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走向文明的自覺——袁運生藝術展” (下)

[摘要]袁運生的畫展可以說引爆了京城的文化界, 也被媒體廣泛報導, 這對於當今略顯浮躁的傳媒來說, 殊為不易。

袁運生的畫展可以說引爆了京城的文化界, 也被媒體廣泛報導, 這對於當今略顯浮躁的傳媒來說, 殊為不易。 接下來, 我們看藝術界的巨擘們怎麼看待袁運生以及此次畫展。

廣軍先生既是袁運生多年好友也是中國版畫界的元老:

廣軍:第一, 袁先生是我師哥, 大我幾歲, 在這裡先跟他說一聲我來了, 這是我對他的一份崇敬, 他大我幾歲, 在學校的時候高我幾班。 那麼他在藝術上的探索,

是我們一直很崇敬的, 或者說我們一直是跟著這些大師哥們走的, 走著走著你就發現他被批了, 被批判的時候, 雖然我們仍然會覺得他的畫還是很好, 但是你就會疑惑為什麼會被批?至少那個時候我是在附中的時候, 他在美院, 我自己得出來的結論, 畫畫這件事情一點都不好玩, 甚至是很危險的事情。

就這樣, 我就一直到工作參加“四清”了, 文化大革命下放, 我幾乎放棄畫畫了。

到後來我在考研究生回到美院以前, 那時候袁運生從東北回來了。 落實政策了。 我看見他對藝術仍然是那種執著。 這時候才把我要畫畫的那把火點燃起來, 所以又開始對他們的一種羡慕、欽佩。 所以他們走在前面, 但是, 現在他們也老了, 我也老了,

他80了, 我都望8了, 我們還能做什麼事情呢?能夠做得事不多了, 比如說老袁今天講的, 在中國做美術教育體系這件事情, 所以我說一個人做成了這個事情, 就非常非常好。

到今天, 他所有的願望都集中到這一點了, 那麼我想他就因為這個他會把這個事情堅持到底, 他就會活的很滋潤, 會很長壽, 很愉快。

袁運生先生向中國美術館捐贈

問:您跟袁先生平常有私交嗎?

廣軍:有。

問:會有一些藝術上的溝通嗎?

廣軍:因為我們都在美院都帶博士生, 一直也都是在學術委員會, 我們並不是一個系的同事, 但大家在會上也會討論的。

問:您跟袁先生的接觸過程中, 您覺得他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風格的畫家?

廣軍:他其實作為畫家我覺得他怎麼說呢,

他挺像個藝術家的。

問:挺像個藝術家?

廣軍:因為有的人不光不是, 而且像都不像, 我說的像不是說容貌, 就是他的所作所為不像。

作為一個藝術家, 他首先就應該是個合格的知識份子。 因為做繪畫藝術這件事情是有文化的人做的事。 那麼他就必須要具備對國家、對民族、對未來命運的關懷, 還有責任和擔當的精神。 如果只是為了很功利的做藝術, 那這樣是不行的。

問:您說這部分主要是袁先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視和復興是嗎?

廣軍:也不光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的藝術家都要重視的, 不然的話就是說虛無了。 在你的藝術生涯裡面有東西, 如數家珍, 不能忘了祖宗, 這是不對的。 要對世界上好的知識東西我們去大膽的吸收,

特別是現在, 這已經不是一個小範圍的價值文化了, 是世界性的價值文化了。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簽名

我們要有我們國際視角去推進。

朱青生先生現在是國際藝術史學會的主席, 也是華人在世界藝術史領域獲得最高榮譽的人, 他的視角就是藝術史家的宏觀視角了:

朱青生:我很高興參加袁老師的展覽, 因為我跟袁老師的話, 有一個很悠遠的關係, 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前, 他那個時候就巡迴在中國的大地上去講學。 然後我們就成了他的學生, 看到他畫寫生的時候, 就用一條線挑起了對一切情景的表述。 這種表述非常的精緻, 就是說, 他表述的時候很注重理由, 比如說你看這些畫,

