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佛系詩人有多少?杜甫、王維、白居易、謝靈運……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裡, 詩詞文學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 不僅佛門中有不少詩僧, 許多著名詩人的作品也深有佛理。 那麼我以詩句、以佛學來跟大家一起瞭解你不知道的詩僧們學佛故事。

王維

唐代詩人王維, 人稱“詩佛”, 也就是“佛系詩人”的意思, 也叫“摩詰居士”。

王維出生於一個奉佛家庭, 母親是個佛教徒, 一生“褐衣蔬食, 持戒安禪, 樂住山林, 志求寂靜。 ”他在《請施莊為寺表》寫道:“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 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歲。 ”

因為家學, 王維早年受北宗影響較大, 除小時候師事大照禪師外, 也曾正式拜在道光禪師門下“維十年座下, 俯伏受教, 欲以毫末度量虛空, 無有是處, 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

六祖慧能大師的碑文《六祖能禪師碑銘》便是王維所寫。 我們現在想想, 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慧能大師圓寂幾十年後, 他的高徒神會居然禮請一個在家人為恩師撰寫碑文。

後來與華嚴宗、淨土宗、密宗、律宗一些高僧來往頗多, 兼收並蓄各派義理, 為其所用。

歷經世事變遷, 以佛法修心的王維, 放棄對浮華的追求, 但“至於晚年, 彌加進道”, 絲毫沒有鬆懈。

縱觀王維一生, 深諳佛理, 依教奉行, 修持戒定慧, 勇猛精進。 沒有半點文人狷狂習氣, 是令人深可敬佩的佛法踐行者, 未負居士二字, 未負摩詰之意。

宣化上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講述《水鏡回天錄白話解·文士篇》時, 稱讚王維是奇人, 能預知生死, 放下筆便談笑往生覲見佛。

王維的詩中處處可見佛教文化的痕跡,

常以禪理、禪機、禪趣入詩。 著有“身逐因緣法, 心過次第禪。 不須愁日暮, 自有一燈燃”這樣的佳作無數。

王維畫作

白居易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 他的詩風平易近人, 故有平民詩人之稱。 白居易晚年好佛, 又號香山居士。 唐朝文人中, 白居易與佛教僧侶往來最為密切。


可以說法凝禪師是他的佛學啟蒙導師。 貞元十九年, 他從佛光如滿禪師處接受齋戒。 他退居後, 和在香山寺的佛光如滿禪師結香火社, 遂自稱香山居士。 他與佛光如滿的情誼延續了三十五年之久。

白居易曾與翰林學士錢徽一同學習金剛三昧經, 四度至長安興善寺問道于大徹禪師,轉向南宗禪的參究。

他寫道:“已年四十四,又為品官……近歲將心地,回向南宗禪,外順世間法,內脫區中緣,進不厭朝市,退不戀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無不安。”

又在《閑吟》一詩中寫道:“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可見白居易對佛學的體驗是十分深刻的。他曾觀照自己的前世為詩僧。

白居易被貶到江州,忠州時,開始學習坐禪,和興果寺神湊禪師、東林寺智滿禪師等交往甚密。在東林寺藏經樓讀慧遠大師文集深受啟發。他後來將自己的文集奉獻給與他有緣的寺院收藏。如廬山東林寺、洛陽聖善寺、蘇州南禪院的千佛堂、龍門香山寺等都收藏有他的詩文集。

以文學的生花妙筆來闡發佛學的精奧真諦是白居易晚年的理想。他說:“願以今生世俗文學放言綺語之因,轉為將來世世贊佛乘轉法輪之緣。”

白居易在晚年最鍾愛香山寺的幽靜,以香山寺為他最後的歸宿地。他寫道: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合三萬兩俸銀請人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彩繪大型西方極樂世界圖及彌勒像、西方三聖像、日日焚香頂禮,十分虔誠。並且回向眾生離苦得樂共登蓮城。

他的《念佛偈》流傳廣遠,至今仍膾炙人口:

餘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陀。

日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普觀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杜甫

詩人杜甫在崇儒之時,也虔誠禮佛,杜甫秉具殊勝的佛緣,其一生傾心於佛教。喜遊寺訪僧,求法參禪,曾到五臺山研習佛法,與京師大雲寺主贊上人交契極深,杜甫詩中有關佛寺的題詩及談禪說佛的詩作。

他的佛詩也蘊含般若思想,杜甫的詩現實主義的情感很突出,但在塵世生活的困苦、煩惱中,也時常萌發出世的感情。

杜甫詩最大的特點是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而這恰恰是佛教慈悲觀念植根于詩人心靈深處的體現,佛教的慈悲精神是最能反應杜甫詩與佛教關係的核心理念之所在。

