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北京的這家“古裝”百貨商場明年迎客,坐地鐵就能到

今天(12月17日)上午, 一年一度的西城區名城年會在整修一新的地安門百貨商場舉行, 此次年會主題為“街區整理與老城復興”。 記者從現場獲悉, 經過多年改造, 換上仿古外衣的新地百正式亮相, 並將于明年正式開門迎客, 屆時它將有一個新的名字——萬寧海堂。

趙熔攝 千龍網發

“古裝”新地百亮相 將改名為“萬寧海堂”

據介紹, 地百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營業, 逐步成為北京市知名的百貨商場, 經營日用百貨、針紡織品、服裝鞋帽、黃金飾品、鐘錶眼鏡、家用電器等25大類2.2萬種商品, 並配有華普超市、休閒酒吧及電子遊戲廳等業態。 地百前後經歷過三次大的改造、建設。

地安門百貨綜合改造項目位於地安門外大街中段西側, 東側為地安門外大街, 北側與煙袋斜街相鄰, 西側為前海東沿, 南側與火德真君廟相鄰。 根據北京市總體規劃設計, 專案位於古都皇城核心區什刹海歷史文化保護區內,

是傳統中軸線與京杭大運河申遺的交匯點,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申遺的重要支點。

經過沿街立面的局部“削層、退台”改造, 地安門百貨商場以現代材料、仿古模式的仿古建築正式亮相。 西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新地百”將會引入創意文化、閱讀空間、高端休閒業態及中華老字型大小等產業, 打造區域創新空間及龍頭示範項目, 預計明年正式開門迎客, 屆時將有一個新名字——萬寧海堂。

記者瞭解到, 在地安門外什刹海附近有一座萬寧橋, 該橋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上, 又名後門橋、地安橋、海子橋, 始建於元代, 明代時改木橋為石橋。 萬甯橋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

進入皇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 才能抵達大運河終點碼頭。

保存中軸線歷史風貌 地下連接8號線入口

按照恢復中軸線風貌, 調整首都核心區功能的原則, 地百改造項目從回應舊城尺度、承襲傳統風貌兩方面出發進行設計。

“新地百”整體面貌東西側各有不同, 商場在地外大街的沿街立面降低至地上兩層, 並突出傳統建築元素。 而在臨著前海的一面, 商場則還是地上四層, 且搭建有觀景露臺, 這樣地百夜景、湖景相得益彰, 為城市景觀的第五立面增色頗多, 有效保存了中軸線歷史風貌。

在地百改造中, 結合地鐵8號線什刹海站出入口、周邊建築和城市景觀進行了綜合設計, 將地鐵出入口調整成為下沉廣場, “改造後的地百地下共有兩層, 地下二層是停車場, 解決附近居民和遊客找不到停車位的問題, 地下一層連接地鐵出入口, 計畫打造文化創意閱讀、展示空間。 ”西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 改造後的地百在規劃中加設了地下通道, 行人可以從建築體中直接穿行到沿湖區域,

以減輕對於中軸線車行交通的影響。

以沈家本故居為樣本 28處會館名人故居將騰退

今年西城區率先制定出臺《西城區街區整理實施方案》, 鼓樓西大街、阜成門內大街等一批傳統風貌區, 西單北大街等一批歷史文化街區、西四頭條至八條以及廣內街道等一批生活居住區的街區整理計畫紛紛啟動。 “四名”匯智計畫也亮相發聲, 為老城的復興注入了更多的“年輕”元素。

資料圖

魯金富攝 千龍網發

位於西城區金井胡同1號的沈家本故居將變身中國法制名人博物館對外開放。在騰退過程中,西城區政府積極創新文物騰退司法保障的方式方法,形成了“沈家本故居”騰退方案——參照棚改騰退的政策和標準,由政府依法發佈公告,將騰退列為保護措施,由文物管理使用單位依據公告與居民解除租賃合同,由政府出面動用財政資金和對接安置房源給予補償安置。這種方式既改變了居民居住條件,又順利完成文物騰退保護,為直管公房類不可移動文物的騰退、保護古風貌創造了良好法治經驗。

據統計,西城區181處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82處文物普查登記專案中,作為“大雜院”用於居民居住、處於不合理使用狀態、存在安全隱患的不可移動文物共計165處,其中有34處會館和名人故居類不可移動文物。參照“沈家本樣本”,“十三五”期間,西城區將有包括28處名人故居和會館在內的47項直管公房類文物完成騰退,恢復歷史風貌。明年,西城區將著力推進被列為文物的名人故居、會館騰退保護利用工作,到2020年前實現一批重大歷史建築修繕亮相。

此外,今年年初,西城區推出了支持民間機構和個人參與名城保護的“四名”匯智計畫,旨在支持自下而上的名城保護活動,培育社會力量、推動共識建立、助力名城保護,包括9家實施主體與服務機構企業為專案提供資金、場地支持。計畫發佈以來,共收到58個項目申請,40個入選團隊,組織活動近百場次。

記者:周超

資料圖

魯金富攝 千龍網發

位於西城區金井胡同1號的沈家本故居將變身中國法制名人博物館對外開放。在騰退過程中,西城區政府積極創新文物騰退司法保障的方式方法,形成了“沈家本故居”騰退方案——參照棚改騰退的政策和標準,由政府依法發佈公告,將騰退列為保護措施,由文物管理使用單位依據公告與居民解除租賃合同,由政府出面動用財政資金和對接安置房源給予補償安置。這種方式既改變了居民居住條件,又順利完成文物騰退保護,為直管公房類不可移動文物的騰退、保護古風貌創造了良好法治經驗。

據統計,西城區181處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82處文物普查登記專案中,作為“大雜院”用於居民居住、處於不合理使用狀態、存在安全隱患的不可移動文物共計165處,其中有34處會館和名人故居類不可移動文物。參照“沈家本樣本”,“十三五”期間,西城區將有包括28處名人故居和會館在內的47項直管公房類文物完成騰退,恢復歷史風貌。明年,西城區將著力推進被列為文物的名人故居、會館騰退保護利用工作,到2020年前實現一批重大歷史建築修繕亮相。

此外,今年年初,西城區推出了支持民間機構和個人參與名城保護的“四名”匯智計畫,旨在支持自下而上的名城保護活動,培育社會力量、推動共識建立、助力名城保護,包括9家實施主體與服務機構企業為專案提供資金、場地支持。計畫發佈以來,共收到58個項目申請,40個入選團隊,組織活動近百場次。

記者:周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