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條碼·封面:深山裡的“奧斯卡”建築

2014年8·03地震後, 昭通魯甸縣光明村一度成為廢墟。

在一個地震災區, 當所有的土房都倒了, 恢復重建的任務迫在眉睫, 如果是你, 你還有信心住土房子嗎?

香港中文大學和昆明理工大學的建築師們, 就在廢墟之上, 建起了一座土坯房。

上個月, 這所土房子, 獲得了柏林世界建築節的一個大獎——“2017年度最佳世界建築獎”, 這個獎可不簡單, 它被稱為“建築界的奧斯卡”, 也是十年來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中國專案。

上圖就是獲獎建築本尊了。 怎麼樣, 是不是感到熟悉而又意外?從外觀上看, 這不過就是一座我們在農村司空見慣的土坯房。 那它是憑藉什麼獲得這麼大的國際光環呢?

視頻載入中...

11月, 第10屆世界建築節在德國柏林落幕, 這棟雲南深山裡的夯土房榮獲了2017年的年度世界最佳建築獎。 與之競爭的項目是美國的棒球場, 耗資10億美元。

而光明村項目的造價僅為14萬人民幣。 去年, 這個獎項的獲得者是波蘭國家博物館。

2017年度最佳世界建築

評委會認為, 建築師團隊積極探索傳統材料的再利用與傳統建造方式的革新,

將古老智慧同現代知識相結合。 這種方法可以被應用到世界任何一個受到地震災害困擾的貧困地區。

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師在柏林領獎

入住一年多捨不得使用衛生間

楊奶奶一家去年5月搬進了新居, 住了一年多還捨不得使用衛生間。

楊奶奶:“捨不得上了嘛, 覺得太好了, 一處都不去了, 白天晚上都在這個房子裡, 我想著我也住不了幾年了。 ”

對於年過古稀的楊家老兩口來說, 這是震後從天而降的新房子, 既保留了他們對傳統土坯房的留戀, 又結合了現代的生活設施。

作為示範專案, 建房費用全部由香港基金出資, 村民只需聘請工匠並支付工資。

而楊奶奶並不知道香港在哪。

儘管條件誘人, 但在起步階段, 建築設計團隊仍然面臨著大多數村民的質疑。 楊奶奶的兒子楊師傅一直從事建築施工, 他意外地認可了這一新技術。

楊師傅:“(孩子)他媽是被地震壓了, 房子倒塌的時候壓倒了, 如果要蓋原來那個土房子了, 我怎麼都不會蓋, 不可能蓋,我們村裡好些人在說,現在你還蓋什麼土房子。”

國際光環民間遇冷

村裡沒有多少人知道獲獎的消息,他們也不關心。村民對這所房子的羡慕更多集中在香港方面的資金支持。在道路兩旁連片的磚混房中,這棟收穫了建築界奧斯卡獎項的新式夯土房,顯得有些孤單。不遠處一座磚混房正在修建。

光明村村民:“我還是喜歡磚混房,很多人都會選擇蓋磚房,是因為磚房看起來更有面子。”

抗震的問題解決了,但村民對老房子的文化自信並沒有建立,現代磚混建築擠壓著傳統的審美空間。雖然,夯土房的造價相比磚混房降低了20%-30%,但更多人的選擇仍然是磚混房。

年輕女建築師紮根鄉村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師 戴珊:就覺得你一年輕小姑娘跑到這裡來把我房子給拆了,然後又給我造一個這麼不認識的東西,靠不靠譜。所以就會對我有些懷疑。

香港中文大學與昆明理工大學的第二個示範項目,選在了晉甯區大擺衣村。

自今年4月擔任駐場建築師開始,除了外出採購原料,戴珊一直呆在大擺衣村。

然而光明村曾經有過的質疑在這裡也沒能倖免。建築設計團隊似乎又回到了起點,一切從說服村民開始。

雖然戴珊與村民前期有溝通,但村民對自己房子的具體功能缺乏清晰認識,提需求變成了一個漸進的過程,與設計的精確性產生了矛盾。由於文化差異,溝通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

