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難忘歲月!北侖開發前夕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編者按:由北侖區委牽頭編印、區委黨史辦編撰整理的《在鮮紅的黨旗下》彙編了曾在北侖建區初期工作過的老領導、老同志的口述資料。 他們敘述在這塊土地上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情景, 可歌可泣卻又催人奮進, 談及的許多人物都栩栩如生, 在言語的表達中充滿了對北侖發展遠景的憧憬和希望。 今天, 北侖發佈刊登曾經在北侖區擔任過區委副書記、區長,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的潘朝陽同志口述《北侖開發序曲》。

北侖開發序曲

潘朝陽/口述 熊尚品等/整理

2015年5月28日, 我們拜訪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間,

曾經在北侖區擔任過區委副書記、區長,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的潘朝陽同志。 他在來北侖工作以前, 曾經擔任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一職, 較長一段時間工作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身邊, 由於當時工作崗位的特殊性, 他講述了許多北侖開發前夕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他深情地回憶著在這一塊曾經為之而奮鬥的土地上經歷過的那些往事, 動情時雙目含淚, 也讓我們為之動容。 現根據口述的錄音整理如下:

1983年5月寧波實行地市合併, 這一環節對寧波發展來說很重要。 6月, 葛洪升同志來寧波擔任市委書記。 10月, 第八屆人大選舉耿典華任市長。

地市合併後政府機構變更, 我從市經委秘書一下子調到寧波市政府辦公室當副主任。 當時辦公室主任是個很好的老同志, 叫俞福海, 他下決心要寫地方誌, 寧波三本厚厚的地方誌都是他寫的, 所以辦公室日常事務都由我負責。 當時工作非常繁忙, 責任也相當重大, 一天到晚與市長、副市長在一起,

葛書記也常來。 所以寧波市改革開放初期的一些重大開發決策, 我基本上都是參與的。

“先說說鮮為人知的開發區的由來”

1984年3月, 是市委、市府確定的軍民共建文明月。 3月1日, 東海艦隊司令員帶領東海艦隊官兵與葛書記帶領市委機關幹部到當時的寧波火車南站廣場去打掃衛生;市長耿典華與市政府有關部門幹部和寧波軍分區官兵一起到江北區的正大路打掃衛生。 那時正大路剛剛造好, 垃圾很多, 軍分區調來軍用卡車, 那年我40歲還不到, 就跳上卡車去倒垃圾, 等我回來一看, 市長、副市長都不在了, 我就問在場同志, 領導去哪裡了, 有人說, 市委辦公室來通知, 葛書記把幾位市長都叫去開會了, 我知道肯定有急事了,

就帶領秘書處兩個同志也趕回去了。

原來, 在火車南站廣場, 葛書記聽東海艦隊的司令員說起剛收到一份電報, 鄧小平在深圳視察時建議秦皇島、寧波等一些沿海城市可以進一步開放。 一聽到這個消息, 葛書記就把掃帚一放, 馬上通知市長、副市長來開會。 我們到市府會議室時, 葛書記正在說, 對外開放是寧波發展千載難逢的機會, 中央已有進一步開放沿海城市計畫, 我們應立即作準備, 全力去爭取。 葛書記打算第二天就去現場選開發區地址, 因3月2日已安排會議, 於是順延到第三天去選址。 3月3日, 兩輛麵包車沿著329國道過育王嶺, 第一站看鄔隘, 第二站看高塘, 第三站看小港。 當時黨中央、國務院要求,

設立開發區的位置, 一要沿海, 二要交通便利, 三要有明顯的地理界限便於隔離。 三個地方比較來比較去, 若考慮開發成本和交通條件, 鄔隘、高塘要好於小港, 從封閉角度比較, 小港一邊靠海, 一邊沿江, 一邊靠山, 隔離條件較好, 預選傾向小港, 要再作詳細調研。 但小港封閉條件也並非最理想, 耿市長又帶我們上大榭島考察, 大家覺得大榭島隔離條件確實好, 但基礎設施太差, 當時財力無法解決, 只能放棄。

3月3日下午, 現場預選址回來, 葛書記、耿市長決定立即抽調幹部, 在市府辦組成專門小組, 抓緊準備上報開發區報告和有關資料。 我提出請組織部牽頭調人, 葛書記說:“這得等到猴年馬月啦, 人員商定後, 以我和耿典華名義, 打電話要人,直接到市府辦報到”。第二天下午吳沛甯,周鏞兵等四、五人來市府報到。當時市府辦人員大多是地市合併後從基層調上來,以老三屆為主體,大家工作熱情十分高,工作不分白天黑夜。除非通知今天要按時下班,沒有通知,大家自覺加班到九、十點鐘才下班,上樓梯都是二階二階邁的,這是一種讓人熱血沸騰的工作激情。

3月26日到4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沿海部分城市主要領導幹部座談會,葛書記出席並在會議上發言。4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開選址研討會,確定推薦小港為寧波開發區位址並上報審批。5月4日國務院正式公佈包括寧波在內的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的決定。10月18日,國務院正式下文批准在小港設立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為3.9平方公里,成為全國第三個獲批的開發區,比同省的溫州開發區早了好幾年。

應該說,寧波改革開放初期,葛洪升書記是個關鍵性人物,不瞭解他的人都以為他很凶,其實他人很好,看得遠,抓大事,真抓實幹,雷厲風行,敢於擔當。耿典華市長忠厚寬容,團結人,最負責,工作拼命。現在回想起來,寧波能從過去的海防前哨,曾一度限制發展,一躍成為改革開放的前哨,從此進入大開放、大發展的新時代,是抓住了部分沿海城市進一步開放的機遇。作為寧波人,從心裡感謝鄧小平改革開放的英明決策,感謝當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葛洪升、耿典華搶抓機遇的勇氣和魄力。

插曲一大約4月,得到消息,谷牧同志已經到杭州了,我們就準備去杭州向谷牧同志彙報。葛書記、耿市長、陳哲良副市長和我,到杭州後就去谷牧同志的房間,一進屋就聽到谷牧同志正在打電話,可能是因為剛才那個電話的緣故,他放下電話還怒氣衝衝地說:“沒有對外開放的時候就沒有走私嗎?現在有了走私都怪對外開放,這怎麼行?”當我們向他彙報寧波設立開發區打算後,他說:“小港一邊是甬江,一邊是海,後邊是山,可是山不高,隔離不開”,他做了個手勢,“電視機一背要走私怎麼辦?”葛書記馬上站起來說:“哦,谷書記,我們可以拉鐵絲網,派武警巡邏,保證做好隔離”。谷牧同志聽後也沒說什麼,這就意味著基本上認同了。葛書記平時話不多,每次杭州回來,他一個人坐在後排,好幾個小時一句話都沒有,可是這次杭州回來路上,他話多了,還講起自己參加革命時的故事,跟耿典華市長倆人開心得不得了。

插曲二1984年4月28日,穀牧要來寧波視察小港。當時海員俱樂部剛建好,條件相對好一些,就讓谷牧同志住那裡。第二天,我隨葛書記、耿市長一起去看他,想不到被他批評了,他說浴室的洗臉盆漏水,水都溢出來了,“這樣怎麼搞對外開放,外國人來,腳都不能落地。”葛洪升、耿典華致歉,表示一定好好整改。批評完後,他拿出兩封信說,“你們寧波的一位農業工程師給我寫信,說將來寧波開發沒有水”,這是很重大的事情。葛書記馬上站起來說,“谷書記,我以黨性向您保證,寧波開發肯定有水,寧波9000多平方公里面積,年降雨量1600毫米,寧波是有水的,關鍵是水利設施建設問題。我們現在正在規劃建水庫,最近剛批准奉化橫山水庫增容工程,工程完工後能增一億立方米水量,開發初期的用水可以保證。”耿市長也彙報了周公宅、白溪水庫建設的前期工作。省計經委主任陳精業也表態說:“浙江省研究過,寧波開發如果水資源不足,可以從富春江、曹娥江引水,問題不大。”這樣才算在谷牧同志那裡過關,寧波開發區就這樣批准了。

