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這五天,請為2017感動重慶提名人選投票

南川微發佈, 資訊快一步!

NEWS

2017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提名人選出爐

誠邀您一起評出心中的感動人物

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活動辦公室透露, 2017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活動已經啟動, 20名入圍候選人正式出爐, 從今天(12月25日)開始, 面向社會公示, 市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參與投票, 為感動人物加油鼓勁, 共赴感動盛宴。

“感動重慶年度十大人物”評選活動自2006年舉辦以來, 今年已是第十二個年頭。 今年的評選仍沿襲以往慣例, 把事蹟感人放在第一位, 同時體現時代性、典型性、先進性。 經過前期評選, 最終確定了向社會公示的20位提名人選。

他們當中, 有弘揚工匠精神、成績顯著的巴渝工匠;

有創新創業、追逐夢想的青年;

有脫貧攻堅、振興鄉村的幹部群眾;

有熱愛本職工作, 做出突出貢獻的行業標兵;

還有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典範和孝老愛親、見義勇為、熱衷公益的楷模。

從他們身上, 能看到2017年我們這座城市發展的印記, 看到這座城市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投票方式

本次社會公示採取報紙、手機、電視三種方式投票。

(一)紙質投票

1.2017年12月25日、26日、27日, 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重慶商報、重慶時報、三峽都市報、巴渝都市報、武陵都市報及各區縣黨委主辦報紙連續3天刊登選票。 報紙選票複印無效。

2.評選辦公室監印的選票主要用於現場投票活動。

3.紙質選票寄送地址:重慶市渝北區冉家壩龍山大道333號廣電大廈2710室;郵編:401147。 各區縣宣傳部代收的紙質選票須派專人送達評選辦公室, 不能通過任何方式寄送。

(二)手機投票

1.微信投票。 進入“重慶廣播電視總台”微信公眾號或“重慶發佈”微信公眾號, 點擊右下角自訂菜單上的“感動重慶”參與投票。 每次投票需選取10名候選人, 每個微信用戶每天可在兩個微信公眾平臺各投票1次。

2.登錄重慶視界網(http://www.cbg.cn), 在“2017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活動”網頁, 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參與投票。

3.用戶在微信平臺投票時, 除產生必要的流量費用外, 不收取其他任何費用。

(三)電視投票

重慶有線電視的高清互動機上盒和來點智慧機上盒用戶,

可進入“最重慶”點播欄目頁面, 在“感動重慶”專欄投票。 每次投票選取1名候選人, 每個用戶每天最多為10位候選人各投1票。

注:報紙投票截止時間12月28日17:00, 手機和電視投票的截止時間均為12月29日12:00。

快來一睹候選人風采

01.失去雙手也能幹起甜蜜事業的“脫貧光榮戶”——蔡芝兵, 男, 46歲, 城口縣修齊鎮石景社區居民。

他22歲時在山西煤礦工作中, 因工友操作失誤遭遇意外失去了雙手。 但他不甘向命運低頭, 為自己量身製造工具, 從練習自己吃飯、拿物開始學會生活自理, 樹立起了堅強的生活信心。 2004年, 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他開始養蜂, 為了更好地招蜂, 他每天要在20多個山頭往返, 來回一趟就是六七個小時, 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 蜂蜜成為了他們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2015年, 在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 他學習掌握了專業養蜂技術, 擴大養殖規模。 因他刻苦鑽研技術, 一年後他養殖的蜜蜂發展到了30桶, 收入達到35000元。 獲評2016年城口縣“脫貧致富光榮戶”。

02.圓滿完成航母重要部件加工的巴渝工匠——曹光富,

男, 48歲, 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他面對生產設備提檔升級, 從零開始自學數控知識, 不僅熟練掌握了多種車床操作技術, 還學會了只有專業技術人員才能操控的車床程式設計和繪圖技術。 遇到生產難題, 他不僅專啃“硬骨頭”, 更對產品品質精益求精、一絲不苟, 哪怕只有0.02毫米的誤差都不允許。工作28年,從未出現過重大失誤,產品合格率高達99%,先後承擔7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製造。2017年,他憑藉精湛的技術圓滿完成航母重要部件的關鍵零件關鍵工序加工任務。先後獲評2012年度“重慶市優秀技能人才”、2015年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2016年度“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技術能手”、2017年度“十大巴渝工匠”等榮譽。

