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疾如閃電 Specialized Tarmac SL6 評測(文末福利)

今年7月初, Specialized發佈了全新一代的綜合型競賽公路車Tarmac SL6(《全新競賽利器 Specialized發佈Tarmac SL6》), 在《硬又黑!SPECIALIZED S-WORKS TARMAC SL6初體驗》、《搶先感受2018新款!SPECIALIZED試騎活動廣州南昆山站》試騎活動, 以及薩甘又再奪得彩虹衫這樣的廣宣攻勢下, 把SL6稱為2017年最受關注的公路車一點也不為過。

Tarmac SL6 Expert的大紅色塗裝還是非常“閃電”的

從架型上就能看出SL6在空氣動力學性能方面的進步, 官方宣稱對比上一代, 在40公里擁有大約35秒的優勢。 氣動性能的進步從車頭開始, 相比SL4、SL5那粗壯的前叉, SL6的前叉薄而纖細, 並且使用了直裝式夾器, 這使得叉肩位置可以做得更薄, 令前叉長度降低了5mm之多。

由於上管造型的改變以及技術的進步, SL6取消了前兩代車型上那性感的“眼鏡蛇頭管”;並且由於前叉叉肩變薄, 在這個位置要維持原先的剛性, 所以取消了上一代車型上的根據車架尺寸搭配碗組下軸承尺寸, 全系使用1.5英寸的下培林。 但為了保持各尺寸車架有一樣的操控特性, 各尺寸車架的前叉上管錐度是不同的, 算是一個不顯眼的改變。

Tarmac車型一直以來那彎曲又扁的上管不復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又直又粗的上管

在First Engineered技術的加持下, SL6的下管管徑與SL5相差無幾, 但截面近似于Kamm Tail管型, 進一步優化風阻。

變速線管止栓經過重新設計, 使用交叉走線可以完全杜絕線管剮蹭車架, 好評!

立管同樣為了優化氣動性能使用Kamm Tail異形管型,

有一定程度的包覆後輪設計;在五通處漸變成扁的寬截面, 增加與五通的連接面積, 增加踩踏剛性;整體造型給人的設計感非常強。

這年頭出門騎車, 不是隱藏式座管夾外加個防塵套都不好意思和車友打招呼, SL6延續了SL5的隱藏式座管夾。 隱藏式座管夾可以令座管外露部分更長,增加座管的形變量,提供更好的舒適性。

雖然現在男女共用Tarmac SL6車架,但還是男女有別,女性款式額外提供44碼。作為一個在賽場上征戰多年的系列車型,Uci認證的Logo必不可少。

五通成功“瘦身”,相比以往粗壯的五通,SL6纖細了許多,與立管、下管連接非常流暢,並且減重高達30克。中軸制式也從PF30結構的OSBB改為更簡單粗暴的BB30結構OSBB;由於這輛SL5 Expert使用了R8000牙盤,所以搭配的是一個Praxis的轉換中軸。至於這個轉換中軸的可靠性,小編持觀望態度。

過線座比SL5簡潔小巧了許多,技師們穿線時可沒那麼愉快了

小後三角的設計雖然被大家認為是車架設計同質化嚴重的表現,也許各大品牌在各種風洞、CFD(計算流體動力學)、FEA(有限元分析)後,都發現小後三角才是氣動性能、舒適性、側向剛性等指標最優的選擇。後上叉同樣使用Kamm Tail管型優化風阻,並且使用“無叉橋”設計。

直裝夾器有著方便調整、裝輪時不會碰歪、手感更好、制動剛性更好等諸多優點,在這個碟刹橫行的時代,也算是圈刹的絕唱了吧。

所有無叉橋設計的後上叉使用直裝式夾器都會伴隨嚴重的“呼吸效應”,就是大力刹車時,後叉會產生外擴形變的現象,為了抑制呼吸效應,閃電使用了當年液壓V刹上的“祖傳秘方”——補強片,一塊小小的碳纖維補強片就可以完美地解決呼吸效應問題,還可以使後上叉成型時更簡單,減少碳纖維堆疊,一舉兩得。至於你們問小編這個補強片能不能用在別的車架上嘛……這好像是行不通的。

大家都知道S-Works級別的SL6碳纖維材料升級為FACT 12r,按照技術下放的原則,這輛SL6 Expert怎麼地也是11r了吧?很遺憾,隱藏在後上叉內置的水標告訴我們,SL6的次頂級車型Expert仍為10r碳纖維。不過10r的車架升級也是十分明顯的,重量降低了接近200克!

