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哈同|

作者:水水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寫了《戴西》之後, 我看到留言裡出現了戴西的老街坊, 在他轉這文章的朋友圈連結時, 他寫道:

我認識戴西。

她哥哥家在淮海路、復興路交匯口的一個大花園, 這位置如今高聳起“啟華大廈”, “啟華”是她嫂子的中文名。 她哥哥的兒子, 大花園的繼承者, 是國際著名華裔物理學家, 捐建了這棟大樓。 戴西出嫁之後, 一直住在上方花園, 過去是三層樓一棟;後來她只有三樓上的兩間了。 我的小學同學住到她樓下, 我小時候蠻皮, 曾有幸在她樓下的後門口的“灶披間”裡, 曾被她說教過幾次, 記憶猶存……大概我算是值得被教導一下的孩子吧, 與有榮焉……清明節前後, 很多人始終被掛記, 又不時被提起;有些人過了也就過了, 更有些人容易被糞土, 或是記著只被唾駡, 這就是人生差別。

| 戴西一家

上海灘還有一些有溫度的記憶。 真好。

上海之所以是上海, 不是因為如今世俗意義上的種種優勢, 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集聚, 或是精英聚集, 財富彙聚, 抑或是海派文化的開放包容創新。 總覺得如今流行的這些學術意義濃厚的解釋太千篇一律了。 超大城市都如此。

我個人認為是, 每批人來到上海, 都能形成一股獨特的支流,

即使人後來不在了, 這個支流還在默默地流。 所以並不是海納百川, 是上海適合流出百川。

為什麼這麼說?清明節假期的時候, 我去了一趟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找地方停車, 停在了提籃橋監獄的後面。 不遠處便是下海廟。 下海廟裡供奉著佛教的釋迦牟尼佛、觀音、地藏;也供奉著海神天妃娘娘(媽祖)、以及道教裡的眼光娘娘等……即為典型的大融合, 多宗教多神崇拜。 據說遠一些時候, 這裡的船民進廟燒香, 常常提籃而過橋, 所以這裡真的有過一座提籃橋, 現在這片地區叫提籃橋街道。

| 下海廟

黃浦江的“浦”, 在普通話裡的意思是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 而在吳方言裡是人工小河的意思。 吳淞江, 即蘇州河的上游段名, 據記載, 兩岸原有18個浦, 是宋代解決此江的泄水能力而開挖的水道, 每隔5公里一個。 而那時候的虹口海門路附近也有兩個浦, 一個是上海浦, 一個是下海浦。 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 上海之名最早記載於北宋人郟亶之的《水利書》。

我從下海廟步行去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這個地方原來是正統派猶太教的摩西會堂舊址, 約櫃、聖幕、誦經台、六芒星、七枝燈檯……那是二戰期間兩萬多來滬猶太難民的精神中心。 當沒有國家給難民發簽證的時候, 那時的上海接受了這些難民, 上海成了他們在遠東最溫暖、最安全的避風港。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猶太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最富裕的民族。他們也是生存能力最頑強的人群,在上海的猶太難民曾被日本人困在虹口的弄堂中禁止出入一年,而弄堂裡的兩千餘人,竟然都活了下來。據說上海原來的那些個弄堂,充滿了悲情和奇跡。我們現在行走的地面,可能流淌著各種精神的支流。

這批猶太人之前,上海已有猶太人。也就是說,這些滿世界紮根的猶太人早就在上海有了堅實的基礎。我這裡要講的是一個沒有任何家族背景,隻身一人身無分文來到上海,奮鬥成遠東第一富豪的猶太人的故事。

他叫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49年生於伊拉克巴格達,1931年病逝於中國上海。在上海生活近六十年。說他是一個上海人,中國通,都貼切了。

