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說哲學不是科學?

以下內容是我在悟空問答上對兩個問題的回答: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哲學不屬於科學?

先看一下這兩種認知模式的架構組成:

哲學的三大類:本體論、方法論和邏輯學(其實數學也可以歸到這一類中)、倫理學

科學:經驗(感應資訊)+數學、邏輯學、方法論

哲學的基礎是本體論, 無論將世界的本源認為是唯物還是唯心, 都是“先驗”的確定本源(有人說先驗的將世界本源確定是唯心的是錯的, 那麼先驗的將世界確定本源為物質就一定是對的嗎?), 這樣的模式本身就存在不可靠。 也就是說無論何種哲學體系, 其基礎都是基於抽象的觀念。 不僅唯心是一種觀念, 唯物也是一種觀念, 所謂唯物世界觀。

科學理論構建的基礎是經驗認知、感應資訊, 經驗認知是感應資訊的群體性共同認可。 就像現在科學共同體共同認可某個觀測、某個實驗資料那樣, 共同認可的感應資訊就是經驗認知。

所以說科學是基於感應資訊而建立的, 但科學不僅僅是感應資訊, 更有上面的數學、邏輯學和方法論, 這些都缺一不可, 方法論對科學理論的方向和前進動力有巨大作用, 如還原論推動著物理學發展, 數學更是使得人類意識工具化對經驗的放大更加可靠。

相反的, 宗教或者原始巫術對經驗的放大遠遠不如科學可靠。

所有認知模式, 都是對感應資訊的“放大”, 無論從原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 都是如此, 只是意識處理逐漸朝著“工具化”發展, 即朝著建立數學、邏輯學、方法論等工具化發展, 使得意識處理越來越可靠。

而且我認為, 邏輯學和數學也是一種特殊的方法論, 都是源自經驗, 源自感應。 數學, 無論是從發展出高度抽象觀念下建立的抽象數學, 其邏輯的基礎還是和最簡單的數學邏輯是一樣的, 邏輯的基礎規則沒有變, 這個邏輯的基礎規則源自經驗, 源自感應。

通過上面的分析, 哲學肯定不是科學, 但哲學和科學卻有相通之處, 就是“意識處理工具化”。

因為所有思維和認知, 包括宗教、巫術, 都是對人類感應資訊的再處理, 所以意識處理的可靠性才是關鍵, 哲學使用意識工具, 意識處理的可靠性可以說相對完美, 但仍然無法和科學相比, 就是因為哲學體系建立的基礎不是“感應資訊”, 而僅僅是來自抽象。

進一步的, 科學也未必是人類終極的認知模式, 科學中同樣有觀念, 科學觀念, 包括科學概念等等。 包括數學、文字等這些是人類“可結構化意識”的能力的結果, 從人類意識的角度講, 人類還有未開發的“不可結構化意識”的能力, 這其實也有國外學者在研究。 未來的人類認知, 或許還有今天無法想像的模式。

人類未來還有可能出現愛因斯坦似的能將理論物理和宇宙認知大步前推的人嗎?

應該會有的, 但出現的時間應該是下一個多國大戰時期。 人類每次思想大爆發都是因為地球氣候突變導致的多國大戰, 多國大戰、激烈競爭產生對認知的巨大需求, 這是一個綜合作用的結果, 不是個別科學家思想家出現, 而是批量出現,相互較量。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工智慧取代了人類的可結構化意識,大量的邏輯由機器完成,新的強大的理論,一方面需要強大的邏輯數學工具,另外一方面需要感應資訊經驗認知的擴展,觀測設備、實驗儀器都需要大力改進,獲得前所未有的感應資訊,這是必須的基礎,僅有數學是不行的。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而是批量出現,相互較量。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工智慧取代了人類的可結構化意識,大量的邏輯由機器完成,新的強大的理論,一方面需要強大的邏輯數學工具,另外一方面需要感應資訊經驗認知的擴展,觀測設備、實驗儀器都需要大力改進,獲得前所未有的感應資訊,這是必須的基礎,僅有數學是不行的。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