“再來講講寧波北侖港工業區由來”

1984年8月中旬,包玉剛先生邀請我們到香港去,有盧緒章、徐啟超副省長、葛書記、耿市長、陳哲良副市長等,我與市政府幾個工作部門負責人也一起去了,這是市領導第一次出境訪問。我們回來不久,10月28日到30日,包玉剛先生和夫人自1949年解放以來第一次回訪家鄉寧波。10月29日包先生考察北侖港,認為北侖港太好了,可以建鋼廠。30日返港時途經杭州,薛駒省長親自接待他。當時包玉剛先生第一句話就說。“這麼好的北侖港口,可泊30萬噸的船,寶鋼怎麼會造在上海?造在寧波多好啊,鐵礦砂到碼頭後可以馬上煉鋼。現在鐵礦砂運到北侖港,還要再運到上海,當中環節多、成本就會高了”。薛駒省長也無話可說,因為這是國家定的。可見包玉剛先生是十分看好北侖港的,也為我們能依靠深水良港引進大項目、好項目增強信心。

地處小港的寧波開發區,雖北邊沿海,但不是深水,不能建大碼頭,而且面積有限,不能引進依靠深水岸線的大項目。而開發區東側的北侖港,港口條件十分好,且有大片土地可開發,可以引進大專案,卻因當時不屬於開發區範圍,不能享受優惠政策,所以這矛盾很突出。

過了一年,1985年10月29日寧波大學開工,本來鄧小平同志答應來參加奠基的,後來讓萬里同志來。萬里當時是國務院代總理,這一次萬里代總理的寧波之行非常重要,不單單是寧波大學動工之事,更重要的是期間在鎮海煉油廠開了個現場辦公會,決定了好多重大事情,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提到寧波開發區範圍不夠大,然後還成立了一個國務院寧波經濟建設開發協調小組,請谷牧同志任組長。1985年12月10日,谷牧同志主持第一次寧波經濟建設開發協調小組會議,當時提出在北侖設立寧波北侖港工業區,有幾句話:凡是在北侖區興建中外合資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獨資企業等三資企業都可享受開發區待遇。1986年12月11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寧波北侖港工業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並享受經濟技術開發區優惠待遇。這是當時除特區以外,全國最大的開放區域,臨港大專案能否在這區域落地是北侖開發成敗的關鍵。1992年10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北侖港工業區的重點開發區域與開發區合併,開發區面積擴大至29.6平方公里。寧波北侖港工業區完成歷史使命。

北侖港工業區獲批後頭三、四年,可謂步履艱難,除以國家投資為主的北侖電廠和港務局碼頭外,基本沒有“三資”項目進入。這不僅有歷史原因,北侖基礎設施薄弱,也有大的時代背景,當時恰逢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國家銀根緊縮,當時又不允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財力十分困難,當然也有組織機構未落實的客觀原因,開發建設一籌莫展。北侖港工業區開發建設到1990年才啟動。

1990年7月1日,寧波市委、市政府舉行北侖港工業區開發建設新聞發佈會,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典華宣佈:“北侖港工業區已經具備利用外資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條件”,同時,宣佈成立北侖港工業區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北侖區委書記宋錫康擔任,我和鄔和民擔任副主任。根據招商引資、建設規劃和綜合協調三大塊工作,我們抽調了十幾名幹部,一起在北侖山賓館三樓辦公。

1990年8月29日,寧波市委決定建立中共北侖港工業區工作委員會。9月1日寧波市政府決定建立北侖港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兩套班子與北侖區黨政班子實行統一領導,合署辦公,北侖區有關職能部門即為北侖港工業區的工作部門。9月29日召開的工業區管委會第一次會議確定了“社區先行,確保重點,以點帶線,梯度推進”的發展思路。即以青峙、港前、小山三個啟動工業社區為重點,集中財力、物力率先開發,逐步連片,梯度推進。那時北侖港工業區的牌子掛在北侖區委、區政府門口,這實際上是最早開發區和北侖區合署辦公的形式,北侖港工業區就這樣起步。

北侖港工業區開發建設省長現場辦公會議會場。(寧波市檔案館 提供)

正在北侖區廣大幹部把開發建設北侖港工業區作為重中之重全力推進時,葛洪升省長雪中送炭,給我們送來一陣東風。1991年8月3日、4日,省政府在戚家山賓館召開北侖港工業區開發建設現場辦公會。當時,葛洪升省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家賢,柴松岳副省長與14個省廳局部門負責人和寧波市委書記、市長及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葛省長提出:要從九十年代浙江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戰略高度,組織和動員全省的力量,支持進一步加快北侖港工業區建設,齊心協力辦好北侖港工業區,把北侖港工業區建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最大的出口加工區。會議提出了“依託全省、配合浦東、發展港口、加強基礎、工貿結合、以工為主,堅持以項目帶基礎設施開發,以基礎設施配套促進項目引進”的指導思想。由於準備充分,領導重視,上下齊心,會議取得極好效果。會議研究了工業區發展規劃,審定開發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建設的主要任務,協調解決有關重大的必須解決的問題。主要解決社區啟動資金,一是省財政投入2000萬元,參與聯合開發;二是省財政低息貸款2000萬元,當年安排1000萬元。還協調省、市、區和有關部門共同努力,計畫完成駱霞公路改造、明州路二期、穿鹹公路、江南22萬伏變電所、小山11萬伏變電所、青峙11萬伏變電所、通訊工程、大碶水廠擴建、排汙一期等九大工程。到1993年其中六項工程完成,投資一億二千余萬元。隨著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精神的貫徹落實,北侖開發建設進入快車道。

插曲一大概1991年4月份左右,葛書記剛當選省長不久,他的駕駛員是大碶人,打電話告訴我說葛書記要來北侖。這次來他秘書都沒帶,就他一個人,到了北侖見面就說“小潘,我去省裡工作的事情都辦好了,明天全部搬到杭州去了,今天來北侖看看”。我就特意陪他去看北侖電廠前面最破爛的駱霞線的一段,坑坑窪窪,有的坑比大水缸還大,又看了急需開工的明州路二期工程;當然也看了已經動工建好的新大路。在老領導面前,我實事求是彙報了近兩年開發成果,也毫不客氣吐了苦水,北侖的供電、供水、道路、通訊都跟不上大項目的引進。飯後,我在北侖山賓館門口送他上車,結果他上車後招招手說“小潘,你上來”。那我就上了他的車,開到新大路與明州路交叉口時停了下來,我隨他下車,他說“小潘,你把新碶和大碶給我慢慢地連接起來,歷史會證明我的決定是對的”。我瞭解葛書記所說的“決定”,當時我列席了市委常委會,就是把北侖區區址從紅聯過渡馬上糾正到新碶來,歷史已經證明葛書記的決定是正確的。三、四個月後接到召開省政府現場辦公會通知時,我心頭一熱,這是老領導在為現場辦公會所作的準備。葛書記已經要到省裡去工作了,但他心裡還是想著我們北侖的開發建設。

