術會起到什麼作用

問:今天遇到的很多大家,他們想說藝術去傳遞的是現代人的一些情感和情緒或者是一個時代傳統文化這些內容,您會覺得沒有?

陳丹青:現代藝術當中最有影響的還是電影和電視和視頻,這三件事情,這三種媒介還是目前能夠吸引維持大量觀眾,其它任何藝術都只有很少很少的觀眾。所以我從來不會夢想畫家或者現在還在寫小說的文學家會對馬路上這麼多大眾還會有影響,我幾乎不會去想這件事情,如果你想有影響,你先去弄電影弄視頻,而那個影響現在也在爭奪,因為視頻節目越來越多,也在爭奪點擊量。

問:在您這裡,您覺得袁運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藝術家?

陳丹青:他是一個唐吉坷德,他早年是一個英雄主義者,他是要做英雄的,這很好,這是大家喜歡他的原因,他長得就像英雄。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簽名

袁運生的畫展可以說引爆了京城的文化界,也被媒體廣泛報導,這對於當今略顯浮躁的傳媒來說,殊為不易。接下來,我們看藝術界的巨擘們怎麼看待袁運生以及此次畫展。

廣軍先生既是袁運生多年好友也是中國版畫界的元老:

廣軍:第一,袁先生是我師哥,大我幾歲,在這裡先跟他說一聲我來了,這是我對他的一份崇敬,他大我幾歲,在學校的時候高我幾班。那麼他在藝術上的探索,是我們一直很崇敬的,或者說我們一直是跟著這些大師哥們走的,走著走著你就發現他被批了,被批判的時候,雖然我們仍然會覺得他的畫還是很好,但是你就會疑惑為什麼會被批?至少那個時候我是在附中的時候,他在美院,我自己得出來的結論,畫畫這件事情一點都不好玩,甚至是很危險的事情。

就這樣,我就一直到工作參加“四清”了,文化大革命下放,我幾乎放棄畫畫了。

袁運生先生向中國美術館捐贈

到後來我在考研究生回到美院以前,那時候袁運生從東北回來了。落實政策了。我看見他對藝術仍然是那種執著。這時候才把我要畫畫的那把火點燃起來,所以又開始對他們的一種羡慕、欽佩。所以他們走在前面,但是,現在他們也老了,我也老了,他80了,我都望8了,我們還能做什麼事情呢?能夠做得事不多了,比如說老袁今天講的,在中國做美術教育體系這件事情,所以我說一個人做成了這個事情,就非常非常好。

到今天,他所有的願望都集中到這一點了,那麼我想他就因為這個他會把這個事情堅持到底,他就會活的很滋潤,會很長壽,很愉快。

問:您跟袁先生平常有私交嗎?

廣軍:有。

問:會有一些藝術上的溝通嗎?

廣軍:因為我們都在美院都帶博士生,一直也都是在學術委員會,我們並不是一個系的同事,但大家在會上也會討論的。

問:您跟袁先生的接觸過程中,您覺得他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風格的畫家?

廣軍:他其實作為畫家我覺得他怎麼說呢,他挺像個藝術家的。

問:挺像個藝術家?

廣軍:因為有的人不光不是,而且像都不像,我說的像不是說容貌,就是他的所作所為不像。

作為一個藝術家,他首先就應該是個合格的知識份子。因為做繪畫藝術這件事情是有文化的人做的事。那麼他就必須要具備對國家、對民族、對未來命運的關懷,還有責任和擔當的精神。如果只是為了很功利的做藝術,那這樣是不行的。

問:您說這部分主要是袁先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視和復興是嗎?

廣軍:也不光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的藝術家都要重視的,不然的話就是說虛無了。在你的藝術生涯裡面有東西,如數家珍,不能忘了祖宗,這是不對的。要對世界上好的知識東西我們去大膽的吸收,特別是現在,這已經不是一個小範圍的價值文化了,是世界性的價值文化了。

我們要有我們國際視角去推進。

朱青生先生現在是國際藝術史學會的主席,也是華人在世界藝術史領域獲得最高榮譽的人,他的視角就是藝術史家的宏觀視角了:

朱青生:我很高興參加袁老師的展覽,因為我跟袁老師的話,有一個很悠遠的關係,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前,他那個時候就巡迴在中國的大地上去講學。然後我們就成了他的學生,看到他畫寫生的時候,就用一條線挑起了對一切情景的表述。這種表述非常的精緻,就是說,他表述的時候很注重理由,比如說你看這些畫,有的時候這個線條到了地方斷掉了以後,他一定要把這個層次削起來看清楚裡面的左右關係以後,再把它放下來,比如說頭髮蓋上了,把頭髮削起來看到後面一條線,然後再把這樣畫下去。

就是這樣的一個造型的態度,我們一直想,這個事情是從哪裡來的?那麼我們當然也看了幾十年,後來我在中央美術學院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們的宿舍就離他們很近,經常就能碰到他跟他談話,再後來就有機會在一起討論問題。再過了很多年等他從國外回來的時候,我們又共同探討過中國的古代藝術,比如說漢代的藝術到底在什麼樣的意義下可以對中國起作用。

