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男足與國乒“誰都贏不了”的歧義分析

楊黎黎 陶家駿 :“誰都贏不了”的歧義分析

關於中國的體育界, 有網友調侃:中國有兩大最沒看點的球賽:一是中國男足, 誰都贏不了;二是中國乒乓球, 誰都贏不了。 前一句指的是中國男足贏不了別的球隊;後一句指的是別國隊贏不了中國乒乓球隊。 “誰都贏不了”語表相同, 但在具體的語境下卻可以表達截然相反的兩個意思。

“誰都贏不了”其實是一個歧義句, 有兩種理解:1)(他)贏不了任何人;2)任何人都贏不了(他)。 網友正是利用了該句的歧義來獲得幽默、調侃的語用效果。 類似的還有“這個人誰都不相信”, 也是一個歧義句, 有兩種理解:1)這個人不相信任何人;2)任何人都不相信這個人。 這類句子的歧義從何而來呢?

歧義原因解析

“中國男足, 誰都贏不了;中國乒乓球, 誰都贏不了”。 兩個“誰都贏不了”深層結構並不一樣, 經過了位移變換。 簡而言之, 句子的歧義是由漢語為話題優先型語言和允許空主語這兩大特點決定的。

“中國男足”和“中國乒乓球”在句子的最前端, 跟“誰都贏不了”用逗號隔開, 讀起來有停頓。 這兩個成分充當句子的話題, 也叫大主語, 是句子討論的物件, 比主語“誰”的位置還要靠前。

“中國乒乓球, 誰都贏不了”這句話省略了賓語, 補充完整應該為“誰都贏不了中國乒乓球”, 把“中國乒乓球”移到了主語“誰”的前面就變成了話題;“中國男足, 誰都贏不了”, 深層的句式應該是“中國男足都贏不了誰”, 位移過程是先省略了原來的主語“中國男足”, 再把作為賓語的“誰”提前, 變成“誰都贏不了”, 最後把“中國男足”作為話題, 才變成了“中國男足, 誰都贏不了”。

歧義結構分析

我們把這類歧義句看作一個結構:“話題,

誰也/都(不)V”。 “話題”是言者和聽者共用的已知資訊, 是有定的, 整句話圍繞著話題展開論述。 “誰”和“都/也”連用, 是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 “誰”不表疑問而表周遍性, 即指在所涉及的範圍內沒有例外。 這一結構中的“也”一般帶否定式, 很少帶肯定式;“都”經常帶肯定式, 帶否定式不多。 “誰也/都”是一種全量肯定或全量否定的用法, 指的是“所有的人”, 例如“誰也沒來”等於說“所有人都沒來”;“誰都可以參加”等於說“所有的人都可以參加”。

該結構中的動詞必須是雙向論元結構的, 即既可以帶主語也可以帶賓語的動詞, 該動詞可以同時涉及兩個指人詞語, 並且兩個指人詞語既可以做施事, 也可以做受事。 根據語料統計, 常常進入該結構的單音節動詞諸如“看、見、理、聽、怪、欠、愛、怕、惹、管、幫、讓”等;雙音節動詞有“喜歡、瞭解、相信、通知、認識、結交、知道、畏懼、懷疑、舉報、聯繫、接近、接觸、熟悉、得罪、拒絕、反對、排斥、在乎”等。

還有一些動補結構可以進入該結構的動詞位置, 比如“V不過”和“V不了”(“打不過”、“喝不過”、“贏不了”等)。 由於語料中都有上下文的語境, 這些動詞在行文中並未造成讀者理解的歧義。 另外, 該結構的肯定用法和否定用法不對稱, 否定用法要遠遠多於肯定用法。

例外用法

一些動詞進入該結構則只有一種詮釋, 比如“他誰也不商量”。 這個句子的解讀只能是“他不跟任何人商量”。 “商量”不能直接帶指人的賓語, 如果要帶指人賓語必須使用“跟/和”等介詞引入一個物件,

比如我們不說“他商量我”, 要說“他跟我商量”。 “他誰也不商量”的深層句式應該是“他跟誰也不商量”, “商量”不能直接帶賓語, 不存在省略賓語的情況。 “他誰也不商量”中的“他”是主語, 省略了介詞“跟”。 這樣該句只能解釋成“他不跟別人商量”, 不能解釋為“任何人都不跟他商量”。 類似的還有“結交”、“爭論”等不能直接帶指人賓語的動詞。

同樣能夠進入該結構, 有些動詞進入之後卻較少造成歧義。 比如“他誰也不指望”。 這個句子雖然也運用了同樣的句式, 但是我們大多解讀為“他不指望任何人”, 而不是“任何人不指望他”。 這是由於“指望”, 特別是其否定用法, 帶無定賓語的頻率比帶有定賓語的頻率要高。 漢語中, 語序是決定有定無定的一種方式, 比如“人來了”和“來人了”。主語位置上的“人”是有定的;賓語位置上的“人”是無定的。無定賓語其實比有定賓語更常見。

另外,把話題變成指物名詞的時候也只有一種解讀。我們所討論的結構,其歧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句首位置具有施動性的成分所造成的。比如“他誰都不喜歡”。“他”有施動性,可以發出“喜歡”這種心理活動。如果沒有施動性,就不會有歧義。比如,“變質了的食物誰都不喜歡”。“變質的食物”是非生命的,不能發出動作,因而整句話不會產生歧義。

