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垃圾分類:知易行難 推行還須攻堅

江浙滬是我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進展較快的區域。 近日, 記者參加中華環保世紀行宣傳採訪活動, 走訪江浙滬一帶, 瞭解各個地區推進垃圾分類的方法和進展, 以及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建立“綠色帳戶”, 分類簡單易懂

垃圾分類到底怎麼分才能取得好效果?

社區還成立了一個名叫“綠主婦”的公益組織, 説明大家更好地節約資源。 “我是‘綠主婦’的一員, 我們平時會提醒居民做好分類。 比如, 把廚餘垃圾放到標著‘濕垃圾’的桶裡, 但是盛放這些垃圾的塑膠袋不能一起扔進去, 而要丟進‘幹垃圾’桶裡。 ”居民周寶娣告訴記者, 大家發現垃圾分類能改善環境, 還能兌換獎品, 學會之後也不麻煩, 就有了積極性和自覺性。

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介紹, 目前上海有500萬戶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 其中400萬戶有“綠色帳戶”。 “解答垃圾分類這個‘老問題’, 要有新思路。 ‘綠色帳戶’就是個巧辦法,

將分類的努力變現, 成效大家共用, 公眾自然有意願主動分類。 ”

浙江金華分類簡單易懂, 增加投放便利性。 在金東區廳上村, 每家每戶門口都整整齊齊擺放著兩個垃圾桶。 綠色的垃圾桶上標著“會爛”, 用來扔剩飯菜、菜葉等會腐爛的垃圾;橘色的標著“不會爛”, 用來扔紙類、玻璃、金屬等廢物。 金華在農村推行“二次四分法”——“二次”就是分為“會爛”和“不會爛”, “四分”意味著再次分類, 將“不會爛”再分為可賣的、有毒有害的。 這種分類方式簡單易懂, 村裡還設立了保潔員對再次分類把關。

“分得細雖然有其益處, 但從簡單的分法著手更實際, 太複雜了老百姓搞不清楚。 農村產生的垃圾和城市不一樣, 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簡單一點, 參與分類的人就能多一些。 ”金華市政協主席陶誠華告訴記者, 目前, 經過“二次四分”, 能做到垃圾減量80%—90%。 此外, 金華市政府為60萬鄉村居民投入1.8億元建堆肥房、垃圾場, 分類並不會增加農民經濟負擔。

江蘇南京加強科學處置, 提升分類有效性。 社區居民或單位淘汰的桌椅、櫃子等也有去處。

記者看到, 在雨花臺區垃圾分類貯存分揀中心, 工人們正忙著拆解木頭桌子、床墊, 力爭為每一種材料找到再利用的管道。

效果初步顯現, 垃圾仍在增加

推進垃圾分類帶來的環境改善非常明顯。

梅隴三村是個有1300多戶人家的老公房社區, 在沒進行垃圾分類之前, 居住環境並不令人滿意。 20年前搬到這裡的周寶娣對此頗有感觸:“菜葉子、廢瓶子都亂扔, 垃圾桶附近髒髒的, 到夏天有味道, 老小區的環境想搞好可不容易啦。 ”推行垃圾分類後, 社區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垃圾桶和垃圾回收站附近不髒不臭, 樓道、單元門口和社區地面乾淨整潔。 “別小看垃圾分類, 能讓老小區煥發光彩。

”她說。

金華市塘雅鎮居民, 也經歷了類似的轉變。 “4年前我看到的塘雅鎮, 環境髒亂, 鄉親們也缺乏垃圾分類常識。 ”陶誠華回憶道, 那時的垃圾是“戶集、村收”, 但戶到村之間的環節出現了問題, 有些村民自覺性不夠, 經常發生運輸途中把整車垃圾倒到路邊或河裡的情況。 採取“二次四分”垃圾分類方法後, 村裡的小河、水塘變得清澈。 行走在村子裡, 路面乾淨整潔, 看不到垃圾、聞不到臭味, 路邊清新的花草香氣沁人心脾。

“塘雅鎮大變樣了。老鄉跟我說,以前因為垃圾遍地,白天不敢開窗,而現在環境特別好,晚上不想關窗。”陶誠華說。

垃圾分類處置得當,資源化再利用,不僅有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也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上海文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楊元暉告訴記者,公司自主研發的技術能將餐廚垃圾的55%轉化為肥料,銷路很好。並且做到了“不臭、不黑、不吵”,周邊村民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可以隨時查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產生量還在持續增長。要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解除“垃圾圍城”的威脅,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是一條必由之路。

時光輝表示:“上海市現在平均每人每天產生0.8公斤垃圾,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垃圾處置能力必須要跟得上、兜得住。”在他看來,一旦垃圾處理系統崩潰,大家都會受影響,涉及千家萬戶。垃圾分類也許平時看起來不是個大問題,但實際上非常重要。

“垃圾分類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需要凝聚全社會共識,走好分類之路。”江蘇省副省長藍紹敏說。

分類知易行難,推行還須攻堅

採訪過程中,記者看到了推行垃圾分類的成效,同時瞭解到面臨的難題。

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仍需加強宣傳,提升公眾自覺性。江蘇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如亞認為,垃圾分類過程中最難、最不可控的,依然是分類投放這一環節。

“先要讓大家瞭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然後還得幫公眾理清該怎麼分,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有害的,‘其他垃圾’都包含什麼。這些並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態化科普宣傳和全鏈條治理,幫助大家知道、做到。”宋如亞說,“政策強制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只有習慣成自然,才能長久。”

