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再見,永遠的海師!

聽說海師要拆除了, 在校師生已經搬到南通校區, 自從畢業到今天, 還是第一次回校去看一看。

這一別, 已十年。

陽曆三月, 走出車站出口,

一路春光明媚, 從江海路開始, 熟悉的氣息紛至遝來。 這種感覺, 即便跨過十年、二十年, 都不會消逝。 校門西側多了一爿酸菜魚, 文具店還在那裡, 文具店的那位大叔站在門口, 沒怎麼老, 肚腩挺了些。

校門上的"南通高等師範學校"已經拆除, 期間易過主, 然而現在, 已無主的樣子。 雖無主, 門衛卻保持一份清高。 盤問著我“幾幾年畢業的”, “班主任是誰”, “對我可有印象”, 我不知怎的, 將畢業年份推遲五年說成了“2012年畢業的, 印象不是太深”。 對方秉著一副積極負責的態度將我拒之門外。 我向來不愛費口舌 , 過馬路買了包玉溪放到門衛桌上, 他一邊說著“不能這樣的, 這樣我就不放你進去了。 ”一年打開大門說“你進去吧。 ”

校園裡已無人煙,

無笑語, 無琅琅書聲。 水池東面的草坪已成荒蕪, 一棵松柏橫在地面, 攔住通往音樂樓的小路。

以往, 這樣的季節, 這樣好天氣的週末, 這片草坪周圍一圈的冬青樹上早已曬滿被子。 有些人倚在陽臺曬太陽, 有些人趿著拖鞋拎著水瓶走在教室與宿舍的路上,

鋼琴聲從音樂樓傳出來, 夾雜笛子、手風琴、有時也有葫蘆絲的聲音, 偶爾有男生之間的高喊……如今, 這裡一片荒煙蔓草, 闃寂無聲, 曾經的聲喧與色靜, 都消失不見, 又明明白白地在心頭迴旋。

藤蔓, 遮擋了曾經做仰臥起坐的體操房的玻璃窗。 灌木, 依舊長在通向某位暗戀過的體育老師辦公室的樓梯口。 結香, 又開了, 依舊香得沒魂, 蜜蜂依舊在上面嗡嗡。 從宿舍通向教學樓和食堂岔道口的金絲梅, 已不在那裡。 飯堂口的那叢紫藤, 也已被移除。 宿舍窗戶上, 殘留著不知哪年耶誕節的老人頭像。 體育館的大門貼了封條, 滿牆的爬山虎依然爬在牆上, 體育館窗下的芙蓉花還沒開……

目之所及, 足之所踏, 無不勾起接二連三一串又一串的回憶,

沒有空白的餘地。 記憶, 催促著我, 去訪遍這裡的角角落落旮旮旯旯。

一處宿舍入口處的黑板上寫著"歡迎新生", 從大門門縫裡望進去, 堆滿各種裝修廢材。 另一處宿舍大門, 曾經被我在夜自修出逃去宿舍翻過的鐵門, 同樣已鎖上。 宿舍樓前用於曬被子的欄杆, 如今光禿禿立在陽光下。 一隻小黑狗從裡面竄出來, 屁顛屁顛竄向宿舍樓背後的圍牆內, 我追尋過去, 這小東西已不見蹤影 , 只有一地淩亂垃圾。 一陣風, 裹挾著三月午後的陽光, 吹起疏疏朗朗的殘枝敗葉。 校園已空空。

一串鑰匙、一張銀行卡, 掛在校園失物招領處, 再無人認領。 這個地方, 是早已拆除的老宿舍樓的入口, 剛進校時住過半年。 這個地方,

曾有葳蕤藤蔓, 初夏的早晨, 經過此處, 會看到窗邊、地上落滿綠色花粉, 輕輕柔柔鋪成一塊長方形, 每次看了, 都有說不出口的感動。

飯堂前的一排水杉還沒返青。 這一排水杉啊, 曾經收留過多少次課堂發呆走神的目光, 見證過多少趟從飯堂進進出出的身影, 以及叮叮噹當的洗碗聲!當初吃厭了的土豆絲、紅燒土豆、茶幹、鴨血豆腐湯, 難得一嘗的獅子頭、雞排或者別的, 還有早上的粢飯團 , 都化成今日的懷念……如今, 飯堂內一片廢墟, 曾經在西側舞臺上演過的各種歌舞早已消失不見又在心頭迴響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標語依然掛在牆頭……開水房的大門同樣鎖上, 水泥牆上還有"請勿將水瓶放在這裡"的字跡, 那些花兒已散落天涯……