後下叉造型平淡無奇,簡單、粗暴但有效,最大可相容30c的外胎

套件為全套Shimano Ultegra R8000,使用感受可以參考之前我們的文章:《四年磨一劍 Shimano Ultegra R8000公路變速套件》。牙盤飛輪齒數搭配為52/36T+11-30T,足以應付各種路況。

相比某些品牌整車搭配的“僅讓你可以騎回家的輪組”,SL6 Expert輪組方面使用DT Swiss 350彎頭花鼓搭配Roval SLX 24胖鋁圈,輔以DT Swiss Competition輻條,用料十分講究。DT 350花鼓使用行星棘輪結構,其優秀的性能自然不用小編多說;可能大家覺得SLX 24輪圈是個新鮮玩意。其外寬和高度均為24mm,剛性以及對寬胎的相容性均比傳統鋁圈更好。雖然彎頭花鼓導致賣相不夠高端,但修補方便,作為日常訓練輪組或爬坡輪組還是非常不錯的。

外胎方面十分良心,配備了一對性能優秀的S-Works Turbo 26c外胎,搭配SLX 24輪圈實際充氣寬度為27mm左右。小編曾單獨評測過這條外胎,附上傳送門:《“胎底抹油”Specialized S-Works Turbo外胎》。

把組為纖細的Specialized Pro SL把立搭配Expert Shallow Bend鋁合金彎把。彎把使用緊湊彎型,資料為123mm Drop和75mm Reach,非常友善。上把使用前外走線,安裝線管後正好形成一個寬截面,搭配S-Wrap凝膠把帶,握感非常舒適。不過要吐槽下的是Specialized一如既往地給52碼車架配備42cm寬彎把,對於使用52碼的亞洲用戶群體來說,是有點過寬了。

座管也跟隨立管使用Kamm Tail截面的D型座管,貌似現在好幾個品牌車架的座管都在使用這種造型……也許Specialized也懶得座管這個零件上再分級了,Expert也是使用印著S-Works Logo的座管。為了增加舒適性,Specialized對座管上端120mm不會進入車架的部分進行了碳纖維堆疊優化。坐墊方面則配備了一個鈦軌的Toupe Expert Gel,使用矽膠填充物來增加坐墊的舒適性。

SL6系列車架幾何經過重新設計,全尺寸增加了五通下沉量,提高車架高速、顛簸路面穩定性。其中49碼車架的幾何被完全砍掉重做,摒棄了那個小編黑了他們好幾年、小個子根本沒法用的幾何,Stack和Reach更加人性化,不過立管角度更加激進地達到了76度……

好吧,說回我們這回評測的尺寸,52碼也降低了Reach值,以及增加頭管長度以彌補五通下沉量的增加,讓整體設定更加合理。雖然頭管角度降低了0.5度,不過58mm的Trail值仍然可以使車頭操控異常靈敏。

雖說目前SL6幾何更加合理,但國內最常用的49、52、54的STR(Stake和Reach的比值)分別為:1.37、1.39、1.41,仍然屬於比較激進的競技型幾何,對落差沒有過多追求,核心肌能與柔韌性一般的車友,還是選擇Roubaix系列更為穩妥。

騎行感受

小編上車第一腳就感受到SL6的驅動效率非常好,不含腳踏7.3kg的它低速啟動時異常輕腳,完全不像這個重量應有的表現,就算不是經常騎車的車友也能感到明顯的差異,是一輛非常快的車。雖然五通部分纖細了許多,但仍保留了Tarmac系列五通剛性優秀的優良傳統,在搖車突圍或衝刺時的踩踏回饋感較強,應付衝刺時的大功率輸出也毫無壓力。

