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復仇是人類社會的黏合劑

“復仇”和“秩序”這兩個概念似乎相互矛盾。 有時候, 復仇只是為了增強影視劇的戲劇性;但有時候, 復仇會引發慘絕人寰的大規模血案。

儘管如此, 行為科學家Dan Ariely認為, 復仇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優點:“復仇”概念有助社會增強信任、減少混亂。

每個人都是小小的警力。 因此, 復仇能夠控制良好行為。

如果人人都認識到復仇不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於是理性地選擇放過壞蛋, 那麼壞蛋就不會受到懲罰。 然而, 人類並不是理性的, 復仇是一種強烈的情緒, 這種情緒能夠推動人們犧牲自己的舒適和金錢, 只為看到叛徒承受痛苦。 這也意味著, 復仇能夠起到非常強烈的威懾作用。

儘管“復仇”一詞略帶戲劇性, 但這個概念並不僅適用于戲劇性或高風險情景。 行為經濟學家Ernst Fehr曾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被稱為“信任遊戲”。 玩家A得到20美元, 他可以選擇自留或交給玩家B。 如果A把錢交給B,

那麼錢會翻四倍。 然後, B可以選擇分一半(40美元)給A, 或全部留給自己。

如果人人都是完美理性體, ——對經濟學家而言, 這意味著完全的自私——那麼A應該揣著20美元回家, 因為A知道B(另一個完美理性體)會選擇吞掉所有錢。 但研究人員發現, 通常情況下, A會把錢給B, 而B會分一半錢給A。 原來, 人們比經濟學理論所預測的要善良得多。 如果人人都是完美理性體, 那麼世界其實會變得很糟糕。

這聽起來很暖心。 但有時候, B會把所有錢據為己有。 此時, 研究人員會向A提出一筆交易。 如果A肯掏錢復仇, 那麼他們會去追捕B, 並從B那裡掠奪兩倍的復仇款項。 那麼新問題在於:A是否會掏錢復仇呢?

我們都知道:在現實世界中, A通常願意掏錢讓B受罪。 在實驗中,

研究人員掃描了復仇者的大腦, 發現復仇希望會讓愉快中樞產生反應——復仇讓人開心。 這意味著, 懲罰叛徒有著生物學基礎, 哪怕復仇需要成本。

往大了說, 復仇的威脅能夠維繫社會群體之間的和平。 你知道如果你行為不當, 別人會加倍報復你。 換句話說, 信任和復仇是一體兩面:當個人、群體、國家知道違背協議會招致報應時, 就更少違約。 復仇存在, 因而秩序長存。

給這篇稿打賞, 讓譯者更有動力

支付寶打賞 [x]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