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伯駒將這件國寶縫入衣被,寧死魔窟,也絕不變賣家藏

他一生酷愛收藏, 為了收藏他不惜傾家蕩產甚至犧牲生命, 而最終卻將一生收藏都捐給了國家。 中國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中國書協名譽主席啟功稱讚他說:“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 ”

張伯駒出生于官宦世家, 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 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 初時出於愛好, 後來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 他不惜一擲千金, 變賣家產以至於負債累累, 都沒能改變他堅定的意志。

張伯駒是著名文物收藏家, 他的父親是袁世凱哥哥的內弟, 曾歷任清末和中華民國高官, 後來又擔任鹽業銀行經理和董事長。 張伯駒收藏我國古代書畫, 最初是出於愛好, 後來為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 不惜變賣家產並借貸。

 《平復帖》卷(局部), 晉, 陸機書, 紙本, 手卷, 縱23.7cm, 橫20.6cm 。

1937年, 張伯駒幾經周折用4萬大洋從清朝恭親王奕䜣的後人手中買下《平復帖》。 為了躲避日本人對這件寶物的覬覦,

他攜家人南逃, 《平復帖》被他縫入衣被, 片刻不離身。

到了上海, 他仍因為自己的收藏遭到綁架, 但他寧被“撕票”, 可張伯駒卻“寧死魔窟, 決不許變賣家藏”, 也不交出國寶, 僵持近8個月, 夫人四處籌措了40根金條, 才把他贖回來。

張伯駒夫人 潘素

一家好女三家求, 何況一副稀世國寶?《平復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 有“法貼之祖”的美譽, 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1936年張伯駒得知消息, 《平復帖》的收藏者溥儒將韓幹名畫《照夜白圖》賣於他人, 流落國外;為了不讓《平復帖》重蹈覆轍走上不歸路, 張伯駒通過朋友與溥儒商量, 表示自己願意出價收藏。

《照夜白圖》

溥儒開出20萬大洋的價碼, 張伯駒拿不出20萬大洋, 只好暫時放棄, 但力勸溥儒不要成為罪人, 讓國寶流落異國。 1937年, 張伯駒又拜請張大千從中斡旋, 表示願以6萬大洋收藏《平復帖》, 但溥儒仍執意要20萬大洋, 這事再次擱下。

這年春節前, 溥儒母親去世, 需大筆現錢籌辦喪事。 正應邀在故宮博物院鑒定古代字畫的張伯駒經傅增湘從中斡旋, 雙方商定了4萬大洋的價碼。

所謂一家好女三家求, 何況一副稀世國寶?據說《平復帖》剛一落到張伯駒的手中, 他隨即將它供奉起來, 頂禮膜拜。

《平復帖》卷(局部)

張伯駒夫婦

這八件是:

晉陸機《平復帖》、唐杜牧《張好好詩》、宋范仲淹《道服贊》卷、宋蔡襄《自書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卷、宋吳琚《詩帖》卷、元趙孟潁《草書千字文》以及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

這一舉動引起文化界的震動,這些作品也成為故宮博物院“珍寶中的珍寶”,每一件都堪稱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到東北後,張伯駒將自己所剩的書畫收藏共計30多件又捐獻給吉林博物館。其中一幅是宋代楊婕妤的《百花圖卷》,被認為是我國繪畫史上保存下來的第一位女畫家的作品。

宋代楊婕妤的《百花圖卷》(局部)

張伯駒曾經說:“我終生以書畫為伴,到了晚年,身邊就只有這麼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會好些。”但這樣一件被他視為最後精神慰藉的作品,最終也捐了出去。

當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長宋振庭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

100多件文物因張伯駒的出現,避免了流落海外的命運。他單憑赤子之心,勉力而為,不惜變賣家產,甚至將個人生命置之度外。

1980年夏,畫家關瑞之陪同張伯駒游頤和園時,一位領導問張老:

當今很多名人都在考慮建博物館、灌制唱片,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傳世,您是不是也有考慮?

張老回答:

我的東西都在故宮裡,不用操心了。

他的回答令在場的所有人無不對其肅然起敬。正如他自己所說,“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這是張伯駒一生收藏所遵循的信念,他實踐了這個諾言。

的確,收藏一種經歷亦是一種人生。但在張伯駒看來,收藏更是一種情懷,赤子愛國情,淡泊名利心。在歷經千百年滄桑的古物面前,我們是多麼渺小、脆弱和無奈的短暫生靈!當我們真正領悟到莊子對“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清淨、無為、柔弱、不爭”以及“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的要旨;然後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態重去收藏。

那麼,真正的收藏才剛剛開始!

感謝您閱讀到了這裡,歡迎指教一二(抱拳)~~

張伯駒夫婦

這八件是:

晉陸機《平復帖》、唐杜牧《張好好詩》、宋范仲淹《道服贊》卷、宋蔡襄《自書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卷、宋吳琚《詩帖》卷、元趙孟潁《草書千字文》以及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

這一舉動引起文化界的震動,這些作品也成為故宮博物院“珍寶中的珍寶”,每一件都堪稱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到東北後,張伯駒將自己所剩的書畫收藏共計30多件又捐獻給吉林博物館。其中一幅是宋代楊婕妤的《百花圖卷》,被認為是我國繪畫史上保存下來的第一位女畫家的作品。

宋代楊婕妤的《百花圖卷》(局部)

張伯駒曾經說:“我終生以書畫為伴,到了晚年,身邊就只有這麼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會好些。”但這樣一件被他視為最後精神慰藉的作品,最終也捐了出去。

當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長宋振庭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

100多件文物因張伯駒的出現,避免了流落海外的命運。他單憑赤子之心,勉力而為,不惜變賣家產,甚至將個人生命置之度外。

1980年夏,畫家關瑞之陪同張伯駒游頤和園時,一位領導問張老:

當今很多名人都在考慮建博物館、灌制唱片,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傳世,您是不是也有考慮?

張老回答:

我的東西都在故宮裡,不用操心了。

他的回答令在場的所有人無不對其肅然起敬。正如他自己所說,“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這是張伯駒一生收藏所遵循的信念,他實踐了這個諾言。

的確,收藏一種經歷亦是一種人生。但在張伯駒看來,收藏更是一種情懷,赤子愛國情,淡泊名利心。在歷經千百年滄桑的古物面前,我們是多麼渺小、脆弱和無奈的短暫生靈!當我們真正領悟到莊子對“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清淨、無為、柔弱、不爭”以及“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的要旨;然後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態重去收藏。

那麼,真正的收藏才剛剛開始!

感謝您閱讀到了這裡,歡迎指教一二(抱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