南京路最初是他炒起來的,戴西家的永安公司也是先跟他租地再買入的;靜安寺附近是他開荒的,上海展覽館那片地原來是他的哈同花園……是的,他是上海曾經的地皮大王。如今中國這個炒房時代,鼻祖卻是個洋人。

| 哈同

他到底有多富?按不動產部分,總計有土地449.098餘畝,各種房屋1300多幢(市房812幢、住房544幢、辦公大樓24幢、旅館飯店4幢、倉庫3座)。他的動產包括大量金銀首飾、珠寶玉石、唐代陶器、明代雕刻、唐伯虎名畫等,當時估值約400萬英鎊。上海那時候的房價也在世界上排名前列。

在上海誕生的這個富豪,與同時期的洛克菲勒、福特相比不會遜色;與中國其他同時期商人相比更是遙遙領先,比如港商胡文虎,這個萬金油大王、報業巨頭不過百萬銀元富翁;北洋實業集團周學熙、上海灘黃金榮也不過是千萬富翁,而哈同才是億萬富翁。

他是怎麼一步一步變富的?

從工薪階層到中產階層。

1873年,哈同24歲,哈同因舅父的同事薩拉叔叔的關係得以去老沙遜洋行工作,從孟買到了香港,又從香港到上海。上海的老沙遜洋行主要做鴉片生意。哈同是門房(即:看門人),脫貧主要是靠做“黃牛”,因為買鴉片是要排隊取號的,他就賺了不少“撥號費”。一年多後,他被升為業務管事,各種正式收入灰色收入加起來有3000銀元。跟中國人一樣,他喜歡房子,省吃儉用一年多後,他果然買了一幢半舊的房子,並且請得起保姆了。隨後,他開始做起了借錢給附近居民的“高利貸”生意,因為這樣比銀行保值增值。

這個躍遷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愛財是一種習慣。他珍惜任何一次賺錢機會,並且省吃儉用,對財進行管理和配置,買房子和放高利貸都是配置手法。

從中產階層到資本階層。

當老沙遜洋行組建地產科的時候,他做了科長。那時候,黃浦江從南向北被地產商們逐漸收入囊中。而哈同認為,根據發展規律,呈放射狀發展或者兩江交匯處未來必定繁華,所以洋場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向西,蘇州河匯入黃浦江的交接帶必將成為鬧市,所以他將如今河南路至西藏路一代的地皮大面積低價買入,公私兼顧。同時他加入英國國籍,因為當時洋人中英國最強勢。

1883-1885年,趁著中法戰爭後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法租界地皮一落千丈之時,哈同建議老沙遜乘機大量收進地皮,他自己也收購了不少。然而世事難料,清廷投降派的退讓促使法國軍事失敗而外交勝利,《中法新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上海灘又轉變了風向。這次投資,哈同讓老沙遜盈利500多萬銀子,哈同自己也成了百萬富翁,但老沙遜只給哈同1000兩銀子,促使他跳槽到了新沙遜洋行。

這一步驟的階層躍遷,主要靠思想靠智慧。大膽的、篤定的、決絕的、自信的賭徒姿態。

從資本階層到官僚大資本階層。

1887年,哈同因在中法戰爭期間維持租界市面有功,當上了法租界公董局董事。而此時,哈同掌握的河南路至西藏路的地皮已經漲了十倍。1889年,他主動向租界工部局請纓,出資60萬兩銀子,把外灘到西藏路,用鐵藜木把南京路鋪成一條平坦的大馬路,這樣不僅名聲有了,政績有了,地皮的價格也更貴了,一舉多得。至20世紀30年代初,哈同在南京路有16塊土地,面積111.578畝,占南京路地產總面積的44.33%。他還進行了制度設計,比如租地造屋就是他的發明,除每年應向他繳納高額地租外,而且五年後,所造房屋無償歸哈同所有。房屋造價不得低於他擬出的標準。比如永安百貨,就是期滿之後重價向他贖購的。

他在當時還是荒村野店的靜安寺以東,又買進300多畝土地,當時那裡不是租界,以小的代價就能迫使那裡的農民出售,1899年義和團起義後,上海的租界曾經外擴2萬多畝,哈同買進的土地也在租界範圍內,增值了百倍。當然這跟他擔任租界最高當局董事有關,情報工作特別重要。

