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走出深度貧困?安徽這個地方的做法《人民日報》都關注啦!

點擊上方藍字“安徽發佈”關注我們

《人民日報》( 2017年12月17日10版)

脫貧攻堅支撐機制——

長短線產業“造血”, 健康扶貧兜底“輸血”

脫貧不是喊出來而是幹出來的,

攻下深度貧困這座堡壘, 需要一整套科學、系統、有力的支撐機制。

安徽省嶽西縣農家有“三寶”, 茶葉、茭白、瓜蔞。 走出深度貧困, 脫貧產業就從農民最熟悉的手邊產業抓起。

姚河鄉香爐村有386戶1420人, 過去是出了名的窮村。 據記載, 唐朝時這裡生產的蘭花茶就進貢長安。 脫貧攻堅行動, 讓香爐村古茶園煥發生機, 農戶發展茶葉產業, 香爐村逐漸興旺起來。

香爐村茶園面積3800畝, 戶均10畝, 家家種植茶葉, 人人從事茶業。 駐村竹山村民小組擁有得天獨厚的古茶樹群, 樹齡在300到500年, 由於海拔和特定的土壤與氣候條件, 茶葉舒展成朵, 入口清香。 這裡是歷史名茶“小蘭花”的家, 也是岳西翠蘭茶葉的發源地。 縣委宣傳部長儲耀華臉上笑成了一朵花:“岳西翠蘭作為國禮,

送過很多國家元首和使節, 成為岳西對外交往的名片。 ”

茶業是村民脫貧的長線產業, 打零工和從事一些臨時性的服務業則是村民脫貧的短線產業。 長短線產業相結合, 香爐村村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 目前90%以上的農戶都搬進了樓房。 這種結合, 也讓姚河鄉如沐春風。 鄉黨委書記胡新生說, 2014年全鄉有658個貧困戶, 貧困人口1967人, 到2016年底, 只剩下59個貧困戶共計170人沒有脫貧。

村村有基地, 戶戶有產業, 脫貧產業長短線結合新機制, 讓貧困戶走出貧困的勁頭足了。 可是, 疾病仍然是威脅脫貧攻堅的一隻“攔路虎”。 這裡流傳的俗語是:“救護車一響, 大黑豬白養。 ”

主簿鎮白果村村民褚江海一家本來在2015年就脫貧了,

沒想到妻子去年患上重病, 頭兩次門診就花費了7.1萬元, 到目前累計花費13萬元, 妻子的病雖然好轉, 但依然沒有斷根。 這13萬元, 基本上是東挪西借的, 褚江海一下子遭遇斷崖式貧困, 很不情願地返貧了。

對於深度貧困群眾來說, 健康扶貧兜底顯得不同尋常的重要。 安徽省在2015年推出健康扶貧兜底政策, 對於2015年沒有脫貧的人口, 統一實行“三保障一兜底再救助”政策。 三個保障分別是新農合基本補償、新農合大病保險補償、民政醫療補償, 一個兜底就是政府兜底保障。 今年1月1日又實施商業保險救助措施, 貧困戶在省內住院, 經新農合基本補償和新農合大病保險補償後, 再實行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 在重特大疾病面前,

岳西的貧困戶一下子有了光明前景。

結合縣情, 岳西創新兜底機制, 對重特大疾病實行政府補充性救助。 從2017年開始, 為全縣參合物件設立重特大疾病政府再救助基金, 對患者經綜合醫保補償後, 年度內住院合規自付費用過多致貧返貧或影響脫貧的農民, 由縣民政實行再救助。

白果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堂旺說:“給貧困人口免了參合金, 免了住院預付金, 降低了住院起付線, 降低了大病保險起付線, 提高了新農合基本補償比例, 像褚江海這樣的深度貧困戶, 徹底有希望了。 ”褚江海共報銷了9萬多元醫療費, 由他自付的27669.35元, 民政兜底還將解決大部分。 見到記者時, 褚江海的眉頭舒展了。

岳西縣委書記周東明分析,

如果說產業扶貧的長短線機制創設是“造血”, 那麼健康兜底機制創設就是“輸血”, 兩者構成脫貧攻堅支撐機制。 有了這個支撐, 深陷貧困谷底的貧困戶, 特別是發生斷崖式貧困的家庭, 就能激發脫貧攻堅的動力, 堅定走出貧困的信心。

利益聯結機制——

大河裡有水小河裡滿, 與貧困戶共同成長

在脫貧攻堅不斷推進的關鍵時期, 嶽西不失時機地創設了脫貧攻堅整村聯結機制、融資聯結機制和扶貧車間機制, 成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又一利器。

