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淵源、立場和新時代使命

十九大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淵源、立場以及新時代的歷史使命等問題, 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斷和新理念, 作出了新的部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淵源

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在結構概括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 十九大對三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地位作了進一步的規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熔鑄于党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這是一個新的理論判斷, 它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 就是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淵源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邏輯和歷史發展。 這個結論是在將理論和文化區分的前提下從文明的層面對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文化結構進行反思而形成的新的認識結果。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馬克思主義是在人類文明發展基礎上, 尤其是西方文明發展基礎上形成的理論體系, 包括現代意義上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在內的意識形態體系。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 它是基本的價值立場和方法論體系, 在以它作為指導理論時,

必須緊密結合本國實際並不斷實現理論創新。

而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 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形成的文化傳統。 它是作為人類歷史已經出現並繼續存在的, 幾種文明類型之一的中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 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徵。 它不是單純的意識形態, 整體上不具有階級性;它包括精神文化, 也包括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它涉及社會和文化領域的思想理論、社會心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它包含著已被歷史拋棄或正在、即將拋棄的糟粕, 也包含著具有永恆生命力的精華。 在中國歷史上,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保障中華文明傳承、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形成和豐富民族精神、維護民族獨立和反抗外來侵略、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

它又“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 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同時,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必須堅持文化的民族性, 或堅守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從文化人類學視角看, 文化是民族的存在樣式。 不同的民族, 必然有不同的文化樣式。 在一定意義上, 中華民族就是以“中華文化”的形式存在的。 而在當今的國際關係中, 文化關係更表現出特別的意義和價值。 承認中華民族的獨特利益, 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必須承認文化的民族性, 肯定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十九大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就是對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深刻認識, 也是對當今國際時局的正確把握。 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 其意義都是很深遠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時代使命

馬克思主義者堅持唯物史觀, 強調物質生產的基礎性作用, 認為文化相對於物質生產實踐具有派生性和次生性。 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比較落後基礎上展開, 總的說來在過去時間內, 相對于經濟建設, 我們對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思考和用力不夠。

而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

經濟和文化的辯證關係更加明晰, 文化的先導性作用更加突出。 人們逐漸認識到, 除思想理論外, 經濟社會領域中諸多問題, 也必須借助于文化發展才能解決。 十九大的戰略意義在於勾畫了本世紀中葉實現民族復興的清晰路線圖。 十九大報告對於文化問題的思考和探討, 也是在民族復興目標的框架內。 “文化興國運興, 文化強民族強,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 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是在民族復興的戰略層面思考文化, 並將文化置於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 明確提出了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重要表現, 同時也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條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