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兩兒童蹺課藏大巴車下,3小時顛了90公里,背後的故事讓人淚崩

有話說

在留守兒童的心中, 一直哀憐地藏著一個期盼, 父母回來的那一刻, 他們才是有父母的孩子。

11月23日下午, 一組令人瞠目結舌的圖片在圈子裡傳播:兩名男孩竟藏身在一輛班車的車底下, 全身泥濘不堪。 我的天!到底怎麼回事?

圖片裡的孩子睜著明亮的大眼睛, 驚慌失措地看著鏡頭……

此事發生在廣西省百色市西林縣, 兩名孩子是那佐苗族鄉一所小學的學生, 平時寄宿在學校。

事發當天一大早, 學校還沒上課, 兩人就從校門底部的縫隙下爬了出來, 跑到那佐客運站, 偷偷藏在一輛班車上。

“孩子身體比較瘦小, 車底剛好有合適他們躲藏的地方”。

那佐到西林有80多公里, 因為路爛坡陡, 班車行駛了約3個小時, 中午12時左右才到達西林汽車客運站。

乘客下車後, 車站的安全員對車輛進行檢查, 發現兩個小孩藏在車底。

“當時情況讓人大吃一驚, 最後發現小孩身體無礙後, 大家才放鬆下來”。

隨後, 工作人員幫助兩個孩子從支架上下來, 但他們顯得有些膽怯, 整個過程一言不發。

“經過瞭解, 這兩個孩子是想爸爸媽媽了, 藏在車底想去百色找父母。 ”這名負責人說。

其實兩個孩子的父母是在廣東打工, 親戚們為了安慰孩子, 故意騙他們說父母在百色。

目前, 警方已經聯繫到了兩個小孩所在的學校, 老師趕到縣城把兩個孩子接回了學校。

01

藏車底的兩個少年只是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

據2017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資料顯示, 農村學校學生中, 因父母均外出而無人照料的留守狀態學生占近三成。

這些兒童中, 超一成農村完全留守兒童與父母一年不見一面。

調查中11.4%學生反映父親或母親最近離世, 但7.9%的學生選擇其對自己“幾乎沒有影響”, 只有1.1%的學生選擇“重度及以上影響”。

要知道, 中國人口死亡率僅為0.709%, 11.4%學生反映的父親或母親最近離世, 是與資料不符的。

這份白皮書是這樣解釋:“可以推斷, 學生反映的並不是真實情況, 而是在發洩自己對父母的不滿情緒。 ”

聰明伶俐的4歲小女孩小娜, 她的媽媽在工地上受傷了, 生死攸關, 有人說要瞞住老人和孩子。

可小娜知道後卻不以為然地說, “我媽死了沒關係, 只要奶奶不死就行”。

跟小娜一樣, 談到說父母親已死, 並且對自己毫無影響,

這是怎樣一種絕望心理?我不敢去想。

或許在這些缺愛的孩子們心裡, 成長過程中很少甚至從未出現的父母, 不如不存在更好吧。

他們生活中沒有親密的模範,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缺少父母的模範, 他們的是非觀容易偏離。

是非觀並非簡單的對錯, 而是對很多事情的對錯建立自己判斷,而且這個判斷是連續的,對錯的嚴重程度需要從自己的錯誤和父母對自己反應中學習。

工業化、城市化就像一架大馬力的抽水機,不但把農村的人口勞動力抽離,也抽離了原有鄉村裡父母與孩子的親情聯繫,留下一個個坍塌的空洞。

它早已成為農村的固疾,並不是新聞報導了才存在,此後的數十年裡,這類事情不但不會減少,而且還會愈演愈烈。

02

缺少了父母之愛和照顧,這種非正常的成長環境,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容易產生巨大的傷害。

2015年6月9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茨竹村留守兒童4兄妹留遺書說“我該走了”,然後集體喝農藥自殺,一時海內震驚。

兄妹4人長期生活在嚴重家暴的環境裡成長,性情變化開始于父母先後離家,相依為命的兄妹們性格變得孤僻,村裡人更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被疏遠、孤立的兄妹四人,儘管並不缺少吃穿。但如同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孤島,最終走上不歸路。

畢節四兄妹的家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2017年1月27日除夕之夜,雲南鎮雄縣15歲留守少年沒有去看滿天璀璨的煙火,也沒有跟家人互訴衷腸話新年,而是決絕地喝農藥自殺了。

他在遺書中寫道,為什麼別人都有好的家庭?我沒有!

別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我卻只有在陰暗的陽光裡度過...

我死了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解脫,從而為家庭減輕負擔,為他們(省)下一筆錢...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因為不會有什麼事會煩你了...

