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護國興教寺唐三藏塔前想到……

前幾天, 因為有空, 我獨自一人乘公車去了距西安市約有20多公里的東江坡村護國興教寺, 這裡據說是唐三藏(又稱為玄奘、唐僧)的屍骨長眠地。

這裡是世界佛教文化名地, 卻不收門票, 讓我感到了有些意外;寺院門外只有兩三位賣香紙的人, 雖然也試圖向我招攬生意, 卻沒有那種強迫糾纏的氣勢, 讓我感到了有些意外;因為地勢相對比較偏僻, 尤其是在冬日的早晨, 院裡也只有幾個遊客, 走在寺裡, 也讓我感到有些意外;寺院裡很是寂靜, 燒香祈福的人也不是很多, 懸掛最多的是終南心一的心靈雞湯類書法,

沒有過多的商業氣氛, 這讓我也感到了一些意外……看來, 這裡確實可以算得上是一座佛家清修的寺院。

[木林原創攝影]

清同治年間, 除了三座舍利塔外, 興教寺曾被付之一炬, 幾成廢墟。 在興教寺裡, 在觀摩了心一的很多勵志心靈雞湯書法後,

讓我久久駐足的地方, 就是唐三藏法師塔。 在興教寺裡有三座唐代磚塔, 分別是三藏法師塔和他的兩位弟子窺基法師、圓測法師塔, 他們都曾對佛經疏文、翻譯注釋作出過重大貢獻, 也被後人立塔為奠。

在這裡, 我也胡亂地想了很多……

(一)說到唐三藏法師這種稱呼的由來, 我們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西遊記》中唐僧, 他之所以被稱為三藏, 是因為如來佛祖給他傳了可以超脫苦惱、解脫罪孽招致的災禍經的經總共有三藏, 其中有法一藏, 談天;有談一藏, 說地;有經一藏, 度鬼。 共計三十五部, 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 他將這三藏經文帶回了東土大唐, 讓它們流傳於世。

在現實生活中, 三藏又作三法藏, 是佛經典的總稱。 藏, 梵語稱其為容器、穀倉、籠等。

印度佛教聖典分為:經、律、論三部分。 經, 總說根本教義;律, 記述戒規威儀;論, 闡明經義。 通曉三藏的僧人, 稱三藏法師, 如將唐玄奘法師稱唐三藏法師。

[木林原創攝影]

(二)現實中的玄奘法師,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 於627年一人西行五萬里,

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 歷時17年, 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 在西元645年回國時, 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 此後的20年中, 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 還給我們留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記》。

而《西遊記》中的唐三藏, 原本是如來佛的二徒弟金蟬子, 因為不聽佛祖說法, 累慢佛教, 被貶而轉生東土。 他去西天去取經, 是因唐王太宗不尊佛教, 不拜如來, 才被地獄還魂般地引出一系列磨難, 最後被判官指點, 通過辦佛教超度鬼魂的水陸大會來消災。 在辦水陸大會之前, 朝堂高官中也曾發生是否要理佛的大辯論。 於是, 那個由觀音親自送投胎的長老, 從極樂來到東土的佛子玄奘法師, 脫穎而出;於是,

一張看似驚險艱難無比卻沒有性命之憂的取經活動, 在一路的打打殺殺中展開了, 在去歷經十四年, 經過了所謂的九九八十一難之後, 不到一日便回到了東土, 又在八日之內回到了靈山, 因功封佛。

(三)關於唐三藏法師的去世成佛, 《西遊記》中講他在經歷了八十難到達西天靈山腳下時, 面對淩仙渡上的獨木橋時,除過孫悟空之外的師徒三人產生了畏懼情緒,接引佛(南無寶幢光王佛)駕了一隻無底的船兒來到了跟前。唐僧還在驚疑時,行者將他推下了水,跌在水裡的唐僧被撐船人一把扯起。所有人都上了船後,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頭流淌下來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傅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沙僧也跟著說:“是你,是你!”唐僧在這裡脫了凡胎。

而在現實中,唐三藏法師于西元664年在銅川的玉華宮圓寂,隨後靈骨被歸葬在西安市滻河邊上的白鹿原上。西元669年,靈骨被遷葬到了長安區東江坡村的興教寺三藏舍利塔。不過,還有說法是,唐末時因為天下大亂,靈骨被移送到終南山紫閣寺安葬。西元988年,被南京天禧寺住持可政親自千里背負,迎歸金陵天禧寺供奉。西元1386年,寺僧守仁及居士黃福燈等將法師頂骨由長幹寺(即天禧寺,後更名為大報恩寺)東崗遷至南崗,建三藏塔安奉。1943年12月,侵佔南京的日軍在施工中,從三藏塔遺址中發掘出安奉玄奘頂骨的石函。此後,法師頭骨舍利就被分成多份在多地保存,到今天為止,在日本、印度、臺灣和大陸等地都有保留貢奉。

[木林原創攝影]

在歷經了千年風雨侵蝕的這三座靈骨舍利塔前,留給人的應該還有很多的思考,那就是要對法師那種捨身求法精神的領悟和傳承。

在佛寺的佛塔面前,想到這些,很容易讓人聯繫到今年很流行的“佛系文化”說法。那些喜歡講佛系的人,大多數雖然滿嘴講的都是些“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類的道理,都是在借鑒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是假佛子。

假佛子,口中念佛術不正;真佛子,酒肉穿腸有禪心!