有的時候這個線條到了地方斷掉了以後, 他一定要把這個層次削起來看清楚裡面的左右關係以後, 再把它放下來, 比如說頭髮蓋上了, 把頭髮削起來看到後面一條線, 然後再把這樣畫下去。

就是這樣的一個造型的態度, 我們一直想, 這個事情是從哪裡來的?那麼我們當然也看了幾十年, 後來我在中央美術學院讀研究生的時候, 我們的宿舍就離他們很近, 經常就能碰到他跟他談話, 再後來就有機會在一起討論問題。 再過了很多年等他從國外回來的時候, 我們又共同探討過中國的古代藝術, 比如說漢代的藝術到底在什麼樣的意義下可以對中國起作用。

這樣一來一回的話, 一晃就是40年的時間, 38年的時間, 1978年底1979年初。 所以袁老師說,要我們一定要來看,我來之前的話雲浩就告訴我說,要讓我們把一些故事說一說。我想這個不是一個故事的問題,因為這裡面有一個理論問題,也就是說到底像袁運生這樣的人在藝術史上是一個什麼一把地位?我們最近正在做一個項目,這個已經做了也是一二十年了,就是說把中國的藝術家放到藝術史裡面去看待,可能我們就獲得一個比較恰當的認識,那麼像袁老師這樣的人的話,他的個性非常強,就跟雲浩一樣,他說的話是他個人的表述,未必他說的話就是他的成就的總結。

有時候他所反對的東西也未必都是他不贊成的東西說,只是說他為了推進一樣東西,他會對某一樣東西進行一種反擊。

那麼總體上來說這樣的一種形態和構成,變成了我們今天看他的畫的一個切入點,如果大家能夠理解這一點的話,也許看他的畫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另外一條通路可以進去,我想大概是這樣的。

問:您在北大授課給學生講藝術課這些課程的時候,您自己覺得藝術教育對於學生來說有多麼重要嗎?

朱青生:當然你講了一個普遍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可能太大,不合適於這樣的問題框架中間討論,我們實際上今天是在講像袁運生先生今天提倡的就是重新要在西方的教育系統,或者美術教育系統之外重新建一個中國的教育系統是否可容?也是否應當,或者說他是否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像這些問題都是重大的藝術史的問題,也許對於我們普通的觀眾來說覺得這個不重要,因為只要有一幅好畫,不管來自於哪一個人,來自於哪一雙手,我們都可以為之傾心,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意識到藝術家會有他的一種使命,這種使命的話作為一個藝術家在文化中間的時候,他就要站住崗位來完成他的重任。

那麼我想袁先生在這方面是突出的,他覺得他要在中國出現,就是要完成某一樣事情的一種承擔,那麼這些事情是什麼呢?這就是這個展覽要告訴我們的,不過這個展覽我還沒有細看,一下說不出來,我也帶著這個問題在仔細得看。

我當然在這個之前仔細得研究過他的作品。

問:您應該已經看過他之前的一些畫作了吧?

朱青生:是的,很多之前經常看的,跟他們很熟,但是還是要在這樣一個藝術史的關鍵即可來討論問題的時候,在他所訴諸的“走向文明的自覺”這樣一個前提下來看問題,大概就有所不同了。至於他對美育方面有什麼作用,我想一個藝術家只要能夠在文明中間留下痕跡,他就是未來美育的資源。

徐冰在世界當代藝術界取得的地位可以用輝煌來形容,他是這樣看待袁運生的:

徐冰:今天特意來參加袁運生先生的開幕式,我說實在的,我很少出門也很少參加活動,但是袁先生的開幕式我是必須要參加的。因為實際上我和袁先生都在美國呆了很多年,我回來以後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就是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時期,袁先生一直是可以說是語重心長一直在強調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和中國問題在系統上的重要性和了不起。

當然在今天現在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資本主義出了問題,社會主義也一直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在這個時候現在大家都在說中國文化,可是那個時候……

問:只有他一個人?