大歇村, 是嶽西整村聯結機制的一個樣本。 這個村位於主簿鎮北部, 貧困程度較深, 今年底這個村的貧困戶將全部出列。 為啥?因為謀劃文化旅遊產業, 建設美麗大歇, 整合資產收益, 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共進共退, 實現全體村民利益聯結。

目前,大歇村共整合投入各項資金1500多萬元,完成整體搬遷建設和中心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中心村莊的綠化、亮化和美化。大歇先後建成民間藝術館、河畔書社、家譜文化館、農耕文化園,開發了502個石窟。村黨支部書記汪品峰說服兩個交通不便的深山村民小組共51戶193人整體搬遷到中心村莊。

汪品峰介紹,如今的大歇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文化村,十裡八鄉的遊人以及遠在合肥、武漢的休閒客都來這裡,感受民宿。大河裡有水小河裡滿,村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穩定增長,美麗生態和原生態文化形態成了大歇村脫貧攻堅的核心競爭力。

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催生了家庭農場和種植業大戶。但融資難、貸款貴阻礙了脫貧攻堅的步伐,融資機制如何創設擺在了嶽西縣委、縣政府的案頭。岳西縣縣長江春生說:“一頭是政府資金保障,一頭是社會融資,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政府資金這頭,力度不可謂不大。岳西強化涉農資金整合,縣財政預算安排脫貧攻堅專項資金不低於地方財政收入增量的80%,涉農專案資金整合不低於50%,盤活清理收回資金用於脫貧攻堅不低於50%,縣直單位整合用於脫貧攻堅資金在20%以上。

社會融資這頭,互利性不可謂不足。江春生表示,金融保險單位不是農業主體的“菩薩”,而是農業主體的夥伴。農業主體發展了,農業專案效益上來了,金融單位投放的資金就增值了。不僅僅是金融支持了農業和農民,農業和農民反過來也回饋和支援了金融事業發展。這樣一來,創設脫貧攻堅金融聯結機制的市場基礎就形成了。

姚河鄉貧困戶小額信貸評級授信在全縣率先完成,2016年發放貸款488萬元,發放貧困戶產業發展獎補資金105.29萬元,實現了對貧困戶的全覆蓋。

把扶貧車間創設在全縣所有鄉村,是嶽西脫貧攻堅利益聯結機制的又一創舉。通過聯絡適合貧困戶就業的各類企業入駐,企業降低了成本,找到了勞動力,貧困戶多出了新的增收平臺。安徽省天鵝集團董事長儲榮生說:“將扶貧車間建在鄉村,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雙贏。”

容錯糾錯機制——

寬容創新中的失誤,是擁抱成功的階梯

“在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整體出列,不落一人,需要創新,創新的過程,某種意義上也是試錯的過程。”談到2016年5月《岳西縣黨員幹部容錯糾錯免責機制實施辦法》出臺的背景時,周東明這樣說。

容錯的出發點,是不忘初心。岳西是大別山區唯一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純山區、生態示範區、生態功能區“五區”於一體的縣份。脫貧攻堅的初心,就是讓人民富起來的神聖責任。

岳西縣紀委書記王志節表示,探索創設容錯免責機制,就是要寬容失敗和失誤,激勵幹部願為敢為,善為有為,真正做到幹事不躲事,遇險不懼險,擔責不推責,排難不怕難。

容錯免責有嚴格邊界。《辦法》提出,對在工作中出現失誤,造成一定損失和不良影響,本應追究責任的,但其主觀上為公為民、出於改革創新、幹事創業等目的,客觀上達到盡職盡責要求,沒有謀取私利的行為,實施容錯免責。截至目前,嶽西已經對91名黨員幹部做出容錯免責處理。

糾錯體現共產黨人幹事創業的原則性。《辦法》提出健全糾錯改正機制。截至目前,對9戶達不到脫貧標準就脫貧的有關責任人做出處理,給予黨政紀律處分的5人,問責處理18人。對因工作失誤造成問題比較集中的鄉鎮,責成做出書面檢查並切實整改。

胡新生表示,容錯看邊界,糾錯不手軟。目前姚河鄉健全了脫貧攻堅督查暗訪制度和調度會制度,出臺了《姚河鄉扶貧工作經費管理辦法》《行政村脫貧攻堅考核細則》。

容錯糾錯機制支持和保護了一批在脫貧攻堅中改革創新的幹部,激發了黨員幹部幹事擔當的熱情。幹部和群眾擰成一股繩,嶽西脫貧攻堅的腳步一步不停。

石關鄉石關村村民王海紅說,現在種植茭白,一年收入兩三萬塊,又開辦了農家樂,一年收入萬把元,她家今年上半年已經脫貧了。脫貧攻堅一系列的機制創設,落到了實處,撥亮了貧困戶的“心燈”,成就了王海紅家的今天,她家的今天,就是岳西深度貧困戶渴望的明天。