插曲二省政府在北侖港工業區開現場會以前,葛省長對其中一些難題都自己親自協調,我體會最深是在戚家山賓館開會前,省交通廳廳長邵堯定(曾擔任過寧波市政府副市長)是我的老領導,他過來拍拍我的肩膀說:“小潘,葛書記對你多少好的啦”,我說:“老領導是好的啊,你也很好啊”,“嗯,我跟你講一件事情,我剛剛出差回來到家,包還沒放下,家屬告訴我說葛省長打電話來過了。我立即打電話過去:‘葛書記,我剛剛回來,你有什麼事情嗎’,葛省長說:‘老邵啊,小潘在北侖當區長很艱苦,你幫幫他’,‘要幫什麼,怎麼幫’,‘駱霞線一塌糊塗,要修一下,你出點錢組織協調支援一下’”。邵廳長說完,我很感動,我心裡清楚,那時寧波已計畫單列,出錢的事情,省裡可管可不管。後來邵廳長牽頭協調,結果好像65%的錢是省裡拿出,我們北侖這段坑坑窪窪的駱霞線從此全部改造好了。

插曲三為確保省長現場辦公會議的落實,還建立兩項協調制度。一是由柴松岳副省長牽頭,定期召開寧波經濟建設現場辦公協調會議,幫助研究和協調需省政府解決的重大問題;二是在寧波市政府設立精幹的辦事機構,由省計經委副主任沈滌深負責,協調寧波經濟建設中的日常問題,幫助搞好大型建設專案的實施工作。

“我來到北侖工作的前前後後”

我是怎麼到北侖來的呢,記得1989年初的一天,市委辦公廳通知我晚上到市委書記孫家賢住在“一招”的宿舍。他見面第一句話說,“朝陽,你知道我多大啦”?“我不知道,你就五十多點吧”,“阿弟,五十五歲了,再五年要退休了,我總要做出點事情來啊”。這時,孫家賢書記和我說:“現在北侖工作難度很大,有人建議市撤銷北侖區,可以把它還給鎮海區,也可併入開發區。你想想,寧波發展要做出點事情來,希望就在北侖,國務院批准的縣級機構怎麼能說撤就撤呢。所以市委剛剛商量決定,要你去北侖接任區長。你是市委委員,市機關公認的紅人,派你去北侖以示市委、市府沒有忘記北侖。北侖開發初期難度大,希望也大,你去後要依靠大家好好幹,市委、市政府一定會全力支持你”。我服從組織決定,願意往艱苦的地方去,可是沒有想到北侖開發初期會這麼難。

1989年4月我到北侖任區長。頭二個月我邊工作邊調研,感到北侖開發困難很多。主要三方面,第一大困難是基礎設施差,建設資金十分困難。那時交通情況是,329國道只有兩車道,而且到穿山半島的路段,還是解放舟山時修的彎彎繞繞的砂石路;第二條是駱霞線,也是兩車道,特別是在北侖電廠這一段,因為電廠剛剛在建設,道路坑坑窪窪;更傷腦筋是新區址中心北離駱霞線約一公里,靠沿河邊一條小路相連;南距329國道約4公里,靠一條彎彎曲曲機耕路相接。沒有公車,只有個體的幾輛小麵包車跑紅聯、柴橋。我來後,市機關不少部門負責人來看我,不知到北侖區政府怎麼走,每次都要派人在駱霞線與沿河小路口等。當時區府大院、幾個部門辦公用房和幾家銀行、北侖山酒店已建,區府門口明州路很寬,但只有二、三百米長。有人寫首打油詩,其中有一句“明州路很寬,長與寬差不多”,我一直沒有忘。我到位後立即啟動聯接329國道到新區址的新大路,後又啟動明州路一期、二期、中河路等。當時資金困難,只能先通後備,新大路只修主車道,而中河路只修慢車道,主車道先綠化。1989年6月,乘省、市汽車運輸公司營運權下放,成立北侖長途汽車運輸公司、北侖公共交通公司,二塊牌子一套班子,之後開通六路公交線、建起客運中心,交通情況逐步改善。當時的通訊也很差,二十個鄉鎮開會通知,一個同志要打半天電話。我來了後沒一個星期,耿典華市長來看我,關切地問:“朝陽,怎麼樣?”我在他面前發牢騷了,我說這個電話機是裝樣子啦,只能看用不上,與大碶鎮通個電話還是踏自行車去一趟快。還有,北侖人民看電視只看見舟山市長,看不見你寧波市長,寧波電視臺信號是接收不到的。我在辦公廳也知道北侖條件艱苦,但不知道會那麼艱苦。耿市長也很急,馬上帶我上車去小港,小港開發區引進的程式控制電話剛到,耿市長原來是市郵電局老局長,他馬上告訴電信部門拿出30門給北侖電廠,30門給北侖區政府,這樣得到暫時緩解。到1990年底,北侖7000門程式控制電話開通,1992年11月郵電大樓竣工,又擴容4000門程式控制交換機,通訊問題基本解決。用水當時靠大碶水廠,大碶水廠原來是大碶鎮農用供水。電力當時只有11萬伏穿山變,35萬伏大碶變。財政是非常困難,1988年北侖財政收入近7000萬元,開發區財政收入1200萬元,加起來8200萬元左右,這些錢也就只能發發工資和用於一些日常開銷而已。開發區所需資金,初期主要靠省、市和有關部門資助,靠華僑同胞捐贈,1992年後隨著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引進專案越多,開發區資金也就越多了。

第二大困難是引進專案困難,尤其是引進大中型規模專案更加困難。那時北侖的三資企業、外資企業大大小小到1988年底我來之前只有34個,專案總投資只有1億多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只有600萬美元。開發區、北侖區在內,沒有什麼大專案,北侖區最早的一個外資專案是1985年7月,小港鎮有個羽毛球廠,跟港商合資成立一個寧波信達羽毛球有限公司,總投資57萬人民幣多點。後來陸續有點小項目,一直到1986年年底有四個項目投產,一個是中科院的科寧達,那時來開發區參觀的客人基本都是去那裡參觀的,一個寧波空調機廠,一個寧波電視機廠,再一個就是臺灣人在白峰搞的瑪瑙項目,就這麼四個,主要是來享受優惠政策的,的確當時引進項目很困難。隨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1991年省長現場辦公會,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後,招商引資有了重大突破,1992年引進外資項目130個,總投資14.6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977萬美元,比上年有幾倍、幾十倍增長。

第三大困難就是幹群開發熱情降低,不少幹部尤其是部分領導幹部有畏難情緒,認為開發建設似乎搞不下去了。當時北侖絕大多數幹部家住在鎮海,上下班來去都要兩個小時,交通不便,最形象的說法就是《半夜雞叫》、《歸心似箭》、《車輪滾滾》、《渡江偵察記》等等,一邊坐車子一邊發牢騷。開發建設開始時大家熱情很高,後來因沒有資金,慢慢的產生情緒了。

圖為1992年1月,區長潘朝陽與臺灣太平洋集團總裁陸章銓先生簽署北侖小山工業區土地成片出讓協定。(王永成 提供 孫紅軍 翻拍)