在金華市的幾個村子,記者看到了張貼在顯眼位置的“紅黃榜”,垃圾分類做得好的村民會上“紅榜”,做得不好則進“黃榜”。陶誠華表示,農村是熟人社會,村民都好面子、有榮辱感,上一次黃榜覺得很丟臉,接下來就會努力做好分類,改掉陋習。但城市的氛圍不同,想讓城市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需要推行新舉措,耐心科普和引導。

垃圾回收體系亟待健全,避免“前端細分類,後端一鍋燴”。“別看現在分得這麼好,運到垃圾回收站是不是又都混在一起了?”採訪中,居民不時發出這樣的疑問。對此,宋如亞表示,關鍵環節如何有效銜接是下一步工作的難點和重點,江蘇將陸續淘汰設施陳舊的小型中轉站,建設一批集分揀、垃圾中轉等功能為一體的設施。

針對“垃圾分,混裝運”的頑疾,浙江省杭州市的“藥方”值得借鑒。今年4月開始,杭州把垃圾運輸車輛刷成與分類桶一致的顏色,綠色車輛只運輸生活垃圾,黃色車輛運輸其他垃圾,白色車輛負責混合垃圾。杭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彭保華表示,從車輛顏色上進行區分,方便群眾更好地監督。

杭州2010年開始推行垃圾分類,試點快速鋪開後車輛跟不上,出現前端分類、中端混運的情況,影響末端處置效果,而且挫傷群眾積極性。“我們從今年開始下大力氣整治運輸車輛,完善收運體系。採取‘桶車對接、車車對接、廂車對接’的方式,確保全程分類,收集、運輸、處置,一個都不能少。”彭保華說,“下一步對垃圾回收體系的監督會更加嚴厲,一旦發現運輸企業和人員有違反分類標準的行為,會進行相應處罰。”

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王雲龍表示:“垃圾分類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人人、天天、處處,要充分認識這一問題的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知易行難,貴在堅持。”

“塘雅鎮大變樣了。老鄉跟我說,以前因為垃圾遍地,白天不敢開窗,而現在環境特別好,晚上不想關窗。”陶誠華說。

垃圾分類處置得當,資源化再利用,不僅有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也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上海文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楊元暉告訴記者,公司自主研發的技術能將餐廚垃圾的55%轉化為肥料,銷路很好。並且做到了“不臭、不黑、不吵”,周邊村民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可以隨時查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產生量還在持續增長。要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解除“垃圾圍城”的威脅,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是一條必由之路。

時光輝表示:“上海市現在平均每人每天產生0.8公斤垃圾,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垃圾處置能力必須要跟得上、兜得住。”在他看來,一旦垃圾處理系統崩潰,大家都會受影響,涉及千家萬戶。垃圾分類也許平時看起來不是個大問題,但實際上非常重要。

“垃圾分類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需要凝聚全社會共識,走好分類之路。”江蘇省副省長藍紹敏說。

分類知易行難,推行還須攻堅

採訪過程中,記者看到了推行垃圾分類的成效,同時瞭解到面臨的難題。

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仍需加強宣傳,提升公眾自覺性。江蘇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如亞認為,垃圾分類過程中最難、最不可控的,依然是分類投放這一環節。

“先要讓大家瞭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然後還得幫公眾理清該怎麼分,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有害的,‘其他垃圾’都包含什麼。這些並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態化科普宣傳和全鏈條治理,幫助大家知道、做到。”宋如亞說,“政策強制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只有習慣成自然,才能長久。”

在金華市的幾個村子,記者看到了張貼在顯眼位置的“紅黃榜”,垃圾分類做得好的村民會上“紅榜”,做得不好則進“黃榜”。陶誠華表示,農村是熟人社會,村民都好面子、有榮辱感,上一次黃榜覺得很丟臉,接下來就會努力做好分類,改掉陋習。但城市的氛圍不同,想讓城市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需要推行新舉措,耐心科普和引導。

垃圾回收體系亟待健全,避免“前端細分類,後端一鍋燴”。“別看現在分得這麼好,運到垃圾回收站是不是又都混在一起了?”採訪中,居民不時發出這樣的疑問。對此,宋如亞表示,關鍵環節如何有效銜接是下一步工作的難點和重點,江蘇將陸續淘汰設施陳舊的小型中轉站,建設一批集分揀、垃圾中轉等功能為一體的設施。

針對“垃圾分,混裝運”的頑疾,浙江省杭州市的“藥方”值得借鑒。今年4月開始,杭州把垃圾運輸車輛刷成與分類桶一致的顏色,綠色車輛只運輸生活垃圾,黃色車輛運輸其他垃圾,白色車輛負責混合垃圾。杭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彭保華表示,從車輛顏色上進行區分,方便群眾更好地監督。

杭州2010年開始推行垃圾分類,試點快速鋪開後車輛跟不上,出現前端分類、中端混運的情況,影響末端處置效果,而且挫傷群眾積極性。“我們從今年開始下大力氣整治運輸車輛,完善收運體系。採取‘桶車對接、車車對接、廂車對接’的方式,確保全程分類,收集、運輸、處置,一個都不能少。”彭保華說,“下一步對垃圾回收體系的監督會更加嚴厲,一旦發現運輸企業和人員有違反分類標準的行為,會進行相應處罰。”

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王雲龍表示:“垃圾分類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人人、天天、處處,要充分認識這一問題的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知易行難,貴在堅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