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重磅」一口氣查辦70多名地方官!制止地方違規舉債中央祭起“終身追責”鍘刀

22日, 財政部通報了江蘇、貴州兩省近期查實的多起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題, 除責令限期整改, 還依法依規對70多名相關責任人啟動問責程式, 給予行政開除、行政撤職、降級等不同程度處分。

這70多人中, 有部分人的崗位與涉事時已不同, 甚至有些已經被提拔, 這意味著, 無論是否在任, 是否升遷, 一朝違規舉債, 終身將被問責。

2017年以來, 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到中央政治局會議, 再到7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 再到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多次高級別會議都提到“地方債”, 並釋放嚴管信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如今, 中央終於祭起“終身追責”的嚴厲處罰措施。 70多個官員到底犯了多大錯?中央牽掛的地方債問題到底有多嚴重?長安君為您解讀——

中央三令五申

有人心裡還打“小九九”

通報顯示, 江蘇“有32個專案涉及地方政府及其下屬部門通過信託或資產管理計畫等方式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題”,

貴州“因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等問題”。

兩省70多個官員受處分, 最直接的原因, 就是政府借錢沒有按照政策法規要求的辦, 更沒有按照自身實際能力和需要向外借錢。

近年來, 中央不斷出臺政策、法律、法規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規範管理:

2014年, 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43號文)

2015年開始實施新《預算法》

2017年財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50號文)

一系列法律、法規、檔要求:地方政府只能以發放債券的形式舉債。

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控地方債務風險。 一方面是為了通過預決算機制將地方債務總量在能承受範圍之內,

另一方面通過債券的市場機制將資源優化配置——

而習慣了以前“八仙過海式”舉債, 突然關閉閘門, 有些地方政府“不適應”, 仍抱有僥倖心理。 依然通過通過銀行貸款、信託、私募債等方式融資, 並向相關金融機構出具了確認函或者承諾函,

實質上是拿政府的信譽“空手套白狼”。

對一些人而言, 錢借得多借得快, 事情就可以越快越大得搞起來, 政績就越好看!

而對一些金融機構而言, 把錢借給誰都不如借給政府可靠, 政府又不會破產跑路。 政府錢借得越多, 業績就越好看!

要知道,

能借到錢並不是因為地方官員“本領”高、“面子”大, 實質上還是用黨和國家的信譽做擔保。 如果地方政府把餅攤大了還不起, 受損的將遠遠不只是一個縣、一個市。

這次江蘇、貴州被問責的官員, 就是因為沒有按照規定要求“借錢”, 越過了紅線。 壞了規矩, 就要懲罰。

更何況, 如果不及時遏制地方舉債“亂象”, 各地紛紛效仿, 最終就會導致地方債務失控。

對“灰犀牛”視而不見

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次不少官員被摘“烏紗帽”, 有些還是已升遷離開了原崗位, “終身追責側刀”重重落下。

有人說, 這些官員為地方政府籌措資金是為了搞活經濟, 實現地方發展。 為什麼批評教訓一番不行, 一定要處罰得這麼重?

這就不得不講“灰犀牛”的故事。

一隻你看見身在遠處、體形笨重、反應遲緩的灰犀牛, 在你毫不在意的時候,突然狂奔而來,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這就是“灰犀牛”——爆發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2008年之前由於金融監管不到位,美國長期沉浸於由次級貸款衍化的日益膨脹金融泡沫之中,金融華爾街金融巨頭賺得缽滿盆滿。

問題有如龐大的灰犀牛般顯而易見,然而大洋彼岸的管理者卻抱著僥倖心理,沉浸在虛假繁榮之中。直到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一發不可收拾,波及全球引發金融海嘯,全球經濟長期陷入泥潭,給世界政治格局、社會穩定都帶來衝擊。

近年來,中國開始有各種灰犀牛的傳說。有不懷好意的製造恐慌,也有居安思危的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被談及較多,被稱為可能的“灰犀牛”。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末,我國政府債務27.33萬億元,負債率(債務餘額/GDP)為36.7%,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準,風險總體可控。

但如果任由地方舉債不加規範,舉債規模很快會失控,那麼這頭灰犀牛就會兇猛奔襲而來。那時,就會出現地方政府破產,金融機構出現巨額壞賬,銀行關門,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社會動盪……系統性金融風險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如同熊孩子胡亂借錢,借得太多,自己還不起,後來連家長都無能為力了。一旦信譽破產,一家人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7月15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

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積極穩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效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

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部署化解地方債風險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規範政府債務,並對防控重大風險作出具體部署。

黨中央如此高度重視防控地方債務風險,是因為風險一旦失控,就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就是一頭奔跑的犀牛,對我國經濟社會將形成危害極大的衝擊。

回過頭再看那70多位被問責的官員,為了政績和局部短期的利益,不顧國家無法承受的風險,在中央三令五申下仍然任性舉債,該不該處罰?