我來北侖時,好幾位老領導告訴我:“江南(北侖)的幹部厚道,能吃苦,你要好好依靠他們”。當年“六百健兒過甬江”是何等豪邁,他們從鎮海城關鎮到紅聯,又到新碶,他們早起晚歸,上下班要花二、三小時,他們在一片稻田上開建新區址,他們是真正“耕頭番地”的開拓者。開放開發是新課題,大家想好處多些,想困難少了些,所以在開發初期碰到困難會有些情緒。我相信只要開發動起來,項目引進來,大家的情緒就會好起來。我離開辦公廳時,有幾位處長想跟我來北侖,我沒同意,我是想真心實意地依靠北侖幹部去推進北侖開發。真誠溝通,同時實事求是地分析和看到北侖開發優勢和當前困難;嚴格要求,團結一致,講對開發有利話,做對開發有利事;關心幹部並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1991年1月首屆藝術節暨商品經濟交易會在新碶舉行。雖然新區址道路還未全通,遊行車輛還不能繞圈行駛,但廣大幹部群眾已經看到朝氣蓬勃的家園正在建設中,大家興高采烈。站在公交客運樓頂觀看的市委書記項秉炎高興地說:“北侖有希望。”隨著一批批專案洽談,區委、區政府各位領導在做好各自分工工作外,均參與接待、洽談;人大、政協領導也分片包乾拆遷任務;在洽談大專案時,有關職能部門領導都主動在附近陪同到深夜,洽談結束商量後,第二天上班都能送上所需資料。現在想起來都熱血沸騰。

這裡我有個資料,就是寧波開發區1984年獲國務院批准,1985年動工建設,到1991年7年一共批了97個項目,項目總投資2.37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4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30萬美元;而1992年到1996年5年一共批准項目443個,項目總投資37.8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3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資金7億美元,這5年比前7年分別增長3.6倍、15倍、20倍、26倍。財政收入增加也很顯著,北侖區域財政收入從1991年1.15億元增加到1996年18.3億元,五年增加15倍,其中1993年至1995年連續三年每年增速近一倍,創歷史之最,這速度是快的,增量是多的,北侖開發開始走上了快車道。

“現在說說大榭島開發的背景故事”

1989年4月到北侖工作後,我是20個鄉鎮逐個都去走訪,遇路途遠,交通不便就住在那裡。我去大榭鄉,就在海軍招待所住了一夜。那天我讓部隊同志弄張海圖看看,因為我去過部隊,這些都懂。一看海圖,好得不得了,大榭島的東邊、北邊等深水線,有四十米、五十米深,比北侖港不知好多少,它可以不用引橋,岸邊就是深水良港。那天晚我有點激動睡不著了。

大榭開發建設初期架設的浮橋(資料圖片)

我到北侖來,重點是搞開發的,我當區長,是北侖人民選出來的,我要對開發負責,還要對北侖人民負責,特別是偏僻的地方,我也要給他們創造條件,改變落後面貌。知道大榭島的基本情況後,從長遠的利益著眼,我當時就引導大 榭鄉幹部,告訴他們建設要靠區財政支援目前很困難,但是減免稅政策支持可以,在全區來說大榭鄉減免稅比例可達到最大。同時提出二點要求,一是按減免稅為20%,鄉自籌資金為80%配套,協調企業、村、部隊各方力量,共同努力自籌資金;二是利用自籌資金把主要道路貫通,按簡易水泥路,從榭東孚竹村開始通過榭南再通到榭西榭北,既為當前生產生活服務,更為下步招商,讓客戶上島有路可行。大榭幹群真好,從1989年起只用兩、三年功夫,籌資300余萬元,建3條四級公路,總長18.11公里,其中12公里是水泥路面。我深深感覺到,政府要做的事情,得到基層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融合後力量是非常大。後來我們知道國務院有個海島開發補助基金,通過市政府出面,申請到一筆補助款,把渡口改造成階梯式碼頭。再一個是通訊,當時就把程式控制電話通到了大榭島。現在想起來,幸虧當時有這個思路,否則的話,後來榮毅仁來了也上不了大榭島。

開發前的客貨渡輪碼頭

1992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信公司董事長榮毅仁考察上海、寧波。當時國家要開發浦東,不少人勸他在上海投資,但他卻來了寧波。當時的葛洪升省長對榮毅仁的中信公司相當看重,他指示寧波市委、市政府一定要拖住中信公司。因為那時寧波開發區在小港的面積很小,只有3.9平方公里,當時市政府提出,可以把旁邊的5平方公里的青峙劃出來給榮毅仁的中信公司搞開發,榮毅仁實地考察以後也基本表示同意。

既然意向已定,當時中信寧波公司的總經理林延山代表中信公司幾次去市政府要規劃藍圖,可是一直沒有拿到。後來我才知道,當時兼任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的副市長,已經把那5平方公里的意向書簽給印尼金光集團搞銅版紙專案,而市長和葛省長已答應要把這塊地方給榮毅仁,矛盾出現了,所以圖紙拿不出來。那時,我正好去市政府辦事,碰到劉培志副市長,我向他建議說,北侖有兩個島,一個大榭島,一個梅山島,是不是讓中信公司去挑,這樣青峙這塊地還可以留給印尼金光集團,兩邊都可以妥善安排。市長們覺得這樣很好,就讓我去辦。我在經委當秘書時,林延山是化工局的,很熟悉。我跟林延山把情況說明後,第二天就陪林延山帶著中信寧波公司一批人去看大榭島。一看大榭島有那麼好的條件,他要我馬上準備資料。一星期後,林延山就趕到北京向榮毅仁彙報,榮毅仁一看,那麼好的地方啊,非常高興,這樣也就解了圍,青峙地塊依舊留給中華紙業。

那時中央組織部剛剛把原任大連市長的魏富海安排到中信公司當副總經理。他向榮毅仁報到時,榮毅仁交給他第一件任務,就是叫他馬上到寧波大榭島考察。魏富海帶了一幫專家來,我陪了三天。他看的很仔細,包括大榭島旁邊小島都上去看過,他回去向榮毅仁彙報後,正式決定:11月6日到8日,榮毅仁帶中信公司所有中層以上幹部包了一架飛機直達寧波,7日,榮毅仁帶中信公司幹部上大榭島視察,中信公司開發大榭島也宣告正式啟動。

插曲一榮毅仁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省警衛處提前四天先上島察看,繞大榭島一周,都搖頭說:“潘主任,你陪榮副委員長在海上繞島看一看算了,島上不來的,有三個地方通行有困難,第一是東南邊的孚竹村,一條進村路兩百米,只有1.5米寬,路太窄,最起碼要拓寬到2.5米才行;第二是北邊過太平村的路,有兩個九十度轉彎車過不去,有間三十平米左右房子,必須按對角線拆掉;第三就是東北邊的狗頭頸這地方,十幾輛麵包車無法掉頭。(因榭東是山,當時沒有路,只能掉頭返回)”。我一聽心急冒汗,大榭有駐軍,外商不可能來成片開發,只有寄希望榮老闆的中信公司,不能上島何如下決心。我與省警衛處很熟,請他們三天后再來察看一次,我們保證解決好三大難點,他們答應了,並開玩笑講“這看你們黨和政府威力了”。我馬上與同行的鄉黨委書記陸忠堯、鄉長胡世成說,榮毅仁來開發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寧波已經批了開發區、保稅區,再要批個開發區沒有像榮毅仁這樣中信公司怎麼批得下來,所以這次必須要成功。當時這兩個鄉鎮幹部事業性非常強,都拍胸脯:“區長,保證完成,三天以後你來看”。第三天夜裡我是住在大榭島的,一看全部都弄好,兩個九十度轉彎處的房子沿對角線都拆掉了,這邊1.5米的路都做成2.5米寬,狗頭頸那邊汽車要調頭的山地也被炸掉平整好了。這三件事情,如按常規三個月都做不好。