杜甫寫有多首佛詩,現擇其一共同賞析。

詩中的“龍門”指洛陽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為唐代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石窟。“招提”指寺院。“虛簌”,由自然界虛隙中發出的聲響。“天闕”,指高聳入雲的闕塞山。

開元二十四年後,杜甫游洛陽龍門作此詩。此詩平淡自然勾畫了詩人夜宿奉先寺,由景生情,由色悟空的妙趣。

奉先寺龍門石窟

杜甫的佛教文學作品主要有:游修覺寺;上兜率寺;上牛頭寺;已上人茅齋;謁文公上方;寄贊上人;宿贊公房;謁真諦寺禪師;太平寺泉眼;大雲寺贊公房四首;別贊上人;法鏡寺:贈蜀僧閭丘師兄;題賦禪師屋壁;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大覺高僧蘭若;望兜率寺,喜歡研究文學的,可以網路查找具體的詩作。

謝靈運

謝靈運是我國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自幼皈依三寶,與佛教的因緣很深,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他曾親近過慧遠、慧嚴等高僧,還曾參與校釋經典。他對佛教有較深的研究,並利用詩歌作為弘法工具,撰寫了大量佛教題材的詩歌。

年長之後又遍訪高僧,曾與許多高僧都有密切的來往,與他們談佛論道。在所有高僧中,他對慧遠大師最為佩服。他於東晉義熙年間到廬山參禮慧遠大師,對慧遠肅然心服,誓願跟隨慧遠大師。

王梵志是唐初白話詩僧,學佛的原因是因為窮困悲慘的生活迫使他50多歲皈依佛門,信仰佛教,以尋求解脫。王梵志一生歷盡滄桑,飽經憂患,這為他的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礎。

他的詩歌以說理議論為主,他的詩大多是從生活中悟到的佛理禪言,文字之淺近幾乎逼近“打油詩”。多據佛理教義以勸誡世人行善止惡,對世態人情多諷刺和揶揄,對社會問題間或涉及。語言淺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於嘲諧戲謔之間。

比如,他某天不小心把襪子穿反了,遭到眾人的嘲笑,於是寫下一首詩,嘲笑其他人。

正錯都是人所言,"人皆道是錯"未必就是錯。像梵志寧可讓別人看著不舒服,也不能讓自己的肌膚受罪,錯誤的反是眾人。

他的另一首無題詩,更像一個“黑色幽默”,打趣著參不透生死的人。

這首詩雖然流傳不廣,卻成為了後世文人參悟生死的標杆。

宋代的范成大化用此詩,寫下了“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之句,又為清代的曹雪芹所化用。《紅樓夢》中的“鐵檻寺”和“饅頭庵”就是最好的例證。

住在“櫳翠庵”修行的妙玉自號“檻外人”,她曾說:古人中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可見,王梵志之詩的影響力著實深遠。

王梵志詩在當時頗有影響,人謂其"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佛寺禪門往往用它來"教戒諸學道者"或"開悟愚士昧學之流"。

小編也幫你們總結了佛系詩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比較悲催,身世各種坎坷,仕途各種不順,可以說是縱有一身孤膽,卻一生不得志。

另外,小編還寫過關于蘇東坡和李商隱單人的學佛故事和歌詞賞析,喜歡的人可以關注我。

我已經加入三寶地APP,喜歡我的文章、喜歡佛學文化歡迎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別忘了文末點贊,感恩!

四度至長安興善寺問道于大徹禪師,轉向南宗禪的參究。

他寫道:“已年四十四,又為品官……近歲將心地,回向南宗禪,外順世間法,內脫區中緣,進不厭朝市,退不戀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無不安。”

又在《閑吟》一詩中寫道:“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可見白居易對佛學的體驗是十分深刻的。他曾觀照自己的前世為詩僧。

白居易被貶到江州,忠州時,開始學習坐禪,和興果寺神湊禪師、東林寺智滿禪師等交往甚密。在東林寺藏經樓讀慧遠大師文集深受啟發。他後來將自己的文集奉獻給與他有緣的寺院收藏。如廬山東林寺、洛陽聖善寺、蘇州南禪院的千佛堂、龍門香山寺等都收藏有他的詩文集。

以文學的生花妙筆來闡發佛學的精奧真諦是白居易晚年的理想。他說:“願以今生世俗文學放言綺語之因,轉為將來世世贊佛乘轉法輪之緣。”