車架與前叉的側向剛性依然十分優秀,搖車的感覺同樣輕快靈活,搭配這對剛性不錯的24mm胖鋁圈ROVAL輪組,爬坡非常給力。由於Trail值較小,車輛前端操控非常靈敏,有汽車車評人們常用的“熱刀切黃油”以及“指哪打哪”的感覺;為了在高速下坡時獲得一些額外的穩定性,所以SL6降低了五通高度,但仍非常靈敏,需要一定的下坡操控技巧以及淡定的心態,對新手的寬容度並不算高。

S-Works Turbo外胎的抓地力和滾阻均非常優秀,壓彎極限很高,不過日常訓練使用似乎有些奢侈

平路巡航方面,40km是不是真的能比SL5快上35秒這種玄學範疇的東西,小編沒對比測試,當然如果你們呼聲大的話可以叫“兔賤”Kent搞一個實測,他私人擁有著相同尺碼的S-Works TARMAC SL5。不過TARMAC SL6 ELITE原配輪組僅24mm的框高,框高過低並沒為高速巡航帶來任何增益,還是比較累的。但小編相信各位SL6車主們都不會缺少一對碳纖維輪組,至於你們問小編配什麼好,那當然是我們今年評測裡年度最強的Roval CLX50啦!

相關導讀:《也許是年度最強的輪組 ROVAL CLX50碳纖維輪組 評測》

對於騎過很長一段時間S-Works SL5的小編來說,SL6的舒適性有種“翻臉不認人”的感覺。由於整車剛性的進步,以及配備的是一支鋁合金彎把,舒適性相比SL5退步了不少,是一種很典型競賽型車架的路感。還好新款座管為舒適性進行了優化,後端的舒適性還可以接受;但前端就較為顛簸了,雖說沒那種細碎的震動傳到手上,不小心進個坑或者騎碎石路還是能把手腕震得生疼。整體舒適性雖然沒到“艾斯武”或“教條”那種顛得七葷八素的地步,但對於目前主流競賽型綜合車架仍屬於較顛的,也許這就是對超高剛性的妥協吧。

也許大家都知道,小編總是以全方位測試為理由將評測車輛作為自己的通勤車,對於舒適性下限較低的小編很機智地將外胎換成了28c來增加舒適性,以應付平時上下班的複合路況,所以小編也建議各位SL6的車主和准車主們先預備好規格較寬、舒適性優秀的高端輪胎,以應付距離較長的騎行。同時小編也相信,為SL6更換一支碳纖維彎把,能獲得更優秀的前端舒適性。

美騎點評

優點:整車剛性優秀,加速輕快,操控極好,齒比寬泛

不足:舒適性較差,轉換中軸似乎不太可靠……

改裝建議:碳纖維彎把、碳纖維高寬框輪組、舒適性更高的寬規格外胎

福利來啦!閃電爸爸表示各位看官浪費了這麼多時間看完這篇文章,自然不會虧待你們,決定再來一次踩樓遊戲!注意:禁止無意義的惡意刷樓行為,就算你們刷了小編也會刪除後再統計。獎品如下:

第50名評論的車友將獲得閃電工具壺一個(郵費自理)。

第100名評論的用戶將獲得閃電水壺+水壺架組個一套(郵費自理)。

攝影:Kent

(美騎版權所有,請勿轉載。如有需要,請與我們聯繫。)

隱藏式座管夾可以令座管外露部分更長,增加座管的形變量,提供更好的舒適性。

雖然現在男女共用Tarmac SL6車架,但還是男女有別,女性款式額外提供44碼。作為一個在賽場上征戰多年的系列車型,Uci認證的Logo必不可少。

五通成功“瘦身”,相比以往粗壯的五通,SL6纖細了許多,與立管、下管連接非常流暢,並且減重高達30克。中軸制式也從PF30結構的OSBB改為更簡單粗暴的BB30結構OSBB;由於這輛SL5 Expert使用了R8000牙盤,所以搭配的是一個Praxis的轉換中軸。至於這個轉換中軸的可靠性,小編持觀望態度。