03.相攜半生風雨的“背簍夫妻”——曹樹才,男,64歲;許厚碧,女,59歲,江津區石門鎮永安九組村民。

曹樹才四肢健全卻雙目失明,許厚碧耳聰目明卻不能行走。年輕時,曹樹才跟著收音機學文化、學樂器、學技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田高手。在一次又一次無私幫助許厚碧的過程中,兩人產生了深厚的感情。1982年結婚當天,曹樹才親手給許厚碧編織了一個背篼作為“座椅”,從此,兩人形影相隨,你做我的眼、我做你的腿:每天,夫妻倆都要到田裡幹農活,丈夫背著妻子,妻子則指揮丈夫鋤地、收莊稼;每次,夫妻倆去山裡拾柴火,坐在背簍裡的妻子指揮丈夫砍柴,妻子捆柴,丈夫挑柴。二人相伴30年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即便都身有殘疾,但從未喪失對生活的信心,靠互補互助,過上了完整的幸福生活。子女也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夫妻和睦、孝順父母。獲評2017年度“重慶好人”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04.帶著婆婆改嫁的孝心媳婦——陳臘娥,女,58歲,酉陽縣李溪鎮鵝池村村民。

20多年前,她的前夫病逝,她一直堅持盡心盡力照顧癱瘓的公婆,養育3個孩子長大成人。婆婆癱瘓的十年間,她堅持每天給婆婆擦拭身體、按摩,讓老人乾乾淨淨,從來沒有生過褥瘡;她堅持每天一日三餐一勺一勺給婆婆餵飯,保證老人的營養,讓老人容光煥發,完全看不出已經癱瘓在床十年。2014年,她帶著癱瘓的婆婆嫁給了肖再成,夫妻倆至今一如既往地照顧著老人。在陳臘娥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兒孫也對長輩孝敬有加。獲評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05.以“忠誠賢德”治家的大家長——陳明益,男,82歲,南川區南城街道居民。

陳明益和妻子張必賢育有6個子女,31名家庭成員四世同堂。結婚60多年,二人始終以“忠為本、誠為根、賢為修、德為範”的家訓治家育人。在陳家,每季度都召開一次家庭聚會,圍繞“遵從孝道、珍惜親情、努力工作、勤勉學習、幫扶社會、幸福生活”的主題交流談心;每年舉行一次年終總結會,民主評選出“學用結合好學生”“護國愛家好標兵”“奉獻家庭好媳婦”等好典型,一家人生活和睦、其樂融融,兒孫們個個都踏實做人、勤奮做事、健康生活。陳家還積極參與社會幫扶活動,近年來,資助家鄉修建兩條通村公路、三個鄉衛生室、四個鄉村學校圖書室,還資助了五個失去父母的孤兒。陳家的良好家風,也吹拂到社區,溫暖著鄰居,帶動了美麗社區建設工作的開展。獲評2017年度“重慶市十佳最美家庭”、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06.安居古城的“民間河長”——陳鳴鳳,女,73歲,銅梁區安居鎮會龍社區居民。

她是土生土長的安居人,從小喝著涪江、瓊江的水長大,她對母親河充滿了感情。從1986年參加社區居委會工作開始,她始終把對涪江、瓊江和安居古城的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自己不懈的責任:洪水肆虐時,69歲的她親自到河道兩岸進行清淤,不讓固廢垃圾掉進江裡,造成河水二次污染。她自發組織轄區生態環保志願者,配合社區工作人員對景區餐館、居民生活垃圾(污水)處置情況逐戶進行排查檢查,她要讓兩江的水少受一份污染,多一份清澈。至今,已經73歲的陳鳴鳳還堅持每天到景區監督垃圾污水的排放,到河道兩岸巡查,她用實際行動守護著流經安居古城的涪江、瓊江。獲評2015年度“銅梁區新鄉賢”。

07.堅守鄉村教育三十載的陳氏三兄妹——陳英,59歲;陳立,53歲;陳容,50歲,涪陵區義和鎮大柏小學教師。

受到教師父親的影響,陳英、陳立、陳容三兄妹從小就立志成為優秀教師。三人大專畢業,先後回到家鄉村小任教,分別堅守了42年、35年、33年。在當地,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大哥陳英的學生,他組建的大柏小學籃球隊,連續七年都是涪陵區小學籃球賽冠軍。三妹陳立35年來,用耐心和愛心幫助山區孩子們在愉快的學習中健康成長。四妹陳容,身患癌症15年,先後進行40多次治療,從未因病耽誤孩子學業。三兄妹教學成績優異,班級管理更是全校乃至全鎮、全區的一面旗幟,多年來,在工作中獲得市、區、鎮榮譽100余項,教過的學生超過6000人,300多人考入市級重點中學,50多人考入重點大學。受他們影響,部分學生也在學成後返鄉做了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陳氏三兄妹終身紮根山區教育,為鄉村孩子鋪就了走出大山的道路。獲評2017年度“重慶好人”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08.用鏡頭為重慶人留下“故城”的攝影師——戴前鋒,男,60歲,重慶出版社退休編輯。