15歲少年的“遺書”

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社會交往的主動性、積極性等現象更容易在留守兒童上發生。

這些現象,被稱為“親情饑餓症”。

在他們看來,沒有親情的溫暖,生無可戀、死不足惜。最寶貴的生命在他們的眼裡輕如鴻毛,賤如草芥。

看不到媽媽的笑容,聽不到父母的諄諄教誨,連父母的容貌也只能照著鏡子猜想,他們不是沒有爸爸媽媽,只是爸爸媽媽已經十多年沒有回家了……

這個世界給予他們的過於冰冷,讓他們小小年紀只能用死來解脫。

多麼可怕的想法!

03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其實是“事實孤兒”。

當代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說:“如果處理失當,留守兒童問題將成為國家的一大教育隱患。”

2013年,最高法研究室統計稱,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之勢。

2017年4月,江西省上饒市11歲女孩遭殺害焚屍,嫌犯同為15歲留守男孩。

2016年6月,江西省安遠縣12歲女孩被找到時,已被人殺害在村中一幢廢棄老房裡。兇手只因跟其他同學產生矛盾,也沒父母教育,產生了殺人報復的念頭。

作案後小林既沒有選擇潛逃,也沒有表現出任何異常,而是若無其事地回到學校繼續上課,直到案發6天后被民警抓獲。

同樣是2016年,湖南衡陽縣,一位女孩將自己放了毒藥的可樂遞給了兩位同學,二人喝下後中毒身亡。殺人動機只是因為吵鬧打架時,女孩內心不舒服,“就想買老鼠藥給她們吃。”

辦案民警說:這女孩完全不瞭解“殺人”是什麼概念,也沒有人告訴過她,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過早承擔家庭的擔子,讓她成長為一個有些早熟,甚至在辦案民警看來都“很沉穩、有心機”的孩子。

雨果說,“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與之對應的,孩子如果脫離了學校,早早輟學,基礎教育缺失,帶來的是法律知識和道德意識淡薄的惡果。,

這是個令人顫慄的結論,也許殺人過程中孩子並不懂,也許孩子懂了但是內心不以為然,但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讓幾條生命悄然隕落。

這怎麼不叫人寒心!

04

毫無疑問,留守兒童是一個特別需要關懷和保護的弱勢群體。

在父母缺位、家庭殘缺的情形下,無論是留守兒童的精神發育還是人身安全都需要呼籲恰當的社會保護。

經濟學家羅斯高(Scott Rozelle)針對中國鄉村教育匱乏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要外出打工的母親回到家中。”

這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這方案強調了父親和母親,通過陪伴孩子這一方式,讓孩子獲得睡眠能力、自主進食能力、反應力、認知力、情緒控制能力上的正常發展。

同時加強了父母孩子的互動,縮短彼此的心理與情感距離。鼓勵父母多親近孩子、多陪伴孩子、多關心孩子。

但這個方案並不被人接受。

“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到家中”這一做法根本的問題是,迫于生計,年輕一代的父母不得不扔下孩子,去城市打工,其實他們也很想讓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成長,也很想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家庭溫暖,讓孩子學習更加進步,長大有出息。

其次他們自己很有可能就是上一代的留守兒童,對農村沒有多少感情。他們對於城市更嚮往,對土地的感情更淡薄。她們有什麼理由回老家帶孩子呢?

留守兒童的孤苦存在,已是時代的醒目傷口。給他們美好的未來,需要多一些有人情味的制度安排,多一些有遠慮的深刻思考。

“每種色彩都應該綻放,別讓陽光背後只剩下黑白,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教育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工程。

政府發揮作用的同時,也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三個方面的共同協作。

我們也希望在外忙碌的家長們明白,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無論怎麼忙,也要盡可能的多回家陪陪自己的孩子,縮短彼此心理與情感的距離,為親情抹上厚重的色彩。

這樣才能從本質上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為他們的終身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讓留守兒童不再盲目的追逐父母的音訊,讓他們的心不在留守在孤獨的心跡中……

而是對很多事情的對錯建立自己判斷,而且這個判斷是連續的,對錯的嚴重程度需要從自己的錯誤和父母對自己反應中學習。

工業化、城市化就像一架大馬力的抽水機,不但把農村的人口勞動力抽離,也抽離了原有鄉村裡父母與孩子的親情聯繫,留下一個個坍塌的空洞。

它早已成為農村的固疾,並不是新聞報導了才存在,此後的數十年裡,這類事情不但不會減少,而且還會愈演愈烈。

02

缺少了父母之愛和照顧,這種非正常的成長環境,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容易產生巨大的傷害。

2015年6月9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茨竹村留守兒童4兄妹留遺書說“我該走了”,然後集體喝農藥自殺,一時海內震驚。

兄妹4人長期生活在嚴重家暴的環境裡成長,性情變化開始于父母先後離家,相依為命的兄妹們性格變得孤僻,村裡人更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被疏遠、孤立的兄妹四人,儘管並不缺少吃穿。但如同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孤島,最終走上不歸路。

畢節四兄妹的家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2017年1月27日除夕之夜,雲南鎮雄縣15歲留守少年沒有去看滿天璀璨的煙火,也沒有跟家人互訴衷腸話新年,而是決絕地喝農藥自殺了。

他在遺書中寫道,為什麼別人都有好的家庭?我沒有!