1890年,他已經成為新沙遜洋行的大班(類似於今天的跨國公司駐華首席代表)。他公私兼顧,地產和煙土生意都做。當年,清廷禁煙詔下發,一方面嚴禁外僑運入鴉片,一方面又鼓勵西南西北各省試種罌粟。上海道奉詔查封租界外的煙館,緝拿煙販,煙土價格大跌。他老謀深算地斷定,這是清政府“寓禁於征”的老辦法。他本人和新沙遜洋行都大量吃進,後來煙價大漲,這一次他發了十幾萬兩銀子的橫財。他被聘為租界法院陪審員、公共租界工商局董事。

1901年,他自己成立了哈同洋行。一個地產商,工于心計,有意拓寬東西向的道路,變窄南北向的馬路,不利於南市和閘北的交通,讓他擁有的西邊的土地不斷富貴。這個洋人的佈局,到如今都影響著上海的區位優劣。

哈同不僅在租界謀得擁有話語權和資訊權的職位,也因為娶了小他12歲的信佛教的出生在上海九畝地的中法混血兒羅迦陵而進行了一系列與各派別中國政治家的交往。這個旺夫的妻子,1909年認了隆裕太后之母老福晉為乾媽,宣統皇帝的弟媳婦認了哈同當乾爹。羅迦陵被封為“大清國正一品夫人”。他們跟清廷關係密切。哈同夫婦在政治站隊上是自由的,風險投資性質的,誰那邊都投一點。他深諳亂世的規則。他們的哈同花園(愛儷園),接待過孫中山,也接待過當時的湖廣總督瑞徵,北方代表唐紹儀,南方代表伍廷芳。據瑞徵的夫人廖克玉回憶:哈同是個個兒不高,身體結實的人,生得大耳大鼻,耳垂特長。羅迦陵身材肥大,膚白。

哈同這一次的階層躍遷,無疑是政治、經濟、社會地位及情報。

| 哈同和夫人羅迦陵

| 孫中山在哈同花園居住過的屋子,原來叫俟秋吟館(即廣倉學宭),後來改名為“仙藥窩”,即這裡是孫逸仙救國救民之藥的藏身窩。

在中國生存久了就會長出一種中國思維,成為一個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中國通。猶太人比中國人務實得更徹底。或者說,這兩種人,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始於北宋的開封猶太人曾經寫道:“其儒教與本教,雖大同小異,然其立心制行,亦不過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和妻子,序尊卑,而不外於五倫矣。”“然教是經文字,雖與儒書字異,以揆厥其理,亦有常行之道,以其同也。”

上海灘從來不乏傳奇人物,只是諸多變遷從不停留,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地產自古最能使人暴富、名噪一時,也最敵不過歷史變遷。上海不是向內彙聚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包容,她一直向外發散的,誰都能盡力擴展她。誰都能自建支流,為自己所用,為上海所用。她能流出百川,一段在界內,一段在界外,物資形態如此,精神形態亦如此。

哈同花園,盛滿了近代故事。像《唐頓莊園》一樣,分六季寫劇本都不夠。它歷時6年,花資70萬兩銀子,原來是50畝,後來是300畝20萬平方,李鴻章的丁香別墅只有40畝。它裡面有“大好河山”、“渭川百畝”、“水心草廬”,83景都是中國詩風。

| 哈同花園(愛儷園)內景、千花結頂

1910年到1923年,哈同花園興辦了多種形式的義務學堂和女學(愛國女學、智仁勇女校、女子師範學堂、倉聖明智女校),還有僧校(嚴華大學),哈同大學(後改名倉聖明智大學)。學校設有圖書室、彝器室、武器室、禮樂器室,學生膳宿醫藥費全由學校提供。倉聖,即倉頡,學文字學和佛學。其他學校學國學、算術、美術、佛教經典,章太炎也在那裡任教。學生都是考進去的,窮學生為主,也不乏富裕家庭去訓練孩子的;那裡培養了畫家徐悲鴻、法學博士吳凱聲、新聞界人士孫恩霖、顧昂若等。

| 1914年哈同花園慈善遊覽大會合影留念

在那時候,不僅兵荒馬亂,而且自然災害頻發,哈同花園在義賑會期間,每張門票一元大洋,裡面就像大觀園一樣,充滿了文藝專場演出,京劇、曲藝、歌舞、皮影戲;體育表演(大力士、技藝、體操),以及劍術、打靶、高爾夫、煙火等,演盡了亂世裡的繁華。