他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30年來,他把對家鄉的熱愛和重慶的精神都留在他的鏡頭裡,拍下10萬余張關於重慶的照片,讓老重慶印在人們的記憶裡,讓新重慶走向世界。大家通過他拍攝的照片,看到了重慶厚重的歷史,砥礪奮進的今天和充滿希望的明天。他精選600幅照片編制成的《二戰名城老重慶》被國家相關部門作為禮品書贈送外賓。他精心打造的新書《故城》,彙集1000多張老重慶的照片,展示了重慶抗戰以來的民居、抗戰機構、外國領事館等建築的原始風貌。《故城》也獲得了素有“印刷界奧斯卡”之稱的美國印刷大獎班尼金獎。他的作品不僅藝術價值高,更展現出一種城市精神:在傳承中前行,在前行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被評為2017年度“重慶好人”、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09.用青春築造中國夢的飛機設計師——何舒培,男,30歲,中國商飛公司設計師。

他自幼就心懷航空夢,並一直不停地為實現夢想而努力。考取大學時,他選擇了與飛機相關的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大學期間,因學業優秀成為央視軍事頻道特約軍事評論員。大學畢業後,他放棄英國6所知名大學邀請,選擇到英國克萊菲爾德大學學習飛機設計專業。學業結束後,為更好地設計飛機,他努力考取飛行執照。回國後入職中國商飛公司,參與我國首款自主設計研發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研製。他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歷時兩年,編制完成了C919飛行手冊,這是C919取得特許飛行證的必備要件,也是保證飛機安全飛行的重要文書。作為一名85後,他還有更遠大的理想:參加更多國產飛機的研製工作,甚至是航天器的研製,讓自己的航太夢飛得更遠。獲評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10.與死神擦肩而過20年的排爆專家——梁新宇,男,42歲,重慶市公安局治安管理總隊槍支及危爆物品管理支隊員警。

作為一名主排爆手,他多次將製作精妙、威力巨大的炸彈成功拆除,是重慶市公安局第一個安檢排爆器材使用、維護、檢修的“全能專家”。入警20年,他先後參與處置了百餘起涉爆現場,每一次出臨現場他都經歷著生與死的考驗,每一份寶貴的經驗都需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去獲取。他曾經過層層篩選和一系列高強度淘汰訓練,成為中國首批赴海地維和員警防暴隊機槍手、排爆手,多次圓滿完成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解救和清剿戰鬥的重要任務。他還曾作為排爆手隨特警總隊一起參加新疆和田反恐維穩工作,屢建功勞。他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員警的形象,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為世界和平貢獻了一份力量。他曾被授予“聯合國和平勳章”“中國維和員警勳章”,記個人二等功2次、個人三等功3次,獲評“全國青年崗位能手”“重慶市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重慶市先進工作者”。

11.堅守承諾替戰友照顧父母的退伍士兵——廖良開,男,43歲,開州區趙家街道和平村12組村民。

20年前,年僅19歲的士兵劉繼強因救人犧牲。作為戰友,他認下劉繼強的父母為“爹媽”,主動承擔照顧他們的責任,並承諾替劉繼強盡孝一輩子。在部隊時,他把津貼分為兩份,一份寄給自己父母,一份寄給劉繼強的父母;老人生日時寄去賀卡;他還利用部隊休假期,到吉林樺甸市的鄉村看望老人。考上遼寧大學後,他每週都向吉林的爸媽彙報學習情況。工作後,他仍堅持每天一個電話、每年至少去吉林看望父母一次,20年40餘次的探親路,讓他們變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廖良開結婚,老人為他準備新被褥;廖良開的兒子出生,吉林的母親郵寄來一大包親手做的小孩衣服。今年7月,他喊了20年的母親走了,他趕去吉林跪在母親靈前,為老人送上最後一程。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當初的承諾。獲評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12.陽光向上的孝心少年——羅倩,女,10歲,北碚區復興小學四年級學生。

她的媽媽患有精神病,爸爸三級殘疾,爺爺年邁。她年齡雖小,但卻早早學會了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各種家務活樣樣在行。媽媽發病時打她、罵她,可她從來不怨恨媽媽,反而每天照料媽媽吃藥、生活起居;爸爸經濟收入不高,她從來沒有向爸爸要過一樣東西,不亂花錢、不挑吃穿;爺爺年齡大了,有時候外出回家晚了,她會到處找爺爺,帶爺爺回家。家庭的壓力並沒有讓她沮喪,她活潑開朗、樂觀向上,在學校還是一位學習成績優異、心系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班幹部。獲評2017年度“北碚區孝心少年”。

