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封面評論|專業調整做好銜接才能避免誤傷就業

朱昌俊

已大學畢業4年的王芬(化名)沒有料到, 因為所學專業“對外漢語”同中國語言文化、中國學兩個專業於2012年在教育部新版本科專業目錄中變更為“漢語國際教育”, 她會在教師招聘中遭遇挫折。 2017年6月, 王芬參加河北省邯鄲市市直學校教師公開招聘, 但其報考的語文教師崗位所列的12個專業中並不包含“對外漢語”, 只有更名後的“漢語國際教育”, 最終她在面試環節被“淘汰”。 (澎湃新聞)

僅僅因為自己的專業名稱改變了, 就遭到用人單位的拒絕, 這樣的事, 估計擱在誰身上都無法理解。 從相關制度看, 也著實不應該發生。

按照2012年教育部新版本科專業目錄, “對外漢語”同中國語言文化、中國學三個專業被合併為“漢語國際教育”。 是用人單位對專業名稱的更改不知情嗎?至少這起事件中, 該理由難成立。 一方面, 在遭到拒絕後, 王芬拿出了大學專門為其開具的專業更名證明;另一方面, 為了避免新舊專業更替所帶來的銜接麻煩, 河北省人社廳印發的專業參考目錄中, 還特別將“漢語國際教育”和“對外漢語”新舊專業分別列出, 並且邯鄲市教育局也對此知情。 但饒是如此, 王芬還是被拒絕, 理由也僅僅是因為語文教師崗位所列的12個專業中並不包含“對外漢語”, 而只有更名後的“漢語國際教育”。

這一做法, 表面看是過於機械、“摳字眼”,

但其實質已有“刁難”、違規之嫌。 因為上到教育部, 下到當地的人社部門, 都對專業更改的過渡做法有明確規定, 再拿專業名稱來搞區別對待和文字遊戲, 顯然就不屬於用人部門的自主權利範疇。

對此現象, 相關監管部門不該聽之任之, 更不能以“這次的話只能這樣了”來和稀泥。 如果說, 導致出現專業名稱適用上的混亂, 確實系專業名稱更替的相關銜接和資訊普及工作沒做到位元, 那也不能讓畢業生來承擔成本和後果。 該糾偏的, 就該發現一起糾偏一起, 敦促用人部門及時改正, 而不能只是“下不為例”;如果是一些用人部門的有意“刁難”, 不僅應該糾正, 還有必要追究相關方面的責任。

促進就業公平的口號容易喊, 難的是把“公平”的理念融入每一個就業招聘的環節中去,

讓公平惠及每一個求職者。 在這方面, 公共招聘部門更應該帶好頭。 當“王芬們”已經出現了, 就該及時給予他們一個滿意的權利補償方案, 這是應該做, 也可以做到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