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嘉興:南湖一家人 33載紅船緣

2017-12-25 06:51 | 南湖晚報微信公眾號

嘉興南湖, 紅船靜泊。

12月24日午後, 張新志走到紅船旁, 環視一圈後, 才放心離開。

“‘紅船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精神,

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他身後傳來女兒張一講解“紅船精神”的響亮聲音。

同樣的地方, 同樣的場景, 對於父女倆而言, 早已心照不宣。

而幾年前, 張一的母親徐金巧作為南湖革命紀念館“金牌講解員”, 也時常在紅船旁給遊客講解“紅船故事”, 一家三口人在紅船旁不約而至。

96年前, 一條南湖小船見證了“開天闢地大事變”, 中國共產黨在此正式誕生。 一條小船與一個大黨的故事, 正是從嘉興南湖開始傳遍全國甚至全世界。

南湖, 還是那個南湖;紅船, 還是那艘紅船。

歷史其實總是鍾愛那些看似平凡而又特別的人。 因為守護和宣講紅船, 張新志一家成為當地人稱羨的“紅船家庭”。 而更幸運的是, 他們一家作為普通人可以通過紅船寄託自己的初心、理想、情懷。

紅船情緣•堅守

“紅船是我們的寶貝, 只要我在崗一天, 就要守護好一天”

這幾天, 氣溫驟降。

每天早晨8點, 張新志準時出現在南湖老渡口, 登上船頭, 與同事一起向湖心島駛去, 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5分鐘後, 船靠岸, 張新志走出船艙, 步履匆匆, 徑直走到紅船前反復打量, 審視著每一個細節——紅船是否偏離位置、船體是否有損壞、船艙衛生是否整潔……

這樣的習慣他堅持了30多年, “只有沒有任何問題, 我才可以放心離開。 ”

今年59歲的張新志, 和妻子徐金巧原先都是嘉興京劇團的演員。 他們做夢都沒想到, 這輩子把所有的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紅船。

1985年10月, 張新志到南湖革命紀念館工作第一天, 師傅說把紅船交給他守護。

回想起當年的情景, 他至今無法忘懷, “雖然知道擔子很重, 但卻特別自豪和振奮。 ”

興奮和喜悅還沒沉浸多久, 守護紅船的艱辛和挑戰, 遠遠超過了張新志的預期。

湖心島四周環水, 氣溫與湖岸上相差一兩攝氏度。 冬天, 寒風刺骨, 寒氣逼人;夏天, 酷暑難耐, 熱氣騰騰……無論天氣如何變化, 張新志都一直堅守在紅船旁。

12月24日, 記者在湖心島見到張新志時, 只見他穿著厚重的工作服, 臉上皮膚雖然有些乾裂了, 精神勁兒卻顯得十分充沛。

細心的人發現, 張新志走路時, 腰有些背, 走路時偶爾會趔趄一下, 上臺階時格外小心。

家裡人知道, 這病根是多年來落下的。

他忘不了, 南湖沒建水閘前, 一到夏天就發大水, 為了讓遊客如願瞻仰紅船,

他和同事一起填沙包、鋪跳板;

他忘不了, 20多年前, 一天夜晚8點多, 女兒正發高燒, 他從電視裡得知颱風要來便立馬趕往南湖, 和同事一起跳入湖中, 死勁拽牢紅船, 用繩索加固;

他忘不了, 16年前的七一前夕, 因為颱風, 他和同事7天7夜不離島, 一直守護紅船, 每天就吃泡面;

他忘不了, 9年前春節下大雪, 他脫下衣服跳入冰冷的湖中, 為紅船清理積雪, 並將傾斜的拖梢船扶正, 回到岸上時, 身體凍得僵硬;

……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張新志不僅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 而且對天氣格外敏感。 只要遇到惡劣天氣, 他如同條件反射一般, 就給值班人員打電話或者索性趕過來, “這已經成了職業病。 ”

對於張新志而言, 更艱苦和考驗的,

是那日復一日如同照顧新生嬰兒一般的細緻呵護。

紅船一年一小修, 兩年一大修。 從琢磨方案到木材挑選再到拆卸清洗、維修破損……每次維修, 張新志和同事都需要將1000多個零件小心翼翼地拆下, 為了符合技術水準, 他們在酷暑時節的正午, 一遍又一遍地重刷桐油, 常常揮汗如雨。

每年歷時50天左右的修補養護, 是紅船煥然一新的時候, 也是張新志“脫一層皮”的時候。

30多年來, 從曾經的“門外漢”到如今的“紅船醫生”, 張新志和同事們不斷創新維修技術, 結合現代和傳統工藝, 實現“修舊如舊”。 他的徒弟李少敏說:“師傅手把手地教我, 現在對紅船所有部件都瞭若指掌, 一眼就可以看出哪塊木板是否變形、哪塊木板要重新上漆、哪個零件需要更換。 ”

明年,張新志就要退休,但他的幹勁依然十足,“紅船是我們的寶貝,只要我在崗一天,就要守護好一天!”

