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學者:羽人大鵬像證明印度釋迦牟尼曾經到達過中國湖北湖南!

佛像的流行始於西元1世紀前後, 這在佛教美術史上是眾所周知的。 不過印度有製作雕像的傳統, 早在距今約4千年的哈拉帕文化遺存中就有當時世界頂尖水準的人物雕像, 這個久遠的傳統是不會消失的。 佛陀本人固然否認自己是神, 但在他涅以後, 他的弟子就把他神化了。 早期佛教造像之所以難得, 除了風化和黴爛之外, 主要是因為種種原因毀滅殆盡了。 張正明繼而提出, 新的考古發現與舊的書本知識相距甚遠, 其例殊多, 不能因不合舊的書本知識就不予承認。

邵學海對此迅速作出回應,

再度質疑“佛像入楚”的命題。 理由有三:沒有西元前4世紀印度佛教有像的前提, 沒有早期佛經關於佛陀神化之經文的支持, 沒有關於江陵出土遺物之印度文化屬性的令人信服的論證, 就不可能將佛像傳進中國的時間提前到戰國中期。 他指出, 傳統也會發生變遷, 或者永久消失或者一度中斷。 因此, 哈拉帕文化有雕像, 西元前4世紀印度就應該有佛像的論斷不能成立。 他質疑道, 西元前孔雀王朝時期的佛教遺跡中至今不見當時的佛陀造像, 而象徵佛陀的一些雕刻卻保留至今, 若這在某種程度上緣於“風化和黴爛”, 那麼自然界的破壞未免過於神奇。

佛像產生是僧人對佛陀神化的結果, 這是不錯的。 但問題就在於什麼時候將佛陀神化。

如果西元前486年佛陀涅後立刻神化, “佛像入楚”似乎還來得及, 但歷史並非如此。 關於將佛陀神化的兩種說法, 即大致在西元前3世紀末或在西元1世紀, 說明直到西元前4世紀, 印度的僧侶也沒有想到要把他們的導師神化, 當然更不可能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雕刻並攜帶佛像, 抵達楚國腹地。

邵學海說, “佛像入楚”立論的一個重要證據是蓮花豆盤的14瓣數系佛教造像“定制”與“常規”的體現, 該定制的形成源自佛陀出生伊始向四方走了28步(再除以2)的傳說, 但張正明等人始終沒有提供有關原文和出處。 倒是佛經中關於佛教造像以及佛傳故事的所有經文直接、明確地指出佛陀是不允許造像的, 也證明佛陀是由人性到神性不斷演變的。 而張正明在論證印度佛像與楚國蓮花豆的關係中, 忽視了時間的要素, 借用他自己的一句俏皮話, 正是讓秦瓊斬了關公。

邵學海重申, 天星觀2號墓出土的這件半人半鳥像就是中國古代羽人, 而蓮花漆豆的蓮瓣造型與新鄭出土的蓮花陶豆大體一致,

反而與佛教藝術中的蓮瓣不盡一致。 “佛像入楚”立論所依據的這兩件漆木雕刻, 與印度的妙音鳥、蓮花座明顯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系統。

戰國中期是否真的曾有佛教造像傳入南楚?這場學術爭論尚未塵埃落定。 正如張正明先生所說:“我們已經見到的楚文化考古成果, 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 今後楚文化考古更加豐碩的成果, 將繼續開拓我們的眼界和思路。 ”也許伴隨著一次次新的考古成果, 我們將會一步步接近歷史的真相, 而這也正是發現與研究的獨特魅力所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