不管什麼債,欠了都是要還的。

我們如果毫不在意遠處的灰犀牛,最終就會釀成危險。為了遏制這頭灰犀牛,必須早出拳,出重拳!

地方債並不是洪水猛獸

灰犀牛的可怕在於恐慌

地方債並不是洪水猛獸,它對城市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

法律法規、中央的三令五申堵住的是違規違規地方債的“後門”,敞開的是合法合規舉債融資的“前門”。

事實上,除了合法發行債券外,中央鼓勵地方在法定限額之內,試點發展專案收益和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品種,建立專項債券和專案收益、資產相對應的制度。

這些措施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打造中國版的“市政項目債”,保障地方合理融資需求。

灰犀牛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灰犀牛帶來的恐懼感。

恐懼會引發踩踏效應。灰犀牛只撲倒一個,但在這過程中,甚至在灰犀牛未到來之前,恐慌的群體相互踩踏,最終倒下一大片。

一個體系,可以抗擊灰犀牛的衝擊,卻往往難以承受伴隨灰犀牛而來的恐懼感所造成的衝擊。

人民群眾嚮往的幸福生活絕不能伴隨著恐慌和焦慮,“終身追責的側刀”“斬殺”的不是地方政府官員,而是試圖奔來的“灰犀牛”,更確切的說是奔襲而來的灰犀牛恐懼感。

這彰顯了國家對“喝退”地方債務風險這一灰犀牛的堅強決心,彰顯了國家對老百姓內心安全感和獲得感的呵護。

越是繁榮安定的階段就越要提防可能的風險,也要清楚地認識未來的經濟發展絕非坦途,穩中求進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因為穩定和發展最終會落到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

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

在你毫不在意的時候,突然狂奔而來,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這就是“灰犀牛”——爆發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2008年之前由於金融監管不到位,美國長期沉浸於由次級貸款衍化的日益膨脹金融泡沫之中,金融華爾街金融巨頭賺得缽滿盆滿。

問題有如龐大的灰犀牛般顯而易見,然而大洋彼岸的管理者卻抱著僥倖心理,沉浸在虛假繁榮之中。直到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一發不可收拾,波及全球引發金融海嘯,全球經濟長期陷入泥潭,給世界政治格局、社會穩定都帶來衝擊。

近年來,中國開始有各種灰犀牛的傳說。有不懷好意的製造恐慌,也有居安思危的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被談及較多,被稱為可能的“灰犀牛”。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末,我國政府債務27.33萬億元,負債率(債務餘額/GDP)為36.7%,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準,風險總體可控。

但如果任由地方舉債不加規範,舉債規模很快會失控,那麼這頭灰犀牛就會兇猛奔襲而來。那時,就會出現地方政府破產,金融機構出現巨額壞賬,銀行關門,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社會動盪……系統性金融風險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如同熊孩子胡亂借錢,借得太多,自己還不起,後來連家長都無能為力了。一旦信譽破產,一家人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7月15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

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積極穩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效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

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部署化解地方債風險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規範政府債務,並對防控重大風險作出具體部署。

黨中央如此高度重視防控地方債務風險,是因為風險一旦失控,就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就是一頭奔跑的犀牛,對我國經濟社會將形成危害極大的衝擊。

回過頭再看那70多位被問責的官員,為了政績和局部短期的利益,不顧國家無法承受的風險,在中央三令五申下仍然任性舉債,該不該處罰?

不管什麼債,欠了都是要還的。

我們如果毫不在意遠處的灰犀牛,最終就會釀成危險。為了遏制這頭灰犀牛,必須早出拳,出重拳!

地方債並不是洪水猛獸

灰犀牛的可怕在於恐慌

地方債並不是洪水猛獸,它對城市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

法律法規、中央的三令五申堵住的是違規違規地方債的“後門”,敞開的是合法合規舉債融資的“前門”。

事實上,除了合法發行債券外,中央鼓勵地方在法定限額之內,試點發展專案收益和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品種,建立專項債券和專案收益、資產相對應的制度。

這些措施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打造中國版的“市政項目債”,保障地方合理融資需求。

灰犀牛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灰犀牛帶來的恐懼感。

恐懼會引發踩踏效應。灰犀牛只撲倒一個,但在這過程中,甚至在灰犀牛未到來之前,恐慌的群體相互踩踏,最終倒下一大片。

一個體系,可以抗擊灰犀牛的衝擊,卻往往難以承受伴隨灰犀牛而來的恐懼感所造成的衝擊。

人民群眾嚮往的幸福生活絕不能伴隨著恐慌和焦慮,“終身追責的側刀”“斬殺”的不是地方政府官員,而是試圖奔來的“灰犀牛”,更確切的說是奔襲而來的灰犀牛恐懼感。

這彰顯了國家對“喝退”地方債務風險這一灰犀牛的堅強決心,彰顯了國家對老百姓內心安全感和獲得感的呵護。

越是繁榮安定的階段就越要提防可能的風險,也要清楚地認識未來的經濟發展絕非坦途,穩中求進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因為穩定和發展最終會落到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

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