過線座比SL5簡潔小巧了許多,技師們穿線時可沒那麼愉快了

小後三角的設計雖然被大家認為是車架設計同質化嚴重的表現,也許各大品牌在各種風洞、CFD(計算流體動力學)、FEA(有限元分析)後,都發現小後三角才是氣動性能、舒適性、側向剛性等指標最優的選擇。後上叉同樣使用Kamm Tail管型優化風阻,並且使用“無叉橋”設計。

直裝夾器有著方便調整、裝輪時不會碰歪、手感更好、制動剛性更好等諸多優點,在這個碟刹橫行的時代,也算是圈刹的絕唱了吧。

所有無叉橋設計的後上叉使用直裝式夾器都會伴隨嚴重的“呼吸效應”,就是大力刹車時,後叉會產生外擴形變的現象,為了抑制呼吸效應,閃電使用了當年液壓V刹上的“祖傳秘方”——補強片,一塊小小的碳纖維補強片就可以完美地解決呼吸效應問題,還可以使後上叉成型時更簡單,減少碳纖維堆疊,一舉兩得。至於你們問小編這個補強片能不能用在別的車架上嘛……這好像是行不通的。

大家都知道S-Works級別的SL6碳纖維材料升級為FACT 12r,按照技術下放的原則,這輛SL6 Expert怎麼地也是11r了吧?很遺憾,隱藏在後上叉內置的水標告訴我們,SL6的次頂級車型Expert仍為10r碳纖維。不過10r的車架升級也是十分明顯的,重量降低了接近200克!

後下叉造型平淡無奇,簡單、粗暴但有效,最大可相容30c的外胎

套件為全套Shimano Ultegra R8000,使用感受可以參考之前我們的文章:《四年磨一劍 Shimano Ultegra R8000公路變速套件》。牙盤飛輪齒數搭配為52/36T+11-30T,足以應付各種路況。

相比某些品牌整車搭配的“僅讓你可以騎回家的輪組”,SL6 Expert輪組方面使用DT Swiss 350彎頭花鼓搭配Roval SLX 24胖鋁圈,輔以DT Swiss Competition輻條,用料十分講究。DT 350花鼓使用行星棘輪結構,其優秀的性能自然不用小編多說;可能大家覺得SLX 24輪圈是個新鮮玩意。其外寬和高度均為24mm,剛性以及對寬胎的相容性均比傳統鋁圈更好。雖然彎頭花鼓導致賣相不夠高端,但修補方便,作為日常訓練輪組或爬坡輪組還是非常不錯的。

外胎方面十分良心,配備了一對性能優秀的S-Works Turbo 26c外胎,搭配SLX 24輪圈實際充氣寬度為27mm左右。小編曾單獨評測過這條外胎,附上傳送門:《“胎底抹油”Specialized S-Works Turbo外胎》。

把組為纖細的Specialized Pro SL把立搭配Expert Shallow Bend鋁合金彎把。彎把使用緊湊彎型,資料為123mm Drop和75mm Reach,非常友善。上把使用前外走線,安裝線管後正好形成一個寬截面,搭配S-Wrap凝膠把帶,握感非常舒適。不過要吐槽下的是Specialized一如既往地給52碼車架配備42cm寬彎把,對於使用52碼的亞洲用戶群體來說,是有點過寬了。

座管也跟隨立管使用Kamm Tail截面的D型座管,貌似現在好幾個品牌車架的座管都在使用這種造型……也許Specialized也懶得座管這個零件上再分級了,Expert也是使用印著S-Works Logo的座管。為了增加舒適性,Specialized對座管上端120mm不會進入車架的部分進行了碳纖維堆疊優化。坐墊方面則配備了一個鈦軌的Toupe Expert Gel,使用矽膠填充物來增加坐墊的舒適性。

SL6系列車架幾何經過重新設計,全尺寸增加了五通下沉量,提高車架高速、顛簸路面穩定性。其中49碼車架的幾何被完全砍掉重做,摒棄了那個小編黑了他們好幾年、小個子根本沒法用的幾何,Stack和Reach更加人性化,不過立管角度更加激進地達到了76度……

好吧,說回我們這回評測的尺寸,52碼也降低了Reach值,以及增加頭管長度以彌補五通下沉量的增加,讓整體設定更加合理。雖然頭管角度降低了0.5度,不過58mm的Trail值仍然可以使車頭操控異常靈敏。