上學時候,教室前的花壇上有一棵廣玉蘭和白玉蘭。我喜歡在春天下了夜自修,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抬頭看白玉蘭,一樹白色的花骨朵,映在被城市的霓虹照紅的夜空之上,只須望一眼,那種白,是驚心動魄的美。白玉蘭開過花才長葉,清新柔嫩的綠。

我也喜歡看深秋的雨,從這棵白玉蘭的樹幹上一路流淌而下,細細密密,把樹幹慢慢洇成深褐色,很耐看的樣子。記得有一年,隨著超女節目的風靡,“PK”一詞成為流行,我寫了一篇《廣玉蘭PK白玉蘭》,無心插柳,發表在江蘇教育導報上。

在途中,沿路看到幾處白玉蘭已爭相開放,想著母校校園內那棵同樣如此罷。十年了,我又將見到那棵白玉蘭,擎了一樹白花的白玉蘭!怎知,花壇內已一片光禿禿!原本四季常青的廣玉蘭,不在了;這個時節花朵正肆意盛開的白玉蘭,不在了;氣息香甜的含笑,不在了,粉色的月季、黃色的月季、花壇上高高低低的灌木,通通已不在……徒留三月春光照撫裸露泥土,徒留角落倖存的一叢青竹,在春風裡輕輕搖擺,光影映在已破損的玻璃窗上……

拾階而上,心中已是近鄉情更怯,腳下的樓梯也變得可親可愛起來,曾經來來回回無數趟、慢慢走過、匆匆上下了無數回的樓梯,如今再不擁擠……

我一心想回到呆過的教室,希冀從角落尋得記憶中熟悉的一鱗半爪,譬如寫有某位同學姓名的美術作業,或者小黑板,哪怕隨意的一張紙,這樣的想法多癡?!

十年了,曾經的教室已迎來送往了幾茬學子,怎會留有曾經的一丁點痕跡?想到這裡,好笑中不禁感到黯然傷神,時光如劍,刀刀無情!可是一轉身又忘記流年,去教室找尋印記的念頭一次次湧上心頭,曾經教過我們的各位老師的模樣逐一地浮現心頭:班主任何軍老師上課時誇張的高嗓音,遠遠就能聽到;程紹華老師上數學課向來平和,她曾在某個課間撫摸過我的頭髮;袁海生老師教寫作,總是珊珊遲來,有時索性不來,他穿著西裝走路時咀嚼口香糖的樣子酷酷的;虞老師在課間會和大家聊天 ,她對我的關愛此生難忘;被大家稱為紀連海的是講授古文學的王興明老師……每一位老師,都銘刻成今日的感激與懷念……

十年了,怎麼可能還殘留著當初的印記?對光陰的不甘,原來是抑制不住的自欺欺人!到底也沒去,只是在其他幾個教室穿梭流連。哪怕沒呆過的教室,此刻也顯得親切,就像遊子回到老家時遇見的左鄰右舍,鄉音是一樣的親切,只是主人不在家。有些,空蕩蕩,有些,課桌蒙塵,有些,黑板上寫著“二十年再聚首——海門師範普97(2)班畢業16年聚會”,有的,牆角倚著6號同學的粉筆字,是李商隱的《代贈》: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而此刻,我能夠與何人,同向春風各自愁?

的確,如果是原來那種風箏,是時間的神奇,如果不是,是緣分的安慰。

在這裡上學五年,從17歲到22歲,對這裡有太多太多太多的記憶……以上所寫,不過千萬分之一。

有時,對一人一地的情感,離開之後,才會慢慢顯現,並且歷久彌新。

當我訪便各個角落,退至校門口回望園內,仿佛剛剛經歷了一場午夢,難以真切,唯有之前在此呆過的五年時光,瞬間可被啟動,幻燈片般次第在心中放映。

記得曾在一篇作文裡寫過這樣一句:畢業了,校園裡的一切無法縮進鞋底帶走。其實,心在,夢就在,記憶也在。帶不走的是表像浮華,真情可伴海角天涯。

那麼,再見吧,海師校園;再見,這裡已經不再和依然還在的一花一草一木;再見,從未展示過的噴泉水池裡的紅色金魚;再見,教學樓拐角處曾經撥打過的IP卡公用電話;再見,從綜合樓頂傾瀉而下的不知今年是否依舊返青的常春藤;再見,走廊頂上爬山虎的足跡;再見,教室後面的可愛水杉;再見,曾經讓我靜靜度過無數週末時光的閱覽室;再見,如今已空空如也的借書室;再見,兀自在春風與塵夢裡悠悠飄搖的青竹……

再見,永遠的海師……

作者簡介:江 徐,80後老少女,十點讀書簽約作者,煮字療饑,借筆劃心,ID:jiangxv08)