楊師傅:“小戴有一天跟房東吵哭了,就是說的話怎麼不算話,進場來蓋起,好像變化了,她想著氣,就哭了,這是真的,我也在的。”

在租來的院子裡,戴珊與20多個工匠同吃同住,工地上始終有她忙碌的身影,大小事務一手操持,時間長了,村民不再把她當外人。有時就稱呼她戴老闆。

一期改建馬上結束,二期專案的推動又遇到了新問題。

在多次討論中,有村民直接給出了明確回復,放棄參與大擺衣村二期夯土房修建專案。村民關注的主要矛盾也變了,從擔心是否抗震變為能否承受開支。

因為香港方面的出資力度有所減弱,由原來承擔所有材料費轉變為提供3萬元左右的補助,這讓後來的村民感到了一些心理落差。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師 戴珊:“其實我覺得村民們可能會對我們的這種這個項目有些誤解,我們並不是說是純做慈善的一個機構,這個是一個科研成果,其實我們不太鼓吹的就是去掏很多錢過來建設一個村子,我們是希望村民們用最少的成本,如何去用最少的成本去把這個村落改造起來。”

記者:朱清華 攝像:金繼堅 馬青松

編輯:朱清華

不可能蓋,我們村裡好些人在說,現在你還蓋什麼土房子。”

國際光環民間遇冷

村裡沒有多少人知道獲獎的消息,他們也不關心。村民對這所房子的羡慕更多集中在香港方面的資金支持。在道路兩旁連片的磚混房中,這棟收穫了建築界奧斯卡獎項的新式夯土房,顯得有些孤單。不遠處一座磚混房正在修建。

光明村村民:“我還是喜歡磚混房,很多人都會選擇蓋磚房,是因為磚房看起來更有面子。”

抗震的問題解決了,但村民對老房子的文化自信並沒有建立,現代磚混建築擠壓著傳統的審美空間。雖然,夯土房的造價相比磚混房降低了20%-30%,但更多人的選擇仍然是磚混房。

年輕女建築師紮根鄉村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師 戴珊:就覺得你一年輕小姑娘跑到這裡來把我房子給拆了,然後又給我造一個這麼不認識的東西,靠不靠譜。所以就會對我有些懷疑。

香港中文大學與昆明理工大學的第二個示範項目,選在了晉甯區大擺衣村。

自今年4月擔任駐場建築師開始,除了外出採購原料,戴珊一直呆在大擺衣村。

然而光明村曾經有過的質疑在這裡也沒能倖免。建築設計團隊似乎又回到了起點,一切從說服村民開始。

雖然戴珊與村民前期有溝通,但村民對自己房子的具體功能缺乏清晰認識,提需求變成了一個漸進的過程,與設計的精確性產生了矛盾。由於文化差異,溝通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

楊師傅:“小戴有一天跟房東吵哭了,就是說的話怎麼不算話,進場來蓋起,好像變化了,她想著氣,就哭了,這是真的,我也在的。”

在租來的院子裡,戴珊與20多個工匠同吃同住,工地上始終有她忙碌的身影,大小事務一手操持,時間長了,村民不再把她當外人。有時就稱呼她戴老闆。

一期改建馬上結束,二期專案的推動又遇到了新問題。

在多次討論中,有村民直接給出了明確回復,放棄參與大擺衣村二期夯土房修建專案。村民關注的主要矛盾也變了,從擔心是否抗震變為能否承受開支。

因為香港方面的出資力度有所減弱,由原來承擔所有材料費轉變為提供3萬元左右的補助,這讓後來的村民感到了一些心理落差。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師 戴珊:“其實我覺得村民們可能會對我們的這種這個項目有些誤解,我們並不是說是純做慈善的一個機構,這個是一個科研成果,其實我們不太鼓吹的就是去掏很多錢過來建設一個村子,我們是希望村民們用最少的成本,如何去用最少的成本去把這個村落改造起來。”

記者:朱清華 攝像:金繼堅 馬青松

編輯:朱清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