13.學成回鄉創新農業發展新模式的劍橋女博士——彭陽,女,28歲,重慶安益佳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她高中畢業後留學英國就讀劍橋大學,在土地經濟系連續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並憑藉優異成績擔任劍橋大學學聯主席,還以優秀華人留學生代表的身份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回國創業一段時間後,看到家鄉人種橙辛勞但產出不穩、銷售不佳的現狀,她立志用所學知識幫助家鄉人發展現代化智慧農業。她創立奉節臍橙“山橙時代”品牌,通過對臍橙種植、採摘、加工、深加工、物流運輸、市場行銷的全面運營,把奉節臍橙產業發展成為六次產業,有效提升農產品價值,線上線下拓展銷售管道150餘個,企業年產達到4000噸,收入近4000萬元,帶動600余戶果農增收致富。2017年,她創立的奉節臍橙“山橙時代”獲得“中國農業品牌金穗獎”、國際智慧農業博覽會“智慧農業好專案獎”。

14.西南地區孤獨症兒童臨床康復領域的領軍人物——邵智,男,53歲,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重慶市兒童孤獨症康復治療中心主任。

他長期致力於兒童孤獨症診斷與治療技術的研究探索,用努力和行動點燃了孤獨症孩子的希望之燈。他牽頭創建了全國首家省級孤獨症康復治療中心,帶領其團隊研發的“嬰幼兒期孤獨症早期識別與干預”技術,率先在國內將孤獨症兒童的篩查年齡提前到12個月齡;他創新建立了系統化的孤獨症兒童“心靈解讀”能力干預體系,在國內處於領先水準;創建的“孤獨症兒童家長支援服務體系”,改變了國內缺乏系統化家庭支援體系的現狀,為特殊兒童的家庭康復模式提供了新的藍本。2001年以來,他累計為孤獨症患兒提供康復治療服務7萬餘人次,90%以上的孤獨症兒童臨床康復效果顯著,治療後進入普通幼稚園和小學學習生活的超過30%。獲評“2017年度重慶好人”、重慶市“我最喜歡的健康衛士”。

15.樂觀面對生活的“重慶阿甘”——熊軍,男,30歲,萬州區黃柏鄉居民。

他3歲時被診斷為先天性重度小兒麻痹症,醫生曾斷言他今生沒有站立起來的希望。可他沒有放棄自己,14歲在水田裡練習走路,18歲靠一隻腳跳著走路完成了中專學業。畢業後,在區殘聯的幫助下,他堅持自力更生,擺攤買早餐;通過眾籌開辦旗手愛心火鍋館,員工全是殘疾人和下崗人員,還資助15名貧困大學生;以實體店加網路銷售的方式,吸收更多的殘疾人加入到家鄉土特產的銷售隊伍,幫助殘疾人擴大就業。他還憑藉頑強的意志參加馬拉松比賽,成為跑遍大半個中國的殘疾馬拉松運動員,被譽為“重慶阿甘”。獲評“2017年度重慶好人”“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16.大山裡的“送書人”——徐白慧,女,50歲,秀山縣清溪場鎮新華書店營業員。

她30年前跟隨父親去一所村小送書,山裡孩子渴求知識的眼睛深深打動了她。從那時起,她接過父親的班,成了一名大山裡的送書人。從21歲到51歲,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炎炎夏日,她用肩扛、摩托車、貨車、公車等方式,走了萬里之路,把近百萬本圖書送到秀山清溪片區的18萬余名學生手裡。2008年冬天,在一次送書途中,她摔倒在雪地裡失去了知覺,過了很久才被當地村民救出來。其實,送書並非她的本職工作,但為了山裡的孩子,即使條件再艱苦,路途再危險,她都堅持從未放棄。她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大山裡的“送書人”。獲評2017年度重慶市勞動模範、第25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十大讀書人物”。

17.捨身勇救老太的火車站值班員——徐前凱,男,29歲,榮昌火車站值班員。

2017年7月6日15時49分,正在值班的他發現前端突然走出一名老婆婆橫穿鐵路,眼看列車就要撞上老婆婆。他立即發出指令,指示司機停車,隨後不顧自身安危,從運行中的列車跳下,奔向在鐵道上的老婆婆。車隨著慣性運行到兩人面前,生死攸關之際,徐前凱沒有跳出鐵道保護自己,而是奮力將老婆婆向鐵道外拉出。老婆婆得救了,而他的右腿不幸被火車碾壓,右腿膝蓋以下高位截肢。瞬間的壯舉,卻是徐前凱平時優異表現的綻放,他曾多次獲得全段“安全生產標兵”稱號,是成都鐵路局“優秀青年復員軍人”。為表彰他的英勇事蹟,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授予他“火車頭獎章”,並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好人”、重慶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五四青年獎章”、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18.把青春奉獻給鄉村振興的第一書記典範——嚴克美,女,34歲,巫山縣當陽鄉黨政辦主任、玉靈村第一書記。