徐冰:不能說只有他一個人,但是那個時候確實沒有什麼人說這些事,因為我們過去一兩百年差不多都是被西方的文化所嚇壞了。我們沒有自信,特別是怎樣融合使用我們的文明中的優質部分的經驗,就是我們即使現在知道這裡面有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東西,但是怎麼用我們並沒有積累這個經驗,我們也並不會用。所以袁先生的藝術的探索的價值,我覺得在於此。

問:想問您一個問題,您當年獲得了 麥克亞瑟天才獎,然後您也很關注藝術的教育也 在做導師,您覺得天份天才這個東西對藝術家來說有多重要?

徐冰: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袁先生一定是個天才,但是別的人也有別的人的天才,只不過天才的方向不一樣,我覺得這個天才或者說IQ對一個藝術家不那麼重要,而真正重要的在於一個藝術家是否懂得自己的藝術,與時代和社會現場如何發生關係。

靈感並不來自於我們的IQ,而來自於如何吸納社會現場的能力,因為社會現場是一個永遠不斷變化,並且給我們提示最新的啟示的場域。

西川是一位詩人,但同時二十多年在央美的教學經歷讓他成為了一個藝術的大方家。

問:您以前有看過袁先生其它的一些畫作是吧,在一些畫冊上是吧,以前是從什麼途徑看過他的畫?

西川:我跟袁先生挺熟的。

問:去他家裡看是嗎?

西川:我跟袁先生熟,然後他的藝術實踐和探索我都非常認同,而且非常的欽佩,袁先生本來是搞很多實驗的東西,但是後來開始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他也帶著學生下鄉,一直希望能夠在現代主義這塊補入一個中國古典的緯度。

問:您今天看到這些畫展,以前有見過特別熟悉的嗎?

西川:這些沒見過,這些應該是他比較早期的了,也就是原來畫《潑水節》少數民族的東西,這是很早的了。就等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袁先生是第一波把一些新觀念新的思想引到中國來的,介紹給中國的觀眾的,而且在當時怎麼說呢,引起很大的反響,當然他也遭到很多人的質疑,但是中國反正就這麼一點點走過來了。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審美,我們不得不說,反正至少我這個年齡的人,是受益于袁先生當年的探索的。

問:他給您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您會作畫嗎平常,還是主要是做詩?

西川:我不作畫,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美院,教了20年書了,當然我現在已經不在美院了。那麼他們給我打開很多東西,對於藝術的感受,尤其是對藝術裡面分很多東西,尤其是視覺藝術,對於空間的理解,對於人物的理解,對於很多東西的理解,都是這些藝術家們、畫家們帶來的。

我雖然是一個搞文學的人,但是我想跟其它搞文學的人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我其實深受視覺藝術的影響。那麼視覺藝術裡面的一些觀念這個東西呢,反正我消化以後它會影響到我寫作的。

問:這個影響具體到您的寫作當中是會給您帶來靈感還是?

西川:沒有,它不是靈感,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感受世界的方式,就是比如說原來你在文字當中你是一個拘謹的人,當你看到一個藝術家那麼自由的使用他的線條的時候,你就忽然意識到你的文字也可以很自由,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表現。

問:那我再簡單問您幾個問題,您在做詩的過程中,您做詩的靈感來自於哪裡?

西川:那是有各種各樣的,有可能是生活當中,有可能是閱讀當中,有可能是跟人聊天就有可能產生靈感了,或者有可能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就忽然有了一個什麼想法。

問:您現在做詩主要的領域是古代詩還是現代詩?

西川:我是寫新詩的,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做的研究工作可能更多一些,對於中國古典的文學的東西研究得比較多一些。

問:袁先生很多的想法是推崇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對於您來說,詩也是古代到現代,從傳統到現代的過程,您會覺得推崇或者是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整個藝術圈的作用是什麼?