別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我卻只有在陰暗的陽光裡度過...

我死了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解脫,從而為家庭減輕負擔,為他們(省)下一筆錢...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因為不會有什麼事會煩你了...

15歲少年的“遺書”

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社會交往的主動性、積極性等現象更容易在留守兒童上發生。

這些現象,被稱為“親情饑餓症”。

在他們看來,沒有親情的溫暖,生無可戀、死不足惜。最寶貴的生命在他們的眼裡輕如鴻毛,賤如草芥。

看不到媽媽的笑容,聽不到父母的諄諄教誨,連父母的容貌也只能照著鏡子猜想,他們不是沒有爸爸媽媽,只是爸爸媽媽已經十多年沒有回家了……

這個世界給予他們的過於冰冷,讓他們小小年紀只能用死來解脫。

多麼可怕的想法!

03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其實是“事實孤兒”。

當代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說:“如果處理失當,留守兒童問題將成為國家的一大教育隱患。”

2013年,最高法研究室統計稱,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之勢。

2017年4月,江西省上饒市11歲女孩遭殺害焚屍,嫌犯同為15歲留守男孩。

2016年6月,江西省安遠縣12歲女孩被找到時,已被人殺害在村中一幢廢棄老房裡。兇手只因跟其他同學產生矛盾,也沒父母教育,產生了殺人報復的念頭。

作案後小林既沒有選擇潛逃,也沒有表現出任何異常,而是若無其事地回到學校繼續上課,直到案發6天后被民警抓獲。

同樣是2016年,湖南衡陽縣,一位女孩將自己放了毒藥的可樂遞給了兩位同學,二人喝下後中毒身亡。殺人動機只是因為吵鬧打架時,女孩內心不舒服,“就想買老鼠藥給她們吃。”

辦案民警說:這女孩完全不瞭解“殺人”是什麼概念,也沒有人告訴過她,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過早承擔家庭的擔子,讓她成長為一個有些早熟,甚至在辦案民警看來都“很沉穩、有心機”的孩子。

雨果說,“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與之對應的,孩子如果脫離了學校,早早輟學,基礎教育缺失,帶來的是法律知識和道德意識淡薄的惡果。,

這是個令人顫慄的結論,也許殺人過程中孩子並不懂,也許孩子懂了但是內心不以為然,但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讓幾條生命悄然隕落。

這怎麼不叫人寒心!

04

毫無疑問,留守兒童是一個特別需要關懷和保護的弱勢群體。

在父母缺位、家庭殘缺的情形下,無論是留守兒童的精神發育還是人身安全都需要呼籲恰當的社會保護。

經濟學家羅斯高(Scott Rozelle)針對中國鄉村教育匱乏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要外出打工的母親回到家中。”

這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這方案強調了父親和母親,通過陪伴孩子這一方式,讓孩子獲得睡眠能力、自主進食能力、反應力、認知力、情緒控制能力上的正常發展。

同時加強了父母孩子的互動,縮短彼此的心理與情感距離。鼓勵父母多親近孩子、多陪伴孩子、多關心孩子。

但這個方案並不被人接受。

“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到家中”這一做法根本的問題是,迫于生計,年輕一代的父母不得不扔下孩子,去城市打工,其實他們也很想讓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成長,也很想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家庭溫暖,讓孩子學習更加進步,長大有出息。

其次他們自己很有可能就是上一代的留守兒童,對農村沒有多少感情。他們對於城市更嚮往,對土地的感情更淡薄。她們有什麼理由回老家帶孩子呢?

留守兒童的孤苦存在,已是時代的醒目傷口。給他們美好的未來,需要多一些有人情味的制度安排,多一些有遠慮的深刻思考。

“每種色彩都應該綻放,別讓陽光背後只剩下黑白,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教育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工程。

政府發揮作用的同時,也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三個方面的共同協作。

我們也希望在外忙碌的家長們明白,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無論怎麼忙,也要盡可能的多回家陪陪自己的孩子,縮短彼此心理與情感的距離,為親情抹上厚重的色彩。

這樣才能從本質上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為他們的終身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讓留守兒童不再盲目的追逐父母的音訊,讓他們的心不在留守在孤獨的心跡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