1992年11月,榮毅仁考察大榭島(資料圖片)

插曲二榮毅仁上大榭島時,我們讓海監準備三艘巡邏艇,榮毅仁坐在中間一艘,有聲納探測儀,水深多少可以看見。副省長柴松岳,副市長劉培志,還有我陪榮毅仁看。他是無錫人,寧波話都聽得懂,就讓我給他作情況介紹。船到大榭北邊,榮老從船艙走上甲板,船有些微動,警衛上前幫扶,榮老不要,他個子高,用手輕輕扶在我的肩上,靜靜聽我介紹,不時提出問題,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十分親切。船開到東邊,一看水那麼深,再靠近點,快艇與岸邊只有幾十米距離,水有四五十米、五六十米深。榮老連聲稱讚:“好!好!”。十二、三輛麵包車繞島看了一圈,過村時,期盼開發過好日子的老百姓成群擁來,在路邊鼓掌招手歡迎中信公司開發大榭。榮毅仁也很開心,不斷把手伸出車窗揮手致意。視察結束回到寧波亞洲華園賓館已經下午二點多了。大概五點鐘開會,我也參加了。榮毅仁同意中信公司開發大榭島,當時提出三個要求:第一,要寧波地方輸送一批幹部。那時葛洪升省長馬上站起來表態:“榮副委員長,你想要誰我給誰”。(這話一講,後來結果就是把我調到大榭去了);第二,要浙江省政府和中信公司聯合打報告給國務院,要快,(因為他們知道國家馬上要停止審批開發區,報告起草好後葛省長自己又改了一夜);第三,在國務院沒批復前,允許中信公司派專家組上大榭島勘測、規劃做前期工作。這三個要求,省、市政府都同意。1993年3月5日,國務院馬上批下來,速度非常快,因為接下來開全國人大,本次大會上榮毅仁被選為國家副主席,就不能在中信公司兼職,這是他在中信公司任職期間做的最後一件大事情。大榭人民感謝他,北侖人民感謝他。

打電話要人,直接到市府辦報到”。第二天下午吳沛甯,周鏞兵等四、五人來市府報到。當時市府辦人員大多是地市合併後從基層調上來,以老三屆為主體,大家工作熱情十分高,工作不分白天黑夜。除非通知今天要按時下班,沒有通知,大家自覺加班到九、十點鐘才下班,上樓梯都是二階二階邁的,這是一種讓人熱血沸騰的工作激情。

3月26日到4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沿海部分城市主要領導幹部座談會,葛書記出席並在會議上發言。4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開選址研討會,確定推薦小港為寧波開發區位址並上報審批。5月4日國務院正式公佈包括寧波在內的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的決定。10月18日,國務院正式下文批准在小港設立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為3.9平方公里,成為全國第三個獲批的開發區,比同省的溫州開發區早了好幾年。

應該說,寧波改革開放初期,葛洪升書記是個關鍵性人物,不瞭解他的人都以為他很凶,其實他人很好,看得遠,抓大事,真抓實幹,雷厲風行,敢於擔當。耿典華市長忠厚寬容,團結人,最負責,工作拼命。現在回想起來,寧波能從過去的海防前哨,曾一度限制發展,一躍成為改革開放的前哨,從此進入大開放、大發展的新時代,是抓住了部分沿海城市進一步開放的機遇。作為寧波人,從心裡感謝鄧小平改革開放的英明決策,感謝當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葛洪升、耿典華搶抓機遇的勇氣和魄力。

插曲一大約4月,得到消息,谷牧同志已經到杭州了,我們就準備去杭州向谷牧同志彙報。葛書記、耿市長、陳哲良副市長和我,到杭州後就去谷牧同志的房間,一進屋就聽到谷牧同志正在打電話,可能是因為剛才那個電話的緣故,他放下電話還怒氣衝衝地說:“沒有對外開放的時候就沒有走私嗎?現在有了走私都怪對外開放,這怎麼行?”當我們向他彙報寧波設立開發區打算後,他說:“小港一邊是甬江,一邊是海,後邊是山,可是山不高,隔離不開”,他做了個手勢,“電視機一背要走私怎麼辦?”葛書記馬上站起來說:“哦,谷書記,我們可以拉鐵絲網,派武警巡邏,保證做好隔離”。谷牧同志聽後也沒說什麼,這就意味著基本上認同了。葛書記平時話不多,每次杭州回來,他一個人坐在後排,好幾個小時一句話都沒有,可是這次杭州回來路上,他話多了,還講起自己參加革命時的故事,跟耿典華市長倆人開心得不得了。

插曲二1984年4月28日,穀牧要來寧波視察小港。當時海員俱樂部剛建好,條件相對好一些,就讓谷牧同志住那裡。第二天,我隨葛書記、耿市長一起去看他,想不到被他批評了,他說浴室的洗臉盆漏水,水都溢出來了,“這樣怎麼搞對外開放,外國人來,腳都不能落地。”葛洪升、耿典華致歉,表示一定好好整改。批評完後,他拿出兩封信說,“你們寧波的一位農業工程師給我寫信,說將來寧波開發沒有水”,這是很重大的事情。葛書記馬上站起來說,“谷書記,我以黨性向您保證,寧波開發肯定有水,寧波9000多平方公里面積,年降雨量1600毫米,寧波是有水的,關鍵是水利設施建設問題。我們現在正在規劃建水庫,最近剛批准奉化橫山水庫增容工程,工程完工後能增一億立方米水量,開發初期的用水可以保證。”耿市長也彙報了周公宅、白溪水庫建設的前期工作。省計經委主任陳精業也表態說:“浙江省研究過,寧波開發如果水資源不足,可以從富春江、曹娥江引水,問題不大。”這樣才算在谷牧同志那裡過關,寧波開發區就這樣批准了。

“再來講講寧波北侖港工業區由來”

1984年8月中旬,包玉剛先生邀請我們到香港去,有盧緒章、徐啟超副省長、葛書記、耿市長、陳哲良副市長等,我與市政府幾個工作部門負責人也一起去了,這是市領導第一次出境訪問。我們回來不久,10月28日到30日,包玉剛先生和夫人自1949年解放以來第一次回訪家鄉寧波。10月29日包先生考察北侖港,認為北侖港太好了,可以建鋼廠。30日返港時途經杭州,薛駒省長親自接待他。當時包玉剛先生第一句話就說。“這麼好的北侖港口,可泊30萬噸的船,寶鋼怎麼會造在上海?造在寧波多好啊,鐵礦砂到碼頭後可以馬上煉鋼。現在鐵礦砂運到北侖港,還要再運到上海,當中環節多、成本就會高了”。薛駒省長也無話可說,因為這是國家定的。可見包玉剛先生是十分看好北侖港的,也為我們能依靠深水良港引進大項目、好項目增強信心。

地處小港的寧波開發區,雖北邊沿海,但不是深水,不能建大碼頭,而且面積有限,不能引進依靠深水岸線的大項目。而開發區東側的北侖港,港口條件十分好,且有大片土地可開發,可以引進大專案,卻因當時不屬於開發區範圍,不能享受優惠政策,所以這矛盾很突出。