白居易在晚年最鍾愛香山寺的幽靜,以香山寺為他最後的歸宿地。他寫道: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合三萬兩俸銀請人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彩繪大型西方極樂世界圖及彌勒像、西方三聖像、日日焚香頂禮,十分虔誠。並且回向眾生離苦得樂共登蓮城。

他的《念佛偈》流傳廣遠,至今仍膾炙人口:

餘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陀。

日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普觀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杜甫

詩人杜甫在崇儒之時,也虔誠禮佛,杜甫秉具殊勝的佛緣,其一生傾心於佛教。喜遊寺訪僧,求法參禪,曾到五臺山研習佛法,與京師大雲寺主贊上人交契極深,杜甫詩中有關佛寺的題詩及談禪說佛的詩作。

他的佛詩也蘊含般若思想,杜甫的詩現實主義的情感很突出,但在塵世生活的困苦、煩惱中,也時常萌發出世的感情。

杜甫詩最大的特點是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而這恰恰是佛教慈悲觀念植根于詩人心靈深處的體現,佛教的慈悲精神是最能反應杜甫詩與佛教關係的核心理念之所在。

杜甫寫有多首佛詩,現擇其一共同賞析。

詩中的“龍門”指洛陽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為唐代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石窟。“招提”指寺院。“虛簌”,由自然界虛隙中發出的聲響。“天闕”,指高聳入雲的闕塞山。

開元二十四年後,杜甫游洛陽龍門作此詩。此詩平淡自然勾畫了詩人夜宿奉先寺,由景生情,由色悟空的妙趣。

奉先寺龍門石窟

杜甫的佛教文學作品主要有:游修覺寺;上兜率寺;上牛頭寺;已上人茅齋;謁文公上方;寄贊上人;宿贊公房;謁真諦寺禪師;太平寺泉眼;大雲寺贊公房四首;別贊上人;法鏡寺:贈蜀僧閭丘師兄;題賦禪師屋壁;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大覺高僧蘭若;望兜率寺,喜歡研究文學的,可以網路查找具體的詩作。

謝靈運

謝靈運是我國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自幼皈依三寶,與佛教的因緣很深,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他曾親近過慧遠、慧嚴等高僧,還曾參與校釋經典。他對佛教有較深的研究,並利用詩歌作為弘法工具,撰寫了大量佛教題材的詩歌。

年長之後又遍訪高僧,曾與許多高僧都有密切的來往,與他們談佛論道。在所有高僧中,他對慧遠大師最為佩服。他於東晉義熙年間到廬山參禮慧遠大師,對慧遠肅然心服,誓願跟隨慧遠大師。

王梵志是唐初白話詩僧,學佛的原因是因為窮困悲慘的生活迫使他50多歲皈依佛門,信仰佛教,以尋求解脫。王梵志一生歷盡滄桑,飽經憂患,這為他的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礎。

他的詩歌以說理議論為主,他的詩大多是從生活中悟到的佛理禪言,文字之淺近幾乎逼近“打油詩”。多據佛理教義以勸誡世人行善止惡,對世態人情多諷刺和揶揄,對社會問題間或涉及。語言淺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於嘲諧戲謔之間。

比如,他某天不小心把襪子穿反了,遭到眾人的嘲笑,於是寫下一首詩,嘲笑其他人。

正錯都是人所言,"人皆道是錯"未必就是錯。像梵志寧可讓別人看著不舒服,也不能讓自己的肌膚受罪,錯誤的反是眾人。

他的另一首無題詩,更像一個“黑色幽默”,打趣著參不透生死的人。

這首詩雖然流傳不廣,卻成為了後世文人參悟生死的標杆。

宋代的范成大化用此詩,寫下了“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之句,又為清代的曹雪芹所化用。《紅樓夢》中的“鐵檻寺”和“饅頭庵”就是最好的例證。

住在“櫳翠庵”修行的妙玉自號“檻外人”,她曾說:古人中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可見,王梵志之詩的影響力著實深遠。

王梵志詩在當時頗有影響,人謂其"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佛寺禪門往往用它來"教戒諸學道者"或"開悟愚士昧學之流"。

小編也幫你們總結了佛系詩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比較悲催,身世各種坎坷,仕途各種不順,可以說是縱有一身孤膽,卻一生不得志。

另外,小編還寫過關于蘇東坡和李商隱單人的學佛故事和歌詞賞析,喜歡的人可以關注我。

我已經加入三寶地APP,喜歡我的文章、喜歡佛學文化歡迎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別忘了文末點贊,感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