西川:推崇傳統文化和從傳統文化當中獲得滋養這是兩回事,因為推崇傳統文化你就有一個尊敬的態度就可以了,你就有一個拜讀的態度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從裡面找到靈感找到滋養,那麼你必須對於傳統的東西能夠有所發現,也就意味著你不僅能夠繼承傳統,不是僅僅看著傳統的樣貌作為一個後來者或者欣賞者,或者是像異國情調一樣,欣賞一個古代的東西,不是那樣的。

就是說在閱讀傳統的時候,實際上藝術家的創造力本身必須加入進來。

問: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本身有創造力在參與進來?

西川:對。

問:那您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從傳統的文化中去汲取一些東西嗎?

西川:對,我會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很多東西。但是中國的傳統很豐富很複雜,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比如說有的人更多的是從明清獲得滋養,有的人更多的是從宋或者是唐獲得滋養。那麼他很多的層次這個都不一樣的。

問:我看到有一位網友有一個問題說,藝術家是怎麼樣培養成的?

西川:藝術家沒法培養成,藝術家是老天爺給的,誰知道怎麼回事。

問:比如說您從一開始您當初也是上學,然後一步一步到現在,開始做詩,這個過程大概是怎麼樣的呢?

西川:這個過程一開始是個人的抱負個人的才華,當然也有個人的閱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當中會獲得一種訓練,就是你長時間的閱讀和寫作,同時也是一種訓練。然後可能就開始意識到我的工作是跟別人的工作有關係的,跟你的同時代的人有關係,然後又可能會意識到我的工作是跟古代人也有關係的。就是他牽扯的面越來越廣的,有一個過程。

問:那在這個過程中有遇到瓶頸嗎?

西川:有瓶頸啊,比如說古代的語言拿到今天怎麼表現當代的生活,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瓶頸。很多古代的詞彙,古代的表達方式,但是你現在每天面臨的堵車和霧霾,你古代的表達方式怎麼使用,就是瓶頸,而且是巨大的瓶頸。所以呢,任何一個當代的藝術家也好,作家也好,都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怎麼說呢,一方面是古文化的滋養一方面能夠獲得一種方式來處理當代生活。

問:這就是您處理這個瓶頸的方式?

西川:不是處理瓶頸的方式,我只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經常我會被瓶頸掐死,誰知道,幸運的話能走過來,有的時候會覺得有一個可能性,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充滿了困難。

問:您有探索到什麼樣的方法?

西川:我只能具體說,但是今天不合適具體說,就是比如說在某一種寫法上,某一種什麼東西上,可能具體的東西上,你會有一些想法。

以上是我們對袁運生畫展以及他本人的介紹,限於水準,說的有不周到的地方,請讀者們諒解。

所以袁老師說,要我們一定要來看,我來之前的話雲浩就告訴我說,要讓我們把一些故事說一說。我想這個不是一個故事的問題,因為這裡面有一個理論問題,也就是說到底像袁運生這樣的人在藝術史上是一個什麼一把地位?我們最近正在做一個項目,這個已經做了也是一二十年了,就是說把中國的藝術家放到藝術史裡面去看待,可能我們就獲得一個比較恰當的認識,那麼像袁老師這樣的人的話,他的個性非常強,就跟雲浩一樣,他說的話是他個人的表述,未必他說的話就是他的成就的總結。

有時候他所反對的東西也未必都是他不贊成的東西說,只是說他為了推進一樣東西,他會對某一樣東西進行一種反擊。

那麼總體上來說這樣的一種形態和構成,變成了我們今天看他的畫的一個切入點,如果大家能夠理解這一點的話,也許看他的畫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另外一條通路可以進去,我想大概是這樣的。

問:您在北大授課給學生講藝術課這些課程的時候,您自己覺得藝術教育對於學生來說有多麼重要嗎?