過了一年,1985年10月29日寧波大學開工,本來鄧小平同志答應來參加奠基的,後來讓萬里同志來。萬里當時是國務院代總理,這一次萬里代總理的寧波之行非常重要,不單單是寧波大學動工之事,更重要的是期間在鎮海煉油廠開了個現場辦公會,決定了好多重大事情,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提到寧波開發區範圍不夠大,然後還成立了一個國務院寧波經濟建設開發協調小組,請谷牧同志任組長。1985年12月10日,谷牧同志主持第一次寧波經濟建設開發協調小組會議,當時提出在北侖設立寧波北侖港工業區,有幾句話:凡是在北侖區興建中外合資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獨資企業等三資企業都可享受開發區待遇。1986年12月11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寧波北侖港工業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並享受經濟技術開發區優惠待遇。這是當時除特區以外,全國最大的開放區域,臨港大專案能否在這區域落地是北侖開發成敗的關鍵。1992年10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北侖港工業區的重點開發區域與開發區合併,開發區面積擴大至29.6平方公里。寧波北侖港工業區完成歷史使命。

北侖港工業區獲批後頭三、四年,可謂步履艱難,除以國家投資為主的北侖電廠和港務局碼頭外,基本沒有“三資”項目進入。這不僅有歷史原因,北侖基礎設施薄弱,也有大的時代背景,當時恰逢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國家銀根緊縮,當時又不允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財力十分困難,當然也有組織機構未落實的客觀原因,開發建設一籌莫展。北侖港工業區開發建設到1990年才啟動。

1990年7月1日,寧波市委、市政府舉行北侖港工業區開發建設新聞發佈會,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典華宣佈:“北侖港工業區已經具備利用外資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條件”,同時,宣佈成立北侖港工業區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北侖區委書記宋錫康擔任,我和鄔和民擔任副主任。根據招商引資、建設規劃和綜合協調三大塊工作,我們抽調了十幾名幹部,一起在北侖山賓館三樓辦公。

1990年8月29日,寧波市委決定建立中共北侖港工業區工作委員會。9月1日寧波市政府決定建立北侖港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兩套班子與北侖區黨政班子實行統一領導,合署辦公,北侖區有關職能部門即為北侖港工業區的工作部門。9月29日召開的工業區管委會第一次會議確定了“社區先行,確保重點,以點帶線,梯度推進”的發展思路。即以青峙、港前、小山三個啟動工業社區為重點,集中財力、物力率先開發,逐步連片,梯度推進。那時北侖港工業區的牌子掛在北侖區委、區政府門口,這實際上是最早開發區和北侖區合署辦公的形式,北侖港工業區就這樣起步。

北侖港工業區開發建設省長現場辦公會議會場。(寧波市檔案館 提供)

正在北侖區廣大幹部把開發建設北侖港工業區作為重中之重全力推進時,葛洪升省長雪中送炭,給我們送來一陣東風。1991年8月3日、4日,省政府在戚家山賓館召開北侖港工業區開發建設現場辦公會。當時,葛洪升省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家賢,柴松岳副省長與14個省廳局部門負責人和寧波市委書記、市長及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葛省長提出:要從九十年代浙江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戰略高度,組織和動員全省的力量,支持進一步加快北侖港工業區建設,齊心協力辦好北侖港工業區,把北侖港工業區建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最大的出口加工區。會議提出了“依託全省、配合浦東、發展港口、加強基礎、工貿結合、以工為主,堅持以項目帶基礎設施開發,以基礎設施配套促進項目引進”的指導思想。由於準備充分,領導重視,上下齊心,會議取得極好效果。會議研究了工業區發展規劃,審定開發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建設的主要任務,協調解決有關重大的必須解決的問題。主要解決社區啟動資金,一是省財政投入2000萬元,參與聯合開發;二是省財政低息貸款2000萬元,當年安排1000萬元。還協調省、市、區和有關部門共同努力,計畫完成駱霞公路改造、明州路二期、穿鹹公路、江南22萬伏變電所、小山11萬伏變電所、青峙11萬伏變電所、通訊工程、大碶水廠擴建、排汙一期等九大工程。到1993年其中六項工程完成,投資一億二千余萬元。隨著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精神的貫徹落實,北侖開發建設進入快車道。

插曲一大概1991年4月份左右,葛書記剛當選省長不久,他的駕駛員是大碶人,打電話告訴我說葛書記要來北侖。這次來他秘書都沒帶,就他一個人,到了北侖見面就說“小潘,我去省裡工作的事情都辦好了,明天全部搬到杭州去了,今天來北侖看看”。我就特意陪他去看北侖電廠前面最破爛的駱霞線的一段,坑坑窪窪,有的坑比大水缸還大,又看了急需開工的明州路二期工程;當然也看了已經動工建好的新大路。在老領導面前,我實事求是彙報了近兩年開發成果,也毫不客氣吐了苦水,北侖的供電、供水、道路、通訊都跟不上大項目的引進。飯後,我在北侖山賓館門口送他上車,結果他上車後招招手說“小潘,你上來”。那我就上了他的車,開到新大路與明州路交叉口時停了下來,我隨他下車,他說“小潘,你把新碶和大碶給我慢慢地連接起來,歷史會證明我的決定是對的”。我瞭解葛書記所說的“決定”,當時我列席了市委常委會,就是把北侖區區址從紅聯過渡馬上糾正到新碶來,歷史已經證明葛書記的決定是正確的。三、四個月後接到召開省政府現場辦公會通知時,我心頭一熱,這是老領導在為現場辦公會所作的準備。葛書記已經要到省裡去工作了,但他心裡還是想著我們北侖的開發建設。

插曲二省政府在北侖港工業區開現場會以前,葛省長對其中一些難題都自己親自協調,我體會最深是在戚家山賓館開會前,省交通廳廳長邵堯定(曾擔任過寧波市政府副市長)是我的老領導,他過來拍拍我的肩膀說:“小潘,葛書記對你多少好的啦”,我說:“老領導是好的啊,你也很好啊”,“嗯,我跟你講一件事情,我剛剛出差回來到家,包還沒放下,家屬告訴我說葛省長打電話來過了。我立即打電話過去:‘葛書記,我剛剛回來,你有什麼事情嗎’,葛省長說:‘老邵啊,小潘在北侖當區長很艱苦,你幫幫他’,‘要幫什麼,怎麼幫’,‘駱霞線一塌糊塗,要修一下,你出點錢組織協調支援一下’”。邵廳長說完,我很感動,我心裡清楚,那時寧波已計畫單列,出錢的事情,省裡可管可不管。後來邵廳長牽頭協調,結果好像65%的錢是省裡拿出,我們北侖這段坑坑窪窪的駱霞線從此全部改造好了。

插曲三為確保省長現場辦公會議的落實,還建立兩項協調制度。一是由柴松岳副省長牽頭,定期召開寧波經濟建設現場辦公協調會議,幫助研究和協調需省政府解決的重大問題;二是在寧波市政府設立精幹的辦事機構,由省計經委副主任沈滌深負責,協調寧波經濟建設中的日常問題,幫助搞好大型建設專案的實施工作。

“我來到北侖工作的前前後後”

我是怎麼到北侖來的呢,記得1989年初的一天,市委辦公廳通知我晚上到市委書記孫家賢住在“一招”的宿舍。他見面第一句話說,“朝陽,你知道我多大啦”?“我不知道,你就五十多點吧”,“阿弟,五十五歲了,再五年要退休了,我總要做出點事情來啊”。這時,孫家賢書記和我說:“現在北侖工作難度很大,有人建議市撤銷北侖區,可以把它還給鎮海區,也可併入開發區。你想想,寧波發展要做出點事情來,希望就在北侖,國務院批准的縣級機構怎麼能說撤就撤呢。所以市委剛剛商量決定,要你去北侖接任區長。你是市委委員,市機關公認的紅人,派你去北侖以示市委、市府沒有忘記北侖。北侖開發初期難度大,希望也大,你去後要依靠大家好好幹,市委、市政府一定會全力支持你”。我服從組織決定,願意往艱苦的地方去,可是沒有想到北侖開發初期會這麼難。