哈同夫婦,沒有生育子女。成為巨富之後,他居室簡單,辦公室夏天沒有電扇,冬天不生火爐,地上沒有地毯,窗口沒有窗簾,辦公桌是廉價的松木,早餐是一杯牛奶,中晚餐是一菜一湯。妻子不能生育,他也沒有另娶,也沒有緋聞,死後把財產按照猶太教習慣全數給夫人。後來他的一眾養子女們,為了爭奪財產不可開交,讓這個傳奇終究變成了孤品。

他成了上海的影子。

參考文獻:

廖克玉口述、王鏗整理:《哈同夫婦軼事點滴》,《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3期。

徐亞芳:《哈同花園的舊影珍聞》,《檔案春秋》2006年第10期。

張箭:《遠東第一富商哈同》,《文史精華》1999年第6期。

馬長林:《猶太富豪哈同遺產爭奪之謎》,《檔案春秋》2009年第4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猶太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最富裕的民族。他們也是生存能力最頑強的人群,在上海的猶太難民曾被日本人困在虹口的弄堂中禁止出入一年,而弄堂裡的兩千餘人,竟然都活了下來。據說上海原來的那些個弄堂,充滿了悲情和奇跡。我們現在行走的地面,可能流淌著各種精神的支流。

這批猶太人之前,上海已有猶太人。也就是說,這些滿世界紮根的猶太人早就在上海有了堅實的基礎。我這裡要講的是一個沒有任何家族背景,隻身一人身無分文來到上海,奮鬥成遠東第一富豪的猶太人的故事。

他叫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49年生於伊拉克巴格達,1931年病逝於中國上海。在上海生活近六十年。說他是一個上海人,中國通,都貼切了。

南京路最初是他炒起來的,戴西家的永安公司也是先跟他租地再買入的;靜安寺附近是他開荒的,上海展覽館那片地原來是他的哈同花園……是的,他是上海曾經的地皮大王。如今中國這個炒房時代,鼻祖卻是個洋人。

| 哈同

他到底有多富?按不動產部分,總計有土地449.098餘畝,各種房屋1300多幢(市房812幢、住房544幢、辦公大樓24幢、旅館飯店4幢、倉庫3座)。他的動產包括大量金銀首飾、珠寶玉石、唐代陶器、明代雕刻、唐伯虎名畫等,當時估值約400萬英鎊。上海那時候的房價也在世界上排名前列。

在上海誕生的這個富豪,與同時期的洛克菲勒、福特相比不會遜色;與中國其他同時期商人相比更是遙遙領先,比如港商胡文虎,這個萬金油大王、報業巨頭不過百萬銀元富翁;北洋實業集團周學熙、上海灘黃金榮也不過是千萬富翁,而哈同才是億萬富翁。

他是怎麼一步一步變富的?

從工薪階層到中產階層。

1873年,哈同24歲,哈同因舅父的同事薩拉叔叔的關係得以去老沙遜洋行工作,從孟買到了香港,又從香港到上海。上海的老沙遜洋行主要做鴉片生意。哈同是門房(即:看門人),脫貧主要是靠做“黃牛”,因為買鴉片是要排隊取號的,他就賺了不少“撥號費”。一年多後,他被升為業務管事,各種正式收入灰色收入加起來有3000銀元。跟中國人一樣,他喜歡房子,省吃儉用一年多後,他果然買了一幢半舊的房子,並且請得起保姆了。隨後,他開始做起了借錢給附近居民的“高利貸”生意,因為這樣比銀行保值增值。