紅船情緣•傳承

“聽著父母的紅船故事長大,我也要成為一位紅船人”

儘管已是深冬,瞻仰紅船的人依然絡繹不絕。

同守護者一樣忙碌的,還有張新志的女兒張一。每天,她都要來紅船旁向遊客作講解。

不過,8年前,同在南湖革命紀念館工作的張新志和徐金巧沒想到,女兒張一也能出現在紅船旁,成為講述紅船故事的人。

“我們就住在南湖邊,非常喜歡紅船,去應聘講解員,幸運地被錄取了。”1984年,因為嘉興京劇團解散,徐金巧和張新志重新擇業,當過劇團花旦一號的徐金巧回憶當年的初衷仍記憶猶新。

徐金巧比張新志早一年到南湖革命紀念館工作。從此,與南湖紅船結下不解之緣,一直幹到2014年退休。

一次次紅船旁的講解,不僅是一次次鍛煉的機會,更是一次次心靈的洗禮。

時隔多年,徐金巧依然清楚記得,上海盲人旅遊團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在聽著她的講解的同時,還用手撫摸著紅船的許多角落,並連連讚歎:“共產黨真了不起啊!”

“那一刻,我更加認識到紅船在世人心目中的份量,更感覺到作為紅船旁的一名講解員肩負的責任。”說起當時的情景,徐金巧仍顯激動。

正是這樣一次次經歷,讓她更加努力,不斷超越自我,“不同的物件,就要採取不同的個性化方式來講解。我還創新形式,帶著徒弟們將講解的內容編成板書、表演唱。”2005年,她更是將“紅船精神”融入宣講中,向前來瞻仰紅船的人們講述更為深刻的紅船故事。

父母對紅船的情感至深,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女兒,成為張一成長歷程中難以抹去的記憶。

“我是在紅船旁長大的。”在張一的記憶深處,紅船已經融入了她的每根神經和毛細血孔。徐金巧至今還保存著女兒張一從小到大在紅船畔拍的照片,她笑稱:“我懷孕時,女兒就在紅船旁接受了胎教呢。”

“我在紅船邊長大,聽著父母的紅船故事長大,我也要成為一位紅船人。”大二那年,張一光榮入黨。2009年大學畢業,她悄悄瞞著父親去報考南湖景區的講解員。

經過公開嚴格招考,張一幸運地成為一名講解員。雖然和父母不在同一個單位,但張一覺得“能站在紅船邊講解,非常自豪!”

講解員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張一干得十分開心。她說: “我看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那是當代青年勵志成長的鮮活教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覺得我正在做一件對我而言,意義非凡的大事。”

紅船情緣•初心

“對紅船的感情,其實就是對黨的感情”

每天來到單位,張一就可以看到辦公室正對面鐫刻在石壁上的“不忘初心”幾個大字。

對於紅船講解員而言,張一理解的“初心”就是將“立志做大事”的心詮釋到將“一枝一葉”的細微小事做好。

講解員不僅是體力活,更是腦力活。一天要帶兩三個團,淩晨4點就要去接待,回到家身體累得散架了;沒有週末、節假日,即便有時間,也是去翻閱書籍,積累知識;為了遊客“南湖的水容量有多少”等“刁鑽”提問,到處找資料,到相關部門求證……

“成為一名講解員後,自己才真正理解父母對紅船的熱愛和執著。”每每遇到困難或情緒低落時,父母總是給了她不斷進取的動力。一家人即便在家裡時,談論的話題還是紅船,母親經常和她“切磋”:“每個歷史人物照片背後有怎樣的故事”、“講解時面部表情如何保持微笑”、“口紅顏色如何和服裝保持協調”……

“許多黨員在紅船旁重溫入黨誓言,激動得流淚。”張一通過5年的努力,終於成為一名出色的講解員,並被評為“嘉興市青年崗位能手”。

3年前,因為特殊原因,張一轉崗從事南湖景區策劃等工作。

這3年裡,每次從南湖邊經過看到紅船,張一內心的熱情不斷被點燃,“我還是希望重新回到講解員崗位上,能在紅船旁向更多的遊客講述紅船故事。”

今年9月1日,張一重新回到講解員崗位,那熟悉而動聽的聲音再次在紅船旁響起。近3個月來,張一已向近萬名遊客講解了紅船故事,被許多遊客譽為新時代“紅船精神”的“傳播者”!

“要將‘紅船精神’與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講出嘉興的生動故事。”這段時間,再次接過“傳播者”的接力棒,張一在紅船旁講解時,創新表達,突出講解了習近平總書記南湖重要講話精神、“紅船精神”嘉興座談會精神等。她自信地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我要把習總書記說的這句話講給更多的人聽……”

深冬裡,紅船邊,梅花數點,暗香浮動。張一動情地說:“我們一家人,對紅船的感情,其實就是對黨的感情。‘紅船精神’,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踐行和傳承!”

(原標題《“紅船家庭”的紅船情緣:丈夫守護紅船30多年,妻女同為紅船講解員,一家三口以不同方式傳承和踐行“紅船精神”》,原作者薑鵬飛、陶克強。編輯沈燁婷)

明年,張新志就要退休,但他的幹勁依然十足,“紅船是我們的寶貝,只要我在崗一天,就要守護好一天!”