1989年4月我到北侖任區長。頭二個月我邊工作邊調研,感到北侖開發困難很多。主要三方面,第一大困難是基礎設施差,建設資金十分困難。那時交通情況是,329國道只有兩車道,而且到穿山半島的路段,還是解放舟山時修的彎彎繞繞的砂石路;第二條是駱霞線,也是兩車道,特別是在北侖電廠這一段,因為電廠剛剛在建設,道路坑坑窪窪;更傷腦筋是新區址中心北離駱霞線約一公里,靠沿河邊一條小路相連;南距329國道約4公里,靠一條彎彎曲曲機耕路相接。沒有公車,只有個體的幾輛小麵包車跑紅聯、柴橋。我來後,市機關不少部門負責人來看我,不知到北侖區政府怎麼走,每次都要派人在駱霞線與沿河小路口等。當時區府大院、幾個部門辦公用房和幾家銀行、北侖山酒店已建,區府門口明州路很寬,但只有二、三百米長。有人寫首打油詩,其中有一句“明州路很寬,長與寬差不多”,我一直沒有忘。我到位後立即啟動聯接329國道到新區址的新大路,後又啟動明州路一期、二期、中河路等。當時資金困難,只能先通後備,新大路只修主車道,而中河路只修慢車道,主車道先綠化。1989年6月,乘省、市汽車運輸公司營運權下放,成立北侖長途汽車運輸公司、北侖公共交通公司,二塊牌子一套班子,之後開通六路公交線、建起客運中心,交通情況逐步改善。當時的通訊也很差,二十個鄉鎮開會通知,一個同志要打半天電話。我來了後沒一個星期,耿典華市長來看我,關切地問:“朝陽,怎麼樣?”我在他面前發牢騷了,我說這個電話機是裝樣子啦,只能看用不上,與大碶鎮通個電話還是踏自行車去一趟快。還有,北侖人民看電視只看見舟山市長,看不見你寧波市長,寧波電視臺信號是接收不到的。我在辦公廳也知道北侖條件艱苦,但不知道會那麼艱苦。耿市長也很急,馬上帶我上車去小港,小港開發區引進的程式控制電話剛到,耿市長原來是市郵電局老局長,他馬上告訴電信部門拿出30門給北侖電廠,30門給北侖區政府,這樣得到暫時緩解。到1990年底,北侖7000門程式控制電話開通,1992年11月郵電大樓竣工,又擴容4000門程式控制交換機,通訊問題基本解決。用水當時靠大碶水廠,大碶水廠原來是大碶鎮農用供水。電力當時只有11萬伏穿山變,35萬伏大碶變。財政是非常困難,1988年北侖財政收入近7000萬元,開發區財政收入1200萬元,加起來8200萬元左右,這些錢也就只能發發工資和用於一些日常開銷而已。開發區所需資金,初期主要靠省、市和有關部門資助,靠華僑同胞捐贈,1992年後隨著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引進專案越多,開發區資金也就越多了。

第二大困難是引進專案困難,尤其是引進大中型規模專案更加困難。那時北侖的三資企業、外資企業大大小小到1988年底我來之前只有34個,專案總投資只有1億多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只有600萬美元。開發區、北侖區在內,沒有什麼大專案,北侖區最早的一個外資專案是1985年7月,小港鎮有個羽毛球廠,跟港商合資成立一個寧波信達羽毛球有限公司,總投資57萬人民幣多點。後來陸續有點小項目,一直到1986年年底有四個項目投產,一個是中科院的科寧達,那時來開發區參觀的客人基本都是去那裡參觀的,一個寧波空調機廠,一個寧波電視機廠,再一個就是臺灣人在白峰搞的瑪瑙項目,就這麼四個,主要是來享受優惠政策的,的確當時引進項目很困難。隨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1991年省長現場辦公會,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後,招商引資有了重大突破,1992年引進外資項目130個,總投資14.6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977萬美元,比上年有幾倍、幾十倍增長。

第三大困難就是幹群開發熱情降低,不少幹部尤其是部分領導幹部有畏難情緒,認為開發建設似乎搞不下去了。當時北侖絕大多數幹部家住在鎮海,上下班來去都要兩個小時,交通不便,最形象的說法就是《半夜雞叫》、《歸心似箭》、《車輪滾滾》、《渡江偵察記》等等,一邊坐車子一邊發牢騷。開發建設開始時大家熱情很高,後來因沒有資金,慢慢的產生情緒了。

圖為1992年1月,區長潘朝陽與臺灣太平洋集團總裁陸章銓先生簽署北侖小山工業區土地成片出讓協定。(王永成 提供 孫紅軍 翻拍)

我來北侖時,好幾位老領導告訴我:“江南(北侖)的幹部厚道,能吃苦,你要好好依靠他們”。當年“六百健兒過甬江”是何等豪邁,他們從鎮海城關鎮到紅聯,又到新碶,他們早起晚歸,上下班要花二、三小時,他們在一片稻田上開建新區址,他們是真正“耕頭番地”的開拓者。開放開發是新課題,大家想好處多些,想困難少了些,所以在開發初期碰到困難會有些情緒。我相信只要開發動起來,項目引進來,大家的情緒就會好起來。我離開辦公廳時,有幾位處長想跟我來北侖,我沒同意,我是想真心實意地依靠北侖幹部去推進北侖開發。真誠溝通,同時實事求是地分析和看到北侖開發優勢和當前困難;嚴格要求,團結一致,講對開發有利話,做對開發有利事;關心幹部並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1991年1月首屆藝術節暨商品經濟交易會在新碶舉行。雖然新區址道路還未全通,遊行車輛還不能繞圈行駛,但廣大幹部群眾已經看到朝氣蓬勃的家園正在建設中,大家興高采烈。站在公交客運樓頂觀看的市委書記項秉炎高興地說:“北侖有希望。”隨著一批批專案洽談,區委、區政府各位領導在做好各自分工工作外,均參與接待、洽談;人大、政協領導也分片包乾拆遷任務;在洽談大專案時,有關職能部門領導都主動在附近陪同到深夜,洽談結束商量後,第二天上班都能送上所需資料。現在想起來都熱血沸騰。

這裡我有個資料,就是寧波開發區1984年獲國務院批准,1985年動工建設,到1991年7年一共批了97個項目,項目總投資2.37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4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30萬美元;而1992年到1996年5年一共批准項目443個,項目總投資37.8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3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資金7億美元,這5年比前7年分別增長3.6倍、15倍、20倍、26倍。財政收入增加也很顯著,北侖區域財政收入從1991年1.15億元增加到1996年18.3億元,五年增加15倍,其中1993年至1995年連續三年每年增速近一倍,創歷史之最,這速度是快的,增量是多的,北侖開發開始走上了快車道。

“現在說說大榭島開發的背景故事”