19.樂觀向上的“00後”女孩——楊揚,女,17歲,實驗外國語學校學生。

2016年,她被診斷為患有惡性腫瘤。面對疾病她樂觀地告訴家人:一場小病可能我會撒個嬌,既然是一個挺嚴重的病,那就勇敢面對吧。她克服化療後噁心、嘔吐的反應,在病床上設計了參加全球青少年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區比賽的方案,並榮獲第二屆全球青少年創新創業大賽中國賽區決賽第一名,獲得免費參加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總決賽的機會。現在,她還在積極備戰明年的高考,每週一到週四都要補習,每週還要參加英語培訓班準備出國比賽。她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感染激勵了一大批青年學生。獲評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20.不畏艱險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游建平,女,43歲,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總護士長。

從事護理工作25年來,無論是高強度的ICU病房還是在高風險的傳染科臨床,無論是在臨床護理科研突破還是國際軍演展現風采,她始終以堅定的信念、精湛的技術和無邊的大愛,服務每一位元患者。在援非抗埃中,她是防控設計師,為接診第一個病人,她帶頭第一個走進病房,每天都超時工作,被患者親切稱為“中國媽媽”。在賴比瑞亞的70天裡,她和隊員共接診患者112例。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她連續奮戰60多個日夜。作為衛勤骨幹她5進西藏,開展高原駐訓全維衛勤保障。她多次在國際軍演中身兼總護士長、聯絡組長、培訓老師、翻譯等數職,撰寫了我軍第一本國際災害聯合救援標準操作手冊。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有情懷、有技能、敢擔當”的南丁格爾精神。獲得“第46屆南丁格爾獎章”“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衛生系統護理崗位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

本條內容:重慶發佈

——————推廣——————

目前N多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看完記得分享、點贊噢。長得好看的人都會這樣做!

本公眾號內容注明原創內容,系南川微發佈原創作品,版權歸南川微發佈所有。若要轉載,請在後臺留言發起授權申請,獲得明確授權認證之後,方可轉載發佈。否則視為侵犯版權。

值班總編:鄧偉 本期編輯:汪敘含

推薦微信公眾號

哪怕只有0.02毫米的誤差都不允許。工作28年,從未出現過重大失誤,產品合格率高達99%,先後承擔7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製造。2017年,他憑藉精湛的技術圓滿完成航母重要部件的關鍵零件關鍵工序加工任務。先後獲評2012年度“重慶市優秀技能人才”、2015年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2016年度“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技術能手”、2017年度“十大巴渝工匠”等榮譽。

03.相攜半生風雨的“背簍夫妻”——曹樹才,男,64歲;許厚碧,女,59歲,江津區石門鎮永安九組村民。

曹樹才四肢健全卻雙目失明,許厚碧耳聰目明卻不能行走。年輕時,曹樹才跟著收音機學文化、學樂器、學技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田高手。在一次又一次無私幫助許厚碧的過程中,兩人產生了深厚的感情。1982年結婚當天,曹樹才親手給許厚碧編織了一個背篼作為“座椅”,從此,兩人形影相隨,你做我的眼、我做你的腿:每天,夫妻倆都要到田裡幹農活,丈夫背著妻子,妻子則指揮丈夫鋤地、收莊稼;每次,夫妻倆去山裡拾柴火,坐在背簍裡的妻子指揮丈夫砍柴,妻子捆柴,丈夫挑柴。二人相伴30年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即便都身有殘疾,但從未喪失對生活的信心,靠互補互助,過上了完整的幸福生活。子女也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夫妻和睦、孝順父母。獲評2017年度“重慶好人”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04.帶著婆婆改嫁的孝心媳婦——陳臘娥,女,58歲,酉陽縣李溪鎮鵝池村村民。

20多年前,她的前夫病逝,她一直堅持盡心盡力照顧癱瘓的公婆,養育3個孩子長大成人。婆婆癱瘓的十年間,她堅持每天給婆婆擦拭身體、按摩,讓老人乾乾淨淨,從來沒有生過褥瘡;她堅持每天一日三餐一勺一勺給婆婆餵飯,保證老人的營養,讓老人容光煥發,完全看不出已經癱瘓在床十年。2014年,她帶著癱瘓的婆婆嫁給了肖再成,夫妻倆至今一如既往地照顧著老人。在陳臘娥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兒孫也對長輩孝敬有加。獲評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05.以“忠誠賢德”治家的大家長——陳明益,男,82歲,南川區南城街道居民。