紅船情緣•傳承

“聽著父母的紅船故事長大,我也要成為一位紅船人”

儘管已是深冬,瞻仰紅船的人依然絡繹不絕。

同守護者一樣忙碌的,還有張新志的女兒張一。每天,她都要來紅船旁向遊客作講解。

不過,8年前,同在南湖革命紀念館工作的張新志和徐金巧沒想到,女兒張一也能出現在紅船旁,成為講述紅船故事的人。

“我們就住在南湖邊,非常喜歡紅船,去應聘講解員,幸運地被錄取了。”1984年,因為嘉興京劇團解散,徐金巧和張新志重新擇業,當過劇團花旦一號的徐金巧回憶當年的初衷仍記憶猶新。

徐金巧比張新志早一年到南湖革命紀念館工作。從此,與南湖紅船結下不解之緣,一直幹到2014年退休。

一次次紅船旁的講解,不僅是一次次鍛煉的機會,更是一次次心靈的洗禮。

時隔多年,徐金巧依然清楚記得,上海盲人旅遊團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在聽著她的講解的同時,還用手撫摸著紅船的許多角落,並連連讚歎:“共產黨真了不起啊!”

“那一刻,我更加認識到紅船在世人心目中的份量,更感覺到作為紅船旁的一名講解員肩負的責任。”說起當時的情景,徐金巧仍顯激動。

正是這樣一次次經歷,讓她更加努力,不斷超越自我,“不同的物件,就要採取不同的個性化方式來講解。我還創新形式,帶著徒弟們將講解的內容編成板書、表演唱。”2005年,她更是將“紅船精神”融入宣講中,向前來瞻仰紅船的人們講述更為深刻的紅船故事。

父母對紅船的情感至深,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女兒,成為張一成長歷程中難以抹去的記憶。

“我是在紅船旁長大的。”在張一的記憶深處,紅船已經融入了她的每根神經和毛細血孔。徐金巧至今還保存著女兒張一從小到大在紅船畔拍的照片,她笑稱:“我懷孕時,女兒就在紅船旁接受了胎教呢。”

“我在紅船邊長大,聽著父母的紅船故事長大,我也要成為一位紅船人。”大二那年,張一光榮入黨。2009年大學畢業,她悄悄瞞著父親去報考南湖景區的講解員。

經過公開嚴格招考,張一幸運地成為一名講解員。雖然和父母不在同一個單位,但張一覺得“能站在紅船邊講解,非常自豪!”

講解員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張一干得十分開心。她說: “我看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那是當代青年勵志成長的鮮活教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覺得我正在做一件對我而言,意義非凡的大事。”

紅船情緣•初心

“對紅船的感情,其實就是對黨的感情”

每天來到單位,張一就可以看到辦公室正對面鐫刻在石壁上的“不忘初心”幾個大字。

對於紅船講解員而言,張一理解的“初心”就是將“立志做大事”的心詮釋到將“一枝一葉”的細微小事做好。

講解員不僅是體力活,更是腦力活。一天要帶兩三個團,淩晨4點就要去接待,回到家身體累得散架了;沒有週末、節假日,即便有時間,也是去翻閱書籍,積累知識;為了遊客“南湖的水容量有多少”等“刁鑽”提問,到處找資料,到相關部門求證……

“成為一名講解員後,自己才真正理解父母對紅船的熱愛和執著。”每每遇到困難或情緒低落時,父母總是給了她不斷進取的動力。一家人即便在家裡時,談論的話題還是紅船,母親經常和她“切磋”:“每個歷史人物照片背後有怎樣的故事”、“講解時面部表情如何保持微笑”、“口紅顏色如何和服裝保持協調”……

“許多黨員在紅船旁重溫入黨誓言,激動得流淚。”張一通過5年的努力,終於成為一名出色的講解員,並被評為“嘉興市青年崗位能手”。

3年前,因為特殊原因,張一轉崗從事南湖景區策劃等工作。

這3年裡,每次從南湖邊經過看到紅船,張一內心的熱情不斷被點燃,“我還是希望重新回到講解員崗位上,能在紅船旁向更多的遊客講述紅船故事。”

今年9月1日,張一重新回到講解員崗位,那熟悉而動聽的聲音再次在紅船旁響起。近3個月來,張一已向近萬名遊客講解了紅船故事,被許多遊客譽為新時代“紅船精神”的“傳播者”!

“要將‘紅船精神’與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講出嘉興的生動故事。”這段時間,再次接過“傳播者”的接力棒,張一在紅船旁講解時,創新表達,突出講解了習近平總書記南湖重要講話精神、“紅船精神”嘉興座談會精神等。她自信地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我要把習總書記說的這句話講給更多的人聽……”

深冬裡,紅船邊,梅花數點,暗香浮動。張一動情地說:“我們一家人,對紅船的感情,其實就是對黨的感情。‘紅船精神’,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踐行和傳承!”

(原標題《“紅船家庭”的紅船情緣:丈夫守護紅船30多年,妻女同為紅船講解員,一家三口以不同方式傳承和踐行“紅船精神”》,原作者薑鵬飛、陶克強。編輯沈燁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