1989年4月到北侖工作後,我是20個鄉鎮逐個都去走訪,遇路途遠,交通不便就住在那裡。我去大榭鄉,就在海軍招待所住了一夜。那天我讓部隊同志弄張海圖看看,因為我去過部隊,這些都懂。一看海圖,好得不得了,大榭島的東邊、北邊等深水線,有四十米、五十米深,比北侖港不知好多少,它可以不用引橋,岸邊就是深水良港。那天晚我有點激動睡不著了。

大榭開發建設初期架設的浮橋(資料圖片)

我到北侖來,重點是搞開發的,我當區長,是北侖人民選出來的,我要對開發負責,還要對北侖人民負責,特別是偏僻的地方,我也要給他們創造條件,改變落後面貌。知道大榭島的基本情況後,從長遠的利益著眼,我當時就引導大 榭鄉幹部,告訴他們建設要靠區財政支援目前很困難,但是減免稅政策支持可以,在全區來說大榭鄉減免稅比例可達到最大。同時提出二點要求,一是按減免稅為20%,鄉自籌資金為80%配套,協調企業、村、部隊各方力量,共同努力自籌資金;二是利用自籌資金把主要道路貫通,按簡易水泥路,從榭東孚竹村開始通過榭南再通到榭西榭北,既為當前生產生活服務,更為下步招商,讓客戶上島有路可行。大榭幹群真好,從1989年起只用兩、三年功夫,籌資300余萬元,建3條四級公路,總長18.11公里,其中12公里是水泥路面。我深深感覺到,政府要做的事情,得到基層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融合後力量是非常大。後來我們知道國務院有個海島開發補助基金,通過市政府出面,申請到一筆補助款,把渡口改造成階梯式碼頭。再一個是通訊,當時就把程式控制電話通到了大榭島。現在想起來,幸虧當時有這個思路,否則的話,後來榮毅仁來了也上不了大榭島。

開發前的客貨渡輪碼頭

1992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信公司董事長榮毅仁考察上海、寧波。當時國家要開發浦東,不少人勸他在上海投資,但他卻來了寧波。當時的葛洪升省長對榮毅仁的中信公司相當看重,他指示寧波市委、市政府一定要拖住中信公司。因為那時寧波開發區在小港的面積很小,只有3.9平方公里,當時市政府提出,可以把旁邊的5平方公里的青峙劃出來給榮毅仁的中信公司搞開發,榮毅仁實地考察以後也基本表示同意。

既然意向已定,當時中信寧波公司的總經理林延山代表中信公司幾次去市政府要規劃藍圖,可是一直沒有拿到。後來我才知道,當時兼任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的副市長,已經把那5平方公里的意向書簽給印尼金光集團搞銅版紙專案,而市長和葛省長已答應要把這塊地方給榮毅仁,矛盾出現了,所以圖紙拿不出來。那時,我正好去市政府辦事,碰到劉培志副市長,我向他建議說,北侖有兩個島,一個大榭島,一個梅山島,是不是讓中信公司去挑,這樣青峙這塊地還可以留給印尼金光集團,兩邊都可以妥善安排。市長們覺得這樣很好,就讓我去辦。我在經委當秘書時,林延山是化工局的,很熟悉。我跟林延山把情況說明後,第二天就陪林延山帶著中信寧波公司一批人去看大榭島。一看大榭島有那麼好的條件,他要我馬上準備資料。一星期後,林延山就趕到北京向榮毅仁彙報,榮毅仁一看,那麼好的地方啊,非常高興,這樣也就解了圍,青峙地塊依舊留給中華紙業。

那時中央組織部剛剛把原任大連市長的魏富海安排到中信公司當副總經理。他向榮毅仁報到時,榮毅仁交給他第一件任務,就是叫他馬上到寧波大榭島考察。魏富海帶了一幫專家來,我陪了三天。他看的很仔細,包括大榭島旁邊小島都上去看過,他回去向榮毅仁彙報後,正式決定:11月6日到8日,榮毅仁帶中信公司所有中層以上幹部包了一架飛機直達寧波,7日,榮毅仁帶中信公司幹部上大榭島視察,中信公司開發大榭島也宣告正式啟動。

插曲一榮毅仁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省警衛處提前四天先上島察看,繞大榭島一周,都搖頭說:“潘主任,你陪榮副委員長在海上繞島看一看算了,島上不來的,有三個地方通行有困難,第一是東南邊的孚竹村,一條進村路兩百米,只有1.5米寬,路太窄,最起碼要拓寬到2.5米才行;第二是北邊過太平村的路,有兩個九十度轉彎車過不去,有間三十平米左右房子,必須按對角線拆掉;第三就是東北邊的狗頭頸這地方,十幾輛麵包車無法掉頭。(因榭東是山,當時沒有路,只能掉頭返回)”。我一聽心急冒汗,大榭有駐軍,外商不可能來成片開發,只有寄希望榮老闆的中信公司,不能上島何如下決心。我與省警衛處很熟,請他們三天后再來察看一次,我們保證解決好三大難點,他們答應了,並開玩笑講“這看你們黨和政府威力了”。我馬上與同行的鄉黨委書記陸忠堯、鄉長胡世成說,榮毅仁來開發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寧波已經批了開發區、保稅區,再要批個開發區沒有像榮毅仁這樣中信公司怎麼批得下來,所以這次必須要成功。當時這兩個鄉鎮幹部事業性非常強,都拍胸脯:“區長,保證完成,三天以後你來看”。第三天夜裡我是住在大榭島的,一看全部都弄好,兩個九十度轉彎處的房子沿對角線都拆掉了,這邊1.5米的路都做成2.5米寬,狗頭頸那邊汽車要調頭的山地也被炸掉平整好了。這三件事情,如按常規三個月都做不好。

1992年11月,榮毅仁考察大榭島(資料圖片)

插曲二榮毅仁上大榭島時,我們讓海監準備三艘巡邏艇,榮毅仁坐在中間一艘,有聲納探測儀,水深多少可以看見。副省長柴松岳,副市長劉培志,還有我陪榮毅仁看。他是無錫人,寧波話都聽得懂,就讓我給他作情況介紹。船到大榭北邊,榮老從船艙走上甲板,船有些微動,警衛上前幫扶,榮老不要,他個子高,用手輕輕扶在我的肩上,靜靜聽我介紹,不時提出問題,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十分親切。船開到東邊,一看水那麼深,再靠近點,快艇與岸邊只有幾十米距離,水有四五十米、五六十米深。榮老連聲稱讚:“好!好!”。十二、三輛麵包車繞島看了一圈,過村時,期盼開發過好日子的老百姓成群擁來,在路邊鼓掌招手歡迎中信公司開發大榭。榮毅仁也很開心,不斷把手伸出車窗揮手致意。視察結束回到寧波亞洲華園賓館已經下午二點多了。大概五點鐘開會,我也參加了。榮毅仁同意中信公司開發大榭島,當時提出三個要求:第一,要寧波地方輸送一批幹部。那時葛洪升省長馬上站起來表態:“榮副委員長,你想要誰我給誰”。(這話一講,後來結果就是把我調到大榭去了);第二,要浙江省政府和中信公司聯合打報告給國務院,要快,(因為他們知道國家馬上要停止審批開發區,報告起草好後葛省長自己又改了一夜);第三,在國務院沒批復前,允許中信公司派專家組上大榭島勘測、規劃做前期工作。這三個要求,省、市政府都同意。1993年3月5日,國務院馬上批下來,速度非常快,因為接下來開全國人大,本次大會上榮毅仁被選為國家副主席,就不能在中信公司兼職,這是他在中信公司任職期間做的最後一件大事情。大榭人民感謝他,北侖人民感謝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