陳明益和妻子張必賢育有6個子女,31名家庭成員四世同堂。結婚60多年,二人始終以“忠為本、誠為根、賢為修、德為範”的家訓治家育人。在陳家,每季度都召開一次家庭聚會,圍繞“遵從孝道、珍惜親情、努力工作、勤勉學習、幫扶社會、幸福生活”的主題交流談心;每年舉行一次年終總結會,民主評選出“學用結合好學生”“護國愛家好標兵”“奉獻家庭好媳婦”等好典型,一家人生活和睦、其樂融融,兒孫們個個都踏實做人、勤奮做事、健康生活。陳家還積極參與社會幫扶活動,近年來,資助家鄉修建兩條通村公路、三個鄉衛生室、四個鄉村學校圖書室,還資助了五個失去父母的孤兒。陳家的良好家風,也吹拂到社區,溫暖著鄰居,帶動了美麗社區建設工作的開展。獲評2017年度“重慶市十佳最美家庭”、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06.安居古城的“民間河長”——陳鳴鳳,女,73歲,銅梁區安居鎮會龍社區居民。

她是土生土長的安居人,從小喝著涪江、瓊江的水長大,她對母親河充滿了感情。從1986年參加社區居委會工作開始,她始終把對涪江、瓊江和安居古城的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自己不懈的責任:洪水肆虐時,69歲的她親自到河道兩岸進行清淤,不讓固廢垃圾掉進江裡,造成河水二次污染。她自發組織轄區生態環保志願者,配合社區工作人員對景區餐館、居民生活垃圾(污水)處置情況逐戶進行排查檢查,她要讓兩江的水少受一份污染,多一份清澈。至今,已經73歲的陳鳴鳳還堅持每天到景區監督垃圾污水的排放,到河道兩岸巡查,她用實際行動守護著流經安居古城的涪江、瓊江。獲評2015年度“銅梁區新鄉賢”。

07.堅守鄉村教育三十載的陳氏三兄妹——陳英,59歲;陳立,53歲;陳容,50歲,涪陵區義和鎮大柏小學教師。

受到教師父親的影響,陳英、陳立、陳容三兄妹從小就立志成為優秀教師。三人大專畢業,先後回到家鄉村小任教,分別堅守了42年、35年、33年。在當地,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大哥陳英的學生,他組建的大柏小學籃球隊,連續七年都是涪陵區小學籃球賽冠軍。三妹陳立35年來,用耐心和愛心幫助山區孩子們在愉快的學習中健康成長。四妹陳容,身患癌症15年,先後進行40多次治療,從未因病耽誤孩子學業。三兄妹教學成績優異,班級管理更是全校乃至全鎮、全區的一面旗幟,多年來,在工作中獲得市、區、鎮榮譽100余項,教過的學生超過6000人,300多人考入市級重點中學,50多人考入重點大學。受他們影響,部分學生也在學成後返鄉做了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陳氏三兄妹終身紮根山區教育,為鄉村孩子鋪就了走出大山的道路。獲評2017年度“重慶好人”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08.用鏡頭為重慶人留下“故城”的攝影師——戴前鋒,男,60歲,重慶出版社退休編輯。

他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30年來,他把對家鄉的熱愛和重慶的精神都留在他的鏡頭裡,拍下10萬余張關於重慶的照片,讓老重慶印在人們的記憶裡,讓新重慶走向世界。大家通過他拍攝的照片,看到了重慶厚重的歷史,砥礪奮進的今天和充滿希望的明天。他精選600幅照片編制成的《二戰名城老重慶》被國家相關部門作為禮品書贈送外賓。他精心打造的新書《故城》,彙集1000多張老重慶的照片,展示了重慶抗戰以來的民居、抗戰機構、外國領事館等建築的原始風貌。《故城》也獲得了素有“印刷界奧斯卡”之稱的美國印刷大獎班尼金獎。他的作品不僅藝術價值高,更展現出一種城市精神:在傳承中前行,在前行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被評為2017年度“重慶好人”、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09.用青春築造中國夢的飛機設計師——何舒培,男,30歲,中國商飛公司設計師。

他自幼就心懷航空夢,並一直不停地為實現夢想而努力。考取大學時,他選擇了與飛機相關的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大學期間,因學業優秀成為央視軍事頻道特約軍事評論員。大學畢業後,他放棄英國6所知名大學邀請,選擇到英國克萊菲爾德大學學習飛機設計專業。學業結束後,為更好地設計飛機,他努力考取飛行執照。回國後入職中國商飛公司,參與我國首款自主設計研發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研製。他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歷時兩年,編制完成了C919飛行手冊,這是C919取得特許飛行證的必備要件,也是保證飛機安全飛行的重要文書。作為一名85後,他還有更遠大的理想:參加更多國產飛機的研製工作,甚至是航天器的研製,讓自己的航太夢飛得更遠。獲評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10.與死神擦肩而過20年的排爆專家——梁新宇,男,42歲,重慶市公安局治安管理總隊槍支及危爆物品管理支隊員警。