遊覽寺廟,自己並不是為了燒香祈福,我也幾乎是從不叩頭燒香,更多地在於想身臨其境地對這種歷經千年依然沒有消失的佛家精神進行感悟和體會,在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進行洗禮反思。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修行。修行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為了改變自己。改變了自己,也就可能會影響和改變到他人。

[木林原創攝影]

在千年的磚塔面前,讓人感到時間過的真快!去途2個小時,遊覽2個小時,歸途2個小時,6個小時後,興教寺的這段遊覽也就成為了我自己的一份記憶。只不過,時間雖然消磨了很多的人和事,但還是有一些人和事在未來會被人所提起,就像這三座磚塔,歷經千年。

環境困住的是人身,欲望困住的是人心。

無論是僧人,還是我們這俗世中的凡子,在是非榮辱面前,什麼都拋不開,甩不掉,內心滿是糾結和迷茫!如果能夠真正地擺脫內心中的欲望、糾結、憂慮、恐懼和一些不必要的執著,認清水月鏡花的虛無,看到自己能力的有限,只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盡人事聽天命般地生活,至少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貌似知足快樂的人,成為一個真正地俗世佛子,讓自己的內心得到一絲慰藉。

面對淩仙渡上的獨木橋時,除過孫悟空之外的師徒三人產生了畏懼情緒,接引佛(南無寶幢光王佛)駕了一隻無底的船兒來到了跟前。唐僧還在驚疑時,行者將他推下了水,跌在水裡的唐僧被撐船人一把扯起。所有人都上了船後,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頭流淌下來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傅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沙僧也跟著說:“是你,是你!”唐僧在這裡脫了凡胎。

而在現實中,唐三藏法師于西元664年在銅川的玉華宮圓寂,隨後靈骨被歸葬在西安市滻河邊上的白鹿原上。西元669年,靈骨被遷葬到了長安區東江坡村的興教寺三藏舍利塔。不過,還有說法是,唐末時因為天下大亂,靈骨被移送到終南山紫閣寺安葬。西元988年,被南京天禧寺住持可政親自千里背負,迎歸金陵天禧寺供奉。西元1386年,寺僧守仁及居士黃福燈等將法師頂骨由長幹寺(即天禧寺,後更名為大報恩寺)東崗遷至南崗,建三藏塔安奉。1943年12月,侵佔南京的日軍在施工中,從三藏塔遺址中發掘出安奉玄奘頂骨的石函。此後,法師頭骨舍利就被分成多份在多地保存,到今天為止,在日本、印度、臺灣和大陸等地都有保留貢奉。

[木林原創攝影]

在歷經了千年風雨侵蝕的這三座靈骨舍利塔前,留給人的應該還有很多的思考,那就是要對法師那種捨身求法精神的領悟和傳承。

在佛寺的佛塔面前,想到這些,很容易讓人聯繫到今年很流行的“佛系文化”說法。那些喜歡講佛系的人,大多數雖然滿嘴講的都是些“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類的道理,都是在借鑒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是假佛子。

假佛子,口中念佛術不正;真佛子,酒肉穿腸有禪心!

遊覽寺廟,自己並不是為了燒香祈福,我也幾乎是從不叩頭燒香,更多地在於想身臨其境地對這種歷經千年依然沒有消失的佛家精神進行感悟和體會,在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進行洗禮反思。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修行。修行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為了改變自己。改變了自己,也就可能會影響和改變到他人。

[木林原創攝影]

在千年的磚塔面前,讓人感到時間過的真快!去途2個小時,遊覽2個小時,歸途2個小時,6個小時後,興教寺的這段遊覽也就成為了我自己的一份記憶。只不過,時間雖然消磨了很多的人和事,但還是有一些人和事在未來會被人所提起,就像這三座磚塔,歷經千年。

環境困住的是人身,欲望困住的是人心。

無論是僧人,還是我們這俗世中的凡子,在是非榮辱面前,什麼都拋不開,甩不掉,內心滿是糾結和迷茫!如果能夠真正地擺脫內心中的欲望、糾結、憂慮、恐懼和一些不必要的執著,認清水月鏡花的虛無,看到自己能力的有限,只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盡人事聽天命般地生活,至少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貌似知足快樂的人,成為一個真正地俗世佛子,讓自己的內心得到一絲慰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