這個躍遷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愛財是一種習慣。他珍惜任何一次賺錢機會,並且省吃儉用,對財進行管理和配置,買房子和放高利貸都是配置手法。

從中產階層到資本階層。

當老沙遜洋行組建地產科的時候,他做了科長。那時候,黃浦江從南向北被地產商們逐漸收入囊中。而哈同認為,根據發展規律,呈放射狀發展或者兩江交匯處未來必定繁華,所以洋場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向西,蘇州河匯入黃浦江的交接帶必將成為鬧市,所以他將如今河南路至西藏路一代的地皮大面積低價買入,公私兼顧。同時他加入英國國籍,因為當時洋人中英國最強勢。

1883-1885年,趁著中法戰爭後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法租界地皮一落千丈之時,哈同建議老沙遜乘機大量收進地皮,他自己也收購了不少。然而世事難料,清廷投降派的退讓促使法國軍事失敗而外交勝利,《中法新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上海灘又轉變了風向。這次投資,哈同讓老沙遜盈利500多萬銀子,哈同自己也成了百萬富翁,但老沙遜只給哈同1000兩銀子,促使他跳槽到了新沙遜洋行。

這一步驟的階層躍遷,主要靠思想靠智慧。大膽的、篤定的、決絕的、自信的賭徒姿態。

從資本階層到官僚大資本階層。

1887年,哈同因在中法戰爭期間維持租界市面有功,當上了法租界公董局董事。而此時,哈同掌握的河南路至西藏路的地皮已經漲了十倍。1889年,他主動向租界工部局請纓,出資60萬兩銀子,把外灘到西藏路,用鐵藜木把南京路鋪成一條平坦的大馬路,這樣不僅名聲有了,政績有了,地皮的價格也更貴了,一舉多得。至20世紀30年代初,哈同在南京路有16塊土地,面積111.578畝,占南京路地產總面積的44.33%。他還進行了制度設計,比如租地造屋就是他的發明,除每年應向他繳納高額地租外,而且五年後,所造房屋無償歸哈同所有。房屋造價不得低於他擬出的標準。比如永安百貨,就是期滿之後重價向他贖購的。

他在當時還是荒村野店的靜安寺以東,又買進300多畝土地,當時那裡不是租界,以小的代價就能迫使那裡的農民出售,1899年義和團起義後,上海的租界曾經外擴2萬多畝,哈同買進的土地也在租界範圍內,增值了百倍。當然這跟他擔任租界最高當局董事有關,情報工作特別重要。

1890年,他已經成為新沙遜洋行的大班(類似於今天的跨國公司駐華首席代表)。他公私兼顧,地產和煙土生意都做。當年,清廷禁煙詔下發,一方面嚴禁外僑運入鴉片,一方面又鼓勵西南西北各省試種罌粟。上海道奉詔查封租界外的煙館,緝拿煙販,煙土價格大跌。他老謀深算地斷定,這是清政府“寓禁於征”的老辦法。他本人和新沙遜洋行都大量吃進,後來煙價大漲,這一次他發了十幾萬兩銀子的橫財。他被聘為租界法院陪審員、公共租界工商局董事。

1901年,他自己成立了哈同洋行。一個地產商,工于心計,有意拓寬東西向的道路,變窄南北向的馬路,不利於南市和閘北的交通,讓他擁有的西邊的土地不斷富貴。這個洋人的佈局,到如今都影響著上海的區位優劣。

哈同不僅在租界謀得擁有話語權和資訊權的職位,也因為娶了小他12歲的信佛教的出生在上海九畝地的中法混血兒羅迦陵而進行了一系列與各派別中國政治家的交往。這個旺夫的妻子,1909年認了隆裕太后之母老福晉為乾媽,宣統皇帝的弟媳婦認了哈同當乾爹。羅迦陵被封為“大清國正一品夫人”。他們跟清廷關係密切。哈同夫婦在政治站隊上是自由的,風險投資性質的,誰那邊都投一點。他深諳亂世的規則。他們的哈同花園(愛儷園),接待過孫中山,也接待過當時的湖廣總督瑞徵,北方代表唐紹儀,南方代表伍廷芳。據瑞徵的夫人廖克玉回憶:哈同是個個兒不高,身體結實的人,生得大耳大鼻,耳垂特長。羅迦陵身材肥大,膚白。