作為一名主排爆手,他多次將製作精妙、威力巨大的炸彈成功拆除,是重慶市公安局第一個安檢排爆器材使用、維護、檢修的“全能專家”。入警20年,他先後參與處置了百餘起涉爆現場,每一次出臨現場他都經歷著生與死的考驗,每一份寶貴的經驗都需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去獲取。他曾經過層層篩選和一系列高強度淘汰訓練,成為中國首批赴海地維和員警防暴隊機槍手、排爆手,多次圓滿完成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解救和清剿戰鬥的重要任務。他還曾作為排爆手隨特警總隊一起參加新疆和田反恐維穩工作,屢建功勞。他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員警的形象,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為世界和平貢獻了一份力量。他曾被授予“聯合國和平勳章”“中國維和員警勳章”,記個人二等功2次、個人三等功3次,獲評“全國青年崗位能手”“重慶市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重慶市先進工作者”。

11.堅守承諾替戰友照顧父母的退伍士兵——廖良開,男,43歲,開州區趙家街道和平村12組村民。

20年前,年僅19歲的士兵劉繼強因救人犧牲。作為戰友,他認下劉繼強的父母為“爹媽”,主動承擔照顧他們的責任,並承諾替劉繼強盡孝一輩子。在部隊時,他把津貼分為兩份,一份寄給自己父母,一份寄給劉繼強的父母;老人生日時寄去賀卡;他還利用部隊休假期,到吉林樺甸市的鄉村看望老人。考上遼寧大學後,他每週都向吉林的爸媽彙報學習情況。工作後,他仍堅持每天一個電話、每年至少去吉林看望父母一次,20年40餘次的探親路,讓他們變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廖良開結婚,老人為他準備新被褥;廖良開的兒子出生,吉林的母親郵寄來一大包親手做的小孩衣服。今年7月,他喊了20年的母親走了,他趕去吉林跪在母親靈前,為老人送上最後一程。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當初的承諾。獲評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12.陽光向上的孝心少年——羅倩,女,10歲,北碚區復興小學四年級學生。

她的媽媽患有精神病,爸爸三級殘疾,爺爺年邁。她年齡雖小,但卻早早學會了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各種家務活樣樣在行。媽媽發病時打她、罵她,可她從來不怨恨媽媽,反而每天照料媽媽吃藥、生活起居;爸爸經濟收入不高,她從來沒有向爸爸要過一樣東西,不亂花錢、不挑吃穿;爺爺年齡大了,有時候外出回家晚了,她會到處找爺爺,帶爺爺回家。家庭的壓力並沒有讓她沮喪,她活潑開朗、樂觀向上,在學校還是一位學習成績優異、心系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班幹部。獲評2017年度“北碚區孝心少年”。

13.學成回鄉創新農業發展新模式的劍橋女博士——彭陽,女,28歲,重慶安益佳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她高中畢業後留學英國就讀劍橋大學,在土地經濟系連續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並憑藉優異成績擔任劍橋大學學聯主席,還以優秀華人留學生代表的身份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回國創業一段時間後,看到家鄉人種橙辛勞但產出不穩、銷售不佳的現狀,她立志用所學知識幫助家鄉人發展現代化智慧農業。她創立奉節臍橙“山橙時代”品牌,通過對臍橙種植、採摘、加工、深加工、物流運輸、市場行銷的全面運營,把奉節臍橙產業發展成為六次產業,有效提升農產品價值,線上線下拓展銷售管道150餘個,企業年產達到4000噸,收入近4000萬元,帶動600余戶果農增收致富。2017年,她創立的奉節臍橙“山橙時代”獲得“中國農業品牌金穗獎”、國際智慧農業博覽會“智慧農業好專案獎”。

14.西南地區孤獨症兒童臨床康復領域的領軍人物——邵智,男,53歲,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重慶市兒童孤獨症康復治療中心主任。

他長期致力於兒童孤獨症診斷與治療技術的研究探索,用努力和行動點燃了孤獨症孩子的希望之燈。他牽頭創建了全國首家省級孤獨症康復治療中心,帶領其團隊研發的“嬰幼兒期孤獨症早期識別與干預”技術,率先在國內將孤獨症兒童的篩查年齡提前到12個月齡;他創新建立了系統化的孤獨症兒童“心靈解讀”能力干預體系,在國內處於領先水準;創建的“孤獨症兒童家長支援服務體系”,改變了國內缺乏系統化家庭支援體系的現狀,為特殊兒童的家庭康復模式提供了新的藍本。2001年以來,他累計為孤獨症患兒提供康復治療服務7萬餘人次,90%以上的孤獨症兒童臨床康復效果顯著,治療後進入普通幼稚園和小學學習生活的超過30%。獲評“2017年度重慶好人”、重慶市“我最喜歡的健康衛士”。

