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湖南日報: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發生在湘潭市雨湖區的民生故事

(《湖南日報》2017年12月26日17版)

通訊員 左金陽 沈匯

湖南日報記者 陳勇

“感謝黨和政府掛念我們, 送來了棉衣棉被, 我感到心裡暖洋洋的。 ”12月24日, 湘潭市雨湖區長城鄉敬老院何冬霞老人高興地對記者說。 當天, 雨湖區慈善會組織社會愛心人士開展“寒冬送溫暖”活動, 為長城敬老院等機構的老人送去大米、食用油、棉衣棉被等過冬生活物資。

今年以來, 雨湖區以創建“五化”民政(人本化、法治化、標準化、資訊化、社會化)示範區為引領,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強對低保、五保、孤兒、流浪乞討人員等困難群體救助和兜底保障,

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

低保卡上錢多了

涉及民生保障, 雨湖區拿出的都是真金白銀。 該區先鋒街道中心村城市低保戶張小毛近日從銀行領到低保金, 發現自己帳戶裡面多發了515元, 一問才知道原來從今年1月開始, 雨湖區城鄉低保人均補差提高標準10%, 她從1月至12月共補差515元。

與張小毛一樣享受到低保補差提標實惠的, 在雨湖區共有13.2萬多戶。 按照創建“五化”民政示範區要求, 雨湖區委、區政府今年多次研究財政資金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工作, 城鄉低保補助水準當年實現提標, 12月中下旬, 這部分1400余萬元補助資金全部到位。

該區還在全省率先實現扶貧標準與農村低保標準“兩線融合”;加大農村散居、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力度,

對他們的年供養標準提高至7200元;百歲老人長壽保健金調標至每人每月500元;散居孤兒按照每年不低於7200元的標準發放基本生活費;低保戶殘疾人“兩項補貼”提高至110元/月。

有了急難多重救助

雨湖區認真貫徹民政部等六部委《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的通知》要求, 提高大病保險、商業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綜合保障效益, 還通過搭建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和慈善援助“三位一體”的救助格局, 築牢民生托底防線。

“多虧了國家政策好, 補助了1.5萬元, 不然日子更加難過。 ”雨湖區姜佘鎮宋增紅是一名五保對象, 患有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 她今年7月動了一場大手術, 報銷了醫療費後自己還要負擔4萬多元。

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 區民政局特事特辦, 為她申報了區級“救急難”並向市民政局申請市級“救急難”資金, 爭取兩項救助共1.5萬元, 最大限度為其減輕了經濟負擔。

今年截至11月, 全區發放“救急難”資金138.24萬元, 通過慈善會、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等管道開展其他慈善救助360起。

特困戶迎來喬遷之喜

“建新房政府補貼了6萬元, 自己沒掏多少錢。 ”姜佘鎮農民吳碧霞說起她建新房的事, 非常滿意。 吳碧霞老伴去世多年, 原來孤身一人居住在破敗的老房子裡, 今年被納入該區為民辦實事專案的特困戶建房工程, 3個月不到就建好了一套混凝土結構的新房。

雨湖區今年幫助像吳碧霞這樣的建檔立卡扶貧戶、低保五保戶等對象開展農村特困戶建房,

在民政配套保障資金4萬元的基礎上, 整合住建、國土、扶貧等部門資源, 大大提高了資助標準。 2017年特困建房物件20戶, 11月之前都已經搬進新房。

救助力度加大。 今年以來, 雨湖區開展民政服務物件精准認定專項行動, 對民政服務的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留守兒童、失能半失能老人等困難物件進行全面摸排梳理, 通過資訊平臺系統核對, 更加應當精准救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