朱青生:當然你講了一個普遍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可能太大,不合適於這樣的問題框架中間討論,我們實際上今天是在講像袁運生先生今天提倡的就是重新要在西方的教育系統,或者美術教育系統之外重新建一個中國的教育系統是否可容?也是否應當,或者說他是否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像這些問題都是重大的藝術史的問題,也許對於我們普通的觀眾來說覺得這個不重要,因為只要有一幅好畫,不管來自於哪一個人,來自於哪一雙手,我們都可以為之傾心,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意識到藝術家會有他的一種使命,這種使命的話作為一個藝術家在文化中間的時候,他就要站住崗位來完成他的重任。

那麼我想袁先生在這方面是突出的,他覺得他要在中國出現,就是要完成某一樣事情的一種承擔,那麼這些事情是什麼呢?這就是這個展覽要告訴我們的,不過這個展覽我還沒有細看,一下說不出來,我也帶著這個問題在仔細得看。

我當然在這個之前仔細得研究過他的作品。

問:您應該已經看過他之前的一些畫作了吧?

朱青生:是的,很多之前經常看的,跟他們很熟,但是還是要在這樣一個藝術史的關鍵即可來討論問題的時候,在他所訴諸的“走向文明的自覺”這樣一個前提下來看問題,大概就有所不同了。至於他對美育方面有什麼作用,我想一個藝術家只要能夠在文明中間留下痕跡,他就是未來美育的資源。

徐冰在世界當代藝術界取得的地位可以用輝煌來形容,他是這樣看待袁運生的:

徐冰:今天特意來參加袁運生先生的開幕式,我說實在的,我很少出門也很少參加活動,但是袁先生的開幕式我是必須要參加的。因為實際上我和袁先生都在美國呆了很多年,我回來以後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就是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時期,袁先生一直是可以說是語重心長一直在強調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和中國問題在系統上的重要性和了不起。

當然在今天現在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資本主義出了問題,社會主義也一直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在這個時候現在大家都在說中國文化,可是那個時候……

問:只有他一個人?

徐冰:不能說只有他一個人,但是那個時候確實沒有什麼人說這些事,因為我們過去一兩百年差不多都是被西方的文化所嚇壞了。我們沒有自信,特別是怎樣融合使用我們的文明中的優質部分的經驗,就是我們即使現在知道這裡面有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東西,但是怎麼用我們並沒有積累這個經驗,我們也並不會用。所以袁先生的藝術的探索的價值,我覺得在於此。

問:想問您一個問題,您當年獲得了 麥克亞瑟天才獎,然後您也很關注藝術的教育也 在做導師,您覺得天份天才這個東西對藝術家來說有多重要?

徐冰: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袁先生一定是個天才,但是別的人也有別的人的天才,只不過天才的方向不一樣,我覺得這個天才或者說IQ對一個藝術家不那麼重要,而真正重要的在於一個藝術家是否懂得自己的藝術,與時代和社會現場如何發生關係。

靈感並不來自於我們的IQ,而來自於如何吸納社會現場的能力,因為社會現場是一個永遠不斷變化,並且給我們提示最新的啟示的場域。

西川是一位詩人,但同時二十多年在央美的教學經歷讓他成為了一個藝術的大方家。

問:您以前有看過袁先生其它的一些畫作是吧,在一些畫冊上是吧,以前是從什麼途徑看過他的畫?

西川:我跟袁先生挺熟的。

問:去他家裡看是嗎?

西川:我跟袁先生熟,然後他的藝術實踐和探索我都非常認同,而且非常的欽佩,袁先生本來是搞很多實驗的東西,但是後來開始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他也帶著學生下鄉,一直希望能夠在現代主義這塊補入一個中國古典的緯度。

問:您今天看到這些畫展,以前有見過特別熟悉的嗎?

西川:這些沒見過,這些應該是他比較早期的了,也就是原來畫《潑水節》少數民族的東西,這是很早的了。就等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袁先生是第一波把一些新觀念新的思想引到中國來的,介紹給中國的觀眾的,而且在當時怎麼說呢,引起很大的反響,當然他也遭到很多人的質疑,但是中國反正就這麼一點點走過來了。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審美,我們不得不說,反正至少我這個年齡的人,是受益于袁先生當年的探索的。

問:他給您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您會作畫嗎平常,還是主要是做詩?