15.樂觀面對生活的“重慶阿甘”——熊軍,男,30歲,萬州區黃柏鄉居民。

他3歲時被診斷為先天性重度小兒麻痹症,醫生曾斷言他今生沒有站立起來的希望。可他沒有放棄自己,14歲在水田裡練習走路,18歲靠一隻腳跳著走路完成了中專學業。畢業後,在區殘聯的幫助下,他堅持自力更生,擺攤買早餐;通過眾籌開辦旗手愛心火鍋館,員工全是殘疾人和下崗人員,還資助15名貧困大學生;以實體店加網路銷售的方式,吸收更多的殘疾人加入到家鄉土特產的銷售隊伍,幫助殘疾人擴大就業。他還憑藉頑強的意志參加馬拉松比賽,成為跑遍大半個中國的殘疾馬拉松運動員,被譽為“重慶阿甘”。獲評“2017年度重慶好人”“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16.大山裡的“送書人”——徐白慧,女,50歲,秀山縣清溪場鎮新華書店營業員。

她30年前跟隨父親去一所村小送書,山裡孩子渴求知識的眼睛深深打動了她。從那時起,她接過父親的班,成了一名大山裡的送書人。從21歲到51歲,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炎炎夏日,她用肩扛、摩托車、貨車、公車等方式,走了萬里之路,把近百萬本圖書送到秀山清溪片區的18萬余名學生手裡。2008年冬天,在一次送書途中,她摔倒在雪地裡失去了知覺,過了很久才被當地村民救出來。其實,送書並非她的本職工作,但為了山裡的孩子,即使條件再艱苦,路途再危險,她都堅持從未放棄。她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大山裡的“送書人”。獲評2017年度重慶市勞動模範、第25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十大讀書人物”。

17.捨身勇救老太的火車站值班員——徐前凱,男,29歲,榮昌火車站值班員。

2017年7月6日15時49分,正在值班的他發現前端突然走出一名老婆婆橫穿鐵路,眼看列車就要撞上老婆婆。他立即發出指令,指示司機停車,隨後不顧自身安危,從運行中的列車跳下,奔向在鐵道上的老婆婆。車隨著慣性運行到兩人面前,生死攸關之際,徐前凱沒有跳出鐵道保護自己,而是奮力將老婆婆向鐵道外拉出。老婆婆得救了,而他的右腿不幸被火車碾壓,右腿膝蓋以下高位截肢。瞬間的壯舉,卻是徐前凱平時優異表現的綻放,他曾多次獲得全段“安全生產標兵”稱號,是成都鐵路局“優秀青年復員軍人”。為表彰他的英勇事蹟,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授予他“火車頭獎章”,並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好人”、重慶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五四青年獎章”、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18.把青春奉獻給鄉村振興的第一書記典範——嚴克美,女,34歲,巫山縣當陽鄉黨政辦主任、玉靈村第一書記。

19.樂觀向上的“00後”女孩——楊揚,女,17歲,實驗外國語學校學生。

2016年,她被診斷為患有惡性腫瘤。面對疾病她樂觀地告訴家人:一場小病可能我會撒個嬌,既然是一個挺嚴重的病,那就勇敢面對吧。她克服化療後噁心、嘔吐的反應,在病床上設計了參加全球青少年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區比賽的方案,並榮獲第二屆全球青少年創新創業大賽中國賽區決賽第一名,獲得免費參加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總決賽的機會。現在,她還在積極備戰明年的高考,每週一到週四都要補習,每週還要參加英語培訓班準備出國比賽。她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感染激勵了一大批青年學生。獲評2017年度“感動重慶月度人物”、2017年度“重慶好人”。

20.不畏艱險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游建平,女,43歲,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總護士長。

從事護理工作25年來,無論是高強度的ICU病房還是在高風險的傳染科臨床,無論是在臨床護理科研突破還是國際軍演展現風采,她始終以堅定的信念、精湛的技術和無邊的大愛,服務每一位元患者。在援非抗埃中,她是防控設計師,為接診第一個病人,她帶頭第一個走進病房,每天都超時工作,被患者親切稱為“中國媽媽”。在賴比瑞亞的70天裡,她和隊員共接診患者112例。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她連續奮戰60多個日夜。作為衛勤骨幹她5進西藏,開展高原駐訓全維衛勤保障。她多次在國際軍演中身兼總護士長、聯絡組長、培訓老師、翻譯等數職,撰寫了我軍第一本國際災害聯合救援標準操作手冊。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有情懷、有技能、敢擔當”的南丁格爾精神。獲得“第46屆南丁格爾獎章”“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衛生系統護理崗位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

本條內容:重慶發佈

——————推廣——————

目前N多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看完記得分享、點贊噢。長得好看的人都會這樣做!

本公眾號內容注明原創內容,系南川微發佈原創作品,版權歸南川微發佈所有。若要轉載,請在後臺留言發起授權申請,獲得明確授權認證之後,方可轉載發佈。否則視為侵犯版權。

值班總編:鄧偉 本期編輯:汪敘含

推薦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