哈同這一次的階層躍遷,無疑是政治、經濟、社會地位及情報。

| 哈同和夫人羅迦陵

| 孫中山在哈同花園居住過的屋子,原來叫俟秋吟館(即廣倉學宭),後來改名為“仙藥窩”,即這裡是孫逸仙救國救民之藥的藏身窩。

在中國生存久了就會長出一種中國思維,成為一個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中國通。猶太人比中國人務實得更徹底。或者說,這兩種人,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始於北宋的開封猶太人曾經寫道:“其儒教與本教,雖大同小異,然其立心制行,亦不過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和妻子,序尊卑,而不外於五倫矣。”“然教是經文字,雖與儒書字異,以揆厥其理,亦有常行之道,以其同也。”

上海灘從來不乏傳奇人物,只是諸多變遷從不停留,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地產自古最能使人暴富、名噪一時,也最敵不過歷史變遷。上海不是向內彙聚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包容,她一直向外發散的,誰都能盡力擴展她。誰都能自建支流,為自己所用,為上海所用。她能流出百川,一段在界內,一段在界外,物資形態如此,精神形態亦如此。

哈同花園,盛滿了近代故事。像《唐頓莊園》一樣,分六季寫劇本都不夠。它歷時6年,花資70萬兩銀子,原來是50畝,後來是300畝20萬平方,李鴻章的丁香別墅只有40畝。它裡面有“大好河山”、“渭川百畝”、“水心草廬”,83景都是中國詩風。

| 哈同花園(愛儷園)內景、千花結頂

1910年到1923年,哈同花園興辦了多種形式的義務學堂和女學(愛國女學、智仁勇女校、女子師範學堂、倉聖明智女校),還有僧校(嚴華大學),哈同大學(後改名倉聖明智大學)。學校設有圖書室、彝器室、武器室、禮樂器室,學生膳宿醫藥費全由學校提供。倉聖,即倉頡,學文字學和佛學。其他學校學國學、算術、美術、佛教經典,章太炎也在那裡任教。學生都是考進去的,窮學生為主,也不乏富裕家庭去訓練孩子的;那裡培養了畫家徐悲鴻、法學博士吳凱聲、新聞界人士孫恩霖、顧昂若等。

| 1914年哈同花園慈善遊覽大會合影留念

在那時候,不僅兵荒馬亂,而且自然災害頻發,哈同花園在義賑會期間,每張門票一元大洋,裡面就像大觀園一樣,充滿了文藝專場演出,京劇、曲藝、歌舞、皮影戲;體育表演(大力士、技藝、體操),以及劍術、打靶、高爾夫、煙火等,演盡了亂世裡的繁華。

哈同夫婦,沒有生育子女。成為巨富之後,他居室簡單,辦公室夏天沒有電扇,冬天不生火爐,地上沒有地毯,窗口沒有窗簾,辦公桌是廉價的松木,早餐是一杯牛奶,中晚餐是一菜一湯。妻子不能生育,他也沒有另娶,也沒有緋聞,死後把財產按照猶太教習慣全數給夫人。後來他的一眾養子女們,為了爭奪財產不可開交,讓這個傳奇終究變成了孤品。

他成了上海的影子。

參考文獻:

廖克玉口述、王鏗整理:《哈同夫婦軼事點滴》,《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3期。

徐亞芳:《哈同花園的舊影珍聞》,《檔案春秋》2006年第10期。

張箭:《遠東第一富商哈同》,《文史精華》1999年第6期。

馬長林:《猶太富豪哈同遺產爭奪之謎》,《檔案春秋》2009年第4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