這樣一來一回的話,一晃就是40年的時間,38年的時間,1978年底1979年初。所以袁老師說,要我們一定要來看,我來之前的話雲浩就告訴我說,要讓我們把一些故事說一說。我想這個不是一個故事的問題,因為這裡面有一個理論問題,也就是說到底像袁運生這樣的人在藝術史上是一個什麼一把地位?我們最近正在做一個項目,這個已經做了也是一二十年了,就是說把中國的藝術家放到藝術史裡面去看待,可能我們就獲得一個比較恰當的認識,那麼像袁老師這樣的人的話,他的個性非常強,就跟雲浩一樣,他說的話是他個人的表述,未必他說的話就是他的成就的總結。

有時候他所反對的東西也未必都是他不贊成的東西說,只是說他為了推進一樣東西,他會對某一樣東西進行一種反擊。

那麼總體上來說這樣的一種形態和構成,變成了我們今天看他的畫的一個切入點,如果大家能夠理解這一點的話,也許看他的畫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另外一條通路可以進去,我想大概是這樣的。

問:您在北大授課給學生講藝術課這些課程的時候,您自己覺得藝術教育對於學生來說有多麼重要嗎?

朱青生:當然你講了一個普遍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可能太大,不合適於這樣的問題框架中間討論,我們實際上今天是在講像袁運生先生今天提倡的就是重新要在西方的教育系統,或者美術教育系統之外重新建一個中國的教育系統是否可容?也是否應當,或者說他是否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像這些問題都是重大的藝術史的問題,也許對於我們普通的觀眾來說覺得這個不重要,因為只要有一幅好畫,不管來自於哪一個人,來自於哪一雙手,我們都可以為之傾心,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意識到藝術家會有他的一種使命,這種使命的話作為一個藝術家在文化中間的時候,他就要站住崗位來完成他的重任。

那麼我想袁先生在這方面是突出的,他覺得他要在中國出現,就是要完成某一樣事情的一種承擔,那麼這些事情是什麼呢?這就是這個展覽要告訴我們的,不過這個展覽我還沒有細看,一下說不出來,我也帶著這個問題在仔細得看。

我當然在這個之前仔細得研究過他的作品。

問:您應該已經看過他之前的一些畫作了吧?

朱青生:是的,很多之前經常看的,跟他們很熟,但是還是要在這樣一個藝術史的關鍵即可來討論問題的時候,在他所訴諸的“走向文明的自覺”這樣一個前提下來看問題,大概就有所不同了。至於他對美育方面有什麼作用,我想一個藝術家只要能夠在文明中間留下痕跡,他就是未來美育的資源。

徐冰在世界當代藝術界取得的地位可以用輝煌來形容,他是這樣看待袁運生的:

徐冰:今天特意來參加袁運生先生的開幕式,我說實在的,我很少出門也很少參加活動,但是袁先生的開幕式我是必須要參加的。因為實際上我和袁先生都在美國呆了很多年,我回來以後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就是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時期,袁先生一直是可以說是語重心長一直在強調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和中國問題在系統上的重要性和了不起。

當然在今天現在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資本主義出了問題,社會主義也一直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在這個時候現在大家都在說中國文化,可是那個時候……

問:只有他一個人?

徐冰:不能說只有他一個人,但是那個時候確實沒有什麼人說這些事,因為我們過去一兩百年差不多都是被西方的文化所嚇壞了。我們沒有自信,特別是怎樣融合使用我們的文明中的優質部分的經驗,就是我們即使現在知道這裡面有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東西,但是怎麼用我們並沒有積累這個經驗,我們也並不會用。所以袁先生的藝術的探索的價值,我覺得在於此。

問:想問您一個問題,您當年獲得了 麥克亞瑟天才獎,然後您也很關注藝術的教育也 在做導師,您覺得天份天才這個東西對藝術家來說有多重要?

徐冰: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袁先生一定是個天才,但是別的人也有別的人的天才,只不過天才的方向不一樣,我覺得這個天才或者說IQ對一個藝術家不那麼重要,而真正重要的在於一個藝術家是否懂得自己的藝術,與時代和社會現場如何發生關係。

靈感並不來自於我們的IQ,而來自於如何吸納社會現場的能力,因為社會現場是一個永遠不斷變化,並且給我們提示最新的啟示的場域。

西川是一位詩人,但同時二十多年在央美的教學經歷讓他成為了一個藝術的大方家。

問:您以前有看過袁先生其它的一些畫作是吧,在一些畫冊上是吧,以前是從什麼途徑看過他的畫?

西川:我跟袁先生挺熟的。

問:去他家裡看是嗎?

