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馬克思的友善觀

作者:高炳亮

【核心提示】馬克思在現實與觀念批判的雙重維度實現了對傳統友善觀的根本超越。 馬克思在考察經濟生活與人的問題之後, 發現歷史和社會的根基並非資產階級人本主義原則, 因而認為有必要基於經濟生產與階級劃分的剝削現實來揭開資產階級的偽善, 進而“從天國回到人間”, 發現並建立真正的友善。

“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提出, 符合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與發展需求。 建設並發揚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的“友善”價值, 是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實踐的重要內容,

我們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論出發, 追本溯源, 探求馬克思經典著作中論“友善”的思想資源, 深刻理解並闡釋馬克思主義友善觀。

馬克思友善觀既繼承又超越傳統

任何新的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 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超越, 馬克思的友善觀也是如此。 馬克思友善觀主要繼承並昇華了西方以往的絕對理性世界觀和人本主義世界觀。 一方面, 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制度理性”的友善思想。 黑格爾認為, 市民社會中必然產生人和人的不平等, “愛人如愛己”的友善行為只存在於家庭中, 真正的友善應該從道德倫理的主觀性轉化為法律制度的客觀理性, 將友善上升為國家的普遍意志。 馬克思對此觀點是肯定的,

他認為“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 而要靠制度保障社會善行的實現。 另一方面, 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友善觀的合理思想。 費爾巴哈認為, 友善體現了人的本質, 是完善人性的體現。 馬克思肯定並繼承了這一點, 他在《手稿》時期肯定了人本主義思想, 將友善視為人性中固有的特質接受下來, 認為共產主義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合乎人性的人的複歸……這種共產主義, 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

馬克思在現實與觀念批判的雙重維度實現了對傳統友善觀的根本超越。 馬克思在考察經濟生活與人的問題之後, 發現歷史和社會的根基並非資產階級人本主義原則, 因而認為有必要基於經濟生產與階級劃分的剝削現實來揭開資產階級的偽善,

進而“從天國回到人間”, 發現並建立真正的友善。 首先, 馬克思認為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而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 而“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 由此, 馬克思得出, 黑格爾的友善觀的基礎是唯心主義的, 而要將友善落到實處, 消除人的異化, 必須靠改變現實的剝削生產關係才能實現;其次, 馬克思拋棄了費爾巴哈“抽象的人”, 轉而以“現實的人”, 即“從事活動的, 進行物質生產的, 因而是在一定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人為其理論起點, 這就充分肯定了人生存的物質環境和物質因素的重大作用,
表明現實的人及其生存的物質生產活動與生產關係, 才是建構友善觀的現實與科學基礎。

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偽善

馬克思哲學友善觀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而建構的, 以“現實的人”為邏輯起點, 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偽善, 論證了人類走向解放之路的客觀必然性, 這是一種現實的“友善”, 是一種真正的人文關懷。

第一, 馬克思揭示了資產階級的“友善”實質上是一種偽善。 這是因為, 資產階級的一些貌似友善的行為, 實際上是一種“買賣”, 是對無產階級的一種“收買”, 恩格斯則進一步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 資產階級“不會白白施捨, 他們把自己的施捨看作一筆買賣”, 這種給無產階級恩惠的行為目的是收買人心, 以便無產階級為資產階級創造出更多的剩餘價值;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

馬克思更是明確揭露:“資產階級的有禮貌的、偽善而溫和的、庸俗慈善的腔調……暴露了它那最深長的含義。 ”

第二, 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公平、正義、博愛”的口號實際上是掩飾自己剝削和不道德行為的“粉飾”, 只能暫時掩蓋其制度的吃人本質。 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 馬克思指出:“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 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總之, 在資本主義社會, “公平、正義、博愛”只是資產階級緩和階級矛盾的幌子, 其背後隱藏的是資本主義“鐵的必然性”和骯髒的制度。

馬克思友善觀的實踐價值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階段,友善價值觀的提出頗為及時,它很好地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平衡和結合了集體道德和個人道德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有助於達成改革共識,並為人類共同體的發展凝聚力量。

首先,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多元化價值觀的衝擊,都一定程度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再加上市場經濟規律驅使人們去最大化地爭取資源,爭取權益,這樣的競爭機制觸發並加劇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友善”價值觀能夠很好地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促進人們和諧共處。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但是,不同社會成員和社會階層對改革的看法和訴求不一,這構成了人與人合作發展的現實桎梏。因此,最大限度地踐行“友善”價值觀,實現社會成員的彼此尊重與和諧,達成改革共識,是破除機制障礙,實現改革紅利再分配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夢”、人民幸福的必要舉措。

最後,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共同體是人的存在方式。但是,每個人在共同體中的分工不同,在獲得和分配社會資源時,必然會有所差別,導致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友善的、和諧的、互助的人際關係,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共處,有利於共同體的有機發展,可以說,友善是共同體發展的重要動力。此外,“友善”也蘊含著“仁愛”、“尊重”、“共生”、“互助”等內涵,它是一種現實的人文關懷,是對他人利益訴求的尊重、對他人生存發展的幫助。在將“友善”的觀念付諸行動的過程中,人與人將形成互助共贏和諧的關係,必然更有利於共同體的未來發展。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哲學學院)

馬克思友善觀的實踐價值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階段,友善價值觀的提出頗為及時,它很好地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平衡和結合了集體道德和個人道德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有助於達成改革共識,並為人類共同體的發展凝聚力量。

首先,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多元化價值觀的衝擊,都一定程度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再加上市場經濟規律驅使人們去最大化地爭取資源,爭取權益,這樣的競爭機制觸發並加劇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友善”價值觀能夠很好地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促進人們和諧共處。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但是,不同社會成員和社會階層對改革的看法和訴求不一,這構成了人與人合作發展的現實桎梏。因此,最大限度地踐行“友善”價值觀,實現社會成員的彼此尊重與和諧,達成改革共識,是破除機制障礙,實現改革紅利再分配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夢”、人民幸福的必要舉措。

最後,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共同體是人的存在方式。但是,每個人在共同體中的分工不同,在獲得和分配社會資源時,必然會有所差別,導致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友善的、和諧的、互助的人際關係,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共處,有利於共同體的有機發展,可以說,友善是共同體發展的重要動力。此外,“友善”也蘊含著“仁愛”、“尊重”、“共生”、“互助”等內涵,它是一種現實的人文關懷,是對他人利益訴求的尊重、對他人生存發展的幫助。在將“友善”的觀念付諸行動的過程中,人與人將形成互助共贏和諧的關係,必然更有利於共同體的未來發展。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哲學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