西川:我不作畫,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美院,教了20年書了,當然我現在已經不在美院了。那麼他們給我打開很多東西,對於藝術的感受,尤其是對藝術裡面分很多東西,尤其是視覺藝術,對於空間的理解,對於人物的理解,對於很多東西的理解,都是這些藝術家們、畫家們帶來的。

我雖然是一個搞文學的人,但是我想跟其它搞文學的人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我其實深受視覺藝術的影響。那麼視覺藝術裡面的一些觀念這個東西呢,反正我消化以後它會影響到我寫作的。

問:這個影響具體到您的寫作當中是會給您帶來靈感還是?

西川:沒有,它不是靈感,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感受世界的方式,就是比如說原來你在文字當中你是一個拘謹的人,當你看到一個藝術家那麼自由的使用他的線條的時候,你就忽然意識到你的文字也可以很自由,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表現。

問:那我再簡單問您幾個問題,您在做詩的過程中,您做詩的靈感來自於哪裡?

西川:那是有各種各樣的,有可能是生活當中,有可能是閱讀當中,有可能是跟人聊天就有可能產生靈感了,或者有可能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就忽然有了一個什麼想法。

問:您現在做詩主要的領域是古代詩還是現代詩?

西川:我是寫新詩的,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做的研究工作可能更多一些,對於中國古典的文學的東西研究得比較多一些。

問:袁先生很多的想法是推崇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對於您來說,詩也是古代到現代,從傳統到現代的過程,您會覺得推崇或者是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整個藝術圈的作用是什麼?

西川:推崇傳統文化和從傳統文化當中獲得滋養這是兩回事,因為推崇傳統文化你就有一個尊敬的態度就可以了,你就有一個拜讀的態度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從裡面找到靈感找到滋養,那麼你必須對於傳統的東西能夠有所發現,也就意味著你不僅能夠繼承傳統,不是僅僅看著傳統的樣貌作為一個後來者或者欣賞者,或者是像異國情調一樣,欣賞一個古代的東西,不是那樣的。

就是說在閱讀傳統的時候,實際上藝術家的創造力本身必須加入進來。

問: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本身有創造力在參與進來?

西川:對。

問:那您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從傳統的文化中去汲取一些東西嗎?

西川:對,我會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很多東西。但是中國的傳統很豐富很複雜,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比如說有的人更多的是從明清獲得滋養,有的人更多的是從宋或者是唐獲得滋養。那麼他很多的層次這個都不一樣的。

問:我看到有一位網友有一個問題說,藝術家是怎麼樣培養成的?

西川:藝術家沒法培養成,藝術家是老天爺給的,誰知道怎麼回事。

問:比如說您從一開始您當初也是上學,然後一步一步到現在,開始做詩,這個過程大概是怎麼樣的呢?

西川:這個過程一開始是個人的抱負個人的才華,當然也有個人的閱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當中會獲得一種訓練,就是你長時間的閱讀和寫作,同時也是一種訓練。然後可能就開始意識到我的工作是跟別人的工作有關係的,跟你的同時代的人有關係,然後又可能會意識到我的工作是跟古代人也有關係的。就是他牽扯的面越來越廣的,有一個過程。

問:那在這個過程中有遇到瓶頸嗎?

西川:有瓶頸啊,比如說古代的語言拿到今天怎麼表現當代的生活,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瓶頸。很多古代的詞彙,古代的表達方式,但是你現在每天面臨的堵車和霧霾,你古代的表達方式怎麼使用,就是瓶頸,而且是巨大的瓶頸。所以呢,任何一個當代的藝術家也好,作家也好,都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怎麼說呢,一方面是古文化的滋養一方面能夠獲得一種方式來處理當代生活。

問:這就是您處理這個瓶頸的方式?

西川:不是處理瓶頸的方式,我只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經常我會被瓶頸掐死,誰知道,幸運的話能走過來,有的時候會覺得有一個可能性,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充滿了困難。

問:您有探索到什麼樣的方法?

西川:我只能具體說,但是今天不合適具體說,就是比如說在某一種寫法上,某一種什麼東西上,可能具體的東西上,你會有一些想法。

以上是我們對袁運生畫展以及他本人的介紹,限於水準,說的有不周到的地方,請讀者們諒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