往期精彩回顧

實現全體村民利益聯結。

目前,大歇村共整合投入各項資金1500多萬元,完成整體搬遷建設和中心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中心村莊的綠化、亮化和美化。大歇先後建成民間藝術館、河畔書社、家譜文化館、農耕文化園,開發了502個石窟。村黨支部書記汪品峰說服兩個交通不便的深山村民小組共51戶193人整體搬遷到中心村莊。

汪品峰介紹,如今的大歇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文化村,十裡八鄉的遊人以及遠在合肥、武漢的休閒客都來這裡,感受民宿。大河裡有水小河裡滿,村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穩定增長,美麗生態和原生態文化形態成了大歇村脫貧攻堅的核心競爭力。

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催生了家庭農場和種植業大戶。但融資難、貸款貴阻礙了脫貧攻堅的步伐,融資機制如何創設擺在了嶽西縣委、縣政府的案頭。岳西縣縣長江春生說:“一頭是政府資金保障,一頭是社會融資,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政府資金這頭,力度不可謂不大。岳西強化涉農資金整合,縣財政預算安排脫貧攻堅專項資金不低於地方財政收入增量的80%,涉農專案資金整合不低於50%,盤活清理收回資金用於脫貧攻堅不低於50%,縣直單位整合用於脫貧攻堅資金在20%以上。

社會融資這頭,互利性不可謂不足。江春生表示,金融保險單位不是農業主體的“菩薩”,而是農業主體的夥伴。農業主體發展了,農業專案效益上來了,金融單位投放的資金就增值了。不僅僅是金融支持了農業和農民,農業和農民反過來也回饋和支援了金融事業發展。這樣一來,創設脫貧攻堅金融聯結機制的市場基礎就形成了。

姚河鄉貧困戶小額信貸評級授信在全縣率先完成,2016年發放貸款488萬元,發放貧困戶產業發展獎補資金105.29萬元,實現了對貧困戶的全覆蓋。

把扶貧車間創設在全縣所有鄉村,是嶽西脫貧攻堅利益聯結機制的又一創舉。通過聯絡適合貧困戶就業的各類企業入駐,企業降低了成本,找到了勞動力,貧困戶多出了新的增收平臺。安徽省天鵝集團董事長儲榮生說:“將扶貧車間建在鄉村,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雙贏。”

容錯糾錯機制——

寬容創新中的失誤,是擁抱成功的階梯

“在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整體出列,不落一人,需要創新,創新的過程,某種意義上也是試錯的過程。”談到2016年5月《岳西縣黨員幹部容錯糾錯免責機制實施辦法》出臺的背景時,周東明這樣說。

容錯的出發點,是不忘初心。岳西是大別山區唯一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純山區、生態示範區、生態功能區“五區”於一體的縣份。脫貧攻堅的初心,就是讓人民富起來的神聖責任。

岳西縣紀委書記王志節表示,探索創設容錯免責機制,就是要寬容失敗和失誤,激勵幹部願為敢為,善為有為,真正做到幹事不躲事,遇險不懼險,擔責不推責,排難不怕難。

容錯免責有嚴格邊界。《辦法》提出,對在工作中出現失誤,造成一定損失和不良影響,本應追究責任的,但其主觀上為公為民、出於改革創新、幹事創業等目的,客觀上達到盡職盡責要求,沒有謀取私利的行為,實施容錯免責。截至目前,嶽西已經對91名黨員幹部做出容錯免責處理。

糾錯體現共產黨人幹事創業的原則性。《辦法》提出健全糾錯改正機制。截至目前,對9戶達不到脫貧標準就脫貧的有關責任人做出處理,給予黨政紀律處分的5人,問責處理18人。對因工作失誤造成問題比較集中的鄉鎮,責成做出書面檢查並切實整改。

胡新生表示,容錯看邊界,糾錯不手軟。目前姚河鄉健全了脫貧攻堅督查暗訪制度和調度會制度,出臺了《姚河鄉扶貧工作經費管理辦法》《行政村脫貧攻堅考核細則》。

容錯糾錯機制支持和保護了一批在脫貧攻堅中改革創新的幹部,激發了黨員幹部幹事擔當的熱情。幹部和群眾擰成一股繩,嶽西脫貧攻堅的腳步一步不停。

石關鄉石關村村民王海紅說,現在種植茭白,一年收入兩三萬塊,又開辦了農家樂,一年收入萬把元,她家今年上半年已經脫貧了。脫貧攻堅一系列的機制創設,落到了實處,撥亮了貧困戶的“心燈”,成就了王海紅家的今天,她家的今天,就是岳西深度貧困戶渴望的明天。

往期精彩回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