西川:我跟袁先生熟,然後他的藝術實踐和探索我都非常認同,而且非常的欽佩,袁先生本來是搞很多實驗的東西,但是後來開始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他也帶著學生下鄉,一直希望能夠在現代主義這塊補入一個中國古典的緯度。

問:您今天看到這些畫展,以前有見過特別熟悉的嗎?

西川:這些沒見過,這些應該是他比較早期的了,也就是原來畫《潑水節》少數民族的東西,這是很早的了。就等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袁先生是第一波把一些新觀念新的思想引到中國來的,介紹給中國的觀眾的,而且在當時怎麼說呢,引起很大的反響,當然他也遭到很多人的質疑,但是中國反正就這麼一點點走過來了。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審美,我們不得不說,反正至少我這個年齡的人,是受益于袁先生當年的探索的。

問:他給您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您會作畫嗎平常,還是主要是做詩?

西川:我不作畫,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美院,教了20年書了,當然我現在已經不在美院了。那麼他們給我打開很多東西,對於藝術的感受,尤其是對藝術裡面分很多東西,尤其是視覺藝術,對於空間的理解,對於人物的理解,對於很多東西的理解,都是這些藝術家們、畫家們帶來的。

我雖然是一個搞文學的人, 但是我想跟其它搞文學的人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我其實深受視覺藝術的影響。那麼視覺藝術裡面的一些觀念這個東西呢,反正我消化以後它會影響到我寫作的。

問:這個影響具體到您的寫作當中是會給您帶來靈感還是?

西川:沒有,它不是靈感,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感受世界的方式,就是比如說原來你在文字當中你是一個拘謹的人,當你看到一個藝術家那麼自由的使用他的線條的時候,你就忽然意識到你的文字也可以很自由,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表現。

問:那我再簡單問您幾個問題,您在做詩的過程中,您做詩的靈感來自於哪裡?

西川:那是有各種各樣的,有可能是生活當中,有可能是閱讀當中,有可能是跟人聊天就有可能產生靈感了,或者有可能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就忽然有了一個什麼想法。

問:您現在做詩主要的領域是古代詩還是現代詩?

西川:我是寫新詩的,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做的研究工作可能更多一些,對於中國古典的文學的東西研究得比較多一些。

問:袁先生很多的想法是推崇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對於您來說,詩也是古代到現代,從傳統到現代的過程,您會覺得推崇或者是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整個藝術圈的作用是什麼?

西川:推崇傳統文化和從傳統文化當中獲得滋養這是兩回事,因為推崇傳統文化你就有一個尊敬的態度就可以了,你就有一個拜讀的態度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從裡面找到靈感找到滋養,那麼你必須對於傳統的東西能夠有所發現,也就意味著你不僅能夠繼承傳統,不是僅僅看著傳統的樣貌作為一個後來者或者欣賞者,或者是像異國情調一樣,欣賞一個古代的東西,不是那樣的。

就是說在閱讀傳統的時候,實際上藝術家的創造力本身必須加入進來。

問: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本身有創造力在參與進來?

西川:對。

問:那您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從傳統的文化中去汲取一些東西嗎?

西川:對,我會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很多東西。但是中國的傳統很豐富很複雜,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比如說有的人更多的是從明清獲得滋養,有的人更多的是從宋或者是唐獲得滋養。那麼他很多的層次這個都不一樣的。

問:我看到有一位網友有一個問題說,藝術家是怎麼樣培養成的?

西川:藝術家沒法培養成,藝術家是老天爺給的,誰知道怎麼回事。

問:比如說您從一開始您當初也是上學,然後一步一步到現在,開始做詩,這個過程大概是怎麼樣的呢?

西川:這個過程一開始是個人的抱負個人的才華,當然也有個人的閱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當中會獲得一種訓練,就是你長時間的閱讀和寫作,同時也是一種訓練。然後可能就開始意識到我的工作是跟別人的工作有關係的,跟你的同時代的人有關係,然後又可能會意識到我的工作是跟古代人也有關係的。就是他牽扯的面越來越廣的,有一個過程。

問:那在這個過程中有遇到瓶頸嗎?

西川:有瓶頸啊,比如說古代的語言拿到今天怎麼表現當代的生活,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瓶頸。很多古代的詞彙,古代的表達方式,但是你現在每天面臨的堵車和霧霾,你古代的表達方式怎麼使用,就是瓶頸,而且是巨大的瓶頸。所以呢,任何一個當代的藝術家也好,作家也好,都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怎麼說呢,一方面是古文化的滋養一方面能夠獲得一種方式來處理當代生活。

問:這就是您處理這個瓶頸的方式?

西川:不是處理瓶頸的方式,我只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經常我會被瓶頸掐死,誰知道,幸運的話能走過來,有的時候會覺得有一個可能性,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充滿了困難。

問:您有探索到什麼樣的方法?

西川:我只能具體說,但是今天不合適具體說,就是比如說在某一種寫法上,某一種什麼東西上,可能具體的東西上,你會有一些想法。

以上是我們對袁運生畫展以及他本人的介紹,限於水準,說的有不周到的地方,請讀者們諒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