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

圭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 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準的圭組成。 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 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
此外, 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很早以前, 人們發現房屋、樹木等物在太陽光照射下會投出影子, 這些影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於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來觀察影子的變化, 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測量表影的長度和方向, 則可知道時辰。 後來, 發現正午時的表影總是投向正北方向, 就把石板製成的尺子平鋪在地面上, 與立表垂直, 尺子的一頭連著表基, 另一頭則伸向正北方向, 這把用石板製成的尺子叫“圭”。 正午時表影投在石板上, 古人就能直接讀出表影的長度值。

經過長期觀測, 古人不僅瞭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 而且得出一年內夏至日的正午,

烈日高照, 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 煦陽斜射, 表影則最長。 於是, 古人就以正午時的表影長度來確定節氣和一年的長度。 譬如, 連續兩次測得表影的最長值, 這兩次最長值相隔的天數, 就是一年的時間長度, 難怪我國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於365天多的數值。

在現存的河南登封觀星臺上, 40尺的高臺和128尺長的量天尺也是一個巨大的圭表。

日晷又稱“日規”,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 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銅制的指標叫做“晷針”, 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 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 因此, 晷針又叫“表”,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 安放在石臺上, 呈南高北低, 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 這樣, 姓氳納隙蘇彌趕蟣碧旒露蘇彌趕蚰鹹旒T陘忻嫻惱戳矯嬋袒?2個大格,

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 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 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 太陽由東向西移動, 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 於是, 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針, 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 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 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 因此, 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 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 因此, 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 所以在觀察日晷時, 首先要瞭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漏刻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 不僅古代中國用, 而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都使用過。 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 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 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 最初, 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 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 把水注入漏壺內, 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

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杆, 相當於現代鐘錶上顯示時刻的鐘面, 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杆浮在水面上, 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 箭杆從蓋孔中穿出, 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 木塊托著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 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杆上的標記, 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 只借助水的運動。 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 流水較快, 水少時流水就慢, 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 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 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 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 使下麵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 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西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仿佛報著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杆處的標誌來報告時間。

渾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在古代,“渾”字含有圓球的意義。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形狀像蛋殼,出現在天上的星星是鑲嵌在蛋殼上的彈丸,地球則是蛋黃,人們在這個蛋黃上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這種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叫做“渾儀”。

最初,渾儀的結構很簡單,只有三個圓環和一根金屬軸。最外面的那個圓環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環”;中間固定著的圓環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最裡面的圓環可以繞金屬軸旋轉,叫做“赤經環”;赤經環與金屬軸相交於兩點,一點指向北天極,另一點指向南天極。在赤經環面上裝著一根望筒,可以繞赤經環中心轉動,用望筒對準某顆星星,然後,根據赤道環和赤經環上的刻度來確定該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後來,古人為了便於觀測太陽、行星和月球等天體,在渾儀內又添置了幾個圓環,也就是說環內再套環,使渾儀成為多種用途的天文觀測儀器。

天體儀,古稱“渾象”,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種儀器,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瞭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可以說天體儀是現代天球儀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觀象臺上安置的天體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體儀,制於清康熙年間,重3850公斤。天體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空心銅球,球面上刻有縱橫交錯的網格,用於量度天體的具體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圓點代表天上的亮星,它們嚴格地按照亮星之間的相互位置標刻。整個銅球可以繞一根金屬軸轉動,轉動一周代表一個晝夜,球面與金屬軸相交於兩點:北天極和南天極。兩個極點的指尖,固定在一個南北正立著的大圓環上,大圓環垂直地嵌入水準大圈的兩個缺口內,下面四根雕有龍頭的立柱支撐著水準大圈,托著整個天體儀。利用渾象,無論是白天還是陰天的夜晚,人們都可以隨時瞭解當時應該出現在天空的星空圖案。

水運儀象台是宋代蘇頌、韓公廉等人設計製造的一座大型天文儀器,它把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和報時裝置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我國古代一項卓越的創造。水運儀象台高約12米,寬約7米,呈下寬上窄的正方台形,全部為木建築結構。全台分為三部分,最上層是一個可以開閉屋頂的木屋,裡面放置一架銅制渾儀,用來觀測天象;中間部分是一間密室,放置渾象,可以隨時演示天象;最為有趣的是下面的報時裝置,在台的南面可以看到五層木閣,每一層木閣裡都有報時的小木人,他們各司其職,根據不同的時刻,輪流出來報時。它的一套動力裝置“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西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仿佛報著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杆處的標誌來報告時間。

渾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在古代,“渾”字含有圓球的意義。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形狀像蛋殼,出現在天上的星星是鑲嵌在蛋殼上的彈丸,地球則是蛋黃,人們在這個蛋黃上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這種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叫做“渾儀”。

最初,渾儀的結構很簡單,只有三個圓環和一根金屬軸。最外面的那個圓環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環”;中間固定著的圓環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最裡面的圓環可以繞金屬軸旋轉,叫做“赤經環”;赤經環與金屬軸相交於兩點,一點指向北天極,另一點指向南天極。在赤經環面上裝著一根望筒,可以繞赤經環中心轉動,用望筒對準某顆星星,然後,根據赤道環和赤經環上的刻度來確定該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後來,古人為了便於觀測太陽、行星和月球等天體,在渾儀內又添置了幾個圓環,也就是說環內再套環,使渾儀成為多種用途的天文觀測儀器。

天體儀,古稱“渾象”,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種儀器,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瞭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可以說天體儀是現代天球儀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觀象臺上安置的天體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體儀,制於清康熙年間,重3850公斤。天體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空心銅球,球面上刻有縱橫交錯的網格,用於量度天體的具體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圓點代表天上的亮星,它們嚴格地按照亮星之間的相互位置標刻。整個銅球可以繞一根金屬軸轉動,轉動一周代表一個晝夜,球面與金屬軸相交於兩點:北天極和南天極。兩個極點的指尖,固定在一個南北正立著的大圓環上,大圓環垂直地嵌入水準大圈的兩個缺口內,下面四根雕有龍頭的立柱支撐著水準大圈,托著整個天體儀。利用渾象,無論是白天還是陰天的夜晚,人們都可以隨時瞭解當時應該出現在天空的星空圖案。

水運儀象台是宋代蘇頌、韓公廉等人設計製造的一座大型天文儀器,它把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和報時裝置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我國古代一項卓越的創造。水運儀象台高約12米,寬約7米,呈下寬上窄的正方台形,全部為木建築結構。全台分為三部分,最上層是一個可以開閉屋頂的木屋,裡面放置一架銅制渾儀,用來觀測天象;中間部分是一間密室,放置渾象,可以隨時演示天象;最為有趣的是下面的報時裝置,在台的南面可以看到五層木閣,每一層木閣裡都有報時的小木人,他們各司其職,根據不同的時刻,輪流出來報時。它的一套動力裝置“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