上學時候,教室前的花壇上有一棵廣玉蘭和白玉蘭。我喜歡在春天下了夜自修,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抬頭看白玉蘭,一樹白色的花骨朵,映在被城市的霓虹照紅的夜空之上,只須望一眼,那種白,是驚心動魄的美。白玉蘭開過花才長葉,清新柔嫩的綠。

我也喜歡看深秋的雨,從這棵白玉蘭的樹幹上一路流淌而下,細細密密,把樹幹慢慢洇成深褐色,很耐看的樣子。記得有一年,隨著超女節目的風靡,“PK”一詞成為流行,我寫了一篇《廣玉蘭PK白玉蘭》,無心插柳,發表在江蘇教育導報上。

在途中,沿路看到幾處白玉蘭已爭相開放,想著母校校園內那棵同樣如此罷。十年了,我又將見到那棵白玉蘭,擎了一樹白花的白玉蘭!怎知,花壇內已一片光禿禿!原本四季常青的廣玉蘭,不在了;這個時節花朵正肆意盛開的白玉蘭,不在了;氣息香甜的含笑,不在了,粉色的月季、黃色的月季、花壇上高高低低的灌木,通通已不在……徒留三月春光照撫裸露泥土,徒留角落倖存的一叢青竹,在春風裡輕輕搖擺,光影映在已破損的玻璃窗上……

拾階而上,心中已是近鄉情更怯,腳下的樓梯也變得可親可愛起來,曾經來來回回無數趟、慢慢走過、匆匆上下了無數回的樓梯,如今再不擁擠……

我一心想回到呆過的教室,希冀從角落尋得記憶中熟悉的一鱗半爪,譬如寫有某位同學姓名的美術作業,或者小黑板,哪怕隨意的一張紙,這樣的想法多癡?!

十年了,曾經的教室已迎來送往了幾茬學子,怎會留有曾經的一丁點痕跡?想到這裡,好笑中不禁感到黯然傷神,時光如劍,刀刀無情!可是一轉身又忘記流年,去教室找尋印記的念頭一次次湧上心頭,曾經教過我們的各位老師的模樣逐一地浮現心頭:班主任何軍老師上課時誇張的高嗓音,遠遠就能聽到;程紹華老師上數學課向來平和,她曾在某個課間撫摸過我的頭髮;袁海生老師教寫作,總是珊珊遲來,有時索性不來,他穿著西裝走路時咀嚼口香糖的樣子酷酷的;虞老師在課間會和大家聊天 ,她對我的關愛此生難忘;被大家稱為紀連海的是講授古文學的王興明老師……每一位老師,都銘刻成今日的感激與懷念……

十年了,怎麼可能還殘留著當初的印記?對光陰的不甘,原來是抑制不住的自欺欺人!到底也沒去,只是在其他幾個教室穿梭流連。哪怕沒呆過的教室,此刻也顯得親切,就像遊子回到老家時遇見的左鄰右舍,鄉音是一樣的親切,只是主人不在家。有些,空蕩蕩,有些,課桌蒙塵,有些,黑板上寫著“二十年再聚首——海門師範普97(2)班畢業16年聚會”,有的,牆角倚著6號同學的粉筆字,是李商隱的《代贈》: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而此刻,我能夠與何人,同向春風各自愁?

的確,如果是原來那種風箏,是時間的神奇,如果不是,是緣分的安慰。

在這裡上學五年,從17歲到22歲,對這裡有太多太多太多的記憶……以上所寫,不過千萬分之一。

有時,對一人一地的情感,離開之後,才會慢慢顯現,並且歷久彌新。

當我訪便各個角落,退至校門口回望園內,仿佛剛剛經歷了一場午夢,難以真切,唯有之前在此呆過的五年時光,瞬間可被啟動,幻燈片般次第在心中放映。

記得曾在一篇作文裡寫過這樣一句:畢業了,校園裡的一切無法縮進鞋底帶走。其實,心在,夢就在,記憶也在。帶不走的是表像浮華,真情可伴海角天涯。

那麼,再見吧,海師校園;再見,這裡已經不再和依然還在的一花一草一木;再見,從未展示過的噴泉水池裡的紅色金魚;再見,教學樓拐角處曾經撥打過的IP卡公用電話;再見,從綜合樓頂傾瀉而下的不知今年是否依舊返青的常春藤;再見,走廊頂上爬山虎的足跡;再見,教室後面的可愛水杉;再見,曾經讓我靜靜度過無數週末時光的閱覽室;再見,如今已空空如也的借書室;再見,兀自在春風與塵夢裡悠悠飄搖的青竹……

再見,永遠的海師……

作者簡介:江 徐,80後老少女,十點讀書簽約作者,煮字療饑,借筆劃心,ID:jiangxv08)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