雖說目前SL6幾何更加合理,但國內最常用的49、52、54的STR(Stake和Reach的比值)分別為:1.37、1.39、1.41,仍然屬於比較激進的競技型幾何,對落差沒有過多追求,核心肌能與柔韌性一般的車友,還是選擇Roubaix系列更為穩妥。

騎行感受

小編上車第一腳就感受到SL6的驅動效率非常好,不含腳踏7.3kg的它低速啟動時異常輕腳,完全不像這個重量應有的表現,就算不是經常騎車的車友也能感到明顯的差異,是一輛非常快的車。雖然五通部分纖細了許多,但仍保留了Tarmac系列五通剛性優秀的優良傳統,在搖車突圍或衝刺時的踩踏回饋感較強,應付衝刺時的大功率輸出也毫無壓力。

車架與前叉的側向剛性依然十分優秀,搖車的感覺同樣輕快靈活,搭配這對剛性不錯的24mm胖鋁圈ROVAL輪組,爬坡非常給力。由於Trail值較小,車輛前端操控非常靈敏,有汽車車評人們常用的“熱刀切黃油”以及“指哪打哪”的感覺;為了在高速下坡時獲得一些額外的穩定性,所以SL6降低了五通高度,但仍非常靈敏,需要一定的下坡操控技巧以及淡定的心態,對新手的寬容度並不算高。

S-Works Turbo外胎的抓地力和滾阻均非常優秀,壓彎極限很高,不過日常訓練使用似乎有些奢侈

平路巡航方面,40km是不是真的能比SL5快上35秒這種玄學範疇的東西,小編沒對比測試,當然如果你們呼聲大的話可以叫“兔賤”Kent搞一個實測,他私人擁有著相同尺碼的S-Works TARMAC SL5。不過TARMAC SL6 ELITE原配輪組僅24mm的框高,框高過低並沒為高速巡航帶來任何增益,還是比較累的。但小編相信各位SL6車主們都不會缺少一對碳纖維輪組,至於你們問小編配什麼好,那當然是我們今年評測裡年度最強的Roval CLX50啦!

相關導讀:《也許是年度最強的輪組 ROVAL CLX50碳纖維輪組 評測》

對於騎過很長一段時間S-Works SL5的小編來說,SL6的舒適性有種“翻臉不認人”的感覺。由於整車剛性的進步,以及配備的是一支鋁合金彎把,舒適性相比SL5退步了不少,是一種很典型競賽型車架的路感。還好新款座管為舒適性進行了優化,後端的舒適性還可以接受;但前端就較為顛簸了,雖說沒那種細碎的震動傳到手上,不小心進個坑或者騎碎石路還是能把手腕震得生疼。整體舒適性雖然沒到“艾斯武”或“教條”那種顛得七葷八素的地步,但對於目前主流競賽型綜合車架仍屬於較顛的,也許這就是對超高剛性的妥協吧。

也許大家都知道,小編總是以全方位測試為理由將評測車輛作為自己的通勤車,對於舒適性下限較低的小編很機智地將外胎換成了28c來增加舒適性,以應付平時上下班的複合路況,所以小編也建議各位SL6的車主和准車主們先預備好規格較寬、舒適性優秀的高端輪胎,以應付距離較長的騎行。同時小編也相信,為SL6更換一支碳纖維彎把,能獲得更優秀的前端舒適性。

美騎點評

優點:整車剛性優秀,加速輕快,操控極好,齒比寬泛

不足:舒適性較差,轉換中軸似乎不太可靠……

改裝建議:碳纖維彎把、碳纖維高寬框輪組、舒適性更高的寬規格外胎

福利來啦!閃電爸爸表示各位看官浪費了這麼多時間看完這篇文章,自然不會虧待你們,決定再來一次踩樓遊戲!注意:禁止無意義的惡意刷樓行為,就算你們刷了小編也會刪除後再統計。獎品如下:

第50名評論的車友將獲得閃電工具壺一個(郵費自理)。

第100名評論的用戶將獲得閃電水壺+水壺架組個一套(郵費自理)。

攝影:Kent

(美騎版權所有,請勿轉載。如有需要,請與我們聯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