消除歧義的方法

語法上消解歧義一般依靠變換句式,比如可以把話題放在賓語位置上“誰都贏不了中國乒乓球隊”,或者使用中動句“中國足球隊贏誰都贏不了”。

在實際閱讀中,讀者也會根據相關背景知識加以解讀。在本文開頭的句子中,將“中國足球”和“中國乒乓球”放入話題位置,讀者依據背景知識很自然就做出了不同的解讀。

依賴語境。利用上下文語境也可以消解歧義。諸如添加後續成分,在該結構之後再加一個句子,兩者共用一個主語。比如“他誰也不喜歡,只喜歡我”。這裡的“他誰也不喜歡”就只能詮釋為“他不喜歡任何人”,這樣才能跟後文銜接自如。

改變話題。把話題變成指物的,比如“這個問題誰也不知道”,這句話就只能詮釋為“誰也不知道這個問題”。

還可以使用重音和停頓來消除歧義。比如“他誰都不相信”,重音如果落在“誰”,則詮釋為“他不相信任何人”;重音如果落在“他”,則詮釋為“任何人都不相信他”。

巧用歧義妙處多

中國男足,誰都贏不了;中國乒乓球,誰都贏不了。這句話之所以讓讀者叫絕,就在於它巧妙地運用了“誰都贏不了”中的“誰”的周遍用法既可以指向“贏不了”的主語,也可以指向“贏不了”的賓語。同一句話,通過在前面添加不同的話題,就可以起到全量肯定或全量否定的效果,讓人會心一笑。該結構類似的妙用還有,剩女產生的原因:一是誰都看不上,二是誰都看不上。

利用同樣的語言形式產生不同的語義的還有: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單身人的來由:原來是喜歡一個人,現在是喜歡一個人。

女致電男友:我到芳村了,你快往地鐵站走。如果你到了,我還沒到,你就等著吧。如果我到了,你還沒到,你就等著吧!

歧義是漢語言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現象,不同的歧義有不同的原因,是語音、語義、詞彙、語法、語用等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歧義是語言交際的障礙,影響了漢語資訊的有效傳達。針對歧義,一方面,我們要從語音、語法、語境、語義等方面限制它,排除歧義,保證交際的順利;另一方面,應該積極利用歧義句,像雙關、反語之類的修辭格就是巧妙利用語言中的“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歧義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多種文藝形式的作品中,如小說、詩歌、笑話、小品、相聲、謎語等。總而言之,語言中的歧義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應該在應用中趨利避害,為語言表達錦上添花。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

比如“人來了”和“來人了”。主語位置上的“人”是有定的;賓語位置上的“人”是無定的。無定賓語其實比有定賓語更常見。

另外,把話題變成指物名詞的時候也只有一種解讀。我們所討論的結構,其歧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句首位置具有施動性的成分所造成的。比如“他誰都不喜歡”。“他”有施動性,可以發出“喜歡”這種心理活動。如果沒有施動性,就不會有歧義。比如,“變質了的食物誰都不喜歡”。“變質的食物”是非生命的,不能發出動作,因而整句話不會產生歧義。

消除歧義的方法

語法上消解歧義一般依靠變換句式,比如可以把話題放在賓語位置上“誰都贏不了中國乒乓球隊”,或者使用中動句“中國足球隊贏誰都贏不了”。

在實際閱讀中,讀者也會根據相關背景知識加以解讀。在本文開頭的句子中,將“中國足球”和“中國乒乓球”放入話題位置,讀者依據背景知識很自然就做出了不同的解讀。

依賴語境。利用上下文語境也可以消解歧義。諸如添加後續成分,在該結構之後再加一個句子,兩者共用一個主語。比如“他誰也不喜歡,只喜歡我”。這裡的“他誰也不喜歡”就只能詮釋為“他不喜歡任何人”,這樣才能跟後文銜接自如。

改變話題。把話題變成指物的,比如“這個問題誰也不知道”,這句話就只能詮釋為“誰也不知道這個問題”。

還可以使用重音和停頓來消除歧義。比如“他誰都不相信”,重音如果落在“誰”,則詮釋為“他不相信任何人”;重音如果落在“他”,則詮釋為“任何人都不相信他”。

巧用歧義妙處多

中國男足,誰都贏不了;中國乒乓球,誰都贏不了。這句話之所以讓讀者叫絕,就在於它巧妙地運用了“誰都贏不了”中的“誰”的周遍用法既可以指向“贏不了”的主語,也可以指向“贏不了”的賓語。同一句話,通過在前面添加不同的話題,就可以起到全量肯定或全量否定的效果,讓人會心一笑。該結構類似的妙用還有,剩女產生的原因:一是誰都看不上,二是誰都看不上。

利用同樣的語言形式產生不同的語義的還有: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單身人的來由:原來是喜歡一個人,現在是喜歡一個人。

女致電男友:我到芳村了,你快往地鐵站走。如果你到了,我還沒到,你就等著吧。如果我到了,你還沒到,你就等著吧!

歧義是漢語言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現象,不同的歧義有不同的原因,是語音、語義、詞彙、語法、語用等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歧義是語言交際的障礙,影響了漢語資訊的有效傳達。針對歧義,一方面,我們要從語音、語法、語境、語義等方面限制它,排除歧義,保證交際的順利;另一方面,應該積極利用歧義句,像雙關、反語之類的修辭格就是巧妙利用語言中的“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歧義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多種文藝形式的作品中,如小說、詩歌、笑話、小品、相聲、謎語等。總而言之,語言中的歧義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應該在應用中趨利避害,為語言表達錦上添花。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