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分鐘帶你讀懂——權力遊戲裡“君臨城”留下的線索暗示

文|艾栗斯

君臨城顧名思義, 為權力遊戲裡的七國之都, 它位於維斯特洛東海岸、倚臨黑水灣、坐擁紅堡、貝勒大教堂以及鐵王座。 有人說它是七國人類生息而生的文明之果, 有人說它是權力交戰中開出的罪惡之花, 但沒有人能夠否定:誰控制了這一城市, 誰就控制了整個王國。

雖然King’s Landing的英文名讓君臨城聽起來像是“君士坦丁”, 劇集裡呈現出溫暖潮濕氣候也讓這座城市仿若藏身地中海一帶。 但如果深入去看君臨城的細節和在故事裡的歷史軌跡, 卻能清晰瞥見另外一個真實城市的倒影——倫敦。

從地圖上看, 君臨城完全是倫敦的複刻版, 地圖形狀及位置佈局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維斯特洛大陸的地圖明顯是以英格蘭的地圖形狀為基礎的翻轉, 劇中七大王國的設定在英格蘭歷史上儼然所指西元5到9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非正式聯盟的七國時代(即肯特王國、薩塞克斯王國、韋塞克斯王國、埃塞克斯王國、諾森布裡亞, 東盎格利亞王國和默西亞王國這七個小王國)。

而君臨城在陸地上的位置, 照搬到英格蘭地圖上對應的正是倫敦城, 甚至連黑水灣邊的“狹海”也能對應到現實中的 “英吉利”海峽, 猶如影響了英國歷史進程的地緣政治一樣, 這一道狹窄的天塹也使得君臨城在戰亂中風雨飄搖。

鏡頭拉近, 則可以看到這兩座城市內部都有良港供船隻停泊、以及河水穿越或圍繞城市最終入海。 君臨城的黑水河算是護城河, 五王之戰中最著名的一場“黑水河之戰”便是在河流湍急的入海口處“黑水灣”展開;而倫敦 的“母親”河泰晤士河同樣赫赫有名, 在跨越了130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穿越倫敦等十座城市後最終在倫敦下游河面注入北海。 靠海的城市如有良港是加分項——泰晤士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43年,

入海口滿斥繁忙商船;君臨城的港口也整日熙熙攘攘, 是僅次於舊鎮的第二大港口。

不光外形一致, 更多的內核相似之處在兩座城市的歷程中遙相呼應:在維斯特洛的史詩裡, 最開始的黑水河河口只住有少量漁民, 控制權長期在河間地與風暴地王國手中拉鋸, 直到300年前,坦格利安家族的征服者伊耿率領巨龍在黑水河口一帶登陸,漁村才變身要塞以至都城,但“漁民廣場”這一歷史地名依舊在君臨城中保留下來。而倫敦在最早的原住民凱爾特人的語言中意為“沼澤之地”,最早也只有漁民在此生息,在羅馬人實力衰落撤軍而出時,入駐倫敦的撒克遜人所見的也都是些漁民。

從不起眼的漁村出發,到扶搖直上成為都城,一路上歷經腥風血雨;易主頻繁,又是這兩座城市共同的特徵。君臨城自建立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血龍狂舞初期,伊耿二世領導的綠党被雷妮拉的黑黨擊敗,君臨鐵王座易主;半年後,雷妮拉女王在一場暴亂中逃離首都,伊耿二世上場;然後是拜拉席恩家族坐上鐵王座,實際控制權又在陰謀陽謀下落入蘭尼斯特家族。最近一次的黑水河大戰,以及第八季正在搭建的君臨城新場景,都預示著這裡又將重燃戰火。同樣倫敦城座鎮海上貿易中樞與陸地交通要衝,從西元前54年凱撒首次出征不列顛,羅馬軍團佔領倫敦,到被布狄卡焚燒全城,再到457年逃進倫敦的不列顛人,490年撒克遜人主宰倫敦……羅馬人、不列顛人、撒克遜人、維京人、丹麥人、直至征服者威廉,不同種族的統治在這裡輪番上演。

統治者留下自己印跡最好的方式即是建築,而建築在這兩座城市裡依舊可以找到姐妹篇:伊耿一世時期曾下令在君臨城修建城牆以增加首都的防禦功能,西元190年,哈德良城牆在倫敦城以北開始修建;統治者的行宮以及堡壘——紅堡在殘酷的梅葛統治時期完工,現實中的征服者威廉擅國倫敦以後,建造了白塔,後來被歷任君王擴建為倫敦塔;貝勒大教堂的建成象徵著坦格利安放棄舊瓦雷利亞神,信仰和遵守七神信仰,而坎特伯雷的奥古斯丁前往倫敦傳教後,西元604年,皈依基督世界的倫敦建造的聖保羅大教堂意味著這座城市也進入基督教體系。更為巧合的是:在後來的劇情中,瑟曦燒毀了貝勒大教堂,而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也在959年的倫敦大火中毀於一旦。

直到300年前,坦格利安家族的征服者伊耿率領巨龍在黑水河口一帶登陸,漁村才變身要塞以至都城,但“漁民廣場”這一歷史地名依舊在君臨城中保留下來。而倫敦在最早的原住民凱爾特人的語言中意為“沼澤之地”,最早也只有漁民在此生息,在羅馬人實力衰落撤軍而出時,入駐倫敦的撒克遜人所見的也都是些漁民。

從不起眼的漁村出發,到扶搖直上成為都城,一路上歷經腥風血雨;易主頻繁,又是這兩座城市共同的特徵。君臨城自建立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血龍狂舞初期,伊耿二世領導的綠党被雷妮拉的黑黨擊敗,君臨鐵王座易主;半年後,雷妮拉女王在一場暴亂中逃離首都,伊耿二世上場;然後是拜拉席恩家族坐上鐵王座,實際控制權又在陰謀陽謀下落入蘭尼斯特家族。最近一次的黑水河大戰,以及第八季正在搭建的君臨城新場景,都預示著這裡又將重燃戰火。同樣倫敦城座鎮海上貿易中樞與陸地交通要衝,從西元前54年凱撒首次出征不列顛,羅馬軍團佔領倫敦,到被布狄卡焚燒全城,再到457年逃進倫敦的不列顛人,490年撒克遜人主宰倫敦……羅馬人、不列顛人、撒克遜人、維京人、丹麥人、直至征服者威廉,不同種族的統治在這裡輪番上演。

統治者留下自己印跡最好的方式即是建築,而建築在這兩座城市裡依舊可以找到姐妹篇:伊耿一世時期曾下令在君臨城修建城牆以增加首都的防禦功能,西元190年,哈德良城牆在倫敦城以北開始修建;統治者的行宮以及堡壘——紅堡在殘酷的梅葛統治時期完工,現實中的征服者威廉擅國倫敦以後,建造了白塔,後來被歷任君王擴建為倫敦塔;貝勒大教堂的建成象徵著坦格利安放棄舊瓦雷利亞神,信仰和遵守七神信仰,而坎特伯雷的奥古斯丁前往倫敦傳教後,西元604年,皈依基督世界的倫敦建造的聖保羅大教堂意味著這座城市也進入基督教體系。更為巧合的是:在後來的劇情中,瑟曦燒毀了貝勒大教堂,而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也在959年的倫敦大火中毀於一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