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客居臺灣的老人尋找吉林親人,志願者聯動,喜訊很快傳來

↑點擊上方“曼陀羅文化”關注我們

12月16日午後, 吉林省關愛抗戰老兵團隊張航傳來消息, 客居臺灣的吉林老人尋找老家親人, 需要大家幫忙。

老人提供的資訊是:“孫秀雲, 女, 1929年出生, 吉林人, 18歲從軍, 軍中擔任護理工作。 1949年來台後從未回過家, 依稀記得父親叫孫文貴(又叫孫大頭), 有個弟弟叫孫傑, 家住吉林市德政街74號。 她自己曾經在助產學校, 在西田醫院工作過。 ”

這位老人是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聯合國內各地的志願者團隊, 為在臺灣的老兵送新年禮品的活動中發現的。 此次活動是由龍越基金會負責出資, 由各地志願者團隊負責採購當地土特產品, 並選派代表到臺灣親手交給同省籍的“老兵同鄉”。 孫秀雲接到“家鄉的味道”拜年禮物時, 她哭著說自己是吉林市的, 和親人失聯了, 找不到了。

但是, 老人畢竟年近九旬, 記憶力不太好, 資訊不太連貫, 斷斷續續非常片段化, 明顯不通暢。 老人的情況感動了志願者, 決定幫助老人尋找親人。 龍越基金會的理事長孫春龍建立了一個微信群, 包括張航在內一共8人, 討論如何幫助老人尋親, 並由張航負責吉林這邊工作。

經過商討, 大家打算圍繞分三個方向開展工作:一是通過派出所,

尋找她親屬的家庭住址;二是通過她父親和弟弟的名字, 查找戶籍資訊;三是通過原助產學校, 查找學籍資訊。 大家很快找到“助產學校”的資訊, 它是1928年創立, 叫吉林私立助產學校, 由孫宗堯創辦。 1947年被國民黨政府接收, 改名為吉林省立助產學校;解放後, 更名為吉林省衛生幹部學校;1958年改叫吉林醫學院;1959年改名吉林醫學專科學校;1973年再改稱吉林醫學院;1999年參與組建北華大學, 成為北華大學一部分。 並且, 大家懷疑“德政街”存在發音差異, 其實就是現在的德勝路(街)。

在大家分析資料資訊的同時, 尋親資訊已經在各種媒介傳播。 就在大家焦急等待和積極想辦法的時候, 抗戰老兵、百歲老人張子光的女兒張要武發來資訊,

孫秀雲是她親大姨。 原來, 張要武的母親一輩共有兄弟姐妹5人, 除了她母親外, 其餘舅、姨都還健在, 相互尚有聯絡。 當天下午張要武的老舅孫智就和遠在美國孫秀雲的兒子通了電話, 其實孫秀雲老人與家裡人並未失聯, 只是老人有點老年癡呆, 記憶力衰退, 忘記了而已。

“這次尋親變成了充滿偶然的喜劇, 但是也要感謝龍越基金會以及參與此次尋親的志願者, 大家做了很多工作, 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當然, 對我們所有志願者來說, 這是意外之喜。 也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到促進兩岸交流的志願活動中。 ”張航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說。

孫秀雲老人客居臺灣近70年, 記憶衰退還能有對家鄉的思念, 恐怕就是人們常說的鄉思吧。 希望在大家的幫助下, 孫秀雲老人能夠有機會回到吉林市, 看看這山, 看看這水, 看看這個她魂牽夢繞的家鄉。 也希望她擁抱親人的同